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女孩吃午餐时,舍不得吃学校发的鸡腿,小心翼翼地用干净的卫生纸裹住鸡腿,声称要“拿回去给俺妈吃”。一旁的校长知晓后,连忙对她说,“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近日,河南的“鸡腿姑娘”火了,而背后的“80后白发校长”也随之刷屏网络。 “白发校长”名叫张鹏程,生于1982年,还不到40岁,却已满头斑白,自嘲看起来像“60后”,更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校长爷爷”。就跟以往绝大多数反哺家乡、深耕基层的案例一样,张鹏程回乡办学的初衷朴素而真挚,但过程也困难且辛酸。 据媒体报道,2018年7月张鹏程抱着一颗感恩之心,回到了河南省周口市清集镇二郎庙小学,但由于经常面临上级拨款不及时、资金跟不上等情况,他几乎是把工资都用在了学校建设和孩子们身上,为此他一度借贷十几万元,“信用卡刷到还不上”;生活中,他那用了十几年的办公椅早已破损严重,露出了浅黄色海绵,用来补洞的透明胶带都要脱落了;穿了十几年的衣服,后颈处是明显的布料针织线磨损的痕迹;而对于自己的头发是何时变白的,他自己也不清楚,因为“精力都放在照顾孩子身上了”。 这又是一个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模范,正如“燃灯校长”张桂梅一般,他以“未老先衰”的容貌,带给了我们一种“鹤发银丝,丹心热血”式的敬重,更以默默无闻的付出,塑造出了一种“春蚕丝尽,蜡炬始干”式的感动。然而,感动归感动,这样“过度负重”式的感动,也属实叫人唏嘘与沉重。试问,若非现实所迫,谁又希望在不到四十岁的年华,就将自己操劳成了五六十岁的模样?可以说,张鹏程“未老先衰”式的样貌,恰恰是反映出了其在为教育事业献身中的力不从心与心力交瘁。 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现实中由于学校师资紧张,张鹏程平时不仅要负责孩子们的上课学习、吃饭、课间操,动辄还要凌晨三点半去二十公里外的菜市场买菜……虽为校长,却必须得身兼数职,扛起多个角色的责任,个中冷暖可见一斑。 2017年教育部给出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近300万乡村教师,他们是基础教育的脊梁,尤其是改善基层教育贫瘠的希望之光。然而,与这样的一个重要群体相对应的,却往往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的默默无闻,经济待遇上的两袖清风,这样的双重困境。如何让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必要的提高,如何让他们的待遇得到有效的保障,如何让付出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其实是从过去到现在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改进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我国在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上,确实是下了一番大功夫,诸如确保乡村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多地区给乡村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开辟专用通道等,皆为政策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释放出的极大善意。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相关政策可能存在辐射不均、实施力度不足、缺乏系统系支撑等问题。唯有为这一群体提供足够多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才能有效地在促进各类乡村教师人才“下得去”的基础上,还能为他们“留得住”“教得好”提供彻底的支撑与保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曾一度极力推崇这般全是付出、不求回报式的教育理念。然而,时至今日,我们有必要意识到,高尚的道德应当是个体用来要求自己的,社会绝不该视其为理所当然。今天,我们在此呼吁改善乡村教师的境遇,这与功利无关,不过是“付出-回报”双向互利的必然结果,是按劳分配、劳有所得的应有之义,更是个体在奉献社会价值之前、首先得顾及好自身生存的必需。 文/许洪鑫(郑州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