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推荐】萧根胜《国瓷之光》研讨会【四】

 智泉流韵原创 2021-04-19

3月30日,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河南省文学院、河南美术出版社、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中共郏县县委协办的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与会近三十人的作家、评论家、陶瓷领域专家代表就这部作品各抒己见。

图片
李朝全
中国作家协会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家、评论家

认识萧根胜老师好多年了,上一次也研讨过他的第一本书《青海长云》,他是铁道部的老兵,当年在青海修铁路,《青海长云》这部作品大家当时印象也非常深刻,萧根胜今天拿出更重要的作品,我个人觉得《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比《青海长云》更厚重,如果在《青海长云》那部作品还存在着比较粗苦的感觉,今天我们读到的《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给我的感觉是更为细腻。萧老师下了非常大的工夫,确实是非常感人,我也知道萧老师为了写这本书仔细打磨,就是想创作出一部精品来,萧根胜老师的《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也是中国作家协会2017年的重点扶持作品,时间跨度比较长,包括出版社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我读完之后没发现知识性的差错或者缺憾,确实是称得上一部传记方面比较优秀的作品。当然这方面跟萧老师他对于本县先贤前辈李国桢,他与郏县的情感也是有关系的,他是怀着尊重的、尊敬的,甚至是崇拜的情感,把李国桢当做自己人生的楷模来塑造、刻画,因此他投入了那么大的精力,采访了两百多人,这确实是很吃惊的数字,我们在座的好多作家都写报告文学,采访两百多人的几乎没有,报告文学急救章粗糙的、半成品的作品是遍地都是,萧老师的精神首先值得我们赞扬和嘉许。

第二,作品的题材确实非常重要,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中国的代表,中国瓷曾经是我们国家引以自豪的文化名片,甚至也是工业制造的一个名片,但是到了现代以后,大家看到瓷器的很多传统工艺都失传了,新的工艺并没有创造出来,结果全世界最先进的瓷器不是在中国,卖的最昂贵的瓷器都是欧洲、美国、日本生产出来的,这是令人非常遗憾的。因此非常需要像李国桢这样的大家投入一生的精力去钻研瓷器,就是为了恢复我们传统的五大名窑,六大瓷系。历史上中国瓷器众多,这些传统工艺如何弘扬光大,同时要结合新的时代进行改造、传承、创新。李国桢居功至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这方面代表性的专家、工程师、科学家,因此我觉得这样的一个作品《国瓷之光——李国桢传》看起来是写一个人物,但是有着很鲜明现实的意义,对于体现中国力量、中国价值和中国智慧都是有意义的。李国桢这个人物之所以感人至深,就在于他的一生就做好一件事,而且他是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得失,甚至不计地位,他在轻工业部就是一个打工的,是临时借用人员,因此到他去世的时候连个办丧事的治丧委员会主办单位都没有,这是令人很震惊的。同时李国桢的贡献非常巨大,恢复了数十种已经失传的中国名贵的色釉,从建国瓷一直恢复到南青、北青,这个贡献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尤其是他在陶瓷界被称为窑神,因此可见,他一生的价值可能就全部都体现在陶瓷上,他的贡献不可取代。

另外特别感动我的是,这本著作的人物刻画非常鲜明,主角李国桢就不用多说了,他的妻子,虽然笔墨不是很多,刻画得也非常传神。他的妻子是一个农村小脚女人,李国桢在上海扎下根的时候,妻子托人给他写信,问要不要她带着孩子去上海投奔他,李国桢毫无犹豫就让她来了,妻子就一路颠簸带着儿女来到上海,这个过程写得非常细腻,乡下小脚女人微妙隐蔽的心理刻画的很到位,包括后来李国桢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出差,只有偶尔才能够回家,当他写信告诉妻子,这些天要回家,结果他的妻子每天都到公交站等他,这样一个温良恭俭让,非常传统的女性形象刻画的非常生动,包括她儿子也说了,爸爸你不要老出差了,你出差这么长时间,我一顿鸡蛋煎饼都没吃过,你一回来我们就跟着能有好吃的了......,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情意,这种情意笔墨不多,但是我觉得很生动。

当然,这本书有大量的情节、细节很抓人,包括开篇,很多报告文学作家不知道怎么开篇,都是四平八稳流水账式的开篇,但是萧根胜老师这本书开篇就是一群学生为他打抱不平,为什么我们老师贡献这么大,去世以后连个承接办丧事的主办单位都没有,最后还是通过秘书,通过特殊渠道,部长了解以后,特批特事特办,虽然是临时工,也由轻工业部做,我个人觉得这个开篇是比较吸引人的。

整本书读得时候觉得很厚重,我也有一个观点,有时候书写得薄一点更好读一些,特别是面向大众读者,如果是将来出面向青少年读本的时候可以压缩一下,专门给小孩子读的书,讲讲中国陶瓷的故事,中国陶瓷工艺大师的故事,炳银老师就做过很多这种书,把成人的读物改编成少儿读物,效果非常好,李国桢的故事完全可以改编成新少年读本,而且会很好看,我就讲这些,谢谢。

李春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作家

我发言的题目是老萧的质变,《国瓷之光—李国桢传》这本书从专业的角度看,老萧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升,第一个他这种记者般的深入采访;第二个是史家般的记录,详实;再一个学者般的叙述,特别儒雅,特别是文字上,在我印象中老萧毕竟是党政干部出身,过去的文字还是有比较简单,缺少韵味的叙述的,而这本书已经有了一定的丰厚表现,特别是书中有很多描述,比如说43页,对主人公望族世家的叙述,觉得老萧的写作功力已经有了很大的质变;第四个编剧般的结构,开篇写到他的死、死之后的一波三折,到最后有呼应,开幕看似很简单,但是在这么一个大的结构里显示出作者举重若轻的功力。通过方方面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作家其实在自己的创作中实现突破是很难的,包括我,多少年协调了自己的定式,形成了自己所谓的风格,再进一步很难的。老萧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过去那些作品看似比较简单,是新闻通讯式、资料式的,但是这些年他一直在变,我说老萧是一个资深的中青年作家,这些年他的苦恼我是深深能感受到,他一直在思考创作上的很多问题,他跟很多人都在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是我,他总是很自谦。在这本书里我感到他明显的进步,这个进步我能听到你的声音,《青海长云》有点口述史、回忆录的形式,所以写的有点自然。后来的一些作品,就有明显的资料性,但是通过前几年开始写的《姚留记的最后时光》、《王秀仙老人的初心》、《门沟人的心愿》这几部作品就感觉到老萧的变化,他的文字柔软了,结构和谐了。同时伴随着的肯定是他的苦恼,为了这本书老萧跟我们这些人商讨,他内心的燃烧简直是太煎熬了,他的腿、他的眼睛几乎失明,两次做手术,内心的那种焦虑可想而知,老萧确实费了大心思,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实现了突破。

文学的特点是发现,他采访了数十个地方、数百人个、查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发现了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亮点,但是文学最主要的是表现,祝贺老萧,真的实现了一个表现方面的突破,这个突破是内心高度的热情,热情的温度是多少,陶的温度是800度以下,瓷的温度是1200度以下,除了材质上,最主要的就是温度上的控制,每个人干什么事实际就是热情中烧,上了1200度就是巨大的突破性。我相信老萧的热情在1200度之上,所以实现了突破,祝贺老萧,谢谢你。

程绍武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评论家

今天是一个跨界的研讨会,这是从来没有参加过的,过去研讨会都是文学家、评论家、作家,今天是文学界的专家和陶瓷界的专家,一个文学界老师发言,一个陶瓷界老师发言,《中国杂志》社有文学版、纪实版、影视版,萧先生就是管纪实版的,但是我对报告文学并不是很了解,来开这个会我有几个感受,一个特别强烈的感受是,文学作品最重视的就是写时代楷模、英烈人物、获得过国家表彰的人物写得比较多,也比较受重视。而李国桢虽是大家,但因去世已有20多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这样的人物作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还是比较少,我觉得正因为少,反而显得更加重要,这几年我们发表的时代楷模、英烈人物、受国家表彰、重大题材、重大事件这样的报告文学很多,他们都是为国家、为人民、为党做出重大贡献的,值得去写。但是像李国桢这样做出重大贡献的,但是我们不知道的,尤其值得去写。萧根胜老师把笔墨聚焦在这样的人物身上,是很大很了不起的贡献,而且我由此也联想到,像李国桢这样的专家,生前不受重视,实际上是民族脊梁、民族魂,在其他领域应该也有很多,所以希望报告文学的作家视野能够打开一点,不要光盯着那些特别耀眼的人物,像李国桢这种,刚才赵瑜老师也说了,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物,刚才吕校长也说了他是一个一流卡脖子解决难题瓶颈的人物,我觉得萧根胜选取人物,写报告文学最重要的起点就知道去写谁,这个选得特别好。其他领域肯定也有,围绕不为大家所熟悉的,但是又做出很大贡献的人去写。
这本书另外的几个特点是,采访工夫比较深,六年的时间认真去经营这一部著作,《中国作家》杂志除了纪实版之外还有文学版,我就想到一个从小说作者跟报告文学作家相比他吃的苦,每一部报告文学的写成都要去吃很大的苦,行万里路,采访数百人,收集若干资料才能够写成。你就算是行了万里路,搜集了若干资料也不见得能消化,像萧先生能消化的还是很少,之前我做过中国作协发展会员评审组的,我还是报告文学组的组长,评选堆积如山的作品,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资料,文学性特别弱,下了工夫之后还要能把它消化得了,转化成高品质文学性很强的文学作品,这是很大的难度。我记得我80年代读的报告文学作品都是诗一般的,象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80年代出了一大批文学作品,你读了一遍之后第二遍第三遍还都是愿意去读的。
另外一个就是为我们普通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过去对于陶瓷知之甚少,虽然我们的身边生活当中经常使用陶瓷,但是陶瓷究竟是怎么回事,真不知道,他的一大贡献是写出了这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弥补了我们的空白点。刚才有老师发言说,科学性的生产陶瓷是从李国桢开始的,我们过去以为中国陶瓷的辉煌是在过去,元、宋、明都有,所以这里面有很多的知识点需要普及,所以好的文学除了给人思想性、文学性,还有一个启蒙的教育,很多是通过报告文学去获得这样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