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忠 | 登南岳 悟变迁(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1-04-08


登南岳  悟变迁

 文 / 摄影 / 金忠 等 
(安徽铜陵)
2021.04.03

徒步穿越衡山,是我们水露云涧户外群有纪念意义的事。

这个户外群从建立时起,大家就把三山五岳当作一个阶段性目标。这六年,我们免票去爬了黄山、雁荡山、华山、嵩山、恒山、庐山,半票去了泰山,本次野线穿越衡山是“三山五岳”计划的收官之作。说实话,我就是带着这种完成任务的“仪式感”和对历史的一些存疑去爬衡山的。

南岳衡山共有七十二座山峰,分布在衡阳、衡山、衡东、长沙、湘潭等县,方圆八百里。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岳麓山为足,以祝融峰为中心,在祝融峰前有十六峰,后有十三峰…其中较高的山峰有五座,即祝融峰、紫盖峰、芙蓉峰、石廪峰和天柱峰,祝融峰最高,海拔1300米。我们这次要爬的就是衡山祝融峰。

2021年3月27日这一天我们乘坐大巴走了八百多公里的路程,晚上九点多入住祝融峰水电站附近的民宿,当地下了一天的雨,山里空气湿漉漉的能挤出水来,心想,明天再接着下,不仅爬山难度增大,而且看不到风景。当地老乡说:山里的天气说不准,尤其是春天,说变就变。28日这一天衡山祝融峰景区雨过天晴,早晨6点不到就由当地向导带着我们由北山野线向南天门、祝融峰方向攀爬。爬到半山腰时天色更加朗润,回望走过来的路,近处山道蜿蜒曲折路边山花烂漫看过去真所谓“花帘翠幕”,最显眼的是一簇簇淡紫色的杜鹃花含着露水半开半敛,远处山峦连绵云起云飞宛若海市蜃楼,所谓“南岳天下秀”的风采正在展露,大家忍不住避开遮挡的竹木举起相机、手机拍照留影,想留下这美妙的秀色。这时领队喊了一声:快走,南天门那边正在生成云海!户外人都知道,云海是登山时可遇不可求的景致,也是最美的景致。遇到了是运气,遇不到也没办法。今天遇到了不能错过,我拔腿就往南天门跑,希望赶在云海散去之前到达南天门感受南岳壮阔的云海波涛。南天门标志性建筑就是祖师殿,祖师殿前面是一个观景台,我赶到的时候大约上午九点,波澜壮阔的云海直铺到遥远的天边,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种飞动变幻的美,许多人在惊呼雀跃:“真美啊!”“太漂亮了!”我也禁不住站在云海边上拍了一张侧影。

接下来我们就往祝融峰走。

云海看到了,大家轻松了许多,向导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跟我们聊天,他说: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也不会利用火。由于祝融氏跟火亲近,是当时管火用火的高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我们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的事情。当时祝融氏就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衡山的最高峰被命名为祝融峰,峰顶有祝融殿。他说,在古语中,“祝”表示持久、“融”表示光明,意思是让他永远光明。

我们登顶祝融峰的时候大约晌午十点,远处的云海还没有散去,赵朴初先生书写的“南岳衡山”被刻在一个巨大的“心”状玉石上,与祝融殿百米相隔,是许多游人留影“打卡”的最佳选择。说来凑巧,3月28日这天,许多山峰出现了云海景观,我指着从朋友圈实时转发的照片跟向导说:你看,我们安徽的牯牛降、天柱山也沉浸在无边的云海中。向导告诉我,他过去做过中学历史教师,他知道在汉朝时,中国的南岳就是指安徽的天柱山。

我说,这我知道。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汉朝元封五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登临天柱山,设台拜祭,封其为“南岳”。从这时起,南岳就是指天柱山无疑。《尔雅-释山》也说: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恆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天柱山又名霍山、皖公山、潜山等。天柱山地处潜山、岳西两县交界处,潜山县袭用了山名,岳西县即在南岳之西,如现在的衡阳市地处衡山之南同理。问题是:公元589年,隋文帝为什么要颁布诏书,封衡山为南岳呢?

向导笑着说:那是隋王朝开疆拓土的需要,也是它再度“统一”中国的标志。他问我可记得中学历史老师教我们记住中国历史沿革的四句顺口溜?

我问他是不是指“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隋朝大通一,唐宋元明清”这四句话?他说是的。

他又接着说:隋朝存续的时间只有三十七、八年,历史给隋炀帝的是差评。但是隋朝留下的痕迹却浓墨重彩:如隋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严重战乱和分裂状况,再次统一了中国,历史上对隋文帝有“开皇之治”的赞誉;再如开凿京杭大运河发展东西水上交通,把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连成一体,至今还发挥着交通运输作用;如诏封距东都一千六百公里之外的衡山为南岳,历时千年至今没有变动过等等。历史上,人们习惯把隋朝和唐朝合在一起统称“隋唐”,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时期 。

站在祝融峰观景台,看着远处还在翻滚的云海,乘着向导谈兴正浓,任山风吹拂着面颊,我问向导:隋朝业绩那么显著,为什么消亡的那么快呢?他略略注视了我一下,仿佛在打量我是问他还是考他,然后睿智的一笑:这些历史教科书上都有定论,我个人认为隋朝消亡快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脱离了实际,失去了民心。他说,隋朝之后的唐朝统治者悟出了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唐太宗在《论政体》一文中说的很透彻:“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唐太宗和他的统治集团所持的这种江山与人民一体的“载舟覆舟”观念使唐朝存续了将近三百年。

下山的时候我们走的是曾国藩古道,向导说这条道是由曾国藩捐资修建的,一色由青石板铺就,长约七公里,是衡山保存最完整的古道。我们边走边聊,向导说,民间有一个讹传,说这条路是曾文公为方便他母亲上山进香修建的,其实不是。因为曾文公修建这条古道的时候,曾母已故去多年。向导认定:这是曾文公为方便老百姓上山而捐资修建的路。我相信向导的判断,不是湘人对曾国藩简单的“偏爱”。任何一个历史人物,要想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都必须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聪明的人臣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点滴传递统治者“尊民爱民”的思想观念,赢得民众的拥护和爱戴,籍以维护政权存在基础、延长政权的存续时间。这条道路的修建者是下了功夫的,从山上往下看,这是一条悠长、优美、幽静的古道,与“五岳独秀”的衡山风光互为关照、融为一体。走在上面,让人多少有些“人去路在、沧海桑田、人间换了”的感慨。

握别的时候我告诉向导,与他同行很愉快,在南岳衡山看到了爬山时很难遇到的云海,从地名的变迁中感悟到朝代的更迭,总之收获大,心情好。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