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思明居士 2021-04-08

近日,'2020年度山西考古新发现'出炉,6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其中,阳泉市城区平坦垴汉代古井遗址,经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判断,为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山西阳泉出土的战国古井(工作人员对古井进行三维扫描)

此消息甫一传出,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极大的轰动,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全国考古专家的目光纷纷聚集到太行山深处的山西阳泉。

要说古井,实在不算稀奇。目前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古井数都数不清,无论是在闹市中心,还是在荒村野岭,也无论是史前时期,还是先秦两汉,直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各种各样的古井都有大量发现。

广西柳州古代水井

阳泉发现的战国水井,之所以能够在数以千计的古井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在于其形制独特:一是规模最大,二是用于支护井壁的九边形榫卯木构造相当罕见。

今天,咱们从我国古代水井的起源聊起,进而聊一聊古代水井的形制这个话题。

我国水井的起源

《击壤歌》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水井,是人类社会从游牧走向农耕的标志。

远古时期,人类还不知道凿井取水,只得傍水而居,以便利用天然的水源,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的局限。

荒漠中的古代水井

而且,河水性格暴戾,湖水时有涨落。天若久雨,水则暴涨,水源浑浊无法饮用,甚至还会冲毁家园、夺人性命;若久旱不雨,水位下降,乃至枯竭,人类日常生活便会受到很大影响。

后来,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类渐渐知道了地下可以挖出水来,而且比之江湖塘水更为清洁卫生。经反复实践,最终掌握了用人工取得水源的方法,这就是凿井技术的发明。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河姆渡遗址中的水井

有了水井,人类的居住和生产领域得到了无限扩大,也就是说,人类从此可以离开河流居住,深入到更富庶肥沃、更广阔遥远的地区去生产和定居,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

那么,我国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井的呢?

有人说,远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井了,史称'黄帝穿井'。

《周易·井卦》云:'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八家为井,开四道而通八宅,凿井于中。历唐虞夏商以迄于周,邑随时有改,而八家为井之制,则一定而不改。'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古代水井

也有人说,井是大禹时代有一个名叫伯益的人发明的,史称'伯益作井'。

《吕氏春秋·勿躬篇》曰:'伯益作井'。《经典释文》卷二《井卦》下引:'《世本》云:'化益作井'。宋衷云:'化益伯益也,尧臣'。'《淮南子·本经训》说:'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后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井'字。在《周易》井卦卦辞中,已有 '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的记载。

饮水不忘掘井人,追根溯源,我国的水井,其实并非一朝一夕由哪一位先帝圣人发明的,它是无数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的经验积累的结果。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古代水井

据考古发现,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大量水井出现,主要发现于长江下游及黄河中下游地区。

我国南方长江流域最早的水井,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同时,太湖流域的上海青浦崧泽、松江汤庙村和江苏吴县澄湖遗址,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水井,距今差不多都有6000年的历史了。

中原地区的水井,是从龙山文化时期开始的,如河北邯郸涧沟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汤阴白营遗址,距今也有差不多4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河姆渡遗址

据历史学家考证,这种原始态水井的诞生历史,其实要远早于大家目前已知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大约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阶段,史前居民就有可能挖掘出了水井。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当时已经制造出了掘地工具,如骨耜、石耜等,并掌握了一定的发掘经验。先民们挖坑挖得多了,有时候就会在坑里挖出水来,慢慢地就初步掌握了挖掘水井所必备的技术条件。只不过在目前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我们尚未见到更早年代的水井出现。

古代水井的形制

水井的形制,主要包括水井的开口形状、深浅、井壁所用材料,以及附属设施的有无等,限于篇幅,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水井的形状和材料两方面来简单论述,重点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水井。

依据井口形状,可分为方形、圆形和不规则形;依据井壁内有无井圈,可分为土井和带圈井,其中带圈井根据井圈使用材质的不同,又可分为木井、竹井、陶井、砖井,以及混合型井。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河姆渡遗址中的方形木构水井

对于史前水井的形制,一般的规律为:'先浅后深、先方后圆''方形木构浅井早于圆形深土井,后被圆形深土井所取代'。

在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文化层下(距今6000~5500年),发现了一口边长约2米、深约1.35米的方形木构竖井,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遗址。

在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时期(距今4100±80~3760±100年)的村落遗址,发现一口圆角方形的木构深井,口大底小,井口长5.80米、宽3.60米,井底长1.20米、宽1.10米,深11米。

在太湖流域的江苏吴县澄湖、上海松江汤庙村崧泽文化遗址(距今4900~5800年)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圆形(椭圆形)竖穴浅井。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崧泽文化遗址

在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距今4000余年),如河北邯郸涧沟遗址、河南洛阳锉李遗址、河南汝煤山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都先后发现了深浅不一,大小各异的圆形(椭圆形)竖穴深井。

夏商周时期发现的水井遗址,相对来说比较少,基本以长方形为主,也有圆形和正方形的,以及不规则形状的。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古代水井

这说明,原始先民在发明水井的时候,最早的水井形式是土井。

土井是指井壁无任何衬砌,以土为井壁。这种井最为简陋,开凿成本较低。

土井井壁被水长期浸泡,容易坍塌,卫生条件也难以保证。后来人们便在水井的井壁和井底安置木质构件,对井壁进行加固,同时也达到了过滤水质的目的。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河南荥阳后真村汉代水井

之所以最先采用这种方形水井,也许先民们觉得方形更好挖,且认为有利于力的平衡,同时容易稳定井框。

战国时期,是青铜器和陶器的时代。有了更为先进的掘土工具,水井的开凿更加普遍,这时期陶圈井比较盛行。

陶圈井,是将烧制好的陶圈在土井中一节一节套叠起来,使之成为筒状,井圈与井壁之间用土或碎陶片填实。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江苏连云港发现的古代陶圈井

这种水井的施工方法,与近代修建桥墩使用的沉井法很相似。当选挖好的竖穴圆形土井掘至近水线的流沙层时,将陶圈放入井内,再从井圈内挖去沙土,井圈逐渐下沉,上面再层层套叠井圈。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江苏连云港发现的古代陶圈井

井圈的上下口沿,都凿有凹槽,使得圈与圈之间的接缝更为紧密、吻合,不但可以有效固定井壁,也能更好地防止泥沙渗入井中,而且陶圈还可以对井水进行再次净化。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汉代砖井

到了汉代,由于砖的广泛应用,故两汉至六朝的水井多用砖砌。除了常见的圆形井,也有五角形、八角形井。这种砖井井壁更加圆滑、坚固,井水也能达到更好的过滤净化效果。

阳泉战国水井的独特之处

山西阳泉市区洪城北路东侧、距平坦垴战国古城北墙570米处发现的这口战国水井,其形制相当奇特:不仅规模巨大(残深9米,上口内径4.5米),而且采用平面九边形的木构支护结构。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山西阳泉发现的战国水井

考古人员对古井的木料进行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它是在距今2220±30年这么一个范围,据此,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相关专家综合判断古井的砌筑时代为战国,废弃时代在西汉。

井壁四周由两端加工成原始榫卯结构的柏木相互搭接,呈闭合的九边形后逐层垒砌,为了增强稳固性,垒砌过程中榫头朝向逐层更替,现存38层。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阳泉战国水井出土的木构件

这么大体量的工程,不会是一个村落等小团体能够完成的,考之古井所处位置在平坦垴战国古城内,推测这应该是一种官方行为。

如此巨大规模的水井,目前只有安徽马鞍山市五担岗发现的东周水井可以相比肩。

据《安徽省马鞍山市五担岗遗址东周水井考古发掘简报》:该处水井由井坑和井筒两部分组成,井坑开口平面近椭圆形,西北—东南方向长13.5米,东北—西南方向长11.5米。井筒位于井坑中央,呈圆筒状,中部略宽,两段略窄,口径0.95米,底径0.55米,最大腹径1.3米,深15.8米。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书籍封面插图是安徽马鞍山五担岗东周水井剖面示意图

如此,按照总工程量来讲,安徽马鞍山东周水井似乎更大一些。不过,马鞍山东周水井之所以'大',是大在井坑面积,而不是井筒口径。

所以说,相比较于山西阳泉战国水井之4.5米的井口内径,安徽马鞍山东周水井之0.95米的井筒口径,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安徽马鞍山五担岗东周水井

所以说,山西阳泉发现的战国水井,当之无愧为'全国第一' '古井之王'。

阳泉战国水井,除了规模巨大,其井壁之九边形木构支护结构的造型也颇为奇特,且砌筑工艺极其考究,这在古代水井考古研究中是相当罕见的,目前尚未有类似的文物出土。

据现场分析推测,此井的砌筑工艺是自上而下分段砌筑:即下挖一定深度,进行支护,随后再下挖、再支护。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山西阳泉市战国古城城墙遗址

这种施工方法,与陶圈井如出一辙。但就施工工艺来讲,用榫卯结构的柏木相互搭接以固定井壁,这样的技术,显然要比陶圈井复杂得多了。

同时,井内出土了大量筒板瓦残片及木构件,推测当时井上方有井栏、井亭之类的建筑物,经过考古专家拼合实验,可以复原出井栏的砌筑结构。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阳泉战国水井井圈复原图

井内出土的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等木构件,是现存较完整的早期榫卯结构实物,它的发现对古井砌筑工艺、早期木构建筑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如前文所述,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出现了金属挖掘工具和陶器,彼时的水井基本不采用木头来支护井壁了,可阳泉这口战国水井偏偏用柏木来做支护,并且是九边形的榫卯构造的井壁。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阳泉战国水井出土的木构件

为什么不用陶圈来做支护?

难道说,战国时期阳泉境内没有陶器生产?

经查阅文献资料得知,阳泉陶瓷在3500年前的先商时期就已开始烧造,出土的实物标本有磨光黑陶、夹砂陶、印纹陶、铅釉陶等残片;到了唐五代、宋金时期,白瓷、黑瓷、印花瓷、点彩、戳印添彩等在全国非常出名,特别是白瓷,非常精美,达到了'薄、白、润、透'的艺术高峰。

山西阳泉市最新发现的战国水井,凭什么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国考古界

平定刻花瓷(平定县隶属山西省阳泉市)

那么,阳泉战国水井为什么不使用更为便捷和先进的陶井圈,而是选用柏木?难道是井口太大了,烧不出如此巨大的陶圈来?

这的确是个难解之迷。

不仅如此,这口古井还有更多不解之谜:这口水井的用途是什么?日常饮用?农田灌溉?军队专用?这口井是谁挖掘的呢?它跟赵简子修筑的战国古城平坦城又有什么联系呢?

正是这一个个难解之谜,使得全国众多考古专家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阳泉这口战国水井上来。(张文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