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到底是什么气质?

 科学声音 2021-04-08

主持人:汪洁

前几天关于朱清时院士的“量子真气”可信吗?的讨论发出后,引发了非常热烈的讨论。从留言来看,集中反映出了很多公众对科学和科普的误解,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再做一期节目继续深挖这个话题。

我们认为,科普的首要目的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科学知识的丰富程度和科学精神并不一定成正比。以上代表科学声音发言。

我是科学有故事的主播汪洁,下面的发言代表我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首先,我觉得上次我可能带着些情绪发言,因为在看到朱清时院士的报告以及松鼠老孙的文章之后,我相当的激动,因为我认为许多人的数年心血一朝被毁。现在我已冷静下来,我觉得比气愤和激动更重要的是继续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向公众普及科学精神。至于历史到底会给朱先生什么样的评价,时间是最好的法官。我应该本着客观和就事论事的态度,将科普进行到底。

我今天花了很长时间,将所有的留言逐一看了一遍,最大的感受是科普任重道远,理性的传播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得多。我觉得把一些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误解谈清楚,会比我做 10 期具体的科学故事的节目更有意义。我摘出一些为朱先生辩护的最主要的观点,然后谈一点我的看法。

有听众留言:对朱清时先生的口诛笔伐来的太早,若有公开的对质或讨论可能会更好。感觉有点哥白尼的味道,在没有明确的了解朱清时的观点和得到观点的所有过程及推理前,别说得这么重。你们作为科普工作者,若有能力,能否让我们了解他思考的结论的由来。

事实上,对于朱文中引用的具体的科学知识的批驳,以及对朱先生那次中医药大学演讲报告的具体批评文章都已经很多了,这位听众只是没有花时间去搜索,比如我们在节目中引用的松鼠老孙的文章,上万字的文章我们不可能全文引用一遍。再比如李淼老师的发言我们也仅仅是选取了五分之一左右,要听全文可以去他的《淼叔开脑洞》专辑中听。但其实,对朱先生的错误的指正就像林博士说的,其实并不需要看他具体的结论,仅从方法论上来说他就已经和科学精神背道而驰了,如果朱文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仅在学术界讨论,就没有人反对,而且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当然,他的文章核心学术期刊估计会退稿的,因为并不符合科学论文的要求。我们批评的是朱先生在未经验证的情况下就向公众传播明显违反主流认知的个人认知。这对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普通人具有危害。

还有一些听众认为:科学很霸道,凡是只要说到上帝、鬼魂、真气等等这些话题的时候,就会被斥为伪科学,似乎搞科普的人都不让人说话,遇到和主流科学界认知不同的东西马上就开始乱扣帽子,把人打成布鲁诺。

其实,科普人反对的并不是别人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而是非科学的研究方法,准确地说,就是明明用的是非科学的研究方法,却一定要给自己贴上科学的标签。你听过我们有谁去反对或者攻击一位有道高僧谈佛法吗?一位传教士谈上帝,我们会很尊敬;谈周易的人说自己是谈哲学,我们也会很愿意坐而听道。再大胆的结论都不会令我们感到奇怪,在我的生命中,还没有什么让我觉得比宇宙大爆炸、黑洞、虫洞更令人感到震撼的观点,鬼魂、特异功能之类的与这些相比,并没有什么大胆的。但是,我坚持的原则是,非同寻常的主张需要非同寻常的证据,谁主张谁举证,你的研究方法要符合科学的范式,可定性,可定量,可预言,可证伪,独立性,唯一性,可重复检验等等,在没有得到同行的验证之前,请不要在公众中以科学的名义传播,任何有违主流的观点可以先在学术圈中研究讨论。

还有听众认为:科学本就该广泛讨论,而不是一家之言,心中容不下他人,说小一点气度不够,说大一点本身就不科学。今天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事,说不定就在某一日突然被推翻也说不定。容不下异声本身就是狭隘的表现。

这可能是对科学以及科学团体最大的一个误解,甚至很多人认为科学精神就是包容的精神,要包容所有的观点。其实呢,科学的气质与此刚好相反。科学有两个最大的气质,一个叫高冷,一个叫封闭。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是防火墙关得最严实的人,我们的策略就是防火墙的最高安全策略,先关闭所有的端口,然后是验证一个开一个。而不是反过来,先开放所有的端口,证伪一个关一个。

如果您对我的这个观点和结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话,那么我很希望您能把我下面播放的这段罗振宇老师和万维钢老师谈什么是科学的录音完整地听一遍,因为我觉得他们把我想说的话已经全部说完了。

 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