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52草书流派04

 田牧 2021-04-07

  艺术家都想创新,但究竟怎样创新是个难题。草书两在因素,一是草法,二是技法。所谓创新,或是你创造了新的草法,或在技法上另开新路。这两方面只要改变一个,就是创新了。章草本身也是一种创新,解散隶法,粗书之,这就出现了新书体,产生了草法。

  技法和隶书一样用三笔,没有大的改动。
  

  今草在草法上彻底使用使转,而且把使转归结为笔势。张旭总结为“五势”,简单而实用,这当然是创新。技法上作草如真,跟“永”字八法一样写好点画,这一来今草出现了全新的面貌,是非常成功的创新。对于后来者,草书创新就不大容易了。你想创新一种新草法呢?还是创造一种新技法?

  

  有些人改变草法,用笔画交叉、重叠和倒笔等手法,把一个字写出来,造成全新的感觉。但要知道不可能把所有的字都这样写,少数几个字这样设计,还是在今草范围之内,不算一个新书体。更况且王羲之“载”字,原来只有两个圈眼,现在变成了七个圈眼,颇有眼花缭乱的感觉。

  2.3藁书

  

  历史上有没有人在章草和今草之外创造出一种新书体呢?有的,这就是藁书。前面讲过,“藁”又写做、稿,用字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从文字学角度说,字体分为正体和草体,草体就是民间的手写体,古称藁草。49课说过,民间手写体随便而自由,没什么规则。这就是赵壹喜欢的“赴急而书”,常夹杂几种书体。未必是标准写法,也没有人去计较。这是写字,不是书法,所以给它一个“藁草”名称。

  

  李柏文书是魏晋时期的信稿,这人是西晋西域长史,当然受过教育,但看来没有经过书法训练。这是西晋普通人的手写体,他没想过要当书法作品来写。

  

  王羲之也写信,或者写文章打草稿,如《兰亭序》。书法家可以把普通的手写体提升到艺术的层次。挑几个定来对比一下。

  

  书法家的字好看多了。这一来,藁书变成了书法艺术上的行书。

  西晋时期有几个书法大家庭,卫家就是其中之一。卫觊、卫瓘、卫恒、卫铄祖孙四代书法都有成名。卫铄就是王羲之书法老师卫夫人。王献之的外甥羊欣有一段话,讲到卫瓘有个创新:“(卫)觊子(卫)瓘,字伯玉,为晋太保。采张芝法,以觊法参之,更为草藁。草藁是相闻书也。”
  从羊欣这话可以知道,卫瓘有一种书法创新,采用了张芝的写法,加上父亲卫觊的特点,这是技法上的提升,当时称为“相闻书”。“相闻”就是互通信息,古代告信函来往。所以写信所用的书体,称为“相闻书”。

  

  唐代书续《五十六种书》记录了古代各种书体:“三十、藁书,行草之文也。董仲舒欲言灾异,主父偃窃而奏之。晋卫瓘、索靖善之,亦云相闻之用也。”汉代董仲舒起草奏章的故事,49课讲过了,那也是藁草。卫瓘把藁草改造成为书法意义上的“相闻书”。所谓善之,就是写得好看。注意,羊欣称之为“草藁”,容易混淆。韦续改为“藁书”,可认为是一种新书体的专称。这时还说到索靖。西晋武帝的卫瓘、索靖同在尚书台供职。卫瓘任尚书令,引索靖为尚书郎。两人都是大书法家,时称“一台二妙”。藁书经卫瓘、索靖之手,改造成为一种新书体,当然是创新。

  我们现在看晋人书函,如王羲之《得示帖》,这封信是行书、草书夹写的,忽行忽草,算什么书体呢?这就是藁书,你也可以称它为相闻书,王羲之很多信函都这样写,看来卫瓘的创新是成功的。这书体特点是有行有草,行草夹写,所以又称“破体书”。

王羲之纯用草书的作品反而不多。在王羲之传世墨迹本中,《寒切帖》是纯草书信件《初月帖》也是纯草书。还有《远宦帖》,这三种都是精摹本,值得注意。但《平安帖》,就是行草夹杂,应该归之于藁书。

  

  北朝王愔《古今文字志》的记录有点难理解,他说:“藁书者,似草非草,草行之际。”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和王献之有关。通常称王羲之为大王,王献之为小王。小王把藁书带入第二阶段。

  

  唐代张怀瓘讲得比较清楚:“子敬年十五六时,常白逸少云:'三之章草,未能宏逸,颇异诸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逸少笑而不答。”王羲之字逸少,王献之字子敬。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成年后才有一个字。十五六岁还是未成年人,这是后人尊称小王为子敬。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王献之想创新,指责章草不够放纵,应该变法。理想的写法是藁草、行书之间,跟以往的方法完全不同。要求父亲王羲之改体,王羲之听了笑而不答。这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话,王羲之当然不赞成。

  刚才不是说,如王羲之《得示帖》这样已经有草有行,王献之还要父亲“改体”,改什么呢?王羲之写行书,是行书规矩写法,写草书符合草法规范。是要化大量时间学习的,对人是一种束缚,可谓难学难成。王献之的改体和卫瓘不同,取藁草和行书之间的写法,不是正规的草书,这个事情要当心了。

  

  张怀瓘还有一段话,把王献之的创新说明白了:“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这是新的书体,既不是行书,也不是草书。)“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共中间。(比草书治虫方便,比行书开扩会展,其中还夹入草字。)”“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意思是不沿袭以前的写法,不拘泥于制度规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写得非常漂亮,主要就是简单而容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临时采取适宜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意愿找个方便的写法。)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张怀瓘是王献之这种写法的拥护者,给予极高评价。
这故事张怀瓘讲了一次,《书断》《书议》《书估》都有。没有规矩,当然轻松潇洒,“最为风流”。

  还记得《非草书》的作者赵壹这个人吗?他认为草书:“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

  

  王献之的观点,跟赵壹不是很相似吗?大约王夫之十七岁时,王羲之去世了。尚未成年的王献之自由体登上了历史后台。

  后来人们把王献之创造的书体,也给它一个专称,叫“创草”。如唐代窦臮(jì)说:“幼子子敬,创草破正。……太遗妍而多状,势由己而靡罄。”

  

  又如《淳化阁帖》收入王献之《江洲帖》,有人说真,有人说假,明代学者王世贞说:“合观伯英(即张芝)草与此结构同,恐是大令创草。”大令就是王献之。王世贞这话不对,“创草”是不因循前人的写法。如果跟张芝草法一样,那就是张芝体,不是小王体了。

  

  我举个例子,非常有名的《鸭头丸》中的“当”,这个字,你算它是草书呢?还是行书?

  王献之《地黄汤帖》的“当”,也是这样写的。

  

  “当”字的行书写法,大王经常有繁简两种,而草书正规写法,“当”字下面是“田”,跟“福”“富”字中的“田”一样处理,50课讲过了。

  

  王献之的写法,既非行书,也非草书。

  

  在王献之一些纯草书作品中,“当”字写法跟其他人一样,了相当规范。说明他是懂草法的。只是他想创造一种新书体,打破传统写法。但自己创作一种草法,是艰难而危险的事情。想不周全的地方很多,如这“当”字就容易和“常”字混。你看王献之自己写的草书“常”字,是不是和“当”相近?

  

  所以历代草书字典如《草书礼部韵》《草书韵会》等,不收创草写法,现在的字典才不管好坏全部收入。
  王献之《阮新妇帖》最后四个字有两种读法:南宋学者施宿认为读“殊当憙也”;明代书法家顾从义认为“殊常憙也”。从王献之其他作品来看,这字是“当”。诚如窦JI所说“创草非下”,所以引起误会。

  王献之作品中这样的草字不少。如传为王献之《委曲帖》第一个字,“委”字草法就很奇怪。你跟智永的标准写法比一比,就知道有问题。

  现在就藁书和创草这两种,说说我的看法。

  卫瓘藁书,不是创造新草法、新技法,只是行草夹写,这种形式在民间手写体中早就有了。卫瓘只是把民间的藁草提升到艺术的层次。

  

  王献之的创草是新的草法,他自己说在“藁、行之间”,不像草书又不像行书,其实就是自由体。但这种草法不成熟,不算一次成功的创新。

  所以想学真正草法的同学,不要一开始就临王献之的字帖。

  但历史上藁书和创草大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标准放低了,容易写。写一草书作品,忽然有个字,草书怎么写忘记了,那就写一个行书夹在中间,万一有人批评,他可以自己辩护:“我是写藁书。”要是某个字草法错了,也又说,他是写小王创草。放低标准,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如黄慎这作品,“丛”字就是行书,不是草书。放低标准,对艺术继承和发展没有好处。学草书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后门,切记。

  

  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