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好,王维!——写在王维逝世1260周年之际

 桑葚三味 2021-04-21

推荐阅读

那些重回大唐的高光时刻 ——写在《王维传》创作1000天之际

卿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写在《王维传》创作900天之际

遇见王维,于千年之后

今天,我们向王维学什么?

我为何写王维?

1
2017年10月1日开始创作长篇历史爱情小说《此物最相思》,到今天为止,已有三年零五个月。已累计完成81万字,距离完稿还有9万字。

时光倒退到1260年前。

那是761年春天,官尚书右丞的王维,郑重地向唐肃宗了一份奏折——责躬荐弟表》,请求削去自己全部官职,放归田园,只为让他弟弟王缙回到长安任职

五月,唐肃宗同意了王维的请求,王维向皇上谢恩。

七月,王维自知大限将至,提笔作书,向亲友辞别,然后,安然离世。

冥冥之中,《此物最相思》的写作进度,恰好暗合了王维的生命进程。

我下定决心,在2021年7月到来之前,完成《此物最相思》,谨以此纪念王维逝世1260周年。
 
2
王维出生于701年,去世于761年,享年60周岁。

他身逢其时,因为赶上了开元盛世,他也身不逢时,因为遭遇了安史之乱。他亲眼见证了大唐由盛而衰、繁华幻灭的变迁,在时代的变迁中,他的个人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沉下浮起,有了一生的悲欢离合。

根据大唐的时代变迁和王维的个人命运,我将《此物最相思》全书分为四卷。

第一卷标题只如初见”,时间跨度是715年至721年。讲述王维从入京赶考到状元及第的故事。这期间,王维遇到了他一生的挚爱——崔璎珞,也遇到了痴爱他一生的女子——玉真公主。在两个女子中间,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第二卷的标题是似水流年”,时间跨度是721年至728年。讲述王维从婉拒玉真公主、迎娶崔璎珞到崔璎珞难产而亡的故事。这期间,王维虽被贬济州(今山东济宁),却是王维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在远离长安之地,他和璎珞度过了琴瑟和鸣、情深不渝的八年时光!在失去璎珞后的悲凉余生中,王维用这八年时光酿成的美酒抵御刻骨的思念。无论多么孤独,他始终信守对璎珞的承诺——溺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第三卷的标题是宦海浮沉”,时间跨度是729年至755年。讲述王维从济州回到长安,在伯乐张九龄的举荐下,重回朝廷。大唐的朝堂和后宫,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波谲云诡,立后之争、立储之争、宰相之争……从朝堂到后宫,处处都是杀人于无形的战场。当张九龄被李隆基逐出权力中心后,王维将何去何从?当玉真公主再次对王维因爱“设局”后,王维将如何自处?

第四卷的标题是“风云惊变”,时间跨度是755年至761年。讲述渔阳鼙鼓动地来,盛世繁华风云变。安史叛军的千万铁蹄疯狂肆虐大唐中原,上至朝廷,下至百姓,谁都无法幸免。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王维,用一首《叹白发》表露真切的心迹:“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3
初唐诗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谪之地回家,途经汉江时写了一首诗: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当我即将写完《此物最相思》时,我竟有了宋之问“近乡情更怯”的心情。

对宋之问来说,“乡”是家乡,从贬谪之地星夜兼程、一路跋涉,为的不正是早点回到家乡、看到家人么?当他快到家乡时,不是应该“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么?然而,他却是离家乡越近,越是“情怯”,为什么?

因为,他贬居岭外的日子里,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思念和担心也越强烈,既切盼音书,又害怕音书到来。

因此,当他渡过汉江,接近家乡时,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从而将他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无情粉碎。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4
回首我创作《此物最相思》的心情,大抵也是如此。

2017年10月1日,我落笔写下开篇第一段话:“公元715年,大唐开元三年,初春。在通往京城长安的驿道上,梨花比往年开得早,开得多,成片成片,浓荫满地。忽然,一阵尘土轻扬,一个15岁的翩翩少年踏马而来。少年姓王,名维,字摩诘,出身于大唐五大望族之一——山西运城的太原王氏。”

从那天开始,我就盼望着能早日将我脑海中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物一一诉诸笔端,将这部小说早日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此,无数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我都似乎穿越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沉浸在王维生活的时代,就像苏芮唱的《牵手》那样,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5
年少时读《红楼梦》,当看到“黛玉焚稿断痴情、“宝钗出闺成大礼”,到最后“呼啦啦大厦之将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时,我的心就一点一点沉了下去。虽然当时是酷暑天,但沉浸在这些悲凉的文字中,背脊竟感到阵阵寒意。

写《此物最相思》也是如此。

写第一卷时,我看到了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王维;

写第二卷时,我看到了情深意重、卓尔不凡的王维;

写第三卷时,我看到了气度高华、云淡风轻的王维;

如今,写第四卷时,我却有些不忍下笔,仿佛“近乡情更怯”般,不忍去触碰战乱强加于王维身上的种种磨难,他注定要被误解,注定要被折磨,注定要忍辱负重地孤独前行……

当然,除了“不忍”,我还有一点“不舍”。

这三年多来,在那些人生的低谷期,是王维陪我一路向前,让我经历过风风雨雨后,依然可以笑着追逐彩虹。

我忽然觉得,我和王维,不仅是作者和被写作者的关系,而更是跨越千年的知己。
在王维身上,我能找到我想要的力量。
 
6
不过,无论我多么不忍和不舍,小说终归快接近尾声了。

关于小说的结尾,我在心里酝酿了很久。忽然有一天,我眼前有了这样一幅画面:

761年7月,王维在辋川安然离世。761年秋天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玉真公主独自带着古琴,来到王维墓前。空无一人的旷野上,悠然奏响古琴名曲《坐忘引》。

很多年前,她曾为他弹奏此曲;很多年前,他曾对她说,这世上,有一种花,自开自落,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求欣赏。这种花,叫辛夷花。

一曲终了,玉真公主怔怔地拿出银剪,含泪剪断琴弦。既然世上已无听琴之人,空留此琴,又有何

762年初春,当辛夷花在辋川山涧默默绽放时,玉真公主也走完了生命的旅程,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让她不再有任何眷恋的尘世。

她的墓碑上,有一篇文采斐然、情真意切的墓志铭。落款处,是王缙。

或许,世人永远无从知道,这墓碑上的文字,其实出自王维……

随着他们的去世,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尘归尘,土归土。

后人已不知道曾经发生的一切,只有王维留下的那些诗、那些画、那些书法、那些音乐,明明白白告诉后人:有那样一个,曾在公元8世纪的大唐,轰轰烈烈地爱过、痛过、活过、眷恋过、挣扎过、徘徊过,最后,放下苦乐,安然往生,留给后人一个永远的传奇!


作者简介

吕瑜洁,绍兴新昌人,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

2017年1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0年6月,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世界——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2021年,计划出版《榴莲一样的红楼梦》《历史的浓妆和素颜》

2022年,计划出版《此物最相思》

2023年,计划出版《我的心里住着一个未来——写给孩子们的50封信》

当当、京东、天猫、淘宝等均有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