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期全民阅读工程的深入开展和社会对阅读重要性的广泛认同,中小学校园阅读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获得了丰富与发展。在近几年的实地观摩和调研中,笔者发现“全学科阅读”概念已悄然进入校园阅读体系,不少学校开始倡导并积极探索全学科阅读的方式和路径。与此同时,图书馆作为承担着阅读推广使命的天然主阵地,在全民阅读工程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彰显和发挥。2018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版的《中小学图书馆( 室) 规程》( 以下简称《规程》),对中小学图书馆的职能和任务有了更加清晰和精细化的界定。图书馆不仅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还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基于新时期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转换观念,将图书馆有效融合于学校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使图书馆这一“阅读”的重要空间和场域,成为促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的重要资源。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引入“全学科阅读”的视角,借由对这一理念的解析,尝试为中小学图书馆课程化建设寻找到新的融合点与生长点。 一、全学科阅读: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 应该说,近几年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全学科阅读理念的倡导和实践, 正是朦胧地捕捉到了国际阅读素养和能力发展的新态势,试图对我们当下的阅读现状有所改变。所以, 我们今天理解和把握全学科阅读,就不仅要着眼于阅读对象的扩大、阅读内容的扩充和阅读领域的扩展, 更要立足于现代社会对个体阅读能力的要求,立足于国际阅读素养评估体系的发展和研究,立足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需求,从而赋予全学科阅读这一理念以新的生命力和适宜的诠释空间,使之成为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新契机和新路径。 因此,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视域。而“全学科阅读”的“学科”意识,也应该建立在对阅读素养和能力目标的适度把握和深入理解上,建立在对于阅读的实用性价值及其在学科学习中所发挥的奠基作用的充分认识上,同时,这种学科意识还体现在要高度重视各学科自身的阅读理解机制和特点,着力提升学科阅读素养。 而通过对全学科阅读理念的辨析,我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理念的旨归所在,也就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明确提出的“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全学科阅读所指向的正是学生“学习力”的发展,即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等。学习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成长为既具有预见性又具有创造性的终身学习者——这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任务重心。当我们从促进学习力提升的角度理解全学科阅读,就能把握住其核心与主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理念,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式,使得这一理念真正对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发挥作用。 二、学校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围绕学习者的活动构建 2015年8月10日,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组发布《国际图联学校图书馆指南(第2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南》 提出,学校图书馆是学校实体和数字学习空间,也是信息空间、教学空间、技术空间、文化中心、 数字公民中心、信息环境以及社会空间。学生通过阅读、查询、研究、思考、想象和创造,实现信息到知识的转化,并获得个人、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成长。《指南》 也特别强调,学校图书馆要提供与课程接轨的、有效的教学项目,并且在以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以思考为基础的能力、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阅读和语文能力、个人和人际能力、学习管理能力等的过程中扮演领导角色。而考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中小学图书馆标准的修订过程,也可以发现,图书馆已经从早期注重量化转向强调质化, 从强调资源的配置转变为注重为学习者创设学习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评估一个学校图书馆的有效性,最好的方式就是评估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应该说,将学校图书馆纳入教育变革的整体工程之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围绕促进学生学习来构建标准、定位功能,达成与学校课程体系的接轨与融合,体现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和任务重心。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规程》 的改版和出台,显示出对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及任务目的的重新观照和厘定,体现了新时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立足于学习的真实发生, 推进图书馆课程化建设,成为摆在中小学面前的现实任务。 三、全学科阅读理念对图书馆课程化建设的启示 无论是对全学科阅读理念的解析,还是对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功能定位的把握,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共通的目标和诉求,即以学生学习力提升为旨归的资源整合与课程构建,这也同时启发我们以全学科阅读为契机,谋求图书馆课程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1.以全学科阅读理念为统领,将阅读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图书馆课程建设紧密融合 我们说,全学科阅读理念打破阅读仅仅从属于语文学科的局限,超越语言教育层面的对于阅读的一般认知,而充分认识到阅读是学习其他内容、为个体未来生存发展奠基的重要工具,这就对学校整体阅读课程与活动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课程与教学中渗透“通过阅读来学习”的理念,参照国际阅读素养评估体系和标准,加强阅读方法的训练,加大信息类、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比重,注重学生数字化阅读能力的培养等。而学校图书馆以其丰富的书籍、文献、数字资源和对各学科领域知识的涵盖,便于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项目式、任务式学习等统整的形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这一平台,发展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阅读生成意义、重建生活经验的能力,这就自然地将“图书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融入学校整体阅读教学与课程开发中,将分散的阅读活动变为真实的课程,改变一些学校所采取的将图书馆课程与阅读课程割裂的方式,使图书馆成为阅读课程与活动体系的重要支持和有机组成部分, 以嵌入的方式将图书馆自然纳入课程化建设的轨道上。 2. 彰显全学科阅读的学科意识,拓展阅读视域,将图书馆资源转变为有效的课程资源 全学科阅读对“学科”意识的强调,不仅契合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更是试图突破将“阅读”视为语文学科的专属、阅读教学过于倚重语文教学的局限。这就给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通过图书馆这一重要的资源平台来完成对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的拓展与丰富, 如何通过提升学科阅读能力来完成对该学科的有效教学和深度学习。因此,围绕全学科阅读,中小学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科意识,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密切关注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的需求,尽力为不同学科提供不同的阅读资源。同时,图书馆管理员还应主动与学科教师沟通,优化学校文献资源建设,及时调整、更新馆藏图书,有目的、有计划地购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参照大学图书馆的建制,安排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管理员担任“学科管理员”。此外,学校图书馆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建设满足课程与教学需求的在线服务平台,利用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地为学生配置纸质、电子等多样的学习资源包,确保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开展广泛多样的学科阅读,使图书馆成为学生开展学习的资源库。 3.以全学科阅读为抓手,加强专业化阅读指导与培训,促进图书馆管理员与学科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协作 全学科阅读在把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作为核心目标和诉求时,也就同时给各学科教师提出了更明确、更清晰的“阅读”要求,使他们认识到教会学生阅读不仅仅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应该成为所有学科教师都应有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进自身的阅读素养,提高阅读指导能力。而以全学科阅读的开展为契机和抓手,就能在学校层面将包括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在内的更多教师纳入阅读的整体工程中来,正如新《规程》所指出的“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阅读指导机构,指导和协调全校阅读活动的开展”。目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管理员大多属于教师序列,如果对他们进行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围绕全学科阅读理念,加强对其阅读资源整合与课程设计开发方面的指导与培训,那么学校图书馆管理员不仅可以担当起建设和维护学校文献信息资源网络的任务,而且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来。一旦形成图书馆管理员与学科教师的互动与协作,就能够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校课程规划、资源基础和育人目标,基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需求,共同探索中小学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图书馆活动的真实开展,切实推进图书馆课程化建设,使图书馆真正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和作用。 当下全学科阅读理念的倡导和实施,不仅促使我们在阅读观念、阅读资源、阅读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改进,同时也为我们谋求图书馆与学校课程接轨、与整体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路径和方式,值得我们在未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实践。 文章来源丨《中国教师》2021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期编辑 | shalee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编辑:《中国教师》编辑部 邮发代号:82-113 国内总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801/Z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05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