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14要▶好文可师,一生受益!

 攸州刀郎 2021-04-12

普遍认为临摹是学习书法很重要的一点,必经必学的一条路

临摹就是对从古到今优秀的名家碑帖作为范本,并对其进行临习摹写的活动,

初学书法者如果要把握古人书法的法度,了解前人书法的技巧,把握住我国书法的精华,就有必要从临摹优秀范本入手。

临摹既是学习书法必经的阶梯,也是了解书法艺术必备的钥匙。清朝书家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云:“初学书法,不过临摹。”明朝董其昌侧重:“学书不从临古人,必堕恶道。”

Image
 名家作品  龙开胜

从临摹入手,对书法学习者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束缚其手,以备法度”,即能够通过临摹除去祖先为主的一些不良书写习气。二是,养成良好的书法写作的习气。学习书法,临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终生伴随,贯穿始终的。只要不断学习把握住前贤留下的优秀成果,站在伟人的肩上,才能不断进步,有所创新。

抛弃优秀碑帖而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一味地依照自己的写字办法和习气练下去,那么只能得不偿失,不会有好的成效。诚如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现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以形象的比喻强凋临帖的重要性:临摹他人优秀的作品是使自己不断取得新的东两,是在做加法;假如老是处于“自我创造”状态,会使自己毫无进步,徒耗年月,是在做减法。历代大师,都是临摹出彩的。但是做好临摹这件事,也不容易,有十分复杂的道理。

一、临摹,要达到惟妙惟肖的目标

学习书法首先要临摹,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要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我们自己手里,再变成书法家独具个性的面貌。

临摹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吧。

Image
 名家作品   陈阳静

临帖是为获得笔法和用笔,而笔法和用笔怎么从临帖中获得呢?这就是临得像才能实现,只有像了,才能找到用笔的窍门,这是千百年来经验的总结。

如果临不像,这些能力是无法得到的。有的人说,当代也有一些名家临帖都不像,有必要把临帖说得那么重要和神秘吗?其实这些名家可以临象,只是他们已经到了超过形似的阶段。

临象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熟能生巧这句话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对艺术来讲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熟练,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

要带着脑子去临摹,确切地说要“带着'贼’脑子去临摹,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孙伯翔语)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

形神兼备是临摹的关键。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就连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写的像。古人一贯强调以形写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谈何神似?

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形似是神似的基础。形似以后再通过学习慢慢达到神似的阶段。甚至连形不要,神也在。冯骥才的名作《神鞭》中有一句经典的话“辫没了,神在”。

找找古人写字的感觉!
仿绢蝉翼纸

纸质细腻,书写不洇

点图下单

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

临帖分为两种,一种是摹,就是在原帖上附上一层纸,进行勾勒描摹;一种是临,就是眼睛对着字帖,自己进行书写

临又有对临、意临、背临。对临是对碑帖进行边看边临,务必要达到惟妙惟肖,从用笔、结字、章法以及书法韵味都要尽可能的接近原帖。若是对临的基础打牢固了,对今后的书法创作将有很大的帮助。意临是对原帖一种发挥性的临习。背临就是不看原帖,凭着对原帖的记忆写出原帖的风貌。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三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但是对临是最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

二、临摹,要选好范本,用对材料。

临摹范本分为碑与帖。碑是一切通过刻的书法。帖是指墨迹,以及古代摹刻的刻帖。

碑有刻刀及金石斑驳的古拙气质;帖有笔意的律动和风韵。学碑可得其气而助其势,学帖可取其韵而抒其情。学碑不学帖,往往容易粗野;学帖不学碑,常常有纤弱之病,故碑帖互学,才是全面的学习方法

临摹,要重视材料选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Image
 入展作品   殷世法

初学书法者,可用米字格、九宫格、同宫格等形式进行辅助临习,能较好地起到赶快把握范字的字形结构和点面方位的作用。有必要说明的是,运用米字格、儿宫格等,仅是初学书法者用以辅助调查临习范字的一种办法。对已有必定基础的学习者,不必运用这些辅助物。以便进步自己眼睛的空间目测才能。

宋以前没有长峰羊毫,也没有宣很,所以临魏晋唐,要用短一点的笔,用狼豪笔。

三、临摹,要先专而后通,专博一体

临帖时要选中一本字帖,反复读帖,依样画葫芦,越像越好,临写的步骤要求先专后博,

学习书法对一些优秀的碑帖有必要长时间、随时练习,绝不能见异思迁,重复无常。

这正如弹钢琴始终得练习经典曲谱相同。直到像背唐诗宋词一样,通过记忆,不看法帖,把法帖背着写出来。

初学书法者应先挑选一种合适自己的优秀碑帖。碑帖选定后。就有必要悉心专注地临习。

一般人开始临摹时,常常会感觉自己写得不像或写得欠好,这对初学书法者而言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对这种状况,一方面要笃定按部就班的观念,不能浮躁;另一方面要先从自身去寻找学习作用不佳的原因,决不能随意置疑“我是否选错帖了”,而弃此就彼,换用它贴。

Image
 名家作品   王厚祥

假如不能锲而不舍,而是重复无常、走马灯式地更换碑帖,那么,是很难步人书法艺术殿堂之门,更淡不上学有所成实践中,无论你下了多大的工夫去临摹,要达到真正的形神兼备是办不到的,除非用照相或复印的手段。郑板桥说“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

这样说并非是反对下苦工学习,而是反对只下死工夫,主张学习时头脑要灵活些。在临摹古人法书时,关键要做到“通”的程度,即是吴昌硕所说的“贵能深造求其通”。

Image
 入展作品  谈 洪
晋《王羲之、王珣尺牍》

何谓“通”,“通”就是要先专后博,逐渐认识、掌握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的一般规律,和各体(包括各种风格)的特点。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师承关系,善篆、隶、楷、行、草诸体,不一定各体俱精,但必须各体俱能,学习古人书法时,可以选择从一点或两三点突破,逐渐深入发展,不要陷在一家一派书体中不能自拔。如果达到这些就可以算是“通”了。也算真正的入帖了。而且也为出帖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临摹,要仔细观察,反复比较,学会读帖

既然爱上了书法,想写得一手好字,那么,就要按照学习书法的路径认真学习。

在动笔之前,或是拿到字帖后,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读帖,有的人认为读帖是浪费时间,有读帖的时间,还不如多写几遍,效果自然就有了,此论错也。

学习书法,以手执笔临习范字,手上功夫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此还不能收到临摹的最佳效果。因为,初学书法者对范本范字的观察分析也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需要用脑,需要比较、分析、归纳。

尤其是当今书法碑帖种类繁多,初临习时,必须手脑并用,要动脑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揣唯,以此弥补运动感和墨色变化等的不足。否则,若不假思索而把一些拓本中残蚀剥落的笔画当做法则去临草的话,就不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实际上,读帖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了解古人书写思想的必要路径,只有了解了字帖中书法的风格、用笔、结构等思想,才能在后面的书写中少走弯路,不然的话,即使书写了,也有可能在重复错误。

孙过庭《书谱》说:临摹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察之者尚精,首先要求观察非常精微,初学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一点,往往注意这里,就注意不到哪里。随着学习时间的积累,慢慢的观察的越来越仔细。真正懂的字帖的人,每次读帖临帖的感觉都有一点点不一样的。翁振翼《论书近言》说:“一日便有一日境界,就此数字,今日如此,明日却未必如此。”吴昌硕一生临《石鼓文》,所以他在自己临帖的感受中也说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禅有云:“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其实这也是临摹的三个境界。临帖是原帖,临帖不是原帖,临帖还是原帖。在这三个过程中都必须有对照核对。

Image
 入展作品   左现峰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晋·王羲之《初月帖》

把照着临写的或背临的同法帖进行核对比较,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以便再次临习时改正过来,通过反复的临摹比较,就最后达到形神兼备的地步,就称得上入帖了,

临帖要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临第一遍的时候可以先注重点画的分解,第二遍对临的时候关注结体字法,第三遍训练笔势运动的节奏感,第四遍去感受字帖的韵味。

一遍遍临下去,每次对临的目的不一样,可以让我们对帖有更充分的了解。同时对临、背临、意临交叉进行,也让自己临的更好。随着书写的深入,慢慢的知道了字帖中的笔意、墨法。甚至我们可以感受字帖中,书法家当时书写的情感,读懂书法家的感情。

拟之则贵似。临摹的要求是不断接近原帖,最好能够和原帖乱真。而观察的精到有时写的接近原帖的前提。

观察的仔细精微,临摹的形神兼备。这样临摹的要求就达到了。

五、临帖,要学好点画形态,过好笔法关

汉字是由点画构成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字的'形',

只要是形好看了,多数人认为这个字就好看,这一点是一个普遍认识,没有质疑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点画的'形'。点画也是有形的。

点画形态好,字形才好看,

Image
 名家作品   刘新德

这就好比房屋一样,房屋的外表是形,而内部装修是点画,如果我们看到外部很漂亮,而进到房间后,毛墙毛地,没有装修,不能住人,这样的房子肯定是不漂亮的。

对于书法来说,点画是构成字形的基础,点画书写没有功力,不符合法度,再美的字形也是只有外表而无内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是否能写好看,是由点画的质量和字形的好看同时决定的,

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笔成型。

古法蝉翼《竹帛

一刀也包邮·套装省90

点图下单▼

Image

庖丁解牛,是把牛看成是每个大小不同零件的组合,所以,他对每个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

我们也要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创作时灵活运用,想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通过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第一个字写的不太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比较像,第四个字写的非常像,第五个字写的就分不出你和他

一般情况下,点画的书写包括三个部分:起笔、行笔、收笔。转折(或连接)这也是点画书写的四个基本节奏

临摹时,要注意起笔是露锋还是藏锋,及角度;行笔,推还是拉,侧锋还是中锋;收笔是顿收、平收,还是回锋。这些要在临摹时体现出来。

Image
 入展作品   刘惠玉
南北朝《张玄墓志》

不同书家有不同的用笔方法和笔法特征。特别是笔势不一致。如颜的风格是圆转笔法、篆籀笔法多于米,而米的圆转少而且更加含蓄,他更多的是一种霹雳啪啦的折笔和切笔等,所以颜的字内含、圆润得多,而米则是劲捷和峭拔得多。艺术的风格是靠笔法决定的,在某一方面稍微一夸张就成了颜了,把某一方面稍微一强化就成了米了,它是一种笔势的改变,我们应特别关注这个势字。

我们临帖不能拿起笔就抄,甚至于还哼着小曲。要注意每一笔的运动方白包括稍微往上向下变化。

以及互相交叉,这是笔的运动方向,那它是否就是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不完全是,往上的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笔画内在的东西,总体往上还往下,总体往下还有点往上,每一笔都较着劲,就像我拉你过来,你不得不过来,但还不想过来,绷着劲,这就是由笔画的象形产生的弹性,一种力度。

前者往哪个方向行笔反映的是方向知识,而后者“绷或拧”的裹笔反映的是内在的一种劲。

Image
 入展作品   钱利永

把笔的方向写出来了,把这种劲写出来了,弹力和势写出来了,也就把笔法写出来了,至于长短宽窄不是主临学笔法还要重视墨法、把浓淡枯湿观察到位,表现出来,把情绪化的东西体现出来,把趣味性东西呈现出来。

六、临帖,要有所取,敢于舍。

临帖,要吸优去劣,勇于割“爱”。初学书法者在临摹的进程中,既要吸取学习范本范字的精华,从中发现自己的缺乏,更要常于否定自己已有的不良书写习气。

对帖而言,无论哪种帖子,拿来后,要有目的性,有的重点学笔法,有的重点学结体,有的重点学墨法。

这样就可以掌握同一笔画的不同表现手法,同一字的不同结体方法。创作的时候就有广泛的选择性。可用某人的字形,但不一定用他的笔法,反之也然。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用于同一张作品中,那你就是大腕。

临帖有目的这样取舍。那么三年、五年、十年,你就会超越别人。

七、临帖,要过好单字关。

字是章法的基础。学书法必须过了单字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描红,用线钩出字的外边沿,最后再描写。如果有了一定基础后,可进入到对临的阶段。这既是前一段学习的总结,又是检验描红结果的过程。

过好单字关,首先要正“骨架,”写出结体美观的字形,再“加肉”而表现出字的丰满。

写好单字,要注意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上一笔管着下一笔,下一笔接着上一笔,笔画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相互管着。

草书也是如此。学草书时要注意草法,特别是一些典型符号的练习,一定要强化练习,专门练习,一个符号半个小时应能解决、吃透,何乐而不为。

过单字关,不能临帖时追求数量,也不能对一个帖,不停的重复临摹,而不去动脑筋想,形成抄帖,这样很难进步。

Image
 名家作品   宇文家林

临习每一个字要先向象里写,再往熟练写,再背临,看能否记住,再进行用笔的动作训练,从速度、虚实、比例等方面提炼着去写,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去训练,把每一个字都写透它,也就是从生到熟到背到各种转换,不断提炼,最后放开去怎么写都高级。

一般来说,字形的掌握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习书法的人都应当有这个心理准备。

八、临帖,要明白书法核心所在,多学共性的东西

书法从根本上讲,是服务封建统治的。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不少帝王推崇王羲之,是因为他不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虚实轻重等阴阳变化,和谐协调。阴阳协调,端庄严谨,正大气象,就是书法核心的东西。

临帖,就是要学这些规矩, 笔法的严谨、讲究、细腻,起笔、行笔、收笔等规范,都要学到手。

不同的碑、不同的帖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形式美感,其共性部分基本的结构是死的,这是一个原则,核心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字再怎么写,不能违背这个基本原则。

核心之外,是不受限制的,字形的变化是,笔画的夸张,不同的风格都是可以的。正是这些细微的变化、夸张,造就了不同的书家。但这些夸张的用笔初临时一定要去掉,那是他的个性所在,可以不学。

如一笔的运动方向,包括稍微往上向下变化,单纯的往上或者是往下呢,还是同时还有点往下阖和感觉,是裹着笔的,还是涮笔,等等,可以夸大或缩小,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动临帖的时候不要太过在意。写匀即可,临帖就是学规矩,而不是别的。这种个性的东西,趣味性的东西可在后期研究。

九、临帖,要学会夸张变形,活学活用

临帖一般要求写原大,但是在创作实践中,我们很少能够遇到原大的情况。

如写对联,笔画要加粗,需要把原帖字夸大五倍、十倍。参与展览,也要求写大字。

Image
Image
 名家作品   刘洪彪

因此临帖要活学活用,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临帖中一个意临的过程,能写像,也能有意往不像里写,虽然不像但还像,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们在消化古人的时候,临熟了之后,就要消化吸收,比如在虚实、浓淡、趣味上做些功夫,具体的每一个笔画虽然不象,但是美感还在。不像是微观的,像是宏观的。

直接照搬古人没用,照搬古人是没脑子,说明你只是古人的手,你得是古人的脑子才行。要站在古人的基础上,去把古人的原则借鉴过来。原则、方法、标准、规律、基本技法等借鉴过来以后,你自己要做一个加工厂,产生新零件,这样用在创作上才行。

如现在临《书谱》的很多,但死学的都没有成功。现在的有些中青年临书谱有成就的,他们都是在借鉴书谱,巧用书谱而不是实写。

十、临帖,不能死临、临死,要临出字的自然状态,挖掘非理性的东西

古人写字有许多规矩,从根本上讲,是服务封建统治的南北朝统治者多,魏碑就五花八门。不少帝王推崇王羲之,是因为他不追求怪异的美,而是端庄的、和谐的美,站有站像,坐有坐像,庄严、肃穆,虚实轻重等阴阳变化,和谐协调。

临帖时要透过字形,还原自然的书写状态,增加用笔在纸上的平缓,在平缓的同时增加弹性,就像音乐一样,有快慢、缓急、轻重、强弱。

只注重形式美感,模式化,直来直去,就简单化了。其实法式背后还有许多半生不熟的劲和不加修饰这种劲,是艺术的趣味、境界、味道。这些东西临帖时千万不可放过。这些东西也许是不成熟的答案,可能孕育着艺术的坯芽。象小孩做一个动作不成熟,说不清楚,但你那个动作和说得话有味道,好玩,可爱。

增强书写性,眼不能老盯着名帖名家,一些新出土的或者民间的东西也可以临一点。像高密出土的《孙仲隐碑》,虽然说规模小一些,但内容朴实可爱,在汉碑当中很有特色。

Image
 名家作品  包俊宜

学碑,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也可参考清人的一些范本,因为清人把碑的刻字变成了墨迹,把刻出来的字变成写出来的字了。像郑谷口的机灵劲、陈洪授的放浪劲、邓石如的平和劲,赵之谦的结实劲,俞曲园的温润劲等,趣味性的东西都可学。

十一、临帖,要始终不懈,一生坚持。

创新靠继承,临帖就是在继承,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好了,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

书法好与不好,有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衡量,就看临帖的基本功怎么样了。一些书法大家都是把临帖作为一生的功课来做,林散之为了增强笔力,每天都坚持临帖,明代书法家王铎就做到了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他们认为临帖是从古人那里得到用笔和笔法,因此,临帖也成为书法家们艺术成就的必备功课,古人的书法也是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

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就是要从临帖中获取营养,获得必要的书写方法。

不要认为临帖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有了实际效果的临帖才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也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意思是学习书法不临帖都是耍流氓。这句话虽然有点刻薄了,但它说明了临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点成就的那些中青年书家,初则以临为主,稍有成就,按自己的习惯手法去写,古法就少了,再写古法更少了,个人习惯更多了,再写古法基本上没了,全剩下自己了,水平也就停滞了。

书法界不断进步,连续获奖的,长期站在创作前头的的,基本是坚持临帖,不断从古帖中吸取养分的人。书法不进反退,都是在临帖上出了问题。

Image
 评委作品   严亚军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临帖为书者日课。不具备纸、笔的情况下,如在工作休息时,路途中,可以指画字,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这种方法也叫空临。空临是最灵敏,最简洁的一种习字办法;空临不限时空,形形色色,随时随地都能够进行。特别是在生活节奏急迫快速的今世社会,这种学书办法更应大力提倡

十二、临帖,要有研究的思维,做学术的态度

书者写字上的差距是怎么产生的,主要原因写得特别好的人,特别有思想,绝对是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能不断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归纳,再试验、再总结;能通过结构,笔势、字势等获得书写原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临帖。而不像普通人 ,所谓临帖仅有肌肉记忆,其它的要素与帖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们常看到高手临帖不像,不是他们临不象,而在于他们在意的是通过临去了解法和意的东西,然后探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动作表达出来。

没有思想,拿起笔就抄,还哼着小曲,是不可能写好的。

要想比别人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通过临产生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和理念的支配下,再产生不同于别人的方法,不同的科学的训练模式,然后才会有不同于别人的结果。也就是说,用脑子临帖而不是用手临帖

另一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还要分析自己的症结所在,不能头痛治头,要寻找根源,对症下药。

中国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只要是在历史上能留下的书法家,都是有思想的,不是玩字体的,而是玩思想玩理念的。

如果要成为大师,在书法界始终都是最活跃的,而且是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成为准大师,风头浪尖上的风云人物,起引领作用,必须的有独到的理论,而且他的思想、理念要走在别人前头。

创新靠继承,有目的、有思想的去临,临好了,就是古人的第二次创作。 

十三、临摹,要透过字帖学气息,把握势态。

1700多年来,人们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好,好在何处,美在哪里?这就涉及到一个气息的问题。从王羲之的字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端庄的、和谐的美,可以感觉到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有一种庄严、肃穆,和谐的美。体现了阴阳的协调的味道。

我们临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要带着一种文化理念去书写,一种有思想的去书写,通过字帖把握书法特征、书法理论、书法法则、生命状态。

吸取其内在的品格,载于技法运动状态,字势和笔势、某种劲或架势,某种神采。把字写活,让字动起来,让每一个笔画都动起来,这样写出的字会有味道。

十四、临摹,不能光临不创,要临创结合,

临摹的过程中要始终提醒自己,临摹只学习的手段,是学习的途径,创作才是目的,是书法的归宿。不能为了临摹而临摹。

临摹中要时刻有为我所用的创作意识,服务服从于创作。临到基本象,就可开始“集字”创作。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既临帖,又创作。

Image
 入展作品   高 榕

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集字时,要学习法帖气韵、意境。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一致。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古人的用笔、结体、章法等的把握,为后面的脱帖创作做好准备。

集字之后,可以半临半意,一方面不脱帖,把字帖作为一个参考,让自己保持在字帖的法度之下,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入个人的理解,也就是“意”,这是“自成一家”的必要准备。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临摹是手段,是学习的途径;创作是目的,是书法的归宿。同时临摹为创作服务,为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打好临摹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临摹还是创作,最好要有良师指导和书友切磋,让书法学习真正深入地进行下去。千万不可一头扎进去,长期死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