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我自己并不怎么喜欢医古文,对于医古文翻译这类事情也没多大兴趣,那你会说,既然如此,才叔你为什么做中医?诶,做中医是偶然的,我想中医学院的学生多数有此体会。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于是便决定在旧瓶中装一点新酒,不不不,酒还是古人的酒,仍然一滴不漏地装在那古旧的瓶子里,只是时光流逝,干了不少,我便掺进去了一些水,用来浇自己胸中的垒块了,即为: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02【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18】上一期节目我们复习了中风病,今天讲讲历节病,看原文: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脉沉而弱,沉脉主骨病,弱脉主筋病。肾又主骨,所以说沉脉其实提示肾气不足;肝主筋,所以弱脉往往反映肝血不足。如果肌体本来就是肝肾不足,又在出汗的时候,泡浸在冷水之中,就会导致寒湿水饮从汗孔流驻肌肉、关节、筋骨之间,引发浑身关节肿痛,甚至关节局部流出黄色分泌物,这就是历节病。这一段告诉我们历节病的内因是肝肾不足,外因是汗出入水,这个要广义来看,它包括触冒风雨、居住环境潮湿,这些都是外因。但这些外因,必须在肝肾不足这个内因的基础上才可能引发历节病。也就是说,如果本身肝肾强壮,即使整天泡在水中,比如水产养殖业的从业人员,也不见得都会出现关节病,对吧。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这一段大意是:足背部的趺阳脉浮而滑,滑脉表明胃中谷气盛,胃中实热,浮脉提示自汗出。胃中有实热,趺阳脉出现滑脉,这个好理解。“浮则汗自出”这个历来就有争议,有的文献认为这是类似桂枝汤证的脉浮汗自出那种感受风邪,但是解释不了滑脉,所以一般都支持这里的浮滑合并出现的脉象,是因为胃中实热,里热熏蒸引发的浮脉而汗自出。这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浮而滑同时出现才可以有这种推断的。如果胃中实热的患者,汗出的时候进入水中,内热和外邪就有可能互相激发,就可能引发历节病。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意思是: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为阴血不足,浮脉提示外感风邪,风邪与血虚搏结,引发经脉痹阻,所以出现关节牵掣疼痛。古人诊脉不局限在寸口脉。少阴脉是肾脉,少阴脉弱,是阴血不足的表现,脉浮是风邪侵袭肌表,这里浮脉与弱脉同时出现,所以浮脉在这里提示感受风邪。肌体原本阴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造成营血更加不足,筋骨失去濡养,风血相搏,所以关节疼痛。这种历节病的治疗要重视养血,在养血中祛风。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意思是:肥胖的人脉象涩小,症见气短,自汗,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屈伸不利,这是由于饮酒过度,汗出感受风邪所致。外观肥胖的人,如果这个人气血充沛、身体壮实,他的脉象应当是滑而且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肥胖的人,他脉搏涩而且小,这种脉象说明这是形盛气衰之体,外强中干,外表看似乎很强壮,其实阳气不足。由于阳气不足,腠理不固,所以短气、自汗。表虚汗出,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风邪。肥胖体质,通常湿气较重,再加上嗜酒则更加助湿。如果酒后出汗,又被风邪侵袭,风湿内外相搏,留滞于筋骨关节之间,气血运行受阻,就造成历节疼痛,不能屈伸。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段字面意思很直白:全身各个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而两脚肿大似乎要和肢体脱离一样,头晕,气短,恶心欲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包含五大主症,很好记,我们一定把它背下来:“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诸肢节疼痛”,诸就是所有、每个的意思;肢节就是肢体和关节,指全身大小关节都有,受累范围广泛;疼痛不用解释了,古代和今天的意思一样的。这种疼痛是因风寒湿侵袭筋骨,流注关节,阳气不能外达,气血痹阻所致。“身体尪羸”,尪的意思,查了新华字典,这么解释“wāng跛;脊背骨骼弯曲”;羸是瘦弱。“身体尪羸”就是身体瘦削虚弱之貌。这是邪恋日久,伤及正气所以身体消瘦。“脚肿如脱”,脾阳为寒湿所困,阳虚不能化气行水,脾主四肢,水湿下注,膝关节踝关节肿大疼痛那种表现,好像要与身体脱离。这个我有点体会的,上学的时候,坐那种绿皮火车,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台风天,下大雨,坐十几个小时,坐久了起来后发现一条腿肿胀麻木,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样,“脚肿如脱”太形象了。“头眩短气”,张仲景论眩晕,大都和水饮相关,水湿停滞中焦,清阳不升,水气上逆所以就“头眩短气”了。“温温欲吐”,胃虚水停,中焦为水湿所困,胃气失和,所以心胸中有点点烦热感,想吐。有呕吐体验的朋友都知道,想吐的时候大都存在着心中烦闷这种感觉。通过分析这五大主症,我们来设想一个情景,一个具备这五个主症的患者,前来找大夫看诊,哪些症状最严重?不难看出,指定是肢节疼痛和脚肿如脱,这才是患者就诊的最急迫需求,也是治疗的当务之急。而“身体尪羸”是由于长期的病痛,气血亏损,不是一天两天能好得了的,非旦夕可复嘛,如果以缓补根本为主,那就像用远水以救近火,徒劳无益。眩晕气短,温温欲吐都是因水湿为患,祛水湿就会见好。如果不先祛除水湿,那么气血难以恢复,眩晕气短呕吐之证也不能解。“诸关节疼痛”是患者自觉症状,很痛苦的,当温经止痛,以解其苦。但是须知尪羸这种身体,受不了猛攻,所以治疗应该在温经止痛,利水消肿的基础上,配合补益气血,这叫做扶正祛邪。桂枝芍药知母汤9味药组成。我们细看这9味药,非常熟悉有没有?里头包含好几张经方,我们来数一数看到底有几张:桂枝汤、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真武汤。9个药至少包含这7张方子。而这7张方子几乎都是治疗痹症的方剂。其中如果把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连贯起来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她们其实是一个疾病的不同阶段,可以说三附子汤证是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轻证,桂枝芍药知母汤证是三附子汤证的重证。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证是风湿在表表阳不足,见“身体疼烦不能自传侧”,病位浅在,在肌肉,还没到达骨关节;病情继续加重,就是甘草附子汤证,风湿在表但是风湿俱重,表里阳气俱虚,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病变累及骨关节了;如果病情进一步发展,便成了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了,不但骨节疼痛,而且破坏力很大,关节肿大变形,身体消瘦。所以需要联合7张止痛类经方来共同对付病邪,达到缓解患者痛苦的目的。不过,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9味药之中,除了芍药和知母以外,总体都偏于温燥,临床使用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果不是畏寒色白,神疲气少,身体沉重,舌淡胖、苔白水嫩,脉沉的话,使用就需要慎重,做一些适当的配伍,减少不良反应。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收听。如果您觉得才叔的读书分享有帮助,请点击下面“分享”、“赞”和“在看”。感谢关注经方才叔,下期更加精彩,谢谢大家,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