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研 | Microbiome:暖化引起的多年冻土融化加剧了微生物群落介导的冻原土壤碳分解(国人作品)

 微生态 2021-04-13


译:Lee,编辑:小菌菌、江舜尧。

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背景:众所周知,全球变暖对冻土下的高纬度冻土带有影响。这会导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之前储存在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SOC)的分解将导致气候加速变暖,而该地区约占全球SOC储存的50%。我们之前研究已证明,短期变暖(1.5)会刺激微生物介导的冻土土壤碳的快速分解,而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基于每3 g土壤样本中16S rRNA基因扩增子42684个序列的深度)

结果:同一地点的长期(5年)冬季暖化会改变微生物群落(p<0.040)。解冻深度与群落聚集和相互作用网络的相关性最强,说明暖化加速冻土带的融化从根本上重建了微生物群落。暖化条件下,土壤碳分解和产甲烷基因相对丰富,其功能结构与生态系统呼吸或甲烷排放密切相关(R2>0.725p<0.001)。
结论:与碳循环相关的微生物反应可能导致冻土带地区出现加速有机碳分解的正反馈,然而,这种由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所引起的SOC的流失往往不太可能消退,这一结果需要引起众多学者的重视。

论文ID

原名:Warming-induced permafrost thaw exacerbates tundrasoil carbon decomposition mediated by microbial community

译名:暖化引起的多年冻土融化加剧了微生物群落介导的冻原土壤碳分解

期刊:Microbiome

IF:10.465

发表时间:20201

通讯作者:周集中&杨云锋

作者单位: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清华大学

实验设计

本文对美国阿拉斯加州研究点阿拉斯加山脉北麓(海拔约670米)的不连续永久冻土区进行研究。自2008年以来,土壤通过雪栅栏(隔绝作用,1.5米高,8米长)进行变暖实验,增加雪层的深度。六个雪地围栏分为三个区块,每个区块两个,每个围栏代表一对暖化控制区。每个区块相距约100米,区块内的围栏相距5米。在早期春季(38日至15日)进行除雪,以避免额外雪的潮湿和融化效应。20135月,从升温和对照地块(每个重复6次)收集深度为0-15cm的表面土壤样品。通过对细菌/古菌群落16S rRNA基因和真菌 (ITS)区域的扩增测序,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分类组成。采用功能芯片GeoChip 5.0M对其功能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

1 土壤因子、植物生产力和生态碳通量

研究所示增温条件下平均升温0.63℃(p=0.037),最大解冻深度增加11.37 cmp=0.006),远大于增温1.5年后的4.78 cm。在变暖的作用下,生长季节结束时地上植物生物量增加了25.2% (p= 0.049),这与冻土带地区的其他观测结果相似。生态系统呼吸增加72.8%p<0.001),CH4通量增加218.8%p=0.004)。

2 微生物群落组成

   我们通过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扩增序列和真菌(ITS)来研究微生物群落的分类组成。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在每个样本得到34 673序列,产生5117OTUOTUs几乎全部(99.86%)和相对丰度(99.88%)属于细菌,共有2740OTUs定位到214个已知属。变形杆菌门最多(相对丰度为31.00%),其次是酸杆菌门(30.61%)、放线菌门(12.08%)和疣微菌门(8.34%)(附件1:图S1a)。在变形杆菌中,α-变形杆菌的相对数量为13.86%,γ-变形杆菌的相对数量为7.74%。对于真菌,通过扩增子测序,每个样本生成19242序列,1465 OTUs。锤舌菌纲是最丰富的类群(在相对丰度中占有47.35%),其次是散囊菌纲(18.85%),未鉴定的子囊菌(16.06%,伞菌纲(10.05%

升温增加了细菌群落α-多样性(Faith's PDp=0.032,图1a),但真菌群落没有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在一定数量的生物复制中真菌变异比较大所引起(p=0.406,图1b)。升温样品中组内细菌的β-多样性也增加了(p<0.001,图1c),表明温度升高会导致更多的细菌群落分化。相比之下,组内真菌β-多样性保持不变(p=0.143,图1d)。所有的非参数多元统计差异检验(MRPPANOSIMAdonis)表明,升温改变了细菌群落的组成,而不是真菌群落(p<0.040,表1)。

 

图1| 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指数。a-d分别代表细菌Faith’s PD指数、真菌Faith’s PD指数、细菌β多样性指数以及真菌β多样性指数。

表1 | 基于16S rRNA测序、ITS测序以及Geochip检测探究气候变暖对微生物分类学影响的不同检验。

3 微生物相关网络

  为了探讨网络拓扑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将环境因素作为网络的节点。解冻深度(Thaw depth)在升温样品的细菌网络中节点连接性最高,而(water table depth)地下水位深度在对照样品的细菌网络中节点连接性最高(附件1:S2b)。相反,(thaw depth, bulkdensity and soil N)解冻深度、容重和土壤N在升温样品的真菌网络中具有最高的节点连接性,(thaw depth and soil N)而容重和土壤N在对照样品的真菌网络中具有最高的节点连接性

4 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

GeoChip上共有38484个探针显示阳性信号。所有的非参数多元统计检验(MRPP, ANOSIM, andAdonis)均显示,土壤微生态群落的整体功能结构因气候变暖而改变(p<0.012,表1),并与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呈正相关(p<0.015)。随着气候变暖,与碳、氮、磷(P)和硫(S)循环相关的基因相对丰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相反,只有9个功能性基因,它们主要属于毒力和病毒相关功能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 0.05)

5 C循环

测到50个与活性或难降解C有关的基因,其中42个基因在升温样品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样品(p<0.038,图2a),包括戊基编码淀粉酶、木糖编码异构酶、外葡聚糖酶、纤维二糖酶、果胶酸裂解酶、酚氧化酶、维生素D-脱氧香草醛脱氢酶,木素酶。

共检测到13个产甲烷基因(2b)。其中,mcrA编码甲基辅酶M还原酶,mrtH编码四氢甲基丙烷S-甲基转移酶,mtaB编码甲酚钴胺甲基转移酶,mtmB编码甲胺甲基转移酶,mtxX编码甲基转移酶,编码CoB/CoM杂二硫还原酶的hdrB在升温样品中的相对丰度较高(p<0.007),提示其具有较高的产甲烷功能。此外,编码可溶性甲烷单加氧酶的mmoX基因和编码颗粒甲烷单加氧酶的pmoA基因在升温样品中均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p<0.001,图2b)。

  升温样品中较高的微生物碳降解和产甲烷能力会导致原位碳损失。因此,我们检测到C分解基因的功能结构与原位生态系统呼吸(R2=0.725p<0.001,图3a)和产甲烷基因的功能结构与原位CH4通量(R2=0.772p<0.001,图3b)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

图2| 参与C降解(a)和甲烷循环(b)的典型基因的归一化信号强度。蓝色柱代表对照样本的平均归一化信号强度,红色柱代表温暖样本的平均归一化信号强度。

图3| 原位生态系统呼吸与碳分解基因(第一主成分)之间的线性回归(a)以及原位甲烷通量与产甲烷基因(第一主成分)之间的线性回归(b)

6 N循环

氮是冻土带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限制性养分,对生态系统生产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有检测到的与氮循环相关的基因在升温的样品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相对丰度(p<0.025),这表明温度升高增强了氮循环的微生物功能的能力。这些基因包括固氮基因(编码固氮酶还原酶的nifH)、硝化基因(编码羟胺氧化还原酶的hao)、反硝化基因(例如编码硝酸还原酶的narG)、异化硝酸盐还原基因(例如编码周质硝酸还原酶的napA)、同化硝酸盐还原基因(例如,nasA编码同化硝酸还原酶、N矿化基因(ureC编码脲酶)和氨同化基因(gdh编码谷氨酸脱氢酶)。

7 PS循环

全球土壤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缺磷现象。我们发现,包括植酸酶和编码外多磷酸酶(ppxppx在内的P循环基因在升温的样品中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P<0.001),这表明升温可能增加P循环的微生物功能的能力。同样,检测到27个与S循环相关的基因,其中21个在升温样品中显示出较高的相对丰度(p<0.027)。这些基因包括dsrA/B-编码异化亚硫酸盐还原酶、SiR-cysI/J-编码硫酸盐还原酶和soxY编码硫氧化蛋白。

8 微生物群落组装机制与解冻深度的重要性

为了评估确定性和随机过程在塑造土壤群落组成中的重要性,计算了随机比率。温度升高使细菌群落的随机过程从91.5%降低到65.9%p<0.001),表明环境过滤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同样地,真菌群落的随机比率也因变暖而降低(p=0.036)。为了确定可能对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素,我们对14个环境因素中的β-分类单元指数(β-NTI,也称为系统发育β-多样性)和成对差异进行了相关试验。细菌β-NTI与解冻深度相关(R2=0.503p<0.001,图4a),与土壤水分(R2=0.128p<0.001,图4b)和地上植物生物量(R2=0.158p<0.001,图4c)相关程度较小。真菌β-NTI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弱于细菌β-NTI,但与解冻深度(R2=0.067p=0.038,图4d)和土壤湿度(R2=0.085p=0.013,图4e)相关,而与地上植物生物量(R2=0.001p=1.000,图4f)无关。

图4 | 成对微生物群落系统发育周转率与植物和土壤因子成对差异的线性回归。

我们通过CCA来验证解冻深度在微生物群落组装中的重要性。细菌群落组成与解冻深度、地上植物生物量、土壤湿度和冬季土壤温度相关,土壤湿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是最重要的变量(p=0.007)。同样,解冻深度、地上植物生物量、土壤湿度、冬季土壤温度和土壤碳氮比与真菌群落组成(p=0.012)和微生物功能结构(p<0.001)相关。

结论

由于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储量巨大,易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微生物被认为是调节气候变暖对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影响的关键。与之前在我们的研究地点观察到的细菌群落分类组成未受1.5年增温的影响不同,我们在这里表明,5年增温导致了细菌群落组成、功能结构和相关网络的显著变化。我们的发现支持细菌群落在长期变暖后继续进化并分化为新状态(敏感性)的假设。因此,暖化条件下土壤C的微生物分解功能增强,导致土壤呼吸和甲烷排放增加,进而加速冻土带C的流失。由于生长季节的土壤温度保持不变,这些观察结果可能是由冬季增温处理引起的变化引起的。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冻土区的解冻对当地的水文、热力和动力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发现升温增加了解冻深度,这是与细菌系统发育、群落组成和网络拓扑结构相关的最重要的因素。一直以来,确定性过程(如生态选择)在形成变暖条件下的细菌群落方面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结果与最近对多年冻土地区的研究一致,研究表明,解冻深度的变化导致土壤固氮群落的变化。此外,本研究中观察到的细菌群落在实验性增温条件下的差异表现为组内β-多样性的增加(图1c),这可能是一种可应用于到其他生态系统的现象,因为高草草原地区的细菌群落在增温生物复制中也存在差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真菌群落并未因气候变暖而改变(表1)。这可能是由真菌群落的巨大变异性引起的,如真菌的PD指数比细菌的PD指数标准误差更大所示(图1ab)。
升温样品的细菌网络比对照样品显示出更高的平均连通性和更短的平均测地距离,暗示了更复杂的网络和更密集的相互作用。密集网络可能与确定性过程(如环境过滤)相关联。因此,我们检测到在升温条件下确定性过程的贡献更高。
与研究地点1.5年增温的结果相似,5年增温增加了需氧和厌氧C分解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丰度。这些结果对于评估多年冻土区的碳动态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多年冻土区的暖化导致的解冻使以前受保护的碳储量暴露于微生物活动中。这些发现也为最近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机制解释,即在我们的研究地点升温,使0-10cm土壤深度处的年纤维素分解率增加了2倍。此外,与难降解C分解相关的功能基因(如芳香族和木质素,图2a)的相对丰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这与我们发现的噬几丁质菌属(一个强的几丁质分解类群)的相对丰度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是一致的。因此,预计惰性碳的分解有可能增加。

田间升温实验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始增加逐渐减弱,恢复到暖化前的值。然而,我们观察到5年暖化后生态系统呼吸持续增强,这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分解受到刺激所致。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以下三种机制引起的:

(1) 持续升温增加了土壤的解冻深度,造成了升温和对照样地土壤环境的显著差异,因此微生物群落不太可能适应升温;

(2) 由于土壤惰性有机碳的温度敏感性高于不稳定土壤有机碳,升温条件下惰性土壤有机碳分解的较高微生物功能会加剧与生态系统呼吸有关的土壤碳不稳定性;

(3) 而对于深层土壤,冻土区的增温效应往往更为显著,这有助于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因此,我们预测这些微生物群落将继续为气候变暖提供积极的反馈。

所有与氮循环相关的基因在升温的样品中都表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图4a),这与在我们的研究地点暖化增加了无机氮的有效性和叶片氮库以及冻土生态系统暖化通常刺激土壤养分含量的观察结果一致。植物可利用的较大营养池增加地上植物生物量。然而,这种较高的植物生产力可能只是部分抵消了C的损失,正如先前对阿拉斯加冻土带的研究所观察到的,由于深层土壤中C的损失大于植物生产力所增加的C,因此净生态系统交换为负。同样,在永久冻土土壤上的活性层中添加有机氮会使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2-3倍。因此,与气候变暖相关的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增加可能进一步增加碳的流失,从而对气候变暖产生积极的反馈。

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5年的升温实验显著改变了永久冻土区微生物群落的细菌组成和功能结构,揭示了其对升温的敏感性。土壤解冻深度是影响细菌分类学组成,碳分解潜力和网络拓扑性质的最重要因素,表明温暖诱导的永久冻土区域解冻基本上重建了相关的细菌群落。因此,我们认为微生物对长期变暖的反应将导致冻土带地区正反馈促进碳的分解。


你可能还喜欢

  1.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环境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2. 2019年度回顾 | 微生态人体/动物微生物类微文大合辑

  3. 2019年度回顾 | 技术贴合辑大放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