分享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渐华 2021-04-07

——从此句体味,读道德经四原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通行本)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帛书下篇,道经,四十九篇。)

解释这两句话其实不难,字面意思,查一查很简单,但浮于表面,不得深入。真要内涵挖下去,就一“道”到底了,这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这几个字实际上是道的一个点,由点到面,由面及体,是一条通往道的路径,从这几个字其实就可以体味到“道”。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先说一下,我自己感悟,读道德经需要注意几个事,总结起来有“四个注意”,才不容易出偏、出错。

第一,就是从根本上看。整个道德经都是用来解释“道”的,目的就是让人感悟道。道,大象无形,无论怎么说都像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一说就只能得其一隅,无法不出偏,所以道德经就是从方方面面去想办法描述道的“韵味”。无论如何去解释文中的言语,必须得明白都是在说“道”,道的体性相用,是分别说,无论衍生出多少现象和说法,但仍然说的是一个道,是一体多面的,根上是一个,不是有很多的道。道本浑然一体,但一落文字,就只能分角度去描述。缘起性空,万法皆自性空而缘起,根上皆是空,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把握整体,由点知面,由面及体,要寻路而入,别停在表面上,别执在一偏上。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第二,之所以说“韵、味”,就是因为言语有其极限,而言语本身是思维、逻辑的产物,思维逻辑是后天认知的产物,也就是说后天的认知是有极限的,思考是有极限的,逻辑是有极限的。之所以有艺术(书法、美术、音乐等等)出现,就是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思维逻辑语言在很多时候是表达不清楚的,就如音韵、味道一样,本来就很难感知清楚,好像滑不溜手,越用力越跑(这就是非用逻辑去拆解道的感觉),只能用意(心领神会),切忌用力。如此这般,当然是怎么说都是说不全面、精确,不可说不可说,非亲自体验不可,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第三,老子五千言,大体写在西周东周时期。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是东周时期的别称,正史上都是写东周。周朝用的是金文(也有甲骨文在用,跟商一样,尤其周早期),金文是指殷商时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司马迁说:(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这说的老子大概在周衰落的春秋末期。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民国时候,著名学者吕思勉在他的名著《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写到:今《老子》书词义甚古,又全书之义女权皆优于男权,俱足征其时代之早。(按此说,至少老子成书不应是东周末期,按周的中早期去理解也未尝不可。)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不管周早期还是晚期,都用的是金文,早期更偏向于甲骨文,字的本义。那时很多古字、词,都没有后来的引申义,比如道法自然,法不是效法,是直于…,与什么是一致的,没有后天的有为,而是先天如此的意思;“自然”也不是“大自然、自然界”的意思,而是“基准或标准就是这样的”大概意思,合起来就是“道本来就是这样”,佛说“本来如是”也是此意。类似于公理,不得思量,没有思议,本就是道理,就是根本了。(“天道”中有一句台词就是“本来如是,道法自然…”连着说的,其实就是这一个意思重复了两遍,划重点。)我开始看道德经时也犯过这种错误,用后来(如元明清时期)发展出的,甚至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当然是错的。至少这个意思得在周朝时期有被用,才能选择。所以读道德经,不说一字一考究吧,但关键字,确实得一字一查,必须明白创造出这个字时的本义和金文时期的意思,好在也不难查。然后本着道的根本去体会这个字、词、句的意思。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第四,关于版本,现今,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帛书版、楚简版。有些文字改了,但还是原意,最多只不过说法角度有变化;但有些改的,意思就变了,这就需要对照勘误了尤其是加了很多文字,未必是原意,甚至偏的很远,虽然从其入未必就不能体会道,但偏了还得破执才能再回“中道”,这可就需要大费手脚。按佛家的说法,若是没有得所谓的明心“正见”,自然觉照的,有可能一偏就执在上面了,有人困在“空、有”上一辈子,不得出、不得入,永不能“见”道,其实是很多。

比如传世通行本三十一章,楚简版只说“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帛书版变为“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从“非君子之器”到“不祥之器”,这否定的意味就增强了很多。

还有楚简版中说“绝智弃辩”、“绝诈弃伪”,与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尔虞我诈兴起有关。但到了传世版与帛书版都否定仁义礼,提出“绝圣弃智”、“绝义弃仁”。

还有跟“多闻数穷,不若守中”连在一起的这几句:楚简版中说“天地之间犹如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帛书版与传世版在之前加了一句话,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跟这些版本成书时期是国泰民安,还是战火纷飞,可能很有关系。所以了解清楚各版本的由来,与其对照,还是很重要。

有些情绪化、偏激烈的用词,一定要记得,道本无极,不可走入极端。所谓内不变,外随缘,心自有定,言语万变而不离其心。

现今,道德经有三个版本,即传世版、帛书版、楚简版。

通行本《道德经》是四大注本的综合本,因此学界把它叫传世通行本,而非老子的原注。西汉早年河上公,东汉著名学者严尊,三国时期著名学者王弼,还有唐代初期傅奕的著名史官的注本。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帛书甲乙本,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道德经》,而且还存在两种不同的版本,在两张年代、形制都不同的细密帛布上,分别用不同字体的“朱丝栏墨”形式,抄有《德》和《道》两篇经文,而且与通行本最大的区别就是《德》篇在《道》篇之前。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帛书:中国古代写在绢帛上的文书。已出土楚帛书和汉帛书。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甲乙本的分章内容与传世的通行本完全一样。专家把成书年代早的,汉高祖时期(公元前206年—前195年)的抄本称为帛书《道德经》甲本,共5344字;较晚的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年—前157年)的抄本,称为帛书乙本,为5342字,另外加上重文(异体字)124字。两本合称“帛书甲乙本”。

(重文:”凡字音义俱同,而形体不同者,古谓之重文。”)

学者发现因避刘邦、刘恒、刘启、刘勶和刘弗五代汉家天子的名讳,使《道德经》有上百处改动,例如,大家熟知的句子中,将文中的“邦”改成“国”、“恒”改成“常”、“启”改成“开”、“勶”改成“彻”、“弗”改成“不”等,完全是五代天子名讳造成的。按照当时的礼法,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可是随着时间流逝,这其中分别就慢慢说不清楚了……这点在读道德经时,一定要注意一下,别困在避讳的字上。

郭店楚简版: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此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老子思想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等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楚简版《道德经》只有二千多字,而帛书版分甲本与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前者只有后者的40%。文字多未必意思表达更清楚,反可能越说越偏啊。

总结:以上四条,稍有一偏,路径无数,可能就是各得各解,千人千本道德经的原因吧。

言简意赅,其意深远,不偏不倚,是为内正。

出入有无,随出随入,不执有无,众妙之门。

智穷路绝,不可思议,不知而知,但得中道。

中道既得,登岸弃舟,余韵入心,尚需保任。

多言(闻)数穷,不若守中。看明白了吗?

也谈“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还没看明白吗?那请从头至尾再看一遍,不着落在言语,只体会其中意味,道本就是超言思而迥出者。若是能得不知不觉间,再看“多言(闻)数穷,不若守中”这两句,无需拆解,正契吾心的那种感觉,仔细体悟,这就是道韵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