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类型

 木香草堂 2021-04-14

高启山

研究性学习是“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的一种课程形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小学生研究性学习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106)、“基于学生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所“选择确定的专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p74)

小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类型

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来看,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问题解决水平实际,小学生课程的内容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对感到新奇、疑惑的各种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各种现象的解释。

小学生天生喜欢针对各种自然、社会、生活现象问个为什么。比如“彩虹为什么是圆的?”、“火烧云为什么以红颜色为主,同时还有其它各种颜色?”、“蚂蚁为什么能够认路?”等自然现象;“为什么男孩子喜欢武打,儿女孩子却不喜欢?”、“为什么到了四、五年级男孩子和女孩子不愿意说话了?”等儿童眼中的社会现象;“冬天烧暖气时,火炉不在房间里,为什么墙壁也会黑?为什么离暖气片越紧,墙壁黑得越厉害?”等生活现象,典型的是牛顿的“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这类问题多以“为什么”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对“疑问”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知识探究性。

小学生对各种现象提出疑问,主要来自于对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细致观察。问题解决的途径,只要是通过读书、询问、观察等,对疑问做出解释。

二、对自然、社会和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

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阅历的丰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增强,孩子们开始发现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怎么样才能去掉铝壶里的水垢”、“怎么样才

能让 老师喜欢我?”、“怎么样才能在擦黑板时粉尘不到处飞扬?”、“冬天里,生暖气时,怎么样防止墙壁变黑?”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对现实状态(现象)不满意、感到需要改进,头脑中有改变现状后的理想状态,出现的问题是怎样达到理想的状态。这类问题一般以“怎么办才能达到某一目的”的方式出现,研究的结果是解决了某个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实用问题。

这类问题的解决,一般需要在学习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社会、自然科学知识以后,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最后使遇到的问题现象按照理想的状态发生改变。

三、对自然、社会或学生生活中所遇到的多种对象之间关系的解释。

这类问题与第一类的不同之处在于“问题的着眼点”要深入一些。第一类问题的着眼点在于一些现象的知识原因,探究原因的方式比较直接,运用某些知识就能够解决。本类问题则不然,需要对多个(至少是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观察、甚至反复试验、经过探求多方面的原因才能得出结论)如“小白兔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怎样才能让爸爸妈妈高兴?”、“政府禁止吸毒。香烟中有尼古丁,尼古丁也是毒。为什么吸烟有害健康,可是政府却不禁止吸烟?”等。

小学生提出这类问题的前提,使他们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社会和自然界中各种得细致观察思考,善于将各种不同现象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发现不同现象之间的矛盾。学生遇到的问题则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一方面是对同一事物多侧面、多角度的反复观察、实验,最后对所获得的结论进行不完全归纳或者进行演绎;另一方面是需要对不同现象的各个相关方面进行细致地观察、考察、调研,对获得的各种材料、结论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解释。

四、知识产生背景与过程研究。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知识阅历、学习经验的丰富和自己的兴趣增长,他们会逐渐扩大自己的知识需求,提出与本质是相关的背景、过程的问题。按照知识的分类,开始了解“关于谁”的知识。

如:“是谁发明了造纸术,他是怎样发明的?他为什么发明造纸书?”、“毛主席曾经'为麻雀平反’,当初谁把它定为'四害’之一?为什么当初定为'四害’,为什么又要给它平反?”、“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用的'剪贴平移法’,这种方法是谁发明的,它为什么要发明这种方法?”等。这类问题多源于课堂知识,随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逐渐产生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中。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主要是资料搜集研究和积累,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验证,从而领悟知识产生过程中的智慧因素、情感因素。

五、专门知识实践应用。

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的现实生活当中,来进行针对性的“单项”问题解决练习。这类内容有几种情况:

1、学生学了课外内知识,由于对其感兴趣,自觉地运用知识进行课外的试验、制作;2、教师在引导学生学过了某些知识以后,以“实践应用的作业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所布置的多项作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完成。”3、恰巧学生所学知识诱发了学生对解决过去问题的兴趣。

上面的各类问题主要针对“知识学习”来进行,一般是先学知识,然后,在实践中验证。无论哪一种种情况,都需要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遇到了“感兴趣、需要解决的现实生活或者学习中的真实问题”,这类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解决问题,需要学习好相关的知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认识知识的价值,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

6、综合类型。

到了研究性学习的较高水平,学生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一个问题会涉及到各种生活、社会和自然现象,要解决的问题、要探求的知识背景、要应用的知识识多方面的,甚至问题的指向是现实和时代的未知。问题解决的策略、所需要运用的知识逐渐走向综合。

解决这类问题,不单单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实践,还包括对已有知识的考证和批判。这类问题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和学生自我成就价值,解决这类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理想平台。

上面提到的各种类型,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水平的发展实际来划分的。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实际中,老师可以依据上面的类型来确定不同阶段水平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度。但是,实际的学习活动当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不是严格按照上面的类型水平存在的,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同一年级、统一阶段学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任何一个个体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也绝不是严格按照上面的类型存在的。提出上面的几种类型,主要为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主题以及目标的参照”,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具体实践提出要求、进行指导,还要针对学生所感兴趣、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参照上面的类型分析、把握学生问题的类型性质,这样才能使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