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支招】浅析代数方程含参讨论“只有一个实数根”(增强版)

 一个大风子 2021-04-17

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含参讨论问题是学生在八下学习过程中可以拓展的难点,比如方程“只有一个实根”,在不同的题境下含义有所不同,变化多端,在此笔者收集了一些典型的问题,通过梳理,希望能找到一些有益的思考策略。

图片

例1

图片

分析

将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后,化简得:

2x^2-2x+4+m=0.

原分式方程只有一个实根,有两种可能:

① △=0,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原分式方程只有一个实根(注:“重根”仅出现在一元整式方程对于根的情况的表述中)

② △>0,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但对于原分式方程而言,其中一个根是增根.

解答

图片

反思

考虑全面了吗?

有家长提出“△=0”时,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此时的实数根是否为增根,并编制了一道,“△=0”时求出的根就是增根的实例。(作为老师,多希望提出质疑的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本人啊~)

图片
图片

例2

图片

解答

图片

这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不一定!当a=±1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

图片

当a≠±1时,是一元二次方程,若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一般还要考虑两种情况:

① 当△=0时,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等根,对于原分式方程该根不是增根,则原分式方程只有一个根;

② 当△>0时,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根,对于原分式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是增根,则原分式方程只有一个根.

图片

那此时潜在的增根是谁呢?那就要聊聊“增根”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沪教版八下》教材,关于增根产生0的原因分别在“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两节有所叙述.

图片
图片

教材中的解释的关键在于,分式方程化整式方程、无理方程化有理方程过程中未知数的允许取值范围扩大了,那些属于转化后方程的根且不在原方程取值范围内,就称之为“增根”.

x=1是增根?不对,换元后是关于y的方程,应该考虑y的取值范围,那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图片

所以y=1就是那个潜在的增根!

图片
图片
图片

例3

图片

解法一

图片

当心:-2x-m=(47/8)-(40/8)<0

经检验,x=-47/16对原无理方程而言是增根,m=(49/8)不符条件,舍.

要加强检验意识,有可能“化为整式方程的唯一的根是增根”,此时原方程无解!

图片

为了确定可能的增根,则须先确定x的取值范围.(在课堂上,梁莫言同学提出)

如果是方程x+3=(2x+m)^2的解,则x+3≥0,也就是说只需考虑'2x+m'的正负,即若原方程有两个解x1、x2,若x1是增根、x2是原方程的根,则

图片
图片
图片

解法二

图片

反思

分式方程可能的增根是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有限个数,但无理方程根允许的取值范围常常是区间,怎么能确定两个根一个在允许的取值范围内,一个不在允许的取值范围内呢?

解法二提供了一种更简洁的解决策略:“换元法”.令y=√(x+3),则y的取值范围是:y≥0,若求出的y为负,则它为增根,所以其精髓在于以“0”为界!

一增一实根→一负一非负→两数积非正!

课堂板书

图片
图片

练习

图片

解答

图片

再继续往后推进之前,应先确定x的取值范围!

图片

观察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利用根与系数关系,确定方程根的特征!

考虑到两根和为正,两根积为正,则方程两根皆为正.

因为两根积是9/4(已经排除重根可能),则两个不等根必然一个大于3/2(是原方程的根),一个小于3/2(是原方程的增根)符合题目要求。

但是!有一个bug,x=2.

图片
图片

 · 小结 · 

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含参讨论问题一般总要先化归为整式方程,而现在所学的整式方程主要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鉴于此,原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一般有三种情况:

① 化为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② 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根(即△=0);

③ 化为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根(即△>0),且其中有且只有一个增根.

所以处理此类问题:

首先要判断化为的整式方程属于一次方程还是二次方程,关键看二次项系数是否含参?若含参则需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

如果确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则当△=0时整式方程有一组重根,如果这组重根不是原方程的增根,则应是符合条件的一种情况.

如果确定是一元二次方程,则当△>0时整式方程有两个不等根,若其中一个根是增根(经检验另一个根是原方程的根)也是符合条件.

由于增根是不在原方程的取值范围内,所以首先需要确定原方程允许的取值范围,对于分式方程而言,可能的增根就是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有限个数,而无理方程则比较复杂,可以考虑运用“换元法”和“根与系数”关系综合考虑.

总之,此类问题,对于同学思维的严谨性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有较大的思维训练价值,在学生资质允许的条件下,不妨让学生试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