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启迪‖海南港口的渔民文化

 fengshulanrilr 2021-04-21

渔民文化是港口文化中的活跃因素,是体现港口文化,乃至海洋文化活力的主要方面。海南港口的渔民,千百年来在长期的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渔民文化,海南港口的渔民文化有以下内容。

一、海港渔民生活文化

渔民的生活是最基本的生存形态,也是最能体现渔民文化特色的一个方面。1港口渔民服饰文化

由于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有着“南方卑湿”的现象。海南天气炎热的时间较长,使得住在海港岸边的渔民的服饰以“轻”、“薄”为其特征。由于港口码头太阳暴晒,为了防晒,渔民都头戴斗笠。海南金牌港与新盈港的渔家女爱美,“新盈买勒(女人)哐(美)”,指的是海边的女人肌肤红润,体态端庄,丰盈秀美。她们爱着素衣黑裤,脑后结起一束乌发,用一条花毛巾裹住遮住。海南白马井港口码头做工的渔家妇女,她们在服饰上都有些基本共同的特点:头戴斗笠,斗笠下一条毛巾差不多裹住了整个脸部,脚上是一样的雨靴。但是,在细微处,还有些不同。码头上所有妇女都戴斗笠,但是斗笠分为三种。一种尖顶翘边,笠身外部衬一层细竹编成的网状骨架,称为尖顶帽;一种尖顶平边,帽身外糊一层光滑的油纸,称越南帽;一种平顶鼓边,颜色金黄,外形就像一只双层鼓,又像一个大大的凸字,称为金鼓帽。当地人说,尖顶帽和金鼓帽白马井自古就有,而越南帽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越南传过来。不同的人群戴不同的斗笠:挑担和拉板车的妇女几乎全戴尖顶帽;卖食物和杂货的妇女多戴越南帽;而收购海鱼的女老板则全部只戴金鼓帽。从衣着上来看,码头上部分妇女胸前穿有一件肚兜状的深蓝色围裙,配上深色长裤、尖顶斗笠。据说,这是白马井码头上妇女的传统着装,围裙可用来防水防脏。但是现在,只有极少数年龄较大的妇女还保持。2港口渔民饮食文化

“靠海吃海”,沿海食俗正是“吃海”的重要体现。儋州新英港、白马井港等地渔民每年出海,捕回大量的红鱼,加工成鱼干,新英港的红鱼干以量大质优而闻名。繁忙的渔港劳作,渔民们吃饭的时间总是紧张的。如陵水新村港疍家人渔船上的晚饭下午3时开始,匆匆忙忙吃完,下午4时就得出海了。临高新盈港渔民的“砸炉”,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渔港饮食文化。它不仅是一种烹饪方式独特的美食,还包含着垒炉和砸炉过程中的种种趣味。“砸炉”是一种和大名鼎鼎的叫化鸡做法接近的美食,临高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介绍,“砸炉”在临高有很悠久的历史。港口饮食文化还可以从下面描绘中显示出来:“每当渔船驶进一个海港,渔汉们或者上岸卖鱼,或者进饭馆喝酒,渔姑们则从不离开渔船,她们会在船上煮好鱼,烧好菜,安静地等待渔汉归来。渔汉回到船里,盘腿坐在船舱的木板上,一边吃肉喝酒,一边向渔姑讲述岸上的故事。有时,卖鱼赚了钱的渔汉会聚到一起喝酒,大家喝得面颊通红。渔汉边喝边谈鱼汛,也谈女人。此时,女人则盘腿坐在船尾,忙着织渔网。男人喝酒,女人是从不参与。水上人家围拢在船板上,就着闪烁的灯光用晚餐。女人吃饭,男人喝酒,鲜鱼虾当菜,诱人的香味在船桅间飘荡。渔民吃鱼别有情趣:一家人围着一只烧沸水的大锅,把那些鲜活的鱼虾扔进锅里,清水煮熟,捞出来就吃,虽没有什么调料,但味道不错。吃完鱼的一面,把上面的刺扔下海去,接着吃。渔民最忌'翻’字,吃鱼也不例外,吃鱼要一直夹下去,不能翻过鱼身”,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海港渔民饮食生活画面。3港口渔民居住文化

濒港而居是其普遍现象。《崖州志》卷八“疍民”条有:“世居保平港、望楼里濒海诸处……居处,因地逼海滨,时虞飓风。公私宫室,不甚高美。民舍多用茅茨,官署亦沿其陋。近海者,常为风涛淹卷。附黎者,亦效栖峒巢木。即绅士之家,既不尚华饰,惟取完固而已”,这是居住在海南陵水保平港等港湾附近的疍民的居住环境描写。后来,港湾海边疍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古代,新村港疍家人“只准吃皇家粮,不准住皇家土”。1958年,当时的新村人民公社为长年漂泊在新村港附近海上的疍家人“平反昭雪”,鼓励、支持并帮助他们到陆地上居住。1966年,新村港的疍家人相继在港畔建起了木房,结束了“来无足痕去无迹,海上捕鱼三分命”的艰苦生活。改革开放以后,疍家人靠养殖业和捕捞业拆掉了木房,建起了一幢幢具有渔家特色的小楼。新村镇是海南唯一一个“一家两地”镇。大多家庭的老人和孩子居于陆地,青壮年渔民常年住在港湾的“渔排村”上,大多数的活儿都在渔排上完成,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则在陆地上进行。4港口渔民出行文化

离港、返港的精心准备与渔船的安全航行,是其重要的出行内容。渔民离港出海,要做好出海前的物质准备与精神准备。在物质准备上,要准备好船上的渔网、网箱、冰柜或冰仓、潜水镜与氧气瓶、整箱的福尔马林、淡水以及一定量的粮食。在精神准备上,渔民离港出海前要烧香(渔民称作“拜公”),祭拜有关神灵保佑出行平安。渔船的安全航行是头等大事。如澄迈东水港边,渔民们在自家的小船上举行“挂红”仪式,以求出海平安、丰收。在旧社会,远海捕鱼不允许女人上船去。如海南陵水新村港在19世纪40年代流传着“妇女出海船要翻”的说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男女同在船上出远海捕鱼的现象已经很普遍。如在三亚港渔船云集的海面上,却会有一些女人,她们带着孩子,住在船上,跟随丈夫出海捕鱼,渔船开到哪里,日子就过到哪里。又如海南新盈镇头咀港海湾的小机船上经常可以看到渔家妇女开机、掌舵。据统计,截至1989年4月,该村已经有115名妇女出海捕鱼。其中,75名是专门跟着丈夫同船过港生产,长期生活在海上。渔船返港,港口码头上的亲人对归来的渔船充满了期盼。尤其是女人在迎接出海渔船归来的欢迎队伍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海南莺歌海镇渔港出海渔船归来时的情景:小镇的男人都做海,做深海浅海,但出海不兴女人送行。她们只有站在自家屋边,把目光投向船帆,久久地驻扎。到了船该回来的时候,她们就高高兴兴地拿着香蕉、槟榔涌到岸边,那喜悦的目光朝着远方细细地瞄。别人的船儿回来了,自家的船儿还不回来,脸上便涌上几分不安的忧怨,等到男人平平安安地回到她身边,才看见她的笑容从温情的目光里流出来,漫溢着深深的疼和爱。另外一个是琼海潭门镇渔港出海渔船归来时的情景:渔船一艘接着一艘返航抵港,渔歌一浪高于一浪,起伏升腾。女人抱着娃子,老人携着孙子渔贩挑着箩子闹闹嚷嚷地涌向渔港拥向渔船,叫声呼声歌声笑声交织一起在渔港上空飘荡。他们把海产品一箩箩一筐筐卸下来,冰冻的活鲜的均在那里落地零卖批发包销成交……女人们早就准备好满桶满缸的淡水,让自己的男人痛痛快快地洗掉身上的咸腥和汗臭,拿出早就洗得洁净叠得齐整散发出樟脑香味的衣服,给自己的丈夫舒舒服服地穿上,然后,摆出一桌亲手做的家乡菜肴,为漂泊归来的老乡接风洗尘。做潭门渔家媳妇的女人是有幸的女人,然而也是不幸的女人。她们时时为出海的男人担惊受怕,撕心裂肺的事总是时有发生,当远远看见归港渔船的桅杆上飘着一片白布时,人们明白渔船上又有人“殉海”了。二、海港渔民生产文化

港口上造船、修船、晒鱼、晒网、搬运装卸等都是渔民典型的生产劳作方式。现在大部分船只都是在造船厂制造的。但是在过去有些海港的渔民自己造小型的渔船。如临高新盈港附近的渔民在造船时,用红布挂在底梁上,船头船尾也要挂上红布,在梁的接头处,也挂上红布,希望吉利。在船头还要装上两只眼睛,左右各一个,以使船在海洋中能够判断方向。船造成后,还要请先生择日,请道士来作法,要把神请到船上。敲锣打鼓,驱除邪魔,祈求平安。

图片

海南儋州海头港的渔民生产非常有特色。海头港历史以来就是海南西北的天然良港,她虽不如比邻的洋浦港深,不能停泊大船,但几百只小船停靠在港区里,也显得气象兴旺。每年春夏为捕渔旺季,海南、广东和广西等省的渔船密集港口,桅杆林立,百舸争流,颇为壮观。该镇海产品主要有马鲛鱼、鲳鱼、石斑鱼、门鳝鳔、鱿鱼、墨鱼、红鱼、对虾和螃蟹等,畅销岛内外。在港区里,一艘艘装扮得糊里花哨灯饰的渔船静静地停泊在河口的港湾里。白日看不出辉煌,但夜晚在海上作业时,每艘船上那百十盏灯光会把一片海域照得灯火灿烂。

再如临高新盈港港口码头“渔娘”们紧张的“搬运渔获”的情景:“清晨,新盈港码头,鱼贩们早已在此等候,翘首以盼渔船归港。鱼贩中多数是女性,她们也被亲切地称为'渔娘’或'渔婆’,码头是她们的江湖。受限于水深,大型渔船只能停靠在港口外,渔获由小船运回码头。船一靠岸,渔娘们蜂拥而上,搬运、分拣、称重、记账,一气呵成。搬运渔获竞争很激烈,渔娘们一般6人至7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形成合作关系。有些渔娘会提前与船长联系,了解有哪些渔获,先达成口头交易,在时间上抢得先机。在渔港做买卖,通常是'先记账后付款’,是一种信用交易,透露出渔民的质朴与守信。渔娘们搬运渔获后,先记录下品种、数量,等到打包运往各地后,再回来与渔民结算,有些关系好的,渔娘会过一段时间才结算”。三、海港渔民渔业文化

渔业是海南海港渔民的主业。其渔业文化具有三个特点。1丰富性

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海南港口的渔业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众多港口的渔业水产资源非常丰富。

文昌的海港,如铺前港附近海域渔场有三个,抱虎渔场、七星洲渔场和铜鼓角渔场,其海产品有金枪鱼、蛇鲻、马鲛鱼、鲨鱼、鲱鲤、石斑鱼等。附近浅海养殖对虾和青蟹。港口交通便捷,避风条件好,港阔水深,是海南省北部重要的渔港。清澜港附近的七洲洋渔场、南石渔场、博鳌渔场,一年四季都可以生产,盛产龙虾、对虾鲨鱼、马鲛鱼、鲍鱼、石斑鱼、兰园鯵、狗母鱼、沙丁鱼、马鲀(羊鱼)、飞鱼等。每当渔汛季节,广东、广西等地1000多艘渔船云集于该渔港附近海域,年产量达万吨以上。

琼海的渔港,如潭门港,是海南岛通往西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也是琼海市最大的渔港。渔民从此港口前往西沙、南沙进行捕捞作业,每年都有成批的海参、鱼翅、龙虾等珍贵海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博鳌港,附近的博鳌渔场、铜鼓渔场,渔场盛产马鲛鱼、石斑鱼、金枪鱼、鲳鱼、兰园鱼、飞鱼、海鳗、鲱鲤、龙虾等著名海产品,销往港澳地区。青葛渔港,附近的七洲渔场、博鳌渔场,这些渔场盛产鯵鱼(池鱼)、沙丁鱼、马面鲀(羊鱼)和飞鱼,近海处盛产麒麟菜。

万宁的渔港,如坡头港,外海是南荣渔场,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是万宁捕捞季节最长的渔场,盛产马鲛鱼、鲳鱼、金枪鱼等海产。浅海海域还产龙虾和鲍鱼。港北港,附近有南荣渔场、大洲岛浅海渔场、七洲渔场,水产资源丰富,这些渔场盛产马鲛鱼、金枪鱼、鱿鱼等价值较高的渔产品。渔汛旺季,沿海各港口的渔船多达千艘。

陵水的新村港,渔捞水产品有马鲛鱼、海鳗、鲳鱼、鲨鱼、鲱鲤、蛇鲻、带鱼和海胆等,港内水域养殖石斑鱼、龙虾、珍珠等海产品。1984年正式对外通商,是海南岛东南部的主要渔港。

乐东的岭头港,面临北部湾渔场,深海处盛产红鱼、鲳鱼、鱼鲛(马鲛鱼)、海鳗、鱿鱼等优质鱼类。

东方的八所港,外海是北部湾渔场,每年春天广东、广西的十几个县市的3000多艘渔船在此进行捕捞,渔场广阔,水产资源丰富,盛产红鳍鲷(红鱼)、马鲛鱼、宝刀鱼、鲨鱼、海鳗、䱛鱼、对虾、鲳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

昌江的渔港,如海尾港,面向北部湾渔场,岛内和岛外渔船来渔场作业后,大部分均在港附近停泊,该渔场盛产马鲛鱼、鲳鱼、海鳗、西刀鱼、龙虾等优质海产,产量很高。昌化港,昌化港的外海是昌化渔汛中心渔场,每年春天广东、广西沿海各港口的渔船约有千余艘云集于此进行捕捞,这一带海域盛产红鱼、马鲛鱼、带鱼、鲳鱼、海鳗鱼、铁甲鱼、赤鱼、鲨鱼和西刀鱼。墩头港,附近海域产红鱼、马鲛鱼、鲳鱼和对虾。

临高的新盈港,面临北部湾,港口附近的近海渔场、兵马埇角渔场、昌化渔场海产资源丰富,有金钱鱼、鲱鲤、䱛鱼、黄花鱼、鲷鱼、鱿鱼等,是临高县货物集散地和最大的渔港。

图片

2特色性

海南沿海众多的渔港是海南地方品牌,是具有热带风光的特色渔港。有些渔港一年四季都可以捕捞,这是与中国北方渔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另外,有些港口的特产,也代表了地域性。如《正德琼台志》卷八“土产上”、卷九“土产下”记载海南港口的某些特产,包括了紫菜、黄花鱼、马膏、海镜、江珧、引针石、浮石、石蟹等。再如新盈港的鱿鱼,虽有“玻璃鱿鱼”之称。博鳌港是万泉河入海口,万泉河的鲤鱼远近闻名。铺前港是海南岛著名的“石斑鱼之乡”。这种鱼,肉质厚实,味道鲜美,有点像鸡肉,故又有“鸡鱼”之称。外贸部门曾经向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出口石斑鱼创汇。三亚铁炉港,是海南岛主要盐业基地之一(三亚市铁炉盐场)。万宁的港北港,是优良的海水养殖场地。港北港和和乐内海相通,海水含盐量不高,海底又生长着大量海草、海菜,适宜螃蟹栖生,因此,小海出产海南“四大名菜”之一的“和乐蟹”。“和乐蟹”体大内实,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物质特别丰富。3重要性

按照传统渔业作业习惯的海域地理位置划分,海南的渔场可分为海南岛东北部、海南岛东南部、北部湾北部、北部湾南部以及海南岛西南部、西沙、中沙、南沙渔场。这些渔场的岸边重要资源点,就是分布在海南岛四周的海港,渔场与海南海港的关系是互动的,互为影响的。

同时,这些重要渔场的布局,它们面向南海,在一定程度上是港口的前沿阵地,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参考资料:《海上牧歌》,《海南日报》2019年11月11日B06;王天津等:《明珠海南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疍家人的生活变化:新村港》,《海南日报》2002年11月28日;《海南日报》2000年3月8日10版;《海南日报》1990年7月5日8版。

图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编辑:李雨聪

审核:吴淑珍

监制:常珊珊、段然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www.hainanfp.com

扫码登录海南爱心扶贫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