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入诗浅淡

 湖南周慎 2021-04-12

​成语入诗浅谈叶儿 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内涵,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约定俗成的特定短语。他们是比词语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有短小精悍、形象逼真、通俗易懂的特色。清代任泰学 《质疑·经义》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或是当时成语。成语字数不一,来源较广,很多是从诗词中衍生而来的。比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衍生成语“曲径通幽”;杜牧《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衍生成语“卷土重来”;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衍生成语“北定中原”等等。成语是汉语王国中一道绮丽的风景,如果一篇文章引经据典,成语使用恰当,定会让人耳目一新。反之,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成语就会引人诟病了。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云:“凡作倔彊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这当然是正话反说,而元代刘祁则说得更为明白,他在《归潜志》卷十二中明确指出:“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成语不可入诗”之说,在诗界已基本形成了共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这首《典故杂吟》:沧桑世事见天壤,唇齿衔环今古情。缘木守株贻笑柄,枕戈尝胆赞英名。七擒三顾多劳苦,八斗五车频点睛。击楫从戎钦裹革,移山填海尚鹏程。一首七律,仅仅56个字,以合理节缩的方式化用了“沧海桑田”“天壤之别”“唇齿相依”“结草衔环”“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枕戈待旦”“卧薪尝胆”“七擒七纵”“三顾茅庐”“劳苦功高”“八斗之才”“学富五车”“画龙点睛”“投笔从戎”“中流击楫”“马革裹尸”“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鹏程万里”20个成语典故。此律告诉我们:世事容易变化,人情较为恒稳。一个人应该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有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才华本领,有坚韧不拔、刻苦自励的精神,有报效祖国的热忱和决心,这样,通过不懈努力、艰苦奋斗之后,人生才会无可限量。此诗成语较多,但富有新意,让我们受到了志向的教益、情操的陶冶、思想的启迪。至于写作水平如何,各人自有定论。如果说这是特例的话,请看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七律 ·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浓缩了长征途中的千般苦难,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斗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中国革命史而言,还是对诗歌史而言,它都是里程碑之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是全诗的艺术基调,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是个成语,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首联是全诗的总领,全诗紧扣首联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颔联、颈联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由此可见,成语并非不能入诗,但入诗也有讲究,切不可随意。关于成语入诗的用法,大致有几下几种情况:直接使用。对成语原封不动,不做任何改动。    如:北周·庾信《庾子山集 卷一 哀江南赋》:“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汉·刘胜《文木赋》:“枝条摧折,既剥且刊,见其文章,或如龙盘虎踞,复似鸾集凤翔。”唐·李白《永王东巡歌》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唐·雍陶《河阴新城》诗:“高城新筑压长川,虎踞龙盘气色全。”宋·辛弃疾《念奴娇·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词:“虎踞龙盘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诗句都用了成语“虎踞龙盘”唐·王维《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苏轼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三人都用到了成语“柳暗花明”。清徐锡麟的《出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马革裹尸”“草长莺飞”都是成语。余菊庵《挽高叔严道长》:“掀髯谐笑闪双眸,煮茗论文款我留。春正繁荣君忽逝,不堪回首忆前游。” 末句中的成语“不堪回首”。舒庆春《述怀》:“辛酸步步向西来,不到河清眉不开。身后声名留气节,眼前风物愧诗才。论人莫逊春秋笔,入世方知圣哲哀。四海飘零余一死,青天尚在敢心灰。”尾联句中的成语“四海飘零”。这些成语入诗,都让人觉得自然而成,不着痕迹。可见接近日常口语的成语入诗时,比较自然,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二、拆开分用。对成语进行拆分,分置句中各处。如宋朝张炜的《冬至》:“阴逢剥处自阳复,否到极时须泰来。”第二句拆分成语“否极泰来”。伏家芬《少林寺》:“壁能见性身留影,水可明心苇作船。”将成语“见性明心”拆开置于两句相同的位置上作对仗。刘瑞清《游江阴长山》:“春风随喜蕴芳菲,天上人间一锦帏。得意畅怀迷若梦,忘情欲醉不思归。”此诗将成语“春风得意”拆分肢解后,分置很远。自然就让人看不出什么痕迹了。三、化为无形。成语只取一两字,保持意思大致相同。清·赵翼《瓯北诗钞·绝句二冬暖》:“阴阳调燮何关汝,偏是书生易杞忧。” 杞忧:是杞人忧天的典故。“才如天马行空惯,笔似蜻蜓点水轻”,袁随园句也,著处自然;无以为名老师的“怎耐相逢爱折腾,倐然一念又生憎。心难所共各归各,事与无关能不能。抽泣是刀伤软肋,垂怜即火化坚冰。投怀咬得肩痕密,那敢遮拦乱喊疼。”这里的“各归各”“能不能”。周啸天诗:“自从心照不宣处,直到意犹未尽时。”熊鉴《六十有七初度》:“不因畏噎而忘食,岂许希荣便负心。”此诗中就包含有“因噎废食、心不负人、功名利禄”等成语。又比如熊东遨《渔隐》:“市罢归来醉便休,邻猿友鹤自风流。河图不问谁家掌,云水生涯一钓舟。”诗中就包含有“归去来兮、一醉方休、梅妻鹤子、河不出图”等成语,只取其意,才是高手所为。可见,成语入诗,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好才是最关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