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盘还是没趋势,因为资金不够用。 券商异动不是第一次。今天冲高,但遗憾带不起普遍人气,因为需要的体量大。市场缺钱。北上有成交效应,但谨慎是基调,今天依然流出。券商的形态对照想起前一周说过的稀土脉冲——缓慢下落———再脉冲,让卖盘自然压下来……连续几次(好像在吸筹)。这是个例子,吸筹也好,上涨有心无力也好,关键要素是“信心支撑的入市冲动”。对照一下自己的心理,信心似乎始终不足。大盘碎步上行,抱团反复,板块一会儿凭热点一会儿凭业绩地轮动,不仅没有强化信心,反而始终警惕阶段“见顶”。股评家们即便是乐观的,预判的短线也都是反弹某个点位,后面就不敢说了。 那么,对现在持有的仓位是否在担心?该怎么办? 2、市场中线走势的核心潜意识依然是“估值”,也就是业绩。 比如这几天的业绩浪,不是炒作题材,是这种潜意识的反馈。高估值的变现价值、低估值的增长速度,两者是大盘的主食。与之相比,飘荡的短炒热点都是油烟。只要炒,就有烟。炒一个菜来一波。 所以,是不是该对潜在“见顶”风险抱有敬畏,就要对照一下自己的票了。如果公司持续盈利能力没问题,就没什么好慌的。愿意减仓避险没错,等落下去补也是办法,只要有一个计划,无非是把持股的时间区间更改了。这个点位思考这个问题,对强化自己“目标位+时间段”的意识,正是自我训练的好时候。 比如,看一下稀土,想一下“时间段”,踏实不少。不因为今天的表现,而是看到了背后的持续增长能力所对应的时间。 那么,当下是该等业绩明确了,还是该趁有预期没兑现,提前离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好好想了想。 3、要重新看待估值和增长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按一个波段看,不能等预期兑现,那时候会拉高,也会有出货。按趋势看,趋势就是多个波段叠加,那么两者不矛盾,只要还在炒,炒什么热点也不如炒自己相对熟悉的票。波段之间,降低盈利预期,也就按计划、凭盘感增减仓罢了。 这么想的一个基础是从钢铁有色今天的“强”想到的。对自己定义的“中坚板块”,心里一直描述为“低估值但爆发力和持续性差”,今天重新思考了持续性的问题——持续性和时间相关,拉长了是周期,是趋势;短线说持续性其实是“热度”而已。几天,谈什么持续性?自己的描述归根结底来自于短炒挣快钱的心理暗示,和中坚板块的属性是错配的。 一两年里,中坚力量会托起大盘。重新定义:a估值低;b短线热度爆发的持续性差,(因为体量需要的资金量大,)以波浪的形式推动;c中长期的持续性看业绩环比,行业周期咱看不了,可以看政策导向,以及产业链中企业的位置和地位。 想到这里,重复三遍那一句:“碳中和”不是雄安,不是概念,是“纲”! 现在表面炒的只是“目”,狂热的是目里面的小鱼,因为柚子主导;稳健的是大鱼,好几条。别当它越来越大的时候才后知后觉。 简言之,一是增长方向,看循环和消纳,相应的新能源、装备、电网建设等;(炒水电小票的时候想一下它的增长逻辑牢靠吗,短炒而已。)二是限减方向,看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大具代表性的全产业链是新能源汽车,一大覆盖面的是电网,几条强供给侧改革利好的恰是国计民生制造业分支,每一条都值得挖掘强者,长期跟随。 想了一圈回头看稀土:1、资金,板块属于细分,可独立,体量迷你;2、业绩,可以预判一下业绩披露期,做好临时选择的准备;3、持续性,短期当然是波段,抓好抓差都没毛病,游戏而已;中长期是条被呵护的一级保护鱼类,畅游无忧——那么踏踏实实划一个时间轴,做关于计划的作业。 如果大体量的资金也这么想,跟着就等于坐车了。不上上下下频繁买票,醒一会儿眯一会儿就行,忍不住或禁不住颠簸的,要考虑一下自己的体重。 祝发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