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懂了这个字,就可以秒懂中医

 玄冰生孙洁 2021-04-08

讲述/文稿统筹:孙洁    

文稿整理/视频/编辑:亦徳


小编导读

什么是“”,“气”在对于中医来说意味着什么,“气”与天地万物、与我们人体有什么样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提到的“百病生于气”有这什么样的意义,它具体的意思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从《内经》原文出发,跟着孙老师一起来学习吧!

另:点击下方蓝色字体还可以复习前几期病因病机的内容哦!

我们为什么会得病

举个例子,看看风邪伤人的后果

胆子小,玩太嗨,原来是得病的根本原因呀



今天这个条文非常的不好讲,因为我们太熟悉了。这段话大家可能都听过,并且会被我们在临床上反复的引用。

这段话就是《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的这个“百病生于气也”,以及后面我们讲的“怒则气上,喜则气缓”这所谓的九气之变。我们分别来学习。

原文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帝曰:善。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歧伯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这段话有几个校勘:第一个“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这个“气不行”应该校成“营卫不行”,那么就跟后面“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在文字上面正好对应。文意上面来说呢,也会更通一些。

然后“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这个我们好像平时就这么背的,但其实应该是把它校成“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

开篇就是黄帝先提问。他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百病生于气也”,这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强调的一个观点。

一  我们所说的气

我们知道在古人来说,从《内经》也好,还是后世的一些医家也好,他们在写书的时候呢,经常喜欢讲百病怎么怎么样。或者是讲百病应该如何发病,或者是如何的治疗。

这个“百病”往往是一个约数,意思就是说有很多很多病,并不是说所有的病。但是,放在这段话里,“百病生于气也”,可能就是指所有的病。

从逻辑上来说,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它最基础的一个逻辑基石。

我们不谈这个学科是不是正确的,或者是不是符合生活、自然实际的。只要它能成为一个学科,它必然是一个逻辑上能够自洽的理论系统。

而这个理论系统就必须要有一个最基础的逻辑基石。在这个逻辑基石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发展出整个理论出来。否则的话,就不能把这个理论称之为一个理论,只能说是一系列的观点,对吧。这是自然科学哲学里的观点。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欧氏几何,他的逻辑基石是什么?就是五大公理,对吧。那么这五大公理一旦发生变化,比方说,过直线外一点能引且只能引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这个被改变以后,就会导致什么后果啊?就会导致出现非欧几何、黎曼几何等等,它整个系统就会完全变掉。

好,那我们就在想:假如我们认为中医也是同样符合这个要求的理论系统的话,那这个理论系统的基石是什么呢?或者说,这个理论系统里面,类似于欧式几何理论里面的那五大公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气”就是这五大公理中最重要的一个公理。

所以你看,在《吴医汇讲》里面啊,他就有提到:

《灵》《素》之言,汪洋浩瀚,

其要旨止归一气字。

《灵枢》和《素问》里面讲的所有的话,确实对于经典来说是厚了一点,我们一般认为经典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像《论语》,它很薄;《易经》,它很薄;《黄帝内经》呢?它不薄,还很厚。

那么这样一本汪洋浩瀚的书,讲了这么多东西,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整本《黄帝内经》反反复复讲的,就是一个“气”。

这个气,可不仅仅说就是指人体,就是指生理、病理,或者说发病、养生,而是扩展到整个宇宙万物。

这个在我们一开始讲人与天地相应的时候,已经是反复强调的。

那么具体到这一节里面呢,就针对发病来说,他认为“百病皆生于气”。

所以在张景岳注《内经》的时候啊,他说:

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那从这句话来讲,“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大家想想这里的这个“气”,是我们气血的“气”吗?

就一定不是气血的“气”,对不对?

气血的“气”怎么可能是外面的邪气呢?

这个邪气,毫无疑问也包括了天地六气、六淫,对不对?

那些都不在我的身体里面,怎么可能是人身的气血的一部分呢?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气”就只能是指的天地万物之气。

在这里,我就不得不做一个小的辨析。这个辨析纯属个人观点。

我们没有必要去分所谓广义的气,和狭义的气。

我不知道你们在学“中基”的时候有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

中医里面有很多概念都有广义的什么什么,和狭义的什么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广义的气,和狭义的气,对吧。

广义的气,就是天地宇宙万物之气;狭义的气,就是人身气血精津液的精微物质的气。

但是有的时候,即使是把它作为狭义的气而论,我们也很难分得清楚哪一些是物质,哪一些是功能;哪一些是五谷之气,哪一些是五脏之气。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会觉得中医是没有逻辑可言的。

持这样观点的人,我相信不止一个。

有没有逻辑呢?有。

逻辑在什么地方呢?逻辑必须要基于它的基础逻辑基石,就是“气生万物”这个逻辑基石来的。

好,我们回到《类经》这句话,“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他有没有说哪个气是好气,哪个气是坏气啊?没有的。

他有没有说哪个气是这个东西,哪个气是那个东西啊?也没有的。

气,因为它的变化,最后所处的状态不同,它就具备各种不同的特点,化身为世界的万物。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气。

所以人身的气血精津液的“气”,也就是天地宇宙万物的气,它本身也是所谓的广义的气的一种体现而已。

那么五谷之气入于人体,经脾胃的运化,它就变成什么啊?它就变成人体的正气。

这个正气可以是气,可以是血,可以是津,可以是液,当然可以是脏腑之精,也可以是肾精。如果一旦这个气不能正常流行了,那就则怎么样?处于不正常的状态了。就像《丹溪心法》里所说的“气血冲和,万病不生”,因为它处于它正常的状态。

果它不处于它正常的状态呢?“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二   百病生于气

那我们再回到“百病生于气”这句话。

“百病生于气”的这个气是不是指“气血”的“气”呢?就不能理解的这么狭隘。

所以我们现在去查文献啊,用“百病生于气”做主题词去查,可以查出好多文献出来,至少能查两三百篇文章出来。

在这两三百篇文章里面,基本上都是探析气的变化无非是气虚、气实、气升、气陷、气逆、气乱,这些气的变化。

那我们知道“百病生于气也”,可不光仅仅是气血之“气”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接下来看他的“九气之变”就知道了。

它有“寒则气收,炅则气泄”。这个跟我们熟悉的气机的变化有关系吗?没有,对不对?一点关系都没有。

所以啊,《灵素节注类编》里讲:

此言九气致病,惟寒热二气兼括外感,故现腠理营卫之证,其余七气,皆内伤情欲,盖心之所之,气亦至焉,情欲起于心,而气随心变,则伤而致病。

你看他怎么概括的,“惟寒热二气兼括外感”。因为外感六淫之气,无非也就是寒和热嘛,对不对?

所以我们上节课讲的外感诸因里面,是不是也提到“风雨寒湿”,它用来总的概括外感之气?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后面几个气呢,它是与五脏情志有关的。

我们前面已经反复的讲过,中医的五脏是什么脏?是五神脏。一定要能出神明,它才是中医的脏。

不出神明那就不能叫做“脏”,顶多只能叫做“器”,对不对?我们有的时候脏器并称,但其实脏和器的概念当然是不一样的。

其实我们已经从第一次一起学习《内经》,到现在为止,是反复的在接触到这个“气”的观点。

天地万物,无非一气。气分阴阳,怎么分?是因气的运动变化特点而分的。

并不是有一拨气是阴的,有一拨气是阳的。而是当气所处的状态不一样的时候,它就可以分别是阴,或者是阳。

那么阳的呢,它是向上的,和向外的;阴呢,就是向下的,和向内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这么分阴阳。

而我们如果精细的分,你就会发觉有向上的,其气升腾的力量比较明显、显著的,那是什么?那就是五行的火。升腾不明显,或者说不显著的,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说“升之一半”的这种气机变化,那就是木行的变化。

那么反之,气机初降则为金,气机降到极致就是水。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正好就是水火木金。

在这个中间有一个能斡旋气机升降的是什么?既升且降的,那就是土。

你们看,是不是因为气机的升降变化,就把五行给概括出来了?而五行对应到人体就是什么?就是五脏。

五脏的每一脏,因为它本身的功能特点,它就会络属人体的一些器官,或者是功能变化,从而形成相应的系统。

我们有时候把它叫做肝系统什么的。但是我们过去不这么叫,都把它统于肝木之下,对吧。还是肝木为例吧。

对外,天地四时它应于春,属于厥阴,其味酸,其臭臊;在内,则合于胆,窍于目,其合筋,其液泪,其志怒。

你看,它就把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生理功能通过五行的归属给它概括起来了。如果五脏的每一脏都这么概括起来,基本上人体的所有的生理变化就概括其中了。

但尚有未及之处:这联系是怎么发生、实现的呢?比如说肝木克脾土。对,五行里木就是克土的。可是在人体,肝木克脾土是通过什么实现的呢?是通过经络、气血的联系和配属实现的。

所以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中医理论的核心了。

好,我们再想想。人在正常情况下,就应该是五行系统在正常的运作。如果这个五行系统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能正常的运转了,那就怎么样?那就病了。这就是“百病生于气也”。

往大了说,天地之间有六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这是什么?这是六气,对吧。

六气太过就变为六淫。什么时候太过,什么时候不足呢?伤人则太过,不伤人就不是太过。那伤这个人,和伤那个人有区别吗?有!所以在此为六气,在彼则为六淫,没有绝对的概念,对吧。

所以,假设这个世间存在一个机构,是负责来抓坏蛋的。然后你给他下一个命令,让他给你抓一个六淫回来,他是抓不回来的。因为这个六淫,他本来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对吧。

那么在我们的九气之变里面呢,就把他概括成为“寒则气收,炅则气泄”。

六淫这六种邪气,必然都是有阴阳属性的,对吧。根据阴阳属性,他就可以概括在寒炅二字之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对吧。

按照我们熟悉的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病因三分法,六淫是属于外因。那内因呢?饮食情志最是常见。

对于饮食来说,我们已经反复的强调过,五味入口,各走其所喜,对吧。

那么分别走于五脏,“气增而久,则夭之由也”。因为它入某脏,就有该脏的气机变化特点。

如果某一味摄取太多了,那么这一个气机变化特点就太过了。比如说我吃辣椒,辣椒的性味是什么样的呀?它是辛的,温的。因为辛,其气散;因为温,其气热、燥,对吧。

所以吃了辣椒以后会怎么样啊?首先会脸红,然后会出汗。哪里出汗最多呢?当然是头上出汗最多,没人说吃完辣椒会脚心先出汗的,对吧。一定是头上先出汗。

然后你还拼命吃,会怎么样?就“气血不从,逆于肉理”,于是乎就长痘了,对吧。

这就是吃辣椒的后果。这就是“气增而久,则夭之由也”,五味太过是可以致病伤人的。

那么情志呢?我们知道,七情分别与五脏相对应。

《举痛论》里就明确的说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六种情志分别具有相应的气机变化特点。而劳倦呢?劳则气耗。

好,我们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总结一下,“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总之是气的运行出了异常,对吧?这是对人体而言。

可是对于人体与天地之间相互的关系总而概括呢?大家发现没有,所有的从六气到六淫也好,还是饮食、情志、劳倦伤人也好,它的共同点就是我们上次刚刚讲过的“百病生于过用”,是不是?

人不可能没有七情吧。刚刚讲了,如果五脏不生神,那就不是五脏了,对吧。所以人一定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可是不能太过。

那反过来说,人体气机当然就应该有上有下、有出有入、有消耗、有产生,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气机系统,是吧?或者用现代的话说,是好的生态系统。

可是如果这个生态系统里的某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怒则气上的时候,怒之太过,气升太过,那就会导致疾病。导致什么疾病呢?比如厥证,比如呕血,等等。以此类推。

所以啊,不仅仅是说气机变化的这些病,所有的病都是“百病生于气也”,对吧,这是中医发病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未完待续

有问题的朋友可在下方留言

小编会积极联系孙老师为大家解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