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上学的时候特羡慕嫉妒两类人。 一类是比自己学习好的发小,另一类人是比我这些发小学习还好的学霸。 这导致我基本也没几个朋友... 一块玩的发小,等到考试成绩下来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比对的时候: 发小A:“我错了一道大题,才考了80分。” 发小B:“我错了一道选择题,考了98分。” 我:“emm...我这次又不及格...”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邻居街坊家的孩子。 每当我考不好,我妈就搬出了那句: “你怎么就不能像xx学习学习呢?” 虽说小的时候没那么多功利心,但心里总会有阴影。 大家平时都是一块上学、放学,玩游戏的时候也都在一起,我也不知道自己差在哪了。 暗自痛心的我甚至为了搞清楚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在放学后偷偷用功。 大晚上跑到人家窗外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如果前者还能当同类来看待,后者和我绝对就不是同一种生物。 他们门门都可以考满分,回回都是第一名,各种竞赛也都是佼佼者。 不但各科成绩优异,在其它方面也很出色。
哎,大家都是人,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当时自己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刨根问底。 “我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 草草的下了只是不够努力和天赋不够的定义。 这样的心理致使我在整个学生生涯都抱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度过的。 02.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是每个人的必需的技能。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 我们很多人虽然很用功努力,但是努力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究其原因,多半是学习不得法,行动不得要领。 《学习之道》这本轻快易懂的书收纳了许多学习窍门,皆是以严谨的科学和经验为基础的。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自己也是由文青少女蜕变为工程教授,从容搞定曾经的“不擅长”,将学习变成一个有迹可循的方法。
1.太勤奋也是一种病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你会在两种模式之间转换,择一而用。 无论是专注模式,还是发散模式,都要求两个大脑半球同时参与。 想要学习高效,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但如果我们开始就用专注模式处理新的概念和陌生的问题,很容易止步不前。 想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接着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上溜开一会儿。 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的方法奖励自己。 激活发散模式的一般方法有:
以上激活发散模式的方法,最适合小小地用一下,给自己个奖励。 下面提到的这些也许反而会把你拖进更专注的状态里(拖延)。
2. 运用回想。 读完一页书,看向别处并回想主要观点。 少做标记,没记住之前不要画重点,要先回忆。 回忆的能力,即能够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 学新概念时,别扔上一天才回头复习。 要是想把某件事牢牢钉进记忆里,一晚上重复20次倒不如每天重复几次,多坚持几天甚至是几周效果来得更好。 3. 对问题进行组块。 搭建组块的过程就是理解问题、练习解题方法的过程,有了组块才能在脑中瞬间闪现答案。 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要将其重新排演一遍。确保在许久没接触这道题后,你还能解答出问题的每个步骤。 4. 间隔开重复动作。 无论学哪门课,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运动员一样每天安排些练习量。你的大脑就像一块肌肉,它一次只能处理某学科上一定的练习量。 5. 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 做任何练习的期间不要只用一种解题技巧,否则一段时间过后,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题的老路子。 解题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题型上。这么做会让你同时知道如何以及何时用一个解题方法。 6. 注意休息。 有一种常见现象,是学数学或科学时,你会难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问题或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天学一点,比集中在一天学会好很多。 当你对一道数学或科学上的难题灰心丧气时,可以休息一下,这样你大脑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后台接着工作。 7. 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 无论何时遇到难懂概念的困扰,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样解释才能让10岁小孩都明白这个概念。 使用类比真的有用,比如电流就像水流。 不要只想解释,要大声说出来或者写下来。 凭着嘴上说手上写的功夫,你能把所学知识编译到更深的记忆中。 记忆宫殿法——将有助于记忆的形象嵌入你熟悉的场景中,让自己感受视觉记忆系统赋予的力量。 把学过的知识拟人化。 遗传学先驱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把她在处理的分子元素想象成庞然大物。和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她对研究下的元素进行了拟人,甚至和它们交朋友。 8. 专注。 关掉手机和电脑上所有会干扰你的提示音和闹铃,尽量使用番茄工作法进行计时。 计时器的时间一到,给自己一个小小的、有趣的奖励。 一天中安排几个这样的工作期间,能实实在在地推进你的学习进度。 试着规定学习时间和地点,不要瞄电脑和手机,让学习变得自然而然。 9. 困难的事情最先做。 最清醒的时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难的事情。 10. 心理对照。 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在你的工作区域贴一张图或几句话来提醒自己的梦想。如果觉得自己缺乏动力了,就看看它们。对你和你爱的人,这么做一定值得!
你要避免这些方法,因为它们会浪费你的时间,甚至还会让你以为自己真的在学习! 1. 被动重复阅读。 很被动地坐着看书,目光再次扫过书页上看过的内容。除非你能闭卷回忆要点,证明读过的材料进入了你的大脑,否则重复阅读就是浪费时间。 2. 满眼尽是重点标记。 在文中标记重点,会让大脑以为自己已经记住了学习内容,但实际上你只是手上动动(大脑记没记就不一定了)。在书上各处适当标记是不为过的,有时它会帮你突出重点。 但是,如果把它当成辅助记忆的工具,就要确保自己标记下的内容也记在脑子里了。 3. 瞟一眼解题方法,就觉得胸有成竹。 这是学生学习时所犯的最糟糕的一个错误。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4. 等到火烧眉毛才开始学习。 靠恶补通过考试与成功不是一回事。 考前恶补不过是临时对策罢了。它不会带给你太多满足感,得到的结果也是暂时的。 5. 已经清楚解法,但仍反复解答同一题型。 如果练习中你只是坐在那解决相似的问题,你实际并没有在备考,而这就像一场盛大的篮球赛来临之际,你却只做控球这一种练习。 6. 与朋友一起把学习变成了闲聊。 和朋友核对解题方法,拿自己知道的问题相互提问,这会让学习更有趣,同时暴露你的思维缺陷,并让你的学习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务还没完成,共同学习却成了闲谈打趣,你可就在浪费时间了,这时就该换个学习小组了。 7. 做题前忽视读课本。 还不会游泳的时候你会轻易跳进泳池吗? 教科书就是你的游泳教练,它会指引你通向答案。 如果嫌麻烦而疏于读书,你不仅会犯错,还会浪费时间。在你开始读书之前,快速浏览一遍章节和板块内容,能让你对它有个大致的概念。 8. 有疑问点,却不找导师或同学核对并解决。 教授会习惯性地为那些充满困惑的学生指点迷津——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让我们担心的是不来提问的学生。希望你别成为其中之一。 9. 时常分心,却还以为自己能学得足够深入。 每次受到即时短信或谈话的影响,你能在学习上投入的脑力都会变得更少。 每一次被打断注意力,小小的神经都会被再次连根拔起,无法在脑中扎根生长。 10. 睡眠不足。 睡眠中,你的大脑会将解题技巧拼凑在一起,同时它也会对你睡前习得的任何内容进行反复练习。 长时间的疲劳会让毒素在脑中堆积,毒素会破坏神经连接,让你无法用它们快速有效地思考。 如果考前没睡好,就算之前做过怎样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最后立个flag: 考研,必过! |
|
来自: 鲁人e2cslznvwz >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