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佑|| 家训一一爷爷的遗产

 文史艺苑 2021-04-19

引子



爷爷只上过三年冬书房,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听奶奶说,爷爷当年从学堂学了一句话,一路念着往家跑,回家以后第一时间告诉他母亲,他母亲帮他记着,他就去耍了。第二天走的时候再从他母亲那儿索要昨天学的东西,一路反复念着,跑到学校等待先生检查。如果哪一天走急了,不小心摔一跤,爬起来就忘了,只能到学堂挨先生的戒尺了。

爷爷的父亲膝下无子,爷爷是从一户姓林的人家收养的,也许是想给孩子留点什么念想,所以爷爷的小名唤做“林栓子”。爷爷被收养过来的时候,爷爷的父亲已经40岁了。要知道在过去吃穿都非常艰难的岁月里,40岁的人就是老人了,说老来得子,一点都不过分。

爷爷生于1928年,殁于2008年,用五寨的记岁方法,他活了81岁。爷爷离世12年了,今年特别想他。可能与今年年初泛滥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冠肺炎有关。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家训的传承。有文化的人,可用文字来书写,可是没文化的人怎么传承他的家训呢?

是爷爷生前留下的话和他做过的事!爷爷的言行如一座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他子孙心中,不可磨灭。

附:可能是爷爷的父亲受了得子迟的害,爷爷13岁的时候就完婚了,奶奶比爷爷长两岁。从此开始了他艰辛而勤劳的一生。 

早起三光 迟起三慌



爷爷经常嘴上挂的一句话,就是“早起三光,迟起三慌”。这八个字是爷爷的口头禅,也是他的座右铭。他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 整整践行了一生!

爷爷的父亲,爷爷都是勤勤恳恳的农民,在土改前,家里有田有房有牛,日子过的不算富裕,但还能过得去。土改的时候划分的成分是中农。成分划分完以后,土地和牛都收归生产队,日子过的不比往常。在村里,爷爷营务庄稼是屈指可数的好把式。由于他擅长农活,在生产队里一直担任冲锋陷阵的生产队长。模糊的记忆中爷爷说他那时干的活的劳动量应该是一个普通成年男子的一个半或者两个,能力很强。在我的印象中,在农业知识方面,没有爷爷不知晓的。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爷爷的身子一年当中就没有闲下的时候。每年大年30晚上爷爷总有个习惯,让奶奶缝一个小布包,把各种粮食的种籽装到布包里,封口然后沉到水瓮底,大年初一把它捞出来,打开包,看看哪种粮食种籽发芽了。根据种籽发芽情况,爷爷就知道今年该种什么粮食。正月里刮风预示来年庄稼长势情况:七黍八谷九黑豆,初十刮分收豌豆。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正月二十五过小天仓节,天仓节的时候奶奶都要用糕面或者豆面捏“灯盏盏”。一般灯盏盏都要捏12个,每个灯盏盏的上沿都做了相应的记号,代表这一年的12个月。捏好的灯盏盏放在蒸笼里,为了把锅盖盖严盖实,通常会压一块推莜麦窝的石头。待到揭锅盖的时候,奶奶会第一时间把爷爷叫到锅边,查看,究竟哪个灯盏盏里边有水?爷爷会根据灯盏盏里边的水来判定农历哪个月份雨水多,然后做相应的农事安排。

农历二月二是龙抬头节,在管家湾也叫农耕节。在这一天,同样要捏“灯盏盏”。在这个节日里,捏灯盏盏,主要是预祝六畜兴旺。但凡是庄稼人,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牲畜,牛驴骡马猪羊鸡。到了晚上把灯盏盏点燃,放到圈牲畜的棚里或者圈舍里。爷爷格外关注的是能够耕田的大牲畜。爷爷知道只有大牲畜才是农村最得力的生产力。

无论是执犁、摇耧、锄田、赶车、割地、扬场,爷爷样样都是好手。普通人家的地一般锄两遍,而爷爷,通常会锄三遍,锄头遍地的时候,只要地里冒出隐隐约约的草星,爷爷就下锄了!爷爷就是庄稼地里野草们的克星。无论多贫瘠的地,只要让爷爷营务上几年,那地都很壮很产粮食。

天气好的日子,干农活;遇上阴雨天,爷爷也不闲着。一般情况不是整理、修补农具,就是到山野里打柴,有绒柴,也有硬柴。绒柴放在不住人的窑洞里,硬柴就堆在屋子的四周,形成高高的“院墙”。1995年,晋西北下了整整一个月的雨,一月之中太阳就没出过几回。当村里大多数人没有柴烧的时候,爷爷储备的柴禾帮助他的三个儿子和自己度过了难关!

1980年,响应包产到户,管家湾村也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每家每户都从农业社里分离出来,开始独立经营,独立生产。这时候,爷爷是我们一大家子的农业总指挥。爷爷把三个儿子的100多亩地整合起来统一耕种,具体种什么爷爷跟三个儿子商量,然后由他亲自耕作。根据爷爷的喜好,家里边养过骡子、马、驴和牛,刚分赁开的几年,爷爷身体力行,最喜欢骡马。那时由妈妈妯娌三人挽草,爷爷负责饲养。

 人哄地皮 地哄肚皮



大地不会说话,她却精着呢,你是哄不了她的。春耕夏耘都非常关键。种到地里的庄稼,如果你不好好营务,庄稼不会长得籽粒饱满,果实累累。春天播种得宜时按候,不违农时,庄稼出苗、成长的过程,短不了间苗、除草。爷爷经常说:“天旱不误锄田,雨涝不误浇田”。锄地是有讲究的,如果瞅中时间,锄地不但不累,而且庄稼还长的喜人,野草就不会跟庄稼争营养,这就是好农民和差农民的区别所在。

大小暑期间,太阳炙烤着大地,午间太阳很毒,庄稼有点受不了。这时锄地不需要挖得太深,疏松的土壤就就像给大地披了一件衣裳,既保墒又防晒。入伏的时候雨水多,每下一次雨小草就疯长。这时候不要等着小草长高了再锄,你会既省力又办事。立秋前还会有些零星的小雨撒落,地里夏锄时一些漏掉的草就会长老、结籽,这时候再锄一遍,来年的草就会少许多!所以爷爷常说:地一旦营务熟落了,其实并不费工。你要是不好好锄地,不好好营务庄稼,土地就不会给你好的回报!

爷爷的话很朴实,是专门说种地的事情,我们上班的其实也同样适用,在工作中,如果你平时不好好做,一到关键时候总会掉链子!

跌倒自爬起 等人扶克撩死



这也是一句爷爷常说的话,也是五寨大地上老百姓所共知的一谚语,大意就是说人要自立自强。爷爷是这么说的,自己是这么做的,同样教育子孙也这样去做。

记得爷爷50、60岁时候仍然身体力行,带着一对骡子耕耘在管家湾的大地上。感觉那时的爷爷就像奋战在土地战场上的一位将军,他的神圣地位在大家族里几十年无人可以撼动!

72岁才不再亲自执犁摇耧耕种,但依然种着十余亩土地,不想拖累子女;76岁才渐渐退出农业劳动,开始安度晚年。凭借这种辛劳,爷爷一生当中很少举借外债。假如实在急用,借了别人的钱粮,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还上。

奶奶早爷爷六年离开人世,临走的时候对爷爷说:你要记得自己在家里做饭,经常洒扫,说完奶奶就走了。爷爷照着奶奶的话做了,家里虽只有一个男人,但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2008年正月初九晚上爷爷在我父亲那儿吃过晚饭,便回自己的家安歇了。第二天一大早父亲等兄弟仨被一位爷爷的老朋友告知,说爷爷身体可能不行了。大家匆忙去了爷爷的住处发现:他的手脚已经行动僵硬、迟缓,语言能力已相当微弱。最后安详地在三个儿子的怀里闭上了眼睛,离开了他奋斗一生的世界!终年81岁,临走时口袋里还留下800块钱积蓄。爷爷一生当中寻医问药,大小花费用度,均不曾拖累子女,晚年至辞世,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也几乎没有麻烦子女!

谦虚谨慎 耕读传家



要是说到做农活,爷爷在村里与其媲美的有,但超过他的真还没有。凭着精湛的农业经验和吃苦精神,每到秋天,粮食归仓时,爷爷的粮袋子总是比别人要多,粮食也比别人的要饱满。可是当有人问起爷爷:林拴大爷,您的庄稼收成怎么样时,爷爷总会谦虚地说:只打了浅浅的两袋半(实际上根本不止三袋,而且是满满的)。

爷爷的酒量很大,但他几乎滴酒不沾,有回随大队支书管俊杰去天津给村里办事,大夏天爷爷说他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究竟喝了多少酒,他也记不起来,但是并没有喝醉丢丑!那一次显示了爷爷惊人的酒量。记忆中爷爷每当去儿女家里吃饭的时候,大家总免不了尊敬他老人家,给他倒酒,爷爷总是推脱说他不爱喝,也不想喝,在众人的软软磨硬泡下,他只喝那么一小盅。然后无论谁劝酒,他都一点都不喝了。

爷爷不怎么喝酒,饭量却很好。爷爷爱吃糕,尤其是油炸糕,无论是在自己家,还是给别人帮忙干活,别人答谢他吃饭,他都可以吃上两大碗烩菜,十来个油糕,有时甚至好几天顿顿吃烩菜油糕都吃不腻!

爷爷深知自己没念多少书,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在现实生活中尝遍了没文化的亏,因此他对子女的读书非常重视。在当时生活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硬是把四个子女中的两个读到高中毕业,两个读到初中毕业!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爷爷的决定非常伟大!相比今天那些“读书无用论"的家长来讲,我感觉爷爷很了不起!至少他把整个家族文化的进程推进了!我们这一辈中,也就是孙辈里边,至少都读了高中或者中专!

如今这生活 天天在过年



改革改革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的时候,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老百姓的日子过的一天比一天好。勤劳的人家,像爷爷,年年会有余粮,年年都要喂上一口近200斤重的肥猪,逢年过节,老百姓都可以吃到可口的菜肴,过去稀缺的白面大米也可以跟杂粮交替着吃,不但能吃饱,还变着花样吃;而且每年过年全家老小都有新衣服鞋袜穿,翻了身的老百姓都纷纷地开始碹新窑;自行车家家普及,略微家境好的开始体味摩托车的风驰电掣;男大当婚已不存在往日的尴尬,就是抓一点饥荒,来年就可以还清!“多出几身汗的事情!”爷爷经常会这样说。几个孙子经常会问爷爷:“爷爷,咱们现在的生活比你们过去怎样?”

“过去那日子真叫苦,现在跟过去相比,天天是在过年啊!”爷爷一边说话,一边抽着他的“小兰花”,炕上放着带嘴的"洋旱烟",他都不理,但是“洋旱烟”放在炕上,他的心里就比较踏实。如果有人来了,拿洋旱烟款待要比小兰花体面的多!

要是爷爷能活到今天,那该多好啊!他老人家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把万里之隔的人们,拉在一起面对面相视而聊。科技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日新月异,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最近几年为什么人们感觉过年都没啥激情,都没有啥意思哩?从爷爷的那句话里可以找到答案,“现如今人们的家常便饭好得跟过年一般。你想,如果天天过年,大家还会觉得过年新鲜吗?”

记忆中的爷爷,言语不多,不苟言笑,说话声音洪亮,雷厉风行,他喜欢用行动说话。与人交往,耿直,不喜欢绕弯子。爷爷从来没有向生活中的困难低头,他用行动诠释着勤劳的本意。即便是农忙归来,也看不出他有多少疲倦之态,下工以后他会担水劈柴,没有闲下的时候。如果真的累了,爷爷就会就会趷蹴下抽旱烟,抽旱烟是爷爷平日里消除疲劳的最好方式。旱烟是爷爷自己在院子里种的。爷爷种的旱烟好吃,在乡里颇有名气,不仅供自己和三个儿子吃,还要到集市上卖些以贴补家用。我曾经问爷爷:您的旱烟跟工厂做的纸烟比有什么差距?爷爷说他种的旱烟跟当时的"桂花"烟和“红山茶"烟不相上下。

爷爷解决家庭的实质性问题,唯一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劳动。在那个少吃没穿的时代,解决了温饱,其他问题基本上就迎刃而解了。无论是在农业社,还是包产到户以后,爷爷总会把自己耕种的庄稼营务到极致。秋天爷爷总会收获比其他人更多的粮食。一大家子的吃喝用度,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美德基本上都变相地传承给了他的子孙。

爷爷让父亲读到高中,父亲让我读到大学,这本身就是爷爷家训的延伸!特别感谢老实巴交勤劳一生的爷爷!我从祖辈父辈那儿传承的东西远不止这些,现将重要的几点摘录下来,变成文字,传承给我的子孙! 告诉我的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定要把祖上留下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管佑,网名:一杯清秋。山西五寨管家湾村人,于本县职业中学校任教。热爱文学,景仰方块汉字的神奇魅力,喜欢用平实的文字还原底层人民的生活。作品散见《清涟》《星河》《清涟碧波》《岚漪河》等。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