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新知识#汉高祖刘邦,布衣出身而得天下的第一人,你说他能力有多强吧,他领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做后勤保障让兵源源源不断不如萧何,驾驶车马的技术不如夏侯婴,唇枪舌剑辩论争锋不如郦食其,论心狠手辣不如吕雉,似乎身上没有一处过人之处,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击败了项羽,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业务能力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却可以混得顺风顺水,你说这是什么?这就是能力,刘邦不是军事家,他的身份是杰出的政治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形色色的专业人士都被他聚集在身边,最后才成就了一番事业。刘邦起点不高,他不是贵族出身 因此他必须足够努力,刘太公除了让他读书识文断字,并且给他提供游历四方的盘缠外,其他的事情只能靠刘邦自己。
刘邦喜欢结交人,对于朋友不惜血本,不吝啬财物,当然也算是他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表现。刘太公家里有几亩地,作为家里的老三,刘邦对土地没有什么兴趣,因为有父亲和哥哥打理就好,自己懒得打理图个清闲自在。刘邦很像有点出息,不想一辈子做一个耕种之人,于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读书写字,并因为父亲的缘故和同乡卢氏关系模拟,自己和卢氏子弟卢绾成了穿一条开裆裤的兄弟。对于卢绾,刘邦很照顾,除了两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之外,也是维系两个家族关系的需要。
读书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刘家尽管有些钱财,但并不是大户人家,也没有办法通过钱财为刘邦谋得一官半职。刘邦通过考试成为了正式的秦的官吏,职务是泗水亭长,工作内容是负责沛县的地方治安。刘邦不是个刻板之人,做了官也不太注重形象,和沛县的同僚以兄弟相称,没事的时候就和大家一起喝酒并讨论沛县那家的姑娘漂亮,说他是个酒色之徒并不为过。刘邦自己年近半百也没有结婚,但他的身边并不缺少女人,他的长子刘肥就是他和同乡曹氏所生,因此很多人会说他行为太不检点。
刘邦经常赊账喝酒不给钱,且每次和人饮酒都要不醉不休,喝醉了蒙头就睡,刘家不敢招惹他,因此就说因为有刘邦光顾的原因,自己酒店的生意就会异常火爆。实际上每天结算的时候,都是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有苦说不出。往往刘邦的赊账到了最后往往就不了了之,有谁敢去找他这个主管地方治安的父母官去要钱呢?刘邦很懂得使用自己的权力,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己就是老大,所有人都要看自己的眼色行事,这感觉实在太爽了。 尽管沛县地方不大,但上上下下建制齐全,刘邦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刘邦的上级,也有刘邦的弟兄,这些人无一例外的都成为了刘邦身侧之人。沛县令以下的萧何、曹参,充当了刘邦的保护伞,刘邦惹是生非他们负责保驾护航。至于夏侯婴和审食其等人,他们更是可以为刘邦效死命。至于名将樊哙、周勃,一个和刘邦成为了妯娌,一个因为刘邦的资助而发掘了自身的潜力。刘邦的能力在于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善于利用人性弱点,培养人并驾驭人,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把这么一大群人,都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说句大话:天下人皆可为我所用,因天下人皆可为我所控!下面我们就来举几个例子,看看刘邦驾驭下属的能力。 被刘邦捧上天的“汉初三杰” 你说“汉初三杰”对于刘邦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但说没有他们刘邦是不是就不能统一天下了,那倒未必!这个“汉初三杰”的名头,恰恰是刘邦给予的,这个名头让萧何、张良、韩信三人流芳百世,他们享受的不仅是“当世之名”,更是“万世之敬”。那么刘邦到底是通过什么办法,让汉初三杰为自己效力的呢? 我们先来看张良。这位韩国的贵公子在国破家亡之后,曾经想通过刺秦来报仇血恨,但后来发现这条道路行不通,于是就蛰伏在下邳静待时机,趁着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自己也拉起了一支队伍。
他最初和刘邦相遇,是在去投靠楚王景驹的路上,他手下有几百人,刘邦手下则有几千之众,因此张良并不是遇到了明主,而是被刘邦收编了。刘邦开始并不看重他,让他做后勤和马匹管理工作的官员。提到马匹我就会想到刘邦的心腹夏侯婴,这个人的身份不仅是刘邦的马夫,也是刘邦的贴身侍卫,还负责考察刘邦身边的人。
上面这段话很关键,张良屡次用《太公兵法》去向刘邦自荐,终于打动了刘邦,因此刘邦开始采纳张良的计谋。当然通过夏侯婴的考察,张良也没有什么异动,对于手收编自己的部队并没有怨言。
张良出身贵族,家里都是在韩国做相国的,为主君出谋划策本是家族传统,张良生不逢时,遇到国破家亡,这次遇到刘邦能够接纳自己,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谋略,这让张良对刘邦不得不另眼相看。张良见过的豪杰不计其数,通过比较认定了刘邦,于是选择跟从于左右。 接下来说说萧何。萧何和刘邦是故交,在沛县的时候,萧何是刘邦的上级,职责是负责考察官吏,按道理刘邦应该是他的手下,但现实却是萧何成了刘邦的跟班。刘邦布衣的时候,每次犯事都是萧何来袒护他,而刘邦做了泗水亭长后,萧何尝尝跟随在刘邦左右。刘邦要出差的时候,沛县官吏都会给些盘缠,别人都给三个大钱意思意思就行了,而萧何给五个大钱来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
不仅如此,萧何还负责帮助提拔刘邦推荐的人,因为他负责沛县官吏的进退,如夏侯婴就被提拔为候补县吏,这样一来夏侯婴就更加对刘邦死心塌地的追随了。
萧何提拔夏侯婴,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刘邦而已,在我看来萧何自己想敛财,但是他自己又不想直接去做,就需要找个合伙的人,最后他选择了刘邦。和科班出身的萧何不同,刘邦这个人在市井之中混迹多年,有游侠的特质。但敛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积累个人的私财,而是为了积累财富,为日后起兵反秦做准备。 表面上看萧何是刘邦的上级,而从另外一个组织关系里看刘邦却是萧何的领导。这也是萧何在刘邦做布衣时,萧何便追随在他身边的根本原因,因为刘邦少年时他跟随燕赵之地反秦的名士张耳,通过游历四方,积累见识、博学多闻,尽管和萧何相比入仕晚,但是见识和能力却亚于沛县任何一个人。刘邦秘密在地下组织了一个沛县的反秦组织,而他自己就是一个这个组织的首脑人物。萧何、曹参、周勃、樊哙之流都是他的小弟,夏侯婴更是他的贴身保镖,通过萧何的帮助,他把自己的这帮兄弟渗透到了沛县官吏之中,处心积虑的积蓄实力,为日后起义做准备。在起义之前,刘邦更是带领人马藏身在芒砀山之中静待时机,而萧何、曹参等人则在沛县城内以为内应。 萧何本来就是沛县反秦组织成员,是刘邦最早发展的组织核心成员,通过自己跟随张耳练就的御人之术,利用萧何小吏有志向无胆色的特点,成为了他的老大。 最后说说韩信。韩信起初在项羽手下,他在多次给项羽提建议,都没被采纳后,觉得跟随项羽混下去,没有任何前途,于是离开项羽来到了汉军之中。在起初也并不为人所重视,甚至混到了要被砍头的地步。而在即将被斩首的时候,他大吼一声:“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而惊动了负责监斩的夏侯婴,夏侯婴便和他交谈,感觉韩信见识不凡,于是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并没有立刻重用他,而是让他做了汉军的治粟都尉,是个负责管理粮草的后勤官员。韩信尽管官位不大,但却因此得到了和萧何接触的机会,实际上刘邦是想通过萧何再次考察韩信,毕竟从楚军过来的人还要提防一下,是不是刺客或刺探军情的人。
听了萧何的汇报后,刘邦准备拜韩信为大将,但萧何说:“你让他当一般的将,他必然不会留下来。”刘邦说:“那我让他做主帅。”萧何说:“这样做才能留得下这样天下奇才!”可见刘邦为了留住人才不惜血本,让韩信成为汉军主将,这对于韩信来讲,是实现他毕生报复的契机和条件,因此他对刘邦深感其恩。
当众将之得知刘邦要拜帅的时候,都暗自高兴,他们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主帅,但到了拜帅那一天,大家才发现汉军主帅居然是韩信。部队中所有的高级将领都十分惊讶,可见他们从内心深处无一不认为刘邦对自己有多么信任和倚重,哪里想到刘邦却选择了一个从楚军方面逃过来的大头兵韩信。这就好比一个部门的领导调离的时候,原来部门的业务骨干都认为自己可以接替领导的位置,却不料上级领导空降了一个人来做他们的主管,让大家措手不及。但这却是职场中经常见到的事情,这个人的能力也许还没有得到验证,但这个人却已经取得了领导的信任。
那么刘邦对韩信到底信不信任呢?事实上韩信尽管作为汉军主将,刘邦对他并没有多么信任,因为韩信将兵从来不是独来独往,很多时候,刘邦都会在他身边安排上自己在燕赵游历时的大哥张耳,作为韩信的左右手,名义上说是监军,不如说是监视和牵制,以防韩信做大后,冒出了一些不臣之心。 用人有度,控人有术。刘邦这样的人就是为了那个时代而生的,因此不是厉害的人被刘邦驾驭,而是刘邦才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