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冒死从国外引进一根藤,被称为“番薯之父”,救下无数人的性命

 838528296 2021-04-07

“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中的“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民食的重要性。

在古代,由于战乱频繁,农业科技并不发达,往往遇见了战乱或者天灾,都会导致大批的百姓流离失所,饿殍满道。

而且古代的粮食种植种类并不多,在明朝时,才出现了番薯。

番薯是一种高产且适应性很强的农作物,如今的人们,将番薯当成一种美味,烤番薯、煮番薯、番薯干等各种做法层出不穷。在老一辈的人眼中,番薯可不是一种美味那么简单,而是填饱肚子的主食之一。

但是有一句这样的口号流传:"土藏懵番薯,吃饱不辛苦",人们看到番薯形状憨厚,称它们为懵番薯,当年红军打游击战之时,忍受着饥饿,红军从山区的百姓那里,得知种植番薯能够有效地应对粮食短缺的问题,于是也学着百姓,在房前屋后种起了番薯,这句“土藏懵番薯,吃饱不辛苦”便从当时的军民之中,传了开来。

一般名字中带“番”字的农作物,原产地不是中原。番薯的引进,多亏了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位商人——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州府,长乐县人士,其二十岁之前,就已经中了秀才,当时他厌倦了科举,便毅然决然选择了经商,陈振龙来到了吕宋岛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经商。

陈振龙在吕宋岛呆了多年,发现当地有一种从西班牙而来的农作物,耐旱易活,而这种作物便是后来人们所称的番薯。

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1593年,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岛带回番薯藤到福建,自从1571年,吕宋岛就被西班牙侵占,西班牙占领军明令禁止番薯苗出口,如有违背禁令者,就地处决。

陈振龙将番薯藤缠在吸了水的麻绳中,拼死一搏,幸运地躲过了边检。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漂泊,终于将番薯藤带回故乡福建。经过陈振龙的精心呵护,番薯藤,终于存活了下来。

是年,福建当地出现了旱灾,收成不好,眼看就要因为缺粮而饿死很多百姓,陈振龙上书当地的巡抚金学曾,于是尝试大规模分培番薯苗,果然四个月后获得收成,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陈振龙死后,留下遗命,让子孙后人前往浙江、河南、山东等中原腹地,推广番薯的种植,再一次挽救了一大批生命,为了纪念陈振龙对解决国人温饱所作出的巨大奉献,人们称陈振龙为“番薯之父”,福建当地的百姓,立了个“先薯亭”永世纪念他。

陈振龙心系天下,不顾个人安危的精神,让人敬畏。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陈振龙的地位举足轻重,郭沫若曾这样评价陈振龙的功绩:“此功勋当得比神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