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一个人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陷入了“知识迷茫”!什么是知识迷茫,就是我们很努力的读书和学习,但是越学习大脑越混乱,越学习越焦虑,越学习越迷茫! 比如你是一位孩子的家长,想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想改善一下亲子关系,准备买一些书籍学习一下。却发现海量的专业书籍扑面而来,此时你发现你的问题不是关于知识本身,而是面对海量信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了?你迷茫了你焦虑了! 很多人的迷茫和焦虑是因为自身不想改变,自己不愿意学习。 知识的迷茫意味你想努力改变,想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却发现越学习越痛苦! 不仅普通员工焦虑,很多企业的总裁、高管都焦虑。前段时间一位上市公司的运营总监和我交流,他说他关注了100多个关于公司运营和发展战略的公众号,生怕错漏了很多信息。然而不仅没有足够时间,也慢慢发现部分内容是“新瓶装旧瓶”,用语言重新对概念包装一下,同一个知识变成新的了。 很多人囤积了一大堆付费课程,可是很少完整的学习完一门课程,也不清楚学习完之后到底解决了我哪些实际问题?很多人囤积完一大堆学习资料,可是收藏即刻变冷藏,几乎再也打开过这类资料。 爱好学习确实很重要,但是当我们越学习越焦虑,最后变成为了学习而学习时,就该深刻反思了。 中国有句古话,方向比努力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我们的方向选择正确了吗? 01 — 先选择,再努力 《孙子兵法》里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意思是说,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由此可见,做选择有多重要! 人最难的是做选择题,考学校选专业、选择和谁结婚、选行业、选项目、选择看什么书、选择和什么样的人深交等等。作为男人,行业选择对了,人生就成功了一半。作为女人,老公选对了,下半辈子的幸福就有了着落。 道理如此简单,但是我们却忽视他,学习也是一样的,先选择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才是努力。 世界记忆大师、最强大脑明星选手卢菲菲说,90%以上的人都不了解我们的大脑,同时也在错误的使用我们的大脑。 卢菲菲从小就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话都说不清楚的“大舌头”,她很努力的学习,也只考取了一个普通中专。直到她20出头的某一天,突然接触了超级记忆训练法。于是她开始做记忆力训练,通过3年的刻苦训练,她成为了世界记忆大师。 在《最强大脑》上,卢菲菲2小时内就记住了53副世界经典油画的7376张碎片。在外人看来她似乎一夜成名,也有很多人都说她是中国女版福尔摩斯。 很多人都说她天分好,但是卢菲菲说,其实普通人都可以和她一样拥有了好的记忆能力。她开始把她的这套方法进行总结,并教会很多人取得了成,她帮助了很多差等生变成了优等生,她还帮助了很多学员考取了清华北大等名校。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在他的著作《刻意练习》一书中强调,普通人通过刻意练习也可以成为大师。很多人看似很努力的学习,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这种低效的学习方法只会把一个人“练废”。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了10年还是成为不了专家,很多人看似有10年工作经验,其本质是他把同一种工作重复了10年罢了。 刻意练习就是打破自己的学习舒适区,介于在恐慌区和舒适区的学习方式。 哈佛大学通过大量研究,总结了学习吸收率金字塔。通过听讲、阅读被动学习的方法,只能吸收5~10%知识;而通过小组讨论、并且教会他人的主动学习方式,可以吸收90%以上的知识。 现在每天的信息呈指数级爆炸式增长,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微信公众号的文章轰炸,我们点赞、转发,甚至保存。然后呢,我们为了什么学习?我们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如果不做系统的梳理,这些碎片化信息不仅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迷茫!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 02 — 碎片化知识只会让人焦虑 记得网络上有一个桥段,说有一位朋友掉进山崖不但没有死,还捡了一本武功秘籍,但是只有上半部分,没有下半部分。这位朋友通过训练,最后走火入魔变得疯疯颠颠的。这虽然是一个段子,却告诉我们学习系统化的知识有多么重要。 为什么碎片化知识只会让人焦虑?因为只有完整的知识才能从根源上解决某些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问题看似解决了,最后还会有更大的问题。 比如某位朋友突然脑袋疼就去看医生,医生给他开了药,吃了药之后也不疼了。但是,过了2个星期又开始疼,最后通过检查发现是脑袋里面有根血管堵住了。医生又给他开了血管疏通的药,吃了一段时间下来,有一年时间脑袋没有疼。 但是一年多时间以后,又发现脑袋疼,又上医院检查。最后发现,原来根源在自己的饮食习惯上,因为经常大鱼大肉的吃,吃了太多油腻食物。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系统上思考问题,先管住自己的嘴巴!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和脑袋疼一样,有果必有根。脑袋疼的果就是一个很小的点,管住自己的嘴巴也是一个点,两个连接起来就成一根线。一般情况我们只看到一个点,看不到根源的另一个点,我们要解决问题就要从点开始一层层往下挖连接成线,看到全局。 从线的维度来思考解决问题,自然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 而我们每天获取的碎片化信息也是一个小点,就好比给你打了一剂止疼针,也许会让你暂时不疼了,但是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如果你一直都是靠打止疼针解决问题,打多了还会有副作用,毕竟是药三分毒嘛! 而且碎片化信息在我们大脑堆积过多,就会造成大脑负荷过载,反而让我们更加焦虑! 比如我们大脑在学习之前就有了一堆知识,狮子、竹子、青蛙、苹果等概念。混乱的学习就是只把知识放进大脑,并没有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 也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因此大脑会感到压力,也因此越来越混乱。 混乱的学习就像我们房间里面放置了很多衣服,这些衣服并没有分类整理,然后又放进去一大堆衣服,又没有把衣服分类整理。因此我们不断积累,得到了越来越杂乱的衣服,此时大脑肯定就混乱。 大脑混乱的根本就是知识点没有结构,知识没有相互关联,没有连接成一个系统。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人的大脑在正常工作时,最多能处理3~4个工作组块。如果超过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就开始疲倦,开始感到压力,这是混乱的根本。 想改变混乱的现状,就要把杂乱的知识进行总结梳理,最后变成3~4个记忆组块。 比如上图的数字,一长串阿拉伯数字再经过分类后,明显感觉下面的数字对大脑的压力下降。 就比如上图所示,原来是10多个概念,现在变成了3个概念。此时的大脑就变得很轻松,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脑知识有了清晰的结构。 因此学习知识就要给知识之间建立关系,从全局思考做分类,从全局思考解决问题。 从点状思维到结构思维,从点状思维上升到系统全局思维,用升维方式来思考问题,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我们经常听人讲,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思维模式的不一样。 那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式呢?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思考的维度。 点、零维 线、一维 面、二维 体、三维 框、系统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体动成框; 大脑银行的苏引华说,你行走的范围,就是你的世界;你思考的范围,就是你的宇宙;你经历的范围,就是你的人生。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所有存在,都是几种维度交叉的一个小点,为了便于理解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如上图所示,某男士A1和某女士A2在2017年的12月1日的B点结婚了,但是结婚后不久的日子里,两个人性格不和一直在吵架。 如果要解决他们吵架的问题该怎么办呢?吵架是因为男士不讲究卫生,在家里面乱扔拖鞋被女士看到了,于是两口子大干一场。 如果单单的看待这一个小点的话,我们让男士把鞋子在家里摆放整齐就可以了,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过了几天之后,男士还是乱扔拖鞋,而女士就有这样的洁癖,不喜欢这种不爱干净的男士,只是结婚之前没有了解。于是这两夫妻之间的矛盾,变成了两种性格习惯之间的斗争。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要么让女士忍着呗,男士扔了之后女士再捡起来吧!要么让男士忍着呗,到家后把拖鞋认认真真的摆放好。(要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非常难的事情!) 也许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可能再不会发生吵架的现象。可是一个月之后,这两口子的本性又暴露出来了,男士再次扔拖鞋之后,女士再次发飙,于是一场家庭斗争又开始了! 我想这个小故事让我们想起来一句古话,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但是不然,我们如果把思考维度放大一点,不要紧盯着这样一个小点。 我们再次看上图,如果按照线性思维来理解,如果放眼到A1的过去和A2过去,如果男士在过去的时间里,养成了不乱扔拖鞋的习惯,今天的吵架事件还会发生吗? 再比如这个女士在过去的时间轴上,不要养成这种洁癖性格,今天的吵架事情也不会发生了对吗?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他们今天在这件事情上没有矛盾,换到其他地方可能又有矛盾了。甚至有可能他们以前性格的改变,A1和A2都有可能不会在B点相遇而结婚了。 其实生活中的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所有的瞬间存在,只是世间万物各种维度交叉的一个小点。 比如在古代某个女子没有结婚就怀孕了,当时可能会被关起来押到大街上,被很多群众扔臭鸡蛋。如果其他什么都不换,只要把时间轴移动到今天,这个女子就不会被关押起来了。这是什么改变了,不就是时间维度改变了吗? 所以做生意也一样,2019年很赚钱的事情,到了2020年你再去做,也许就不赚钱了。就是因为各种维度都发生了变化,导致你做生意这件事情的点也发生了变化。 这几年听得最多的就是360免费杀毒的案例,很多人看不明白“免费模式”的本质。我们如果只看到免费的这一个点,肯定百思不得其解,如果站到线的思考维度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60的前端免费后端收费,我只要整体都赚钱就可以了。而很多互联网巨头做的是生态系统,也许他的其中的某一个产业是亏本的,但是他的整体生态系统在赚钱就好了! 这也有了互联网思维的那句名言,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都可以说明一点,我们所有的存在只是各种维度交叉的一个小点,放大我们思考的维度,从点上升到线,从线上升到面和体,就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你在一个公司上班,如果公司倒闭了,如果公司赚不到钱,你的能力再强,此时你也是一文不值!你就是一个小点,公司就好比一根线,所以你的点一定要附着在一根正确的线上。 两位大学同学毕业后,一位选择了去腾讯、另一位去了报社工作。10年之后报社没落了,而在腾讯工作了10年的朋友,成为了猎头重点跟进的对象。 公司是线条,行业是面,行业的面都没落了,线条就失去了价值。 另外一个行业还要依附在宏观的经济体上,如果经济体没落了,你再怎么努力都是一场空。比如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很多行业就受到了致命打击。 畅销书《三体》中有句名言,干掉你与你何干?高维文明碾压低维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攻打伊拉克就是这样,这就是降维打击的厉害之处。 学习知识也是一样,高维度的知识碾压低维度知识,系统知识碾压碎片化知识。 我们一定要明白点线面体的关系,要站到全局思考问题。要解决碎片化知识带来的焦虑,就要学会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 03 —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可能有人就会问,作为一个成年人不可能像初中、高中生那样有大把的时间来学习,我们又该如何系统化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呢? 通过跟很多高手学习,我给到大家的解决方案是:”碎片化吸收,系统化构建“。 构建知识体系一共分为7个步骤 第一步、为什么学习? 人生就像一场旅游没有回头路可走,也无法从头开始。我们的时间宝贵,所以学习知识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为什么而学?学习了能解决哪些问题?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学习方法?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有收获。 (1)我为什么要去学习?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自己去创业,还是为了加薪升职,还是纯粹的个人爱好,或者是为了改善家庭关系?把最本质的问题搞清楚了,学习才有目标,我们的学习才有动力。 (2)我该怎么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中积累处理工作任务,与人沟通,也可以学习同事之间的优秀的做事技巧和方式。我对办公室政治的敏感度为零,这样就可以专注于工作的处理,避免人事间的消耗。推荐阅读《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 在工作外学习: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来学习,这个时间段没有过多干扰,大块的时间可以用来专注做一件事。其他零碎的时间可以用做适合零碎看的内容:英语,新闻等。 (3)我要学什么?通过在欢喜老师【印象笔记】人生一表训练营的系统学习,我系统化的把我这一生能积累的资产做了系统梳理,最后构建成了人生一张表。 这一张表包含了我这一辈子要积累的9个模块,中间这个模块是每年要聚焦的临时模块。时间资产模块会放置我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日记,这里面可以清晰的看到我每一天的成长和改变。 知识资产模块积累了我的每一个碎片化的想法,每一篇文章记录、每一个完整的专题作品,再慢慢的汇聚成我的一整块的知识体系。 为什么说是知识资产? 著名作家托马斯·斯图尔特在《软资产:从知识到智力资本》一书中提到资产这个概念,他说:资产是什么?资产是将原材料转变成价值更高的东西,仅仅有数据并不是资产。 同样,就笔记(信息)来说, 它只是一堆原材料,如果不做一些加工消化,收藏即冷藏,一点涟漪都荡不起来。 所以,我们必须对笔记进行一次提炼,将一条笔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来,这样提炼出来的信息就是一个知识模块。 我们用见感思行表格框架对知识进行再次加工,这样的模块才算得上是知识资产。 能量黑客模块积累了我的价值观,我对宇宙的感知和想法。因为我发现人类实在是太渺小,因为能量比能力更加强大,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无论学习多少知识,在宇宙面前我们连一颗小尘埃都算不上。 当遇到我们人类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我就会去看看圣经,去仰望星空,去吸收大自然宇宙的能量,我就会在这里积累我的想法和感悟。 我们吸收碎片化知识,就好比我们开车去漫山遍野采摘果实,这张表的框架就相当于我们准备的果实篮子,什么果子放什么篮子。如果没有分类的框架,我们采摘的果子就会混乱的堆积起来,很快就会烂掉。 当我搭建好了这样一张知识框架之后,我就知道每天该学习什么,学完之后的知识经过加工,该放置到这张表中的哪个模块? 当碎片化的知识在我系统框架的积累下,慢慢的就会发生质的改变,一整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就构建出来了! 第二步、知识获取 我们看那些牛人,他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学习。想成为牛人就要知道牛人在哪里,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个优质的信息获取渠道。 孙悟空还是一只普通猴子的时候,听老猴子说大洋往西那边有世外高人。于是乎,孙猴子自制木筏飘洋过海十万八千里,找到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拜了名师,学了真本事,才有了后来的齐天大圣和大闹天宫。 在人生一张表的框架之下,我构建了一个信息获取渠道的模块,这里面会不断收集和整理优质信息渠道,找到信息获取的源头,我们解决问题才会更高效。 网络上有一位牛人,才23岁大学毕业就被百度挖过去当副总裁,这个人就是“李叫兽”。他在武汉大学没毕业时,就开始在公众号写商业分析类文章,一次又一次霸屏网络。最后公众号估值1亿,被百度收购! 记得第一次看他的文章,感觉这人太牛了,每一篇文章都能洞悉问题的本质,一次一次都刷新我的认知。我开始思考问题,年纪轻轻的小伙,为何有如此的洞察力?我就开始研究他,他看过哪些书,通过他阅读的书籍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最近在研读阳志平的文章,我终于搞明白了。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一门技能,就是信息分析能力。智商再高,天才与庸才,不过两三倍左右的差异。但如果你阅读过上千行业报告、上万图书论文,你很容易拥有十倍、百倍于同龄人群的信息差异。 所谓信息分析就是根据现有信息找到信息背后的信息,找到信息背后有价值的数据,找到信息背后的知识源头。 李叫兽看的书都有我们很少听过的,也就是说看的都是很多源头的书籍,可问题是很多源头的书籍,多数情况我们很难看懂。我以前看别人看一些难书,总认为这个人很装,看得懂吗? 现在明白了,往往这些源头的书籍,就是超越我们认知能力的,学习它能扩大我们认知边界。比如《圣经》《共产党宣言》《资治通鉴》《道德经》还有很多哲学类书籍等。因此,找书籍源头,寻根溯源的信息分析能力,是当前必备能力。 牛人都是模仿牛人,一位新牛人一定是受到很多高人指点,或者看了他们的著作。查理芒格模仿富兰克林。稻盛和夫受到王阳明、松下幸之助的影响。 刘强东的京东经验理念来自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吸收牛人的思想为自己所用,产生行动,取得成功。 这个道理如此简单,而我们却忽视它,因为这个时代信息真的是爆炸增长,我们会被不是源头的信息蒙蔽了双眼! 落到实处,如何让自己多一些视角看世界,就是要寻根溯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系统的梳理出自己获取优质信息的渠道。 第三步、知识存储 在《创造知识的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仓储存库就像一个巨大的黑仓库,我们一辈子储存了很多知识,却再也想起不起来,再也找不到,其原因是我们没有有规律的储存起来。 我们真正知道的知识,远远大于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我们需要从黑色仓库中快速找到这些知识,就需要一把好的手电筒。 打造一把好的手电筒,就是把知识规律有秩序的储存起来,在大脑仓库事先准备好一些房间,每个房间放什么知识,分门别类管理好。 因为人的大脑都是通过已知事物找到未知事物,有关联的知识就非常容易找到。比如你在一座城市迷路了,突然你看到了城市里面一座熟悉的建筑,瞬间你的记忆全部被调取出来。 如果你没有有规律的储存知识,储存的时候容易,提取的时候就困难。 就比如我们在家里面乱放置衣物,等我们需要找衣物时就很困难。如果我们在整理衣服时,有规律的把它分门别类,袜子、上衣、内衣分别放到哪个箱子。等我们需要找衣服时,瞬间就能找到。 最强大脑的训练选手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也是因为他们在储存信息时就非常有秩序。比如他们使用最多的“记忆宫殿”,把新知识和熟悉的事物建立关系,有秩序储存起来,因此就能快速记忆。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就是等到需要使用知识的时候,能够快速调取吗?很多人学了很多却在使用时想不起来,也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 李敖妙语连珠,就是因为他将知识有序储存,因此就能够快速调取使用。 因此,储存知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我们很多人的知识存储在电脑、网络硬盘、各个邮箱,还有散落在各个APP平台上。储存起来之后,想调取使用也非常困难。 我现在将所有知识用一套笔记本系统,标签系统有规律的存储在印象笔记。形成一张张表格,表格里面又是一条条超链接,把所有知识全部串联起来了。 比如我建立了一个电子图书馆,将我看过的书全部汇总,每本书对应一条笔记。笔记记录了我看书时候的想法,书本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的问题等等思考过程。 等到我下次遇到问题时,看看此书当时的笔记记录,我就立即回忆起来,立即将书本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上。这样的方式操作多了,这些知识就慢慢消化,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了。 人的大脑天性擅长思考,不擅长记忆,因此我们储存的知识需要借助一个外部工具来保存。我选择的是印象笔记,有了它的帮助,我的大脑就轻松多了。 我的大脑只负责思考问题,记忆的事情外接一个印象笔记“第二大脑”来解决,此时我解决问题就变得无比的高效。 第四步、构建知识搜索体系 我们储存的所有知识就是拿来使用的,因此还需要一套搜索系统,快速找到我们的知识,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我通过不断的优化,构建的笔记本系统和标签系统就能发挥巨大威力。只要3秒之内,就可以快速找到我存储起来的任何知识。 上面是我知识的标签体系截图,因为这套体系非常庞大,我花了整整一年才把框架全部梳理清楚,这里就不再详细阐述。 这套系统一共包含了300多个标签,每一条标签下面可以沉淀几百条笔记。我通过系统梳理后发现,其实我们很多的信息存储到笔记本就忘记了,收藏即冷藏,原因是没有加工过和使用过这类知识。这样的知识不属于我们,它属于电脑硬盘。 而我们需要的是我们大脑思考和加工过的知识,这样的笔记,我们一辈子能积累几千条就已经非常厉害了。 印象笔记可以容纳10万条笔记,因此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第五步、知识应用 学习了知识之后,一定是要拿来应用的。 通过系统化的梳理,我将一个培训机构的项目总结成10个流程化的标准模块,总结成一个又一个标准的SOP,一个又一个可以复利的模板。 比如我看到视频号里面有些点赞高的视频,它的多个视频似乎有着某种规律,我通过拆解后就找到了它的思维框架。 上面是一个点赞破10万的优质视频,我把它这套模型拆解之后,后期在做视频创作的时候,就有了很多可以参考的模型和套路。 以前我看一些经典文案,就是知道挺好的,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现在我通过拆解大量的文案,就发现了其中的很多规律,好的文案就是由很多类似的组块构成,平时要多积累这些组块,比如好的案例,名人金句等等。 有了这样的思考框架,我看到好的文案,就立即知道如何拆解了。 学会拆解文案的精华部分,我们吸收其中高营养的内容框架,下次学习就在此框架上进行优化升级。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我们每一的学习都可以沉淀都是在复利,而不是每一次都从0开始积累。我们每一学习的文章,看到好的金句,好的案例故事,都可以加工起来放置到我们的笔记本当中。 当我们积累了大量案例、金句、概念、反常识观点,类比手段等等。写文章就变得极其容易,写文章就像组装电脑一样,写作套路模版,就好比根据客户需要做的电脑配置单。 什么显示器,显卡,CPU,内存条。而我们积累的写作组块素材库,就好比电脑配件的供货商仓库,啥类型的显卡,硬盘,内存条都有。 我们写作的任务,就是根据各种需要,组装就好了! 比如我平时的学习之前,我就把写作常见的素材积累在印象笔记,按照标题、开头、结尾、动词、比喻等等分类好。看到好的文章有人物描写很棒的,我就把精华吸收下来,经过加工后储存到印象笔记,等到需要创作时,就直接调取使用。 写作系统和组装电脑不一样的地方是,电脑商家的电脑配件库由各种商家生产好了。 而我们自己的组块库,需要我们不断积累,复利!平时一边积累,一边创作,素材库会爆炸式的增长! 这样积累下来,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因为记录的素材多,写作就快,写得越快,我们学习的速度也就更快。最后通过写作输出,又带来新的知识概念积累,案例数据也越来越多,可以套用的模型框架也就越多。 因此,我们的每一次写作和学习,都是在真正的复利。 第六步、知识创造 当我们通过前面的不断积累,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进行知识创造就变得容易了。 就好比我们日常炒菜一样,我们去买菜、洗菜、切菜、买各种酱油花费了大半天的时间。最后发现,其实炒菜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时间。 我们进行写作和知识创造也一样的道理,我们最花费时间的是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基本概念的掌握和沉淀上。 而这一复杂的繁琐的工作交给印象笔记来解决,我们只需要负责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创造就可以了。 《透过结构看世界》一书中说,我们的万物皆是结构化的模块,也包括我们的知识。最后我们发现,知识的加工和创造本质就是拼接模块。我们所谓的创新,无非就是对一些知识概念赋予它新的组合方式罢了。 乐高公司2019年公司销售额58亿美元,市值2500亿美金。它就是模块化思维的典范,其实它的基本的积木模块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它的积木模块有很多种拼接方法,因此带来的玩法就是数不胜数。 乐高公司只要出来一种新款积木,就可以和以前积累的积木做任意拼接组合。假如乐高公司原先有5万种玩法,如果乐高公司出一款新产品,就相当于多了5万种玩法。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一样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知识的总数,而是知识概念的拼接方式,很多高手厉害之处就是掌握了多种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框架就和拼乐高积木一个道理。 第七步、复盘总结 莎士比亚说,人类的能够不断进步,就是在不断的做各种总结复盘。古人类通过偶然的一次钻木产生了火花,于是就有了钻木取火。偶然的一次雷电机会,发现烧焦的野兽更加美味,于是就开始吃熟食,也因此快速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回头思考一下,我的人生一表九宫格到底是什么? 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每当我们远离一个敌人的时候,就会接近另一个敌人。 比如为了生活奔波操劳的人很少无聊,但挣扎得很痛苦;当他们经过奋斗,物质条件有了改善,不再那么痛苦时,又会渐渐感到无聊。 所以说,我们无论怎样挣扎,却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无法抵达幸福的彼岸,又怎么能不迷茫呢?那么,是否存在某种方法,能帮我们跳出痛苦与无聊的两难困境,不再茫然无措呢? 答案是肯定的——成为长期主义者,采用长期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在混沌中渡过了大半辈子的我,才慢慢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我们人生好比一场旅行,大脑就好比一个庞大的百货仓库,什么东西都有。我的核心一件事就是每年聚焦的事情,就像临时工作台。 我们每年奋斗聚焦的一件事情,就好比我们今天临时出去游玩,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物品工具台。根据游玩的类型,我们到仓库调取临时要的工具。 1、今天主要钓鱼 我需要从仓库调取,小板凳、钓鱼竿、小伞等等。 2、今天主要放风筝 我们就从仓库调取与放风筝相关的系列工具产品等等。一天结束后,工具归档到百货仓库! 我以前总感觉这辈子很长,需要获取的东西很多,越多越好。最后发现,我们的精力真的有限,要聚焦一个又一个主题,这样反而收获才会更大。大道至简,多即是少,少即是多!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来简单就是复杂、复杂就是简单。我的人生一表知识管理,总结起来就是点线面体。有了这张表的框架,我们未来的每次学习就变得更加容易了,因为我们有了系统,每一次学习都是在积累,都是在复利,有模板、有套路、有SOP的操作流程。 每一次碎片化的知识,都在为我的系统添砖加瓦,让我的系统变得更加丰满。 在2021年的这个时间节点,看到爆炸式的碎片信息,我不再焦虑,不再迷茫,因为我有了一套可复利的知识管理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