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不见硝烟的城市文化战争,带给河南怎样的思考?

 地盘说房 2021-04-16

 地盘说 
今天的河南,正慢慢拾回曾经中原霸主的气势未来必将颠覆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

✍️ 撰文 | 赵灵儿 ☞ 《地盘》特邀撰稿人

春节期间的一支《唐宫夜宴》,让河南意外成为顶流,一度也让西安和洛阳两地网友相爱相杀,争得面红耳赤。

归根结底,它们争的是唐文化的正宗问题。

唐文化一直是西安的一张名片,但很多人忽略了,在河南,东都洛阳同样见证了唐朝的繁荣,武则天更是把当时的洛阳城命名为神都。

这些年,与河南争文化名片的城市不在少数,各种认祖归宗,历史文化名人争夺愈演愈烈,甚至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1  

文化战硝烟四起

地域文化之争并不稀奇。

黄帝祭拜大典,豫陕相争多年,河南是出生地,陕西是入土地。

诸葛亮躬耕地历史上已经争论了1500多年,诸葛亮纵有大计,也算不出襄阳和南阳为他起纷争。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魂

河南安阳曹操墓发掘,被列入2009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但真伪之争不息。一边是安徽亳州,一边是河北邯郸,两边吵得沸沸扬扬。

安阳高陵,让一切鸦雀无声。

甘肃河南老子之争以前,安徽涡阳县和河南洛阳早已开始打“老子牌”。

汉光武帝刘秀到底是湖北人还是河南人,花木兰故里、西施故里、宋文化,围绕文化遗产的各种争夺战高潮迭出。

这种对名人资源、文化的明争暗夺,自始至终都透着一股利益争夺的硝烟味,对于成功取得“正统”地位的城市,一夜之间就能名声大噪,为城市文旅业添上闪亮名片。

©历史文化争夺背后皆是利益

当下名人故里之争激战正酣,申遗热也渐入佳境。在缺乏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的时代,面对文化的稀缺性,不是所有人都讲武德,比如韩国。

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消息一出,国内舆论哗然。

不止,韩国人面目狰狞地抢中秋节、汉字、孔子、螺蛳粉、泡菜,就连中国结也变为“韩国结”而申遗成功。

电视剧《三十而已》在韩国热播,韩国网友说江疏影是韩国名字。最终,江疏影发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回应韩国网友。

韩国人总是通过碰瓷找存在感,拿着从中国传过去的文化为自己宣传,着实有些厚颜无耻。

©“端午申遗”差点丢了民族的魂

不过,若是没有韩国的倒逼,湖北能否在2009年代表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各方面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是未知数。韩国无疑是申遗路上的开路先锋。

这背后是我们对文化的保护、重视不够,对文化复兴的欠缺。

在日本,和服被视为至高无上、最高级的礼服。

我们呢?

前不久,无锡一对新人用汉服登记结婚照被拒,还被工作人员说是“戏服”,这句略含讽刺的话,让不少汉服爱好者感到不能容忍的冒犯。

©无锡一对新人结婚登记引发热议

我们不提倡过洋节,但自己的传统节日是不是应该认真对待,汉服在现代社会能不能存在下去,变成一种审美?

热爱是文化传承的第一动力。只有当我们热爱自己文化的时候,才拥有更多热情,去主动传播文化、更好地完成文化输出,并借此让别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并爱上它。

  2  

河南文化保护的缺位

水有源,树有根。

河南每个地市都有厉害的文化王牌。

南阳邓州的花洲书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此写就。邓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现在仍有护城河和部分城墙,本可以做成开封那样的文化区。可惜,城市对文化和历史的保护太差,前两年还把一条历史老街拆了。

©文人雅士心中的圣地花洲书院实景

古邓国灿烂的文化没有被发扬光大,《芈月传》里那个邓穰公的小坟冢,甚至就在邓州某商品房楼下。或许是历史原因导致,但更多的是我们对文化保护的缺失。

无独有偶,素有“七帝八陵”之称的巩义宋陵,作为中国皇陵的重要分子,却被很多人遗忘在角落里。

中国文化最灿烂的宋朝,其皇陵最终是一些庄稼野草陪着。

汉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高陵,明十三陵、中山陵、清陵,都是旅游景区。别的城市,都将历史变现成GDP时,拥有中国最厚重历史的河南,竞争躺在历史的功劳薄上无所长进,宋陵竟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请为泱泱大宋保留一份尊严

巩义,逶迤邙山余脉,仅凭哺育了杜甫的生、收容了杜甫的终这一点,也足以让她成为华夏文化地理中最为辉煌的一个地标。

但杜甫陵园几多年来一直荒草萋萋,君不见,成都的杜甫草堂,早已是天府文化的重要构成

相比之王上,杜甫在故乡的悲凉,总是让人无语。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老祖先留下这些灿烂历史文化的时候,不知道会被破坏成如今的样子,不知道今天文化价值的重要性,也不知道今天人们与文化的依存关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天人流如织,文物展览一批又一批,河南博物院却休整五年没开放。很多南阳人未曾到访过卧龙岗上的诸葛茅庐,正如很多郑州人不曾去过大河村遗址一样。

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太匮乏了。

开封、洛阳,一个有“宋”、一个有“唐”,我们面对它们,可以生发无限的想象力;郑州对应着商、唐、宋、对应着明清、民国,甚至更早的古国、更神秘的先朝。

©从洛阳到开封由盛唐入大宋

河南不缺历史文化气韵,古都的帽子,我们一直戴得乐此不彼,但是城市可感可亲可爱的一面,城市的古韵和现代气息的融会贯通,城市的传统和特色,城市的精气神,似乎总差一截。

河南文化名片的硝烟背后,是我们做得不够。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大省,河南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讲好我们的故事。

  3  

城市竞争的另一视角

时下,城市目光不约而同聚焦于文旅。

按照国际经验,城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全面进入旅游度假时代。

郑州的人均GDP早已突破多年,最新发布的全国省会经济10强,郑州突飞猛进位居第七,在中部地区中排第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7%。

©2020年省会城市经济十强数据

城市未来的竞争,是人才和文化的竞争,是认同感的竞争。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文明在这里发端、源远流长、从未中断。

从夏代到北宋的3000多年间,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在这里起源。

诸子百家里的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吕不韦都是河南人,他们纵横捭阖,奇思妙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

©华夏先民从黄河流域走向四方

郑州孕育了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众多唐代著名诗人,留下的唐诗不可胜数,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源泉。

双槐树遗址、大河村遗址、早期人类起源遗址博物馆、大运河遗产博物馆、中国天文博物院、二砂工业遗产博物馆、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这些都可以成为郑州的金字招牌,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一句话,河南不缺文化、不缺素材,缺的是把文化做成精品内容的能力。

平心而论,很久以来,河南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很差,甚至比邻居山西陕西湖北差很多。

©华夏文明的曙光最早绽放于伊洛之间

最近几年,《白鹿原》、《长安十二时辰》、《大秦赋》、《装台》等陕西元素的文化影视广受好评;大唐不夜城的爆红,也为西安引来巨大人气和流量,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反观河南,这些年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要么求高求雅,要么恶搞媚俗,没有找到面向大众的良好形式。甚至有段时间迷恋外来文化、舶来品,出现了很多洋地名,阿卡迪亚、曼哈顿、托斯卡纳……建筑风格也是地中海、欧式、英伦、法式。

如今,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口子正在被打开。

曾被认为一代不如一代的90、00后开始关注传统文化,故宫开发的文创产品,激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不老故宫常新

人们也愈加关注《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现象级节目,汉服在大街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连海外网友也对中华文化产生极大兴趣:李子柒爆火,内陆电视剧成功出海……

在此背景下,河南也在下一盘关于文化形象破圈的大棋。

如果说河南春晚是出乎意料的“王炸”,之后出场的元宵节目则是“众望所归”的封神,巧妙的创意,让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真正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

全网暴雪似的点赞,让大家感受到了河南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南春晚火热背后是中原文化的魅力出圈

2020年河南博物院打造的文创产品“考古盲盒”,吸引年轻人去“挖文物”,也是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的例证,像一股清流惊艳了全网。

去年,郑州在“国家文化中心”的排名上升13个位次,跻身国家重要文化中心城市。

河南,正在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无论是借抖音和综艺捧红电影小镇,还是借知名电影节带火整座城市,河南想借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野心,已呼之欲出。

©文化复兴河南任重而道远

今天的河南,正慢慢拾回曾经中原霸主的气势,也有成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的决心,也许要不了多久,它就会颠覆在许多人心目中的印象。

河南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