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文追溯清代以来定襄县旅蒙商家,远足长城外,到包头等地经商的经营模式、商品种类、诚信经营、行商古道等。原稿搜索自百度网及相关史料,是作者应《定襄县志》薄振宇主编之约,审读该县县志初稿期间,搜集所撰。 清康熙年间,山西商人开始持龙票到口外以物易物,用生活日用品换取蒙古族的牲畜、皮毛、药材等。乾隆初年,包头村最早出现的工商行业,就是旅蒙商行。 第一节 经营模式 定襄人梁如月创办的“如月号”,是包头最古老的商号,持续经营约250余年。梁如月开设的铁匠铺,专门为蒙古族打马掌、刀具和打猎用的铗饶、箭头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业务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包头村。由于包头村人口骤增,为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如月号杂货铺经营货物种类齐全,上至杂货布匹绸缎,下至铁柳圪搅棍棒,不久就成为包头六大杂货铺之首。 由于人们婚丧嫁娶越来越频繁,“如月号”不断扩展业务范围,又购进了一对紫檀香木轿杆。当时,用此轿杆乘轿,犹如今日坐上宝马轿车,连包头巡检赴萨拉齐厅办公,清明节城隍爷出府,都得租用此轿杆。道光年间,“如月号”有店员30余人,现存的光绪年间商家账薄中,都有与“如月号”金钱往来的记载。 包头的定襄商人做旅蒙生意,一般是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主要以绵羊和砖茶作为交易的价值尺度。通常的折算标准:1匹骡马等于12只1岁绵羊,1头公牛等于32只1岁绵羊,1块砖茶等于1只1岁绵羊或者3张绵羊皮。尽管实际交易中,也有不等价交换的情况,如1瓶白酒就可换走1只羊;但对一些大的商号来说,包头定襄商人都尽力维护商誉,坚持信誉第一,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反对采取卑劣手段骗取钱财。 商行主要是购买牛、马、骆驼和狐狸皮、猞猁皮、貂皮等,在内蒙古蒙古族居住区主要收购皮张和绒毛。运往蒙古族聚住处的主要是布匹、生烟、砖茶、粮油、鞍、珊瑚、玉器装饰品。蒙古行与皮毛行是兄弟行业。皮毛行是中间行。蒙古行把皮毛、牧畜运到皮毛店、牲畜店,从中获利。皮毛店、牲畜店再推销出去得利。蒙古行从陆陈行、粮货行把粮食、日用百货买好,再到蒙古民族地区挨门挨户销售。 定襄商人到蒙古族聚居地做买卖多为现货交易,有的还可赊欠。遵循蒙古民族习惯,买卖要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农历十二月至翌年一月为售货时期,二三月收购各种小皮件,四五月抓羊绒时期收购羊绒,五六月收购驼羊毛,七八月收购马匹、牛,九至十月收购绵羊、骆驼、山羊。大雪、小雪之间收购绵、山羊皮。大商号不付现金现款,只给开出凭证,名为钱贴,牧民得拿着钱帖,到包头去兑换。 我国西北地区出产许多名贵药材,如甘草、枸杞等,尤其是大量皮毛之类商品,须向外输出。甘草产地主要在内蒙西部和陕西、甘肃、宁夏北部地区,清末年产量约八百万斤。当地甘草的泡制、加工、买卖,多系山西人经办。清乾隆年间,定襄人张六乡及其子孙,在杭锦旗荆棘地刨采甘草,逐步发达,还设立了“德盛成”商号。 第二节 诚信商德 旅蒙定襄商人之所以立足商海而不败的可贵商德和诚信,是靠着忠义诚信的儒家思想才赢得市场,并且为包头在那个时代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包头定襄商人从商生涯的真实写照,证明一条商贸定律:“大富靠善,大胜靠德。” 老包头对包括定襄旅蒙商人在内的晋商有这样的描述:“商贾昔多晋人,敦信义,重承诺,故迄今犹有三晋之遗风。财物相交虽钜方,唯以片语要约,无契券,无中保,及期而尝,毫厘不爽。苟以失信,人皆相戒,无与交易,市贸易,尚公平,贵诚实,唯负贩牙侩间或机诈罔利,富商大贾,不屑为也。” 当时包头晋商做生意的高度诚信,从这些评价中可窥一斑。 旅蒙定襄商人招收学徒坚持标准,并且在实践中选贤用能。学徒3年除干杂活外,还要练习珠算、写毛笔字,出师后贤者留用。老板考验学徒的办法很奇特,如年初一要给学徒赏压岁钱,老板故意把一袋钱倒在厅内陆上,让学徒们抢钱,抢钱最多的就成了被炒鱿鱼的对象,而那个拿钱最少甚至分文不取者,则可能成为日后的重用之人。这办法看似笨拙可笑,但也是晋商的一种本地创造。 旅蒙定襄商号的内职人员,一律不许携带家眷,不许长借短欠、挪用号内人员财物或者兼营其他业务,禁止嫖娼或者吸食鸦片,不许向财东和掌柜送礼,凡打架斗殴、挑拨是非、结伙营私,或者不听调遣者予以除名。对于被开除人员,别的商号一律不用,有些商号还规定:学徒入号的头10年,除在总号3年学习做生意的一般知识外,还必须到前营或者后营柜台分别学习3年,学熟记经营的路线和住宿的地点。因此,几乎所有做旅蒙生意的定襄商人都会讲蒙古语,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练就一身骑马和看牲畜口齿、估肉斤的过硬本领,这就为他们严冬酷暑走包串户售货和收购畜产品,提供了条件。 光绪年间,13岁的定襄人牛邦良挑着菜籽担,千里远足走西口,来到包头镇。先在皮毛店明远堂学徒。光绪十九年(1893),忻州人邢保恒、张世英、丁锡珍合资5850两白银,在包头开设广恒西,聘用牛邦良为经理。牛邦良经营有方,头3年结账,广恒西就获利5万两白银。1902年,广恒西有资本10万两白银,店员100余人,买下涌泉巷40亩地,修建了店铺、客房、伙房、库房等。广恒西输出的皮毛,占包头输出总量的一半以上。1918年,广恒西资金达到50万两白银,取代了当时最大的旅蒙商大盛魁的垄断地位。 牛邦良经营有道,店内管理严格。每天晚饭前要过大堂,亦即业务人员汇报当天行情、成交情况。牛邦良还每天亲自在店内巡夜。广恒西服务周到,讲究诚信。1916年,广恒西发生大火,烧毁了客户储存的货物,牛邦良亲自照薄册逐宗清点,然后一律按价赔偿,使广恒西获至“宝店不漏针”的佳誉。 定襄人邢九如,少年时家境贫寒,14岁家父病亡。两年后,其大父又去世,家境更加贫困。邢九如看到母老弟幼,贫苦无钱,不得已而弃学经商,弱冠之年即远走京东赤峰县经商。经过40多年勤劳经营,使家道终于达到富足丰盈的境地。 经商致富的定襄商人,乐于投资宗族活动和慈善事业。定襄人邢大绪,在漠北经商,致富后即志在行善,据定襄《邢氏族谱》记载:“族中旧无祠堂,公偕众建立;村西旧无文昌阁、财神阁,公偕众修之”。 旅蒙定襄籍的几代商人,他们的血泪溶于内蒙、俄国土地。随着兴盛一时的山西票号在口外名头的传布,直到现在,在呼和浩特仍有定襄巷存在。 第三节 定襄古道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在其北境修筑边墙,以及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起始,直到明清时期,定襄及整个忻州地区以史称“地边胡”的区位优势,构建了粮布业的辉煌史。 地处雁门关里的定襄商人,面对当时北方民族和中原汉民族长期敌对状态下,核心物资的巨大需求,即双方“两粮”(军需粮食、民需粮食),“两布”(军需棉布、民需棉布),“两油”(军需食油、民需食油),以及“两器”(军需铜铁器、民需铜铁器)的需求,“近水楼台先得月”,或依托官许的“通商互市”,或凭借民间的“走私贸易”,实际运行的“太阳下驼队”和“月亮下驼队”,都始终闪射着黄金白银的璀璨光芒。直线距离雁门关仅65公里的五台山300余座寺庙的修建成功,不仅是朝廷出资、施主布施和僧尼化缘,也有包括定襄商人在内的关南商帮捐输的大量银两。 定襄商人旅蒙经商的古道,萌芽于先秦、雄始于汉魏、渐勃于唐朝边贸开放、崛起于宋辽澶渊之盟、兴盛于明清时代,而衰落于民国时期。曾经至少2000多年客观存在于我国大陆地区,居“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接合部的定襄及所有山西商人,凭借这一特定的区位优势,勇走天涯,世代薪火相传,开拓了以骆驼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古商道。这便是先秦以来有文献记载的“通商互市”。 定襄旅蒙商人的运载工具,在草原沙漠用骆驼,在崎岖山路用骡、马、驴、脚夫和独轮车,在平原地区则形成驼队、马车、骡车、牛车和驴车,但以骆驼为驮运路程最长、贡献最大的驮畜。故而,当代学者称其为“晋商驼道”。 我国古代商家旅蒙通道,大致有“南三线”驼道和“北三线”驼道之分。旅蒙定襄商人走得是“北三线”:即晋商东北驼道、晋商华北驼道和晋商西北驼道。 旅蒙定襄商人所走的路线,主要是晋商华北驼道。 晋商华北驼道:从先秦一直存在到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建立后的1957年,还能在滹沱河畔一带,不时见到晋商运货的驼队,以及大批朝觐五台山的佛教僧侣及信徒们。华北晋商驼道在明清时代是最为兴盛的,这是晋商与中国长城以北地区以及蒙古、俄罗斯,进行国内外贸易的主商道。定襄旅蒙商家所走的华北晋商驼道的关键有两处:“雁门关”和“右玉杀虎口”。 其主干路线有两条: 一是定襄县—雁门关—岱岳 (今山阴)—右玉杀虎口(或从大同至丰镇)—归化(西支线有包头、固阳、五原、临河等;东支线有武川、四子王旗等)—集宁—伊林(今二连浩特)—扎门乌德(今蒙古国中部)—库伦—买卖城(中方)—恰克图(俄方)—伊尔库茨克……”此线的派生线路有“归化—赛尔乌苏(今蒙古国西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边境口岸买卖城,已成为当时“晋商军团”进军俄罗斯腹地(包括莫斯科、圣彼得堡)的桥头堡。二是“定襄县—雁门关—岱岳(今山阴)—大同—河北张家口—北京(北宋称幽州、金称中都、元称大都、明称北京、清称京师)—天津—(东北地区)”。 (本文化根据百度网及有关史料整理编写。)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余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人民艺术家张美兰》,个人作品全集《王树森作品大系》(共30册)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文诗画》等36部,主编出版亘古第一部《宁武县志》。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和文史专著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报刊。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