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三大节日,这是专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节日。除此之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和重阳节等,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七夕节!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称为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双七节等。实际上呢,七夕节作为一个节日,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每年的这天晚上,三五个闺蜜相聚在花前月下,摆上几盘干果点心,斟上三杯两盏淡酒,少女们就开始穿针乞巧。所谓穿针乞巧,《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就是“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可以看出,这个穿针乞巧的比赛是很考验技巧的,能够很好的检验一个女孩是不是心灵手巧、是不是细心认真,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穿针乞巧的传统。因为在古代,一个寻常人家里,你很难想象一个妇道人家不会穿针引线、洗衣做饭,还能不被公婆赶出家门的。 除了穿针乞巧,少女们也会对着夜空中的银河,闭上眼睛许下自己的心愿,乞求天上的织女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然后相互玩闹嬉戏,直到天亮! 到了宋元时期,七夕节已经成为了民间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从七月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置办乞巧用的物品,大街上车如流水马如龙,比赶会还热闹。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京城里竟然也有那么三五天出现堵车现象(马车),一切都是因为那个浪漫而美好的七夕将至。 到了今天,七夕节已经被万能的商人们演绎成了情人节,不仅成了情侣们的专属节日,也成了各大商场、电商平台、鲜花店、西餐厅和酒店的狂欢节。 其实,在古代,不光女孩和情侣们可以过七夕节,单身汉也可以过七夕节。自从有了科举制度,读书人便有了几乎是唯一的出路,穷人家的孩子更是如此。但是科举取士毕竟人数太少了,所以就有了成千上万的穷酸秀才。他们很多都穷得娶不上媳妇,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了,这一点都不稀罕。再加上每次都名落孙山,真穷得只剩下书了,书太多了吧,放在屋里还受潮发霉。每年的七夕节,看着那些富家子弟都在晒幸福、晒恩爱,秀才心里那个酸啊,索性把自己的书拿出来晒晒吧,这就是七月七日“晒书节”的由来。 最后咱们再来聊一聊牛郎织女的故事。山西和顺县有一户王姓人家,原本一家四口人,哥哥长大后爹娘给取了个媳妇,弟弟王二小帮家里放牛,日子还算过得去。可惜没过几年爹娘就先后撒手人寰,王二小之后跟着哥哥一家过活。大嫂心肠不好,王二小总是受气,后来王二小就主动提议分家单过。大哥不同意,大嫂很高兴,在王二小的一再坚持下,只要了一头牛、几亩地王二小就从哥哥家搬出来了。 来到河边,王二小搭了一个草棚,即是牛棚,也是自己的家,家里唯一能听自己说话的就是那头老黄牛,王二小从此也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牛郎。几年后,牛郎长大了,老黄牛也快老死了,临死之前,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主人啊,老牛要回天庭了,不能再陪你了。三天后在咱家门前这条河的上游,会有七个仙女下凡洗澡,等她们下了水,你就把那身绿颜色的衣服偷偷拿走,赶紧往家跑,衣服的主人为了找衣服,就得追你到家里,她就是你的媳妇儿。”说完老黄牛就咽了气。三天后牛郎照做,一来二去,穿绿衣服的仙女果然成了自己的媳妇。这个媳妇,不仅会洗衣做饭,还织得一手好布,原来她本是天上的织女。后来两人有了一双儿女,牛郎下田种地,织女在家织布,尽管日子过得清苦,好在夫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敬如宾。 话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就这样一眨眼就过了好几年。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下了凡,大发雷霆,命令王母娘娘下凡将织女带回天庭。王母娘娘只得照做,下凡之后,趁牛郎下田耕地,将织女带回,牛郎回到家中,家里只剩下哇哇大哭的一双儿女,一问说是妈妈被王母带走了。牛郎找来一副挑水的担子,前后挂上两个箩筐,把两个孩子往筐里一放,就往天上追去。 眼看着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急忙从自己头上拔下银簪,在身后划了一道,就成了银河。牛郎过不去,急得直哭。看着爹爹也在哭,两个孩子就哭得更厉害了。织女见此情景,也嚎啕大哭。苦命的一家,感动了银河边的喜鹊,于是成群的喜鹊搭成了鹊桥,终于让牛郎织女一家再度相会。王母娘娘也被感动了,就劝说玉皇大帝应该同情一下这可怜的一家,玉皇大帝最终下令,每年的七月初七,可以让牛郎织女一家在鹊桥相会,这便是七夕节的由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