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山幽梦——女水之战与武川

 wuzhi9 2021-04-12

女水之战与武川

阎克敏

女水,古水名,在北魏时期,女水作为北魏王朝和北方各部族交战的主战场而多次出现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魏书·太祖纪》记载道武帝拓跋珪登国三年(公元388年)冬十二月至第二年春二月“车驾西征,至女水,讨解如部,大破之”。“袭高车诸部落,大破之”,“至女水,讨叱突邻部,大破之”。这是北魏开国帝王拓跋珪首次在女水流域对高车族解如部、叱突邻部发动的兼并性的侵略战争,发动战争的借口是解如部和叱突邻部“相为唇齿,不供职事”,战争的结果是“尽略徙其部落畜产而还”。太武帝拓跋焘延和二年(公元433年,亦即武川、怀朔等北方军镇建镇之年)冬十二月至第二年春二月,车驾从阴山北出发,“次于女水,大飨群臣,班赐各有差”,这次北巡当是北魏修筑北部长城,设置边防六镇后,魏帝舆驾亲临边防要地巡幸之行。献文帝拓跋弘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舆驾北伐,诸将俱会于女水,大破虏众。”这次战争是北魏对柔然最后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史称“女水之战”。

阴山幽梦——女水之战与武川

柔然,“东胡之苗裔也”,和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同时兴起于漠北。但柔然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发展阶段,是以掠夺财物和人口为专业的游牧国家。公元402年,柔然贵族社崙征服高车诸部,雄据漠北,兵强马盛,自号丘豆伐可汗。并据有西至焉耆、东接朝鲜、南临大漠的广大牧地,并逐渐南移,连年频繁攻掠北魏北境,甚至深入到北魏阴山之南腹心地带。如天兴五年(公元402年),社崙乘道武帝拓跋珪远征姚兴之际,大举南下,突破北魏阴山防线,“侵入参合陂(今凉城县岱海),南至豺山及善无北泽(今山西右玉境)”。太武帝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柔然对北魏的威胁是严重的。

这了巩固北部边陲,北魏王朝对柔然采取了攻防结合的方针。明元帝拓跋嗣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在北境修筑长城,延袤二千余里,东起赤城,西至五原。太武帝于延和二年(公元433年)沿长城又设置武川等军镇,以防柔然入侵。太武帝于神䴥二年(公元429年),亲率大军北伐,兵分两路,“次于沙漠南,舍辎重,轻袭之”。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闻之震怖、焚庐舍、绝迹西走”,北魏军大获全胜,得柔然降人三十余万落,马一百余万匹,牲畜数百万头。太武帝又于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兵分三路北伐柔然,柔然处可汗吐贺真大败远窜,北魏掳掠柔然人畜百余万。柔然虽迭遭沉重打击,但南侵之心始终不改。北魏文成帝和平四年(公元464年)和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柔然受罗部真可汗予成又两次大举犯塞,杀掠边民。

北魏献文帝决心击破柔然,彻底翦除北部威胁。公元470年九月,北魏兵分四路,大举北征。大军相会于女水之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献文帝号召将士戮力同心,奋勇杀敌,靖边安邦。随后在女水流域进行了决战,此战的结果是“虏众奔溃,逐北三十余里,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经此重创,国力衰弱,再也不敢大举侵犯北魏边境,两国进入了相对和平时期。为了纪念这次决定性的战役,北魏献文帝命太常高允作《北征颂》刻石纪功,并下令将女水改名为武川,意为“显示武功的河”。

阴山幽梦——女水之战与武川

由此,引发出下面两个问题:北魏武川镇是得名于“改女水为武川”吗?女水是在今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境内吗?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女水地望,《魏书,高车传》在叙述道武帝北征高车叱突邻部和解如部时说:“太祖亲西征,渡弱洛水,复西行趣其国。至女水上,讨解如部落,破之”。女水之位置在弱洛水西,当时是在高车控制下,而柔然是在高车之南。后来,柔然丘豆伐可汗社崙崛起漠北,“侵高车,深入其地,遂并诸部”,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并在女水流域建立起柔然可汗庭,女水流域是柔然的腹心地带。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弱洛水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流经乌兰巴托的一条支流土拉河,女水和柔然可汗庭尚在土拉河之西,今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附近。

由于国力和战争性质不同,两国的战略战术也大不相同,柔然采用“风驰鸟赴,倏来忽往”,机动灵活。打了就跑的方针,而北魏则采用数路并进、长驱直入、穷追猛打、犁庭扫穴的战法。北魏王朝对柔然的几次大规模反击战均在柔然国的腹心地带进行。《魏书》在记叙魏军进军行程时,用“缘栗水西行“,“过汉将窦宪故垒”,“次于兔园水”、“北渡燕然山”、“车至鹿浑谷”、“追至頞根河”等字样。这些地名,均在女水及柔然可汗庭周围,南去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三千余里。《魏书,蠕蠕传》在记叙女水之战后写道:“旬有九日,往返六千余里”,明确指出,这次北征,大军从平城出发,经过十九天时间,往返行程六千余里。从大同到乌兰巴托西,距离约为三千里,《魏书》的记载是可信的。当时的武川镇尚在北魏长城之南,属北魏自家领土,怎么可能在自家领土上和飘忽不定的柔然来决战呢?因此,北魏武川镇之武川与女水之战后改女水为武川之武川风马牛不相及,彼武川非此武川也。况且,武川镇建于太武帝延和二年(公元433年),女水改武川发生在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建镇得名于前,女水改名于后,前者岂能得名于后者!

在北魏时,除上述两武川外,还有另外两武川见诸史籍,在此一并加以辨析:一为荆州北淯郡之武川县(见《魏书,地形志》),该武川县地近长江,与地处长城外之武川镇相距遥远,不易相互混淆;一为水名,《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公元399年)二月,“以所获高车众起鹿苑,南因台阴,北距长城,东包白登,属之西山,广轮数十里,凿渠引武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此武川在都城平城附近,当为武州山下之武州川水也。《水经注》云,武州川水,“水出(平城)县西南山下”,经云岗石窟, “川水又东南流出山”,“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溉诸园池。苑有洛阳殿,殿北有宫馆”。《魏书》所谓“分流宫城内外”之武川水正是《水经注》中“自山口枝渠东出入苑”之武州川水也。上述四处武川之名,均出现于北魏时期,本属异地同名,治史者不可不察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