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红楼梦》是我的识字课本,而越剧电影《红楼梦》则是我记忆中最早的动态画面。“天上掉下来林妹妹”那唱腔和身段,一直都很清晰,还有最后那场哭灵,连场景都印象深刻,包括宝玉悼罢黛玉转身扔掉了那块通灵宝玉的样子。看着邵氏1977年出品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想到的总是越剧。整部影片选取的内容、故事节奏、人物塑造等,都寻得到越剧版的影子,李翰祥估计没少看越剧版,说是参考,却着实给了我同一剧本的错觉。 片中有大段的唱词,似乎那个时段的香港电影喜欢这种表演方式,陈思思饰演的秋香也是,那时候电影里的唱段被刻在蜡纸上,再印到红的绿的纸上,装订成小册子四处传唱。本片中的音乐部分我倒是没太多感觉,甚至听到黛玉葬花的背景唱段时还有些不适,毕竟电视剧的葬花吟是绝对的经典。可很奇葩的是,看完电影后的几日内,但凡想到这部片子,耳边必定会响起这一版的葬花吟,自己还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来。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林青霞反串的宝玉,23岁的林青霞第一次出演男生,虽然不少动作夸张,但确实是英气逼人风流倜傥,一颦一笑,一怒一嗔,把宝玉少年郎的心性诠释得极为到位,特别是那种脂粉堆里长大的气质,由着女性本身而溢出,比男生的演绎来得自然。几场宝玉撒泼的戏份,林青霞的表现有些意思,最后那场宝玉哭灵,虽然处理出了戏剧效果,倒也哄得我的些许心酸。读小说时最怕看到黛玉之死,她去世后的三十几章,我看得飞快,似乎一切到此已经结束,剩下的不过是番外。 影片开场是焦大骂街,随即是黛玉初入贾府,张艾嘉全无半分文字中黛玉的纤弱,眼睛又过于灵活,重点她演出了一个健康到有点儿硕壮的黛玉,让我很是出戏。她不开口说话,低垂双眸的时候,远看着还是有些韵味的,可每每镜头推近,就真有种戳破梦幻的失落。黛玉葬花那经典桥段,饶是张艾嘉哭成了泪人,我看着竟也生不出半分的怜惜。话说张艾嘉是十足的文艺女青年,骨子里与黛玉本尊还是有着相近之处,可表演效果连神韵啥的都一言难尽,我也不知道导演咋选的角。 凤姐的选角泼辣有余灵气不足,生生将八面玲珑的大家闺秀演出了市井媒婆的意味,特别是嘴边的那颗痣,太牵扯观影的注意力了。养尊处优的贾母选角也欠佳,没有那种当家祖母的威仪与富态,看着倒像是经历过磨难白手起家之流,生生将史家大小姐的档次拉低了。狄波拉演紫鹃,她的五官轮廓过深,楞是让紫鹃有了异域美人的感觉,与整部影片都不搭。倒是惠英红演的居然不是晴雯让我有些意外,那时候的她真的新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服装和造型,在1977年就能有那般的设计,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愧是邵氏出品。布景空间极其有限,但细处半点都不马虎,单就这点来说,导演的用心日月可鉴。由港人出演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接受并传承,这部电影最大意义在于此。若说它是怎样的精品,我倒没法苟同。不过,看着1977年的宝玉黛玉宝钗,再看着现在的林青霞张艾嘉奖米雪,不得不想到那一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44年的时光,除去这胶片的记录,其他的,啥也留不住了。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