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氏源流(转载)

 百瑞弨笙 2021-04-11

   许氏出自姜姓,为上古四岳(传说为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伯夷之后。姜水在今陕西省岐山之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姜姓是羌族的一支,“四岳”又为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部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终于打败了殷纣王(帝辛),灭亡了商朝,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为太岳之嗣,也称为许文叔。许国地在今河南许昌市,春秋时为郑、楚等国所逼,前576年许灵公被南迁叶地(今河南叶县西南),为楚国的附庸,前534年许悼公又被迁城父(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前538年再迁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战国初期终于被楚国(一说魏)所灭,迁于容城,后子孙分迁中原及江南(主要颁于今湖南新晃、芷江一带)各地,子孙以国为氏,称为许氏,史称许姓正宗。是为河南许氏。

   许姓郡望主要有汝南郡、高阳郡、河南郡、太原郡、会稽郡等。高阳郡,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后废,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相当今河北保定市、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改为郡,还治高阳。隋开皇以后后废。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时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唐高宗时,许茂七世孙许敬宗为右相,被封为“高阳郡公”。

   唐朝末年,许敬宗九世孙吏部尚书许儒居雍州(今陕西),因不满朱温篡位,于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1),率领将士讨伐。失利后,为避难,许儒携父亲许仲元,自雍州(今陕西)入江南之黄墩,因黄墩异姓群居一处,地狭人稠,矛盾重重,终非长久之计。于是四兄弟商议,决定聘请卜术之士为子孙寻找一个久远的栖身之地,结果“得名术言:四君求居饶歙二州,杨(婺源杨村)、洛(饶州乐平洺口)、昉(歙县许村昉源)、董(休宁董源),富贵之基也。许知稠便迁居许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许氏统宗祠一本堂以许儒为一世祖,今已传四十六世。自九世祖宾公起,许氏分东西二支。宾公长子理为东支始祖;宾公次子璙为西支始祖。以后又不断分支,至解放前,东分出十门,西分出八门,总计十八门(有称二十门)。

   许氏外迁分支遍及大江南北:北宋期间,许遂迁黟县;许逖迁祁门。许逖之子许元以居宣城,许元之子许宗孟迁绩溪涧洲云川大桥,此支自成一派。南宋淳佑五年(1246),西支二十二世祖许桂二迁唐模。至元贞年间(1295-1297),许氏人丁兴旺而成唐模派。此支有“同胞翰林”许承宣,许承家两兄弟;晚清翰林许承尧。

   南宋末年西支第十七世祖许暹自许村金川门迁城东而成城东派,暹公即为城东派一世祖。该派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三朝元老许国。自暹公起,传至明初叶,城东一派人丁兴旺,为便于叙昭穆,明长幼,城东派开始确立本派的排行字:“祖宗积德,智仁睿义忠和。子姓传芳,易直慈良敦厚。”并确定以一本堂二十四世祖,城东派八世祖荣甫公为“天一世”,即“祖”字辈。后又续二十字:“燕翼贻谋,咸沐千秋庆泽。光前裕后,攸延万亿祥鳞。”到清乾隆二年(1737年)暹公十八世孙登瀛公重修《古歙东门许氏族谱》时,就有了排辈字的完整记载:“祖宗积德,智仁睿义忠和。子姓传芳,易直慈良敦厚。燕翼贻谋,咸沐千秋庆泽。光前裕后,攸延万亿祥鳞。”该排辈字传至乾隆年间已衍到十七世。

   明万历年间,许氏统宗祠一本堂就已经毁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将祖宗牌位移至任公寺,这一举动遭到以任姓为代表的其他姓氏的反对。尽管打了十余的官司,但因许氏势力强大,而不了了之。到清康熙年间,许氏分迁各支在城东派许国之孙许志宁的倡导下,开始着手重建一本堂。康熙三十四年(1695)许志宁建议将祠建于许村的四山楼。他的理由是祖父许国曾在这里读书,并声名显赫。四山楼肯定是块风水宝地。他说:“昔文穆公(许国谥号)读书四山楼,卜地起千秋之志,址基现在,图绘犹存。”后许氏统宗祠一本堂即建于此,即今之许村粮站。从此以后,许氏外迁各支均以一本堂为认祖归宗之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