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处归心是吾乡?对中国社会人才未来文化认知观念发展的思考

 摧残的风中玫瑰 2021-04-09
根据读《毛泽东选集》关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笔记一文做出的延伸:当今中国社会人才文化认知观念发展和人才去向的思考,该何去何从?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人才的流动趋势和分布情况;
二是国人的文化认知观念情况;
三是社会人才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1. 人才的流动趋势和分布情况
依据《任泽平:2020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对人才流动趋势和分布情况的分析:
一、人口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人才更是第一资源。支撑过去中国经济告诉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亟需转向人才红利;
二、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指出人口正持续向大城市及大都市聚集;
三、东部人才持续聚集,中西部持续流出,东北持续流出且幅度扩大;
四、一线城市因政策控制人才持续流出,二线城市人才聚集,三线城市较为平衡,四线城市持续流出。


2. 国人的文化认知观念情况
依据《中国文化与认知》对中国文化和认知观念的研究分析:
一、中西方文化认知的区别:中国文化强调认知与人情合一,而西方文化主张认知和人情分离,西方文化逻辑思辨强,重视分析事物的方法;
二、认知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忽视认知者情感、动机及社会情况,其二重视社会情景与人的情感对认知者的影响;
三、传统思想认知观念:儒家文化是在人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形成与发展的
见:指对自然现象与规律的了解
闻:对为人处世能力的观察,特指人事问题的学习
价值判断:人情关系价值高于自然现象与规律的价值。
学:指效仿、模仿,是一种行为模仿学习
思: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两个部分
  思维能力——人的构造基本相同,因而都有思考的能力
  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中国文化强调人际关系,思是一种对人的而不是对物的思考
  两者联系:这是行为模仿学习中必须的一种思维过程
四、国人认知的特点: 认知的对象以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主,认知的方向在于向内探求,认知的内容是伦理道德行为,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伦理色彩
五、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
伦理:人际关系中所蕴含的亲疏关系之理
中国文化的伦理原则,使得国人习惯于去构建一个强大的“关系网络”
中国文化重视情感、伦理,知情合一
六、中西方思维方式区别:
西方人思维方式:由内向外思考事物的逻辑和规律
中国人思维方式:由外向内思考人际关系的逻辑


3. 人才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分大城市和小城市来看
 大城市的优势:【1】产业完善,工作机会多
        【2】信息发达,生活方式便捷及多元
        【3】社会竞争相对更公平
        【4】可以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多数得益于他人的亲睐)
大城市的劣势:【1】生活成本较高,节奏块
       【2】竞争激烈,压力巨大
       【3】生活观念需要改变和适应
小城市的优势:【1】生活压力小,节奏慢
       【2】生活观念不需改变和适应
       【3】产业发展不完善,可创造机会多(自己主动创造)
小城市的劣势:【1】信息不发达,滞后
       【2】产业配套不完善,工作机会相对较少
       【3】人情关系网影响甚重,社会竞争相对不公平
从上述情况来看,每一个社会人才都必然面对生存与发展的选择,该何去何从?


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就是这个民族的主,主宰着这个民族文明的荣辱与兴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源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不重视、不遵循自然事物客观规律,总是期望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机会。因此,社会人才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脱离生活工作的舒适区需要考量两个维度:一是你的文化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否能支撑你去创造机会;二是是否有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
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来说,大城市的产业相对完善,课创造的机会不多或者说门槛较高,一般人才很难有这个实力去做;而小城市的产业不完善,有一定的机会可以创造,其次小城市的门槛不高,大部分一般人才是有实力可以去做的。
该怎么选择?何处归心是吾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