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家军对倭寇战损比1:100的秘密——鸳鸯阵!

 昵称74650355 2021-04-08

上面你看到的是,定格动画,戚继光研发的武器和他创制的“鸳鸯阵”。制作者是润物定格动画工作室,曾经创作过《风雪山神庙》、《聂隐娘前传》等作品,在互联网上有着千万级点击量以及居高不下的人气与口碑;但这一次的拍摄,创作团队又专门设计、采集了很多动作,大到每一样兵器的使用,小到倭寇的剑道步,都经过了学习和参考。

这个动作很有意思,像不像八极拳?明白为什么中国武术都要练整力冲撞了吧

藤牌手掩护长枪手杀敌,史哥一直说,什么是武术?武术不是你刀法厉害,我就苦练刀法,而是我直接用刀盾揍你……

狼筅,戚继光要求用力量大的士兵使用,武士刀砍不断毛竹,反而会卡在上面,等着被杀

狼筅遮挡视线,使得武艺不如日本精兵的士兵也能从容不迫,掩护士兵杀敌

道具方面:明军的刀与倭寇的武士刀是不一样的,在刀刃、刀柄、刀鞘上的设计、做法都不同,倭刀甚至有自己特殊的绑法和绳结,因此连绑在刀鞘上的绳带都有所不同。这些小细节在成片中可能只是一闪而过,不会被人注意到,但较真的道具师们都一一照顾到了,是不是细致考究得令人钦佩?

诸如狼筅这样的古代兵器,只有图谱流传下来,创作团队的小伙伴就在工作室屡次“动手”,协助动画师们,进行动作采集。

狼筅是用竹子制成的,主干和枝杈随着行进、挥舞都会有相应的震颤摆动,定格动画想要拍摄出这样的摆动,就需要道具狼筅在每一帧都可以完美地定住。因此道具师用铝丝制作了狼筅的骨架,在上面用黏土雕刻出竹竿的形状,再经过烤制和上色,反复试验才做出了成片中的防御利器。

想了解更多狼筅吗?关注“功夫史”微博,在史哥微博中再搜索“狼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纪录片《戚继光》的创作过程是一次追寻英雄足迹的过程,而年轻动画人的努力付出,也成为了纪录片叙事中的一条副线,共同建构起当下对戚继光这一英雄的文化记忆,也从另一个维度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

下面介绍一下鸳鸯阵:

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枭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入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在接战的时候,全长12尺有余的长枪是有效的攻击武器,它的局限性则是必须和敌人保持相当的距离。如果不能刺中敌人而让他进入枪杆的距离之内,则这一武器立即等于废物。所以,戚继光对一个步兵班作了如下的配置:队长1 名、伙夫1名,战士10名。这10名战士有4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其前面又有4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都以藤条制成。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文三尺左右。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顶端的凹下处放置火箭,即系有爆仗的箭,点燃后可以直冲敌阵。


这种的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枪,引诱敌兵离开有利的防御的位置。引诱如果成功,后面的两个士兵则以狼筅把敌人扫倒于地,然后让手持长枪的伙伴一跃而上把敌人刺死戳伤。最后两个手持锐把的士兵则负责保护本队的后方,警戒侧翼,必要时还可以支援前面的伙伴,构成第二线的攻击力量。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个12人的步兵班乃是一个有机的集体,预定的战术取得成功,全靠各个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性,并以一体赏罚来作纪律上的保证。这种战术规定当然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敌情和地形许可的时候,全队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横队和敌人拼杀;也可以把两个镋钯手照旧配置在后面,前面8个土兵排成横列,长枪手则分列于藤牌手与狼筅手之间。,戚继光所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倚为主要战具。”在练兵的后期,他规定12个人的步兵队配备鸟铳2枝,一局(相当于一连)的鸟铳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杀手”协同作战。

戚继光招收来的兵员,都属于淳朴可靠的青年农民,而“鸳鸯阵”的战术,也是针对这些士兵的特点而设计的。他曾明确地指出,手持狼筅的士兵,膂力过人就足以胜任。而这种狼筅除了扫倒敌人以外,还有隐蔽的作用而可以使士兵壮胆。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步兵为主的战术,目的在于对付海寇并适应南方的地形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