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虹市首富:为什么穷人做梦暴富后都想把钱捐出去?

 上林院 2021-04-12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穷人角度拍的电影,当这个穷人拥有了金钱成为巨富之后,都会最后把钱捐出去。星爷《美人鱼》里邓超饰演的地产巨富刘轩是这样,刚上映的《西虹市首富》沈腾饰演的王多雨也是这样,王多鱼继承了三百亿遗产后马上就跳到了裸捐环节。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套路?这种情节出现的逻辑在哪?

这其实也正是穷人之所以贫穷的原因。即使在梦里翻身做主人,也还是没法把自己当成财富的主人。

1 不敢驾驭财富。钱是有多烫手,有钱了马上想着去捐出去。有些一夜暴富的人很快就会把钱花光。最典型的例子是农村的拆迁户,很多人拿到拆迁款后没多久就打牌赌博或者用各种挥霍方式败家了。富人花钱的方式和穷人花钱的方式完全不一样,富人花钱都带着点投资的意味,穷人则是纯花钱。所以《西虹市首富》里甚至都是让王多鱼不能留任何资产。不然王多鱼的十亿拿出去收购家公司就可以了,还需要费尽心思去挥霍吗?

2  认为持有财富有原罪 。既想有钱,又看不起钱。觉得为富者必不仁,拿着财富比做贼还难受。生怕不赶紧捐出去会被人骂。真正的穷人是攒不下钱的,真正的富人钱都是越花越多的,这是思想上的差别。

3  没有能力驾驭财富。财富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穷人看不到这一点,没有想过拿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只觉得拿着钱就只想奢华享受,钱也只有挥霍的用处,而这一点从穷人本身价值观的角度又是非常作孽的。只有敢于驾驭财富、能够驾驭财富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富人。对于马云来说,有钱之后想的是可以去实现梦想,改造社会与各个行业,但对于穷人来说,只能想到挥霍享受。

你在梦里都拿不住钱,你凭什么还想变成有钱人?贫穷的根源在思想上,在对金钱的认知上。冯小刚导演的《1942》里有个镜头:张国立扮演的地主倾家荡产后被迫逃亡,在逃荒的路上对他的长工说:等到了陕西,立住了脚就好办了,我知道怎么从一个穷人变财主,给我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全球首富洛克菲勒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把我全身衣服剥光,一个子儿不剩的把我丢在方圆千里的沙漠里,只要有骆驼队经过,我很快又会成为亿万富翁的。


最近河北女孩王心仪以707分的成绩考入北大,家庭贫困的她写文“感谢贫穷“也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她感谢贫穷,是因为她还不知道贫穷的真正意义,对她人生来说贫穷将会对她带来的痛苦还没有感受到,对于一个农村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到走进大学,在环境中并没有多少机会感受到贫穷的伤害。她以为考上北大就是成功了,可以以成功者的身份现身说法感谢贫穷了。但是考上北大跟成功并没有什么关系,她走出象牙塔后才会真正意识到贫穷怎么让她输在了起跑线上。考上北大就能买得起北京的房子吗?考上北大就一定会找到好的工作吗?迟早有一天她会感受到,她奋斗了几十年也离别人的起跑线很远。如果到那时候她不会去计较,不会去觉得不公平,还是觉得贫穷给了她应该感恩的东西,她才可以回过头来感谢贫穷。


凤凰财经几年前曾经发起过“中国人财富观大调查”。以下是当时的调查结果。

你怎么看待财富?高达65%的人认为“财富有原罪,只有品德败坏的人才可能巨富”;35%的人认为“财富有原德,只有努力创造价值的人才可能致富”。

你认为企业家创造了财富吗?48.48%的人选择了“没有,财富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同样,有51.52%的人认为“有了企业家,工人的劳动才变得有价值”。

你认为财富占有应根据什么原则?有近76%的网友认为“财富是人创造的,谁创造谁拥有”;24%的网友认为“财富是现成的,应由政府进行平均分配”。

你觉得怎样获得财富会更幸福?86%的网友把票投给“自己去努力创造”;5.6%的网友认为“坑蒙拐骗别人的财富”会更幸福;8%的人选择了“合法分配他人的财富”;还有0.36%选择了“接受富人的捐助”。

你更欣赏哪种人?52% 的人把票投给“创造财富的人”;31%的人认为自己更欣赏“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捐给别人的人”;16.6%的人选择“劫富济贫的人”。

 你认为企业家能否完全拥有自己创造的财富?45%的人网友选择“可以,他不创造的话这财富就不存在,没有伤害任何人”;55%的网友选择了“不可以,这样他就太自私了,不慷慨就是对他人的伤害”。

你认为哪种企业家行为更有道德?16.7%的网友投票给“投身慈善事业,回报社会”;有83.3% 的网友选择“继续投资,创造更大财富”。 

你认为哪个比尔-盖茨更有道德?26.3%的网友认为“早期作为企业家的比尔-盖茨”;73.7%的网友把票投给了“晚期作为慈善家的比尔-盖茨”。

你的财富观决定了你能拥有多少财富,也决定了你是穷人还是富人。贫穷本身只能说明你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值得感谢,但也不应该成为困住你的牢笼,真正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是不可能长时间贫穷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