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上一篇文章里,我为大家推荐了位于宝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这个宝藏博物馆。它虽然处在地级市,但却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青铜器」为主题展览的博物院;加之1820到1949年间,当地共出土了数百件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就多达114件,对先秦文化起到了证经补史的作用,位列「全国之最」,因此,也是国内一处最能够全方位地了解青铜文化的好地方。它们的排名不分先后,都或因为独特的造型,或铭文背后的历史价值而吸引到我。这第一件文物,是2003年1月出土于宝鸡眉县杨家村的「逨(lai,2声)盘」。「盘」为盛水器,一般会与「匜」配合使用,是古代贵族行「沃盥之礼」的重要礼器。西周时期因多为祭祀时使用,所以盘口较为平阔,上刻有铭文讲述其来历。 这尊逨盘,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盘底刻有铭文二十一行三百七十二字。其不仅记述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单(shan,4声)氏家族史,同时还记录了单氏家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理林泽的历史,反证了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西周史部分的真实性,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这第二件文物,是1927年于岐山罗家河出土的凤鸟纹方鼎。相传,周文王元年,凤鸟聚集在岐山之巅,引颈长鸣,预示着周族的兴盛。「周之将兴,凤鸣岐山」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此鸟由于脖颈修长,体态优雅,寓意好,因此常被周人用做是青铜器上的装饰。尤其是到了西周中期昭王、穆王期间,更是十分兴盛,因而也被称为「凤鸟纹时代」。这第三件文物,便是陕西青铜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名鼎鼎的何尊了。1963年一场秋雨,为贾村源的陈堆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雨水的冲刷使得后院土崖上露出了一件寒芒闪烁的青铜器。 此器物在辗转到达博物馆后,一个更大的惊喜接踵而至。经过除锈,考古专家在器物内部发现了长达122字的铭文,里面最令后世称道的便是铭文里的「宅兹中国」。 这是目前所见铭文中「中国」两字年代最早的一件文物。有学者统计称,「中国」一词在先秦典籍上出现过一百多次,含义有国都、中原等等,与现在「中国」的含义虽然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前我在看到中国邮政的logo时,总觉得它像是随手设计出来的一个符号,一点都不好看,但是在见到了「中」字金文时,就立马Get到了设计者的深意,立马对他投去了一个崇拜的眼神~04. 筒形直棱纹提梁卣: 周人的便携式酒壶,全国仅五件 这第四件文物,是1980年竹园沟十三号出土的筒形直棱纹提梁卣,一大一小共两件,看起来很像是今天的保温饭盒。事实上,卣是古代外出时盛放酒的器皿,周身呈直棱状纹饰,周身围绕一周凤鸟纹相互呼应,常在贵族下葬之后,用于陪葬,一般成组成对出现,而且造型及纹饰华丽精湛。这个种类的青铜器,全国范围内仅出土了五件,国内宝鸡两件,甘肃两件,还有一件在国外不是很清楚,所以说,也是很罕见的器物了。它是1974年宝鸡市茹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一件陪葬品。组合起来就是西周人吃的「小火锅」,上面盛放食物,下面的盘子带有小孔,可以通风排灰,十分有趣,让人爱不释手。这第六件文物,是1988年宝鸡茹家庄窖藏出土的刖(yue,4声)人守门鼎。该鼎分为鼎腹和炉体两个部分。炉内可以燃烧木炭,以保持鼎腹食物的温度,形制与我们今天的火锅非常类似。这尊鼎的特别之处,还在炉门口站着的两个受了刖刑的看门人。根据《左传·昭公六年》的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其中,《九刑》是西周时期成文刑书的总称,全书共分9篇,基本沿袭了商朝的五刑制度:墨(刺字)、劓(割鼻子)、刖(砍脚)、宫(阉割)、大辟(砍头)共五刑,还增加了赎、鞭、扑、流等四种刑罚。亻朕(ying)匜现存于中国法院博物馆,这里的是一件复制品。亻朕(ying)是一位奴隶主的名字,通过其铭文可以得知,它记载的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最完整的诉讼判决书,是一起奴隶买卖过程中的纠纷,对研究西周晚期的法律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在礼仪制度下,出现争议时,人们还能够彬彬有礼地解决。但是随着西周王室势力的衰微,人们逐渐开始不听招呼,一些棘手的纠纷也开始以法律诉讼的形式出现。这些变化,除了是礼崩乐坏的开始,也是依法治国的萌芽。秦公镈,与它边上陈列的秦公钟一道,都是1978年于陈仓太公庙村春秋窖藏出土的文物,系秦武公所铸。太公庙村附近,就是秦国进入关中后,在宝鸡建立的第三个都城 —— 平阳。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在征伐伐邽戎、冀戎,摒弃了周天子对新辟土地进行分封的传统方式,在邽、冀两地,设立了中国古代史上最早的县。秦武公首创郡县制,体现出秦人敢于冲破旧制度的创新精神,并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