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一模详解|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一模解析版(含译文)

 胖胖老师图书馆 2021-04-08

郑重声明:一模卷讲评是胖胖老师原创的试卷分析,试卷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讲评版资料为公益分享,如需word版本请关注转发本文,并在公众号后台留言“2021徐汇”,自动回复。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言文翻译文字版

杨万里传

①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永,【关闭】门谢【谢绝】,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请,始见之。浚“正心诚意”之学【介后】,万里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担任赣州司户官,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多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他),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张浚以“正心诚意”之学勉励他,杨万里一辈子遵从这个教导,就给自己书房取名为“诚斋”。

②浚入相,荐之(于)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追胥【催征租税的胥吏】不入乡,赋者【定后】其名(于)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张浚入朝做丞相,将杨万里推荐给朝廷。(杨万里)被任命为临安府教授,没来得及赴任,父亲去世而在家守丧。(万里)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阻止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把拖欠赋税的百姓的名字张贴在集市,老百姓就高兴地来了,(这样)不能摧缴扰民而赋税就交足了,县里因而秩序稳定。

③淳熙十二年五月,应诏上书曰:金人日逼,疆场日扰,而未闻防金人者何策,保疆场者何【方法】?愿陛下超然远览,昭然远。勿以海道为无虞,勿以大江为可。增屯聚粮,治舰扼险。姑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 

孝宗淳熙十二年五月,(杨万里)应皇帝诏命上书说:金人日益进逼,边界日受侵扰,却没有听到有什么防御金人的策略,保卫边界有什么办法?希望陛下放开视野清楚地认识到(危险性)。不要认为海路没有忧患,不要认为大江可以依靠。要增加驻军、储存粮食,治理战舰、扼守险要。暂时搁置不急的事务,精心研究备敌的良策。

④十四年夏旱,万里复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侍从,下止馆职1)不曰隘乎?今之所以旱者,以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故天地之气隔绝而不通”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

淳熙十四年夏季天旱,杨万里又应皇帝诏令上书,说:“天旱已经两个月,这才让大家进言,这不是太迟了吗?(征集谏言)只上自侍从官,下到馆职这样的官吏,这范围不是太狭窄吗?现在发生旱灾,是由于朝廷的恩泽不能施及百姓,百姓的苦情不能上达朝廷,上下隔绝不能畅达地沟通。”于是上疏罗列了四件事上奏,言词都很恳切。

韩侂用事【执政;当权】,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2)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执掌朝政】之日也。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忽族子自外至,遽言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韩侂胄当权后,想要搜求各方知名人士辅佐他,曾经建造了南园,(韩侂)嘱咐杨万里为南园写一篇记,用高官许诺他。杨万里说:“官可以抛弃记却不可写。” 韩侂发怒了,命令别人作记。(杨万里)在家闲居了十五年,都是韩伲胄执掌朝政的时候。韩伲胄专权日益严重,杨万里非常忧愤,郁郁成疾。忽然他的族兄儿子从外面来,立即告诉他韩伲胄对金用兵的事情。杨万里听了失声痛哭,马上叫人拿纸来写道:“韩伲胄是奸臣专权跋扈、目无皇上,发动战事残害人民,阴谋危害国家,我的头发(白成)这样了,却落得个报国无路,只剩下孤独忧愤!”又写了十四字留别妻子儿女,写完后就逝世了。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节) 

【注】(1)馆职:指在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等处担任修撰、编校等工作的官职。(2)掖垣:唐代门下、中书两省,后指重要部门。这里代指高官。

[清]刘 

①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声名显扬】,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哉!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不难,真正难的是被人了解犒赏时,要懂得如何自处”真可悲啊!有的读书人由于遇到知己而声显扬,也有人由于遇到知己而居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怎不令人戒慎恐惧呢!

【读书人被人赏识之后如何自处,需要“惧”】

②余观穆生在楚,未设醴而去1),何尝不怪其恝jia2然径行2)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正人,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世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正人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轻慢】,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贵爵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与主人行平等礼,长揖不拜的宾客。谓足与主人分庭抗礼的宾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我看汉朝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由于楚元王没替他筹备甜酒就称疾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的草率率性,辜负了从前的楚元王对他知遇的情意;等我看到后世的君子,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被在位者的知遇欣赏,就将心神投注在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以谄媚讨好,他所寻求的还没得到,就已被天下人嘲笑了。然后我才知道古人不违背道以顺从私欲,才是擅长处理人际交往,成全人我双方的做法。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意召见的大臣,贵爵有不屈服于他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会更受敬重。假设受到知遇的人只会谄媚巴结、陷害别人,逢迎(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偷安而忘记自己所应当做的事情,最终会使得世人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古今对比,批判当世读书人受到知遇之后媚上渎下的丑态,指出应学习古人不屈道以徇私】

③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3)。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人与人的相知,贵在彼此相互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会屈服于权势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他们心中都不把孟献子当地位显贵的大夫来看。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拥有杰出的才能,遇到破格的欣赏,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欣赏自己的人啊。

【以光武严光、献子五友为例,证明人贵知心。指出读书人应有自负自待,并再次指出遇知而顺从是不义且不尊君子】

④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无比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人与人之间的轻率相交一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难相处的地方,反而能够保持关系持久而不疏废。信陵君有门客三千多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先生,但最后(信陵君)仍是靠着他们的力量来建立功业,名扬天下。唉!才干突出异于常人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当然可以用礼节使之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这就譬如拿短小的丝绳绑住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飞,又哪里做得到呢?

【以信陵君的例子,从君子的角度分析有才华的读书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回点人贵知心。】

⑤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但是即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仍是不免于看见众多华美的东西而心动(其它人就更不用说了),我写这篇文章,实在是为了忧心那些有志立身处世的士人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啊。

【知易行难,要守志不移很难,令人担忧】  

【注】(1)醴:甜酒。穆生不嗜酒,楚元王为之设醴。及楚王孙戊即位,忘设醴。穆生认为醴酒不设,是王不再重视自己。2)恝然:淡漠,无动于衷的模样。3)皆无献子之家:指春秋时鲁国贵卿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作显贵的大夫看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