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战常州10

 梦里梦外594 2021-04-22

第三十一章  众侠士义救忠良  正气歌永照汗青

文杰、夏士林兄妹、吕娴姐弟、夏菱儿、夏德等一行七人,追随元军押解文天祥北上航船,伺机营救文天祥。原本选定在江西赣江码头动手。因文天祥在赣州威望非常高,社会各阶层爱国志士,包括江湖侠义道都在设法营救文丞相。张弘范、李恒为防意外发生,又增加二艘航船,拨步军一千,加强对文天祥的护卫。万人争观文丞相的码头有好几处,石嵩下令航船不得靠码头,不安排文天祥上岸会友。航船停在江中,前后左右都是护卫船,每船五百军卒守卫。众侠无计可施,眼睁睁看着航船由赣江驶进鄱阳湖。航船出湖口进入长江。

船过鲁港,文天祥想到贾似道指挥的鲁港战役,心中十分气愤,挥笔作诗,怒斥贾似道误国:

方夸金坞筑,岂料玉床摇。

国体真三代,江流旧六朝。

鞭投能几日,瓦解不终朝。

千古燕山恨,西风卷怒潮。

六月二十日,航船停泊建康(今南京市),原名建邺,又名石头城。这座虎踞龙盘的六朝帝王古都,秦淮河是金粉繁盛之地,曾为宋高宗赵构的行宫。抗金名将韩世忠和妻子曾在“黄天荡”击鼓抗金,围困金兀术二十余天,几致丧命。

七位侠士尾随押解文天祥的航船到达建康,他们刺探到航船在建康要逗留二十余天,打算在建康乘文天祥上岸之机会,抢夺文天祥出牢笼。张弘范、李恒亲自赶到建康,对文天祥的防卫作了周密计划和布置,以重兵把守,处处设防。

建康是长江上四大火炉城之一,八月的天气,仍是炎炎烈日。文天祥冒着酷暑步行上石头古城。元军在要道路口层层设卡,不准行人靠近文天祥,文天祥周围是石嵩等将校簇拥。文天祥在城头举目眺望,却物是人非,满目凄凉,

废池枯木,颓井破墙,他百感交集,仰天长啸,心头如火一般燃烧。正在四处观望,突然看到了文杰、夏士林等众侠熟悉的身影。文杰以手势向义父致意,文天祥却无法作出明确回复,以防周围的护卫元军察觉,为文杰等人招来大祸,只是微微点头。他知道文杰等人武功虽好,也难敌人数众多的元军围攻。文杰等人武功高强,冲出敌阵应该可以,但要背负自己冲出重围则无可能。

文天祥惘然若失,赋词一首《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文天祥痛定思痛,以深蕴的不尽之情吟诗二首:

《金陵驿》其一: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金陵驿》其二:

万里金瓯失壮图,衮衣颠倒落泥涂。

空流杜宇声中血,半脱丽龙颔下须。

老去秋风吹我恶,梦回寒月照人孤。

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

营救虽然失败,但透过这些营救行动,可以见到无数爱国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在一起剧烈地跳动。文天祥的爱国激情感染了他们,而他们又是文天祥的力量源泉。

在建康,航船停留了二个月零十二天。船过长江,九月初一过淮安。黄淮流域,屡经战火,城乡凋敝,映人眼里的,不是荒草地,便是瓦砾场,一片残破景象。文天祥亲历其境,悲天悯人,伤心触目,把感慨发之于吟咏。《淮安军》:

楚州城门外,白杨吹悲风。累累死人塚,死向锋镝中。
岂无匹妇冤,定无万夫雄。中原在其北,登城望何穷。

长途解送,千里惆怅。对于一个爱国者来说,亡国恨时刻涌上心头。刘备和赵匡胤这二位皇帝都是涿州人,文天祥特意拜谒了宋太祖墓,又去了刘备的故里楼桑。他在《楼桑》一诗中写道:

我过梁门城,楼桑在其北。玄德已千年,青烟绕故宅。
  道傍为挥泪,徘徊秋风客。天下卧龙人,多少空抱膝。

借古讽今,痛斥腐败的南宋朝廷有眼无珠,不重用有才能有胆识的爱国志士。他恨朝廷,更恨卖国贼。诗《来平馆》:

憔悴江南客,萧条古郓州。雨声连五日,月色彻中流。

万里山河梦,千年宇宙愁,欲鞭刘豫骨,烟草暗荒郊。

诗中刘豫暗指谢道清、贾似道之流也。

文杰、夏士林兄妹、吕娴姐弟、夏菱儿等六侠,加上夏府长随夏德共七人,营救文天祥的行动计划,已到最后阶段。他们一路暗中跟随元军船,离开建康,过了长江、瓜州,前面即是淮安(楚州)。江淮地区以前尚是南宋疆域,扬州、淮安刚失陷,若是在此再不下手,到济南就是山东地界了,这些地区脱离南宋已有一百多年了,人生地不熟,营救更难。他们商量后决定,在淮安作最后一次努力,营救文天祥逃离,即使龙潭虎穴也要闯一闯。他们艺高人胆大,怕的是文大人有什么闪失,故此迟迟没有安全的营救方案。这次认真分析敌我态势,当以智取为上策,黑夜偷袭最佳。营救时文大人的安全不必多顾及,元军不敢杀死文大人,因文天祥是皇帝忽必烈指名要的人,只

要背负出文天祥,元军弓弩手不敢放箭。营救计划重点是在逃出元军魔掌后如何能到达南方,再图复宋大业。至于营救地点在何处?这很难决定,不清楚元军在淮安是如何安排文天祥的。一时众人都感到惘然若失。

士林提议分析文大人会被关押在何处?营救最佳地点是哪里?吕斌道:“我与姐吕娴是安徽人,对淮安很熟悉,我先分析一下,供大家参考。”众人齐声道:“好!”

吕斌道:“元军驻地定在五通庙,南宋前朝时改建为镇淮楼,已有百年,现是楚州府衙管辖。镇淮楼后面院落中肯定为关押文丞相之处。”

吕斌继续道:“营救地点不能在城内,必须在城郊,放在北辰镇(后称河下古镇)较妥当。这里出过许多名人,汉淮阴侯韩信、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梁红玉祠就在北辰坊火神庙内。到淮安文丞相肯定去梁红玉祠,文丞相十分敬重前朝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故此梁红玉祠文丞相非去不可。”

虽然文天祥已成阶下囚,但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赏文天祥,伯颜、张弘范也都很敬重文天祥,保奏文天祥当元朝右丞相。伯颜曾吩咐过押解文天祥去大都的将领:“每到一地,文丞相要去拜会或祭奠什么人,你们只要保证他的安全,其他可任其所为。”吕斌的分析有理有据,众人尽皆信服。

接着需要把在北辰坊梁红玉祠营救日期告知文丞相。仍是采用以前文丞相与七义之间的联络方式-信鸽传书。行动步骤是:第一步:“夜探镇淮楼”,找到文丞相关押之处,随带信鸽,面见文天祥,告知营救方案。第二步:“大战火神庙”,救出文天祥。

夏士林虑及的是文丞相救出后如何离开淮安。淮安是里下河水网地区,清口枢纽是运河、黄河、淮河的三河交汇的运河之都。所以必须备有民间快船,避开水陆码头、驿站、交通要道元军的盘查,方可逃出淮安,渡过长江,到达江西、湖南。

士林吩咐夏德,扮成当地百姓,去运河边联络爱国义士,寻觅可靠的民间船只,如船只落实,可停在大运河边码头旁等候。

翌日,众人出现在淮安城中心镇淮楼。这是古城楚州的象征性建筑,南宋前朝所建,俗称“鼓楼”,楼中有一大“铜漏”,用来计时打更,故称为“谯楼”。镇淮楼为砖木结构,单体建筑,下层为台基,中有城门洞,上为二层山楼,楼高十八米半,东西长三十六米,南北宽二十六米,造型优美,敦厚坚实。台上部为木结构两层楼阁,面宽三间,重檐青瓦,歇山顶,古朴庄严,楼上为镇江都统司开设的酒楼。

   当年,千万艘漕运粮船衔尾而至准安(楚州),由末口入淮北上,粮船卸载后,再从河下装满盐运往南方各地,何其浩浩荡荡。南粮北调,北盐南运都要途经楚州,客观上形成京杭大运河、古淮河、古黄河交汇点的城池,九省通衢,七省咽喉,南船北马,使楚州在宋朝时日益兴盛。后来明代大学士邱浚有诗形容当时河下古镇的繁华景象:

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

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

这首七绝诗中的“西湖嘴”,就是淮安的河下靠近运河堤的一条街的名称。楚州,得益于漕运,自隋朝起,朝廷就在楚州设漕运专署,到宋代前朝,又设江淮转运使,东南六路之粟皆由淮入汴而至京师。酒楼上悬挂二块匾额,“南北枢机”、“天澈云衢”。七人登上二层酒楼,找一僻静处坐下,叫店小二送来酒菜及淮安的特产之一“茶馓”。来到淮安,茶馓是一定要品尝一下的,茶馓是当时人们喜爱的食品,茶馓特色是:香、脆、酥、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有诗赞美:

细手提来玉数寻,碧玉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梦,压扁佳人缠臂金。

七人边饮酒边打探文丞相住处。当时淮安陷落不久,元军将领驻守淮安府,但文职官员仍用地方上的文人名士,汉人之间还是相通的,平时说话做事避着鞑子,汉人之间交流很方便。

不多久,就打听到文丞相和押解他的千名军卒驻在镇淮楼后江淮转运使衙门内。江淮转运使官职高于淮安知州,对既是朝廷重犯,但有可能要当元朝丞相的文天祥自然十分重视,生活上不敢怠慢,安全上又只得增加兵卒加强护卫。

七义士准备夜探镇淮楼,早早吃过晚餐,换上黑色夜行衣,头蒙黑纱,备好各自兵刃,另各备一小包袱,内有鳄鱼皮水靠,在逃脱元军追杀时河中潜水所用。

   夏德年龄最小,负责信鸽的喂食驯养。他将信鸽藏在胸口,在夜色的掩护下与众人一起前往镇淮楼。

镇淮楼正门是城门,上方是拱形圆弧形顶,四周是城墙,夏德取出飞爪,抛上勾牢城头,众人一个接一个拉着软索上了城头,身影闪动已进内院。

七义士分二路从二边长廊而进,穿房越脊,寻找文天祥的关押之处。文杰轻功了得,行动速度快,率先发现了文大人所在的住处,发出“瞿瞿瞿”三声蟋蟀叫声,告知同伴,文大人找到了。七人会合后,夏德放出信鸽,信鸽从窗户飞入房间,落在文天祥肩上。文天祥正闭目养神,忽见自己熟悉的信鸽到来,喜出望外,迅即从信鸽脚上解下一小竹筒,取出纸条,文杰熟悉的字体映入眼帘:

义父大人容禀:儿等七人追随元军至此,决定在淮安营救义父,地点梁红玉祠,望义父设法去此处,日期一定望告。信鸽每日傍晚来一次取信。

不孝儿文杰拜书      即日 

文天祥读完信后激动万分,立即提笔书写回信,装入小竹筒绑在信鸽脚上,信鸽迟迟不走,天祥知它要吃食,随即取出二颗坚果喂之,信鸽向文丞相点头示意,飞出窗户,消失在漆黑的夜空之中。文杰等七人回到客栈,信鸽已在。文杰拆看文大人回信:

文杰吾儿及士林等诸侄儿如晤:

所选地址甚好,父即请命前往梁祠祭扫,望备妥接应船只为要。           父示    即日 

文杰等人看到文大人回信十分高兴,士林、文杰、吕斌等三人随即由夏德带路古运河边,看望船只是否备好。金乌西斜,月兔东升,四人来到运河边,只见运河两岸船只稀稀落落,船上桅杆顶上的桅灯,似清晨繁星,闪烁着无力的点点光芒,没有传说中的停满漕运粮船的繁华景象。

夏德指点着路,来到码头边,那里停靠看一只有棚盖的大乌蓬船,船仓内很宽畅,可容纳七、八个人住宿、吃饭、喝茶聊天,价格也公道。梢公四十余岁,浙江绍兴人。他在战前运货至淮安,因战争暴发,运河断航禁止通行,元军盘查极严,一有问题就砍头,因此耽误了回家行程。目前淮安府已有告示,士农工商恢复生产营业,城门、河闸、码头都已开放,行人、船只都可通行,关卡盘查也松懈了。梢公回乡心切,故是顺道搭船,价格便宜,路途中如遇麻烦也有人可帮衬。士林等三人用眼神交流后,同时点头认可。士林嘱咐梢公船只就停在此处,明日准备买些淮安土特产,后日即动身启程。

四人告辞梢公,急回客栈,信鸽已从文丞相处带回信息。文丞相的亲笔书信:文杰吾儿、士林等侄如晤:明日上午去文通塔,下午去粱祠,是否留宿未定,见机行事。知名不具。

七人商议后,决定明晚动手,只要留住元军到晚上走,目的就达到了。次日,七人一行往梁红玉祠而去,为避免打草惊蛇,他们下午不可同时出现在梁祠,但需察看地形,顺便祭奠抗金英雄韩世忠、梁红玉夫妇。

淮安城外北郊河下古镇,曾名北辰镇。梁红玉祠设在北辰坊火神庙内。①

进入大殿,正中高悬匾额《青史丹心》两旁擎柱上挂着一副长达54字的泥金对联:

青眼识英雄,寒素何嫌?忆当年北虏鸱张,桴鼓亲操,半壁山河延宋祚;

红颜摧大敌,须眉有愧!看此日东风浩荡,崇祠重整,千秋令誉仰楚淮。

神龛中梁红玉塑像,戎装佩剑,高一米七,神采飘逸,雄恣威严,栩栩如生。

七义士焚香点烛,祭奠梁红玉,也祭拜了敬仰的韩世忠。他们已知文丞相下午来梁祠祭奠,故此决定上午先离开此地,去白马湖察看撤退路径,尚有半天时间。白马湖在淮河与长江之间,当年隋炀帝开凿古运河时,将古邗沟开通与白马湖相连在一起。七义士在淮安大运河边租借一快舟,向白马湖而去。

白马湖是沟通南北交通之水上要道,距离淮安城二十余里。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白马湖成为邗沟古道的一部分。营救文天祥的路线是走水路,逃出淮安后进入白马湖是关键,只要到了白马湖,可隐藏的地方多,河网四通八达,很容易进入长江,再抵达南方。

文天祥在征得护送将领都镇抚石嵩的同意之后,于当日下午去北辰坊火神庙内梁红玉祠祭奠,石嵩派出一千元军护送,当晚歇息在火神庙内。

文杰等实地探明路线后,日已西斜,傍晚时分回到淮安客栈,晚饭过后将住客栈费用结清,然后七人一式夜行衣,往火神庙内文天祥住处而去。

是夜,月黑风高,士林、文杰、吕斌及夏德四人越墙进入火神庙,三位女侠在府外接应。看守文天祥卧室的有一小队元军,晚上三班轮值,每班四人,二个时辰一班,卧室前二名,卧室后门二名轮值至次日天明。文杰与夏德进后,接近卧室前门,二位守门元军毫无觉察,即被文杰、士林点倒在地。吕斌在后门点燃鸡鸣断魂香,后门二名隐蔽蹲守的元军,正在迷迷糊糊打瞌睡之中,闻到后当即昏迷倒下,四人迅即翻身进屋,吕斌身强力大,不由分说背起文大人就往外闯,文杰在前引路,士林、夏德主仆二人断后,无声无息已到火神庙围墙旁。

忽然间哨子声大作,原来倒在门前的元军护卫已被四名巡查卫士发觉,随即吹响铜哨,将正在休息的另四名卫士惊醒,很快府衙内“有人劫走文天祥”的呼叫声响彻了宁静的夜空,元军将校闻讯赶到封锁了前后大门。此时夏德飞爪已钩住火神庙高墙,吕斌背负文天祥,双手抓牢绳索而上,轻松越出高墙。墙外三位女侠见文大人已救出,精神振奋,亮剑在前开路,往停靠快船的码头急行。文杰、士林、夏德也相继越出高墙,紧跟文大人身后护卫。众人离开火神庙后即往淮安城墙冲去,吕斌背负文天祥,文杰、士林兄妹、吕娴等四人在前冲杀,夏德、夏菱儿断后。

   石嵩的一千名护卫文天祥的军卒已全部出动,淮安城戒严,四城门紧闭,淮安守军也出动了,追捕文天祥已是大事,文天祥如逃脱元帝忽必烈肯定发怒,负责押送文天祥的将官都要掉脑袋。在前面拦截及后面追赶的元军追兵越来越多,冲杀前面拦截元军决定前进的速度,战斗艰难激烈,近千名元军赶往文天祥翻越城墙地点,元军长枪队也来参加追捕,但却没派弓箭手,因为忽必烈要文天祥归降,要将活的文天祥送达大都。

   城头上成排的长枪对着准备攀登城头的吕斌和文天祥,夏德抬头望见城头上有元军长枪队,已不可攀登上城头,只得脱下飞爪。 吕斌背负文天祥奔跑,寻找城头上无元军之处,但长时间背负文天祥奔跑,已是气喘吁吁,好在有夏德不断替换吕斌背负文天祥。七侠武功高强,元军步兵难以阻挡,但元军人数众多,重重叠叠蜂拥而上,文杰夺过二支长枪,在前开路,士林一手持剑,一手持盾牌,护卫文天祥,三女侠舞动双剑,且战且走,向前急闯,无奈只是在城内的城墙下冲杀,出不了城。

时间不能再拖,文杰、士林决定硬闯,先由士林、文杰、夏德三人使用飞爪攀上城头,杀退靠近的元军,然后站在城头保护背负文天祥上城头的吕斌。吕斌背负文天祥攀登上城头后,紧接着在另一边抓住绳索下至城外。

“文天祥已出城。”元军大声呐喊,城外已有大批元军赶到,三名带万夫长白色头饰的将领,五名带千夫长红色头饰的将领,八骑拍马杀向七侠。吕斌一手持剑,一手夺过一支长枪,长矛起处将一名千夫长的枪杆震断,再回首一招回马枪,长矛透胸而入。旁边二名万夫长手持长枪刺向吕斌左右臂,吕斌大怒,一手抓住长矛枪头,大喝一声,振臂回夺,万夫长挡不住吕斌神力,两臂酸麻,只得放手。吕斌抓住二支枪头,反手倒转枪尖全力击出,只听得“当当”两声,二支长枪枪尖击中二位万夫长护心镜上,万夫长虽有盔甲挡住,但被吕斌内力外放一震,立时口吐鲜血,倒撞下马。元军见吕斌连毙三将,无不胆寒,不敢近前。退后下令弓箭手放箭,吕斌舞剑抵挡,怎奈箭密如雨,登时身中两箭,支撑不住,只得使出轻功,飞身跃出元军重围,追赶七侠。文天祥已是夏德背负,此时见吕斌赶到已是受伤,再也不肯让人背负,夏德抝不过他,放下文天祥让他自己行走。士林、文杰、凤至、吕娴等四人在前开路,夏菱儿护着中箭受伤的吕斌在后,夏德断后。战场上千军万马中争斗,武功最强最好也是没用,若是落单,肯定被弓箭手、长枪队或重甲步兵围歼,无人能幸免。前面八人飞奔逃跑,后面千余元军追杀,路边元军死尸、死马横呈,绵延十余里。

虽然已逃到淮河码头旁,快船安静地在等着,但文天祥不肯上船,他说道:“追捕元军越来越多,此时东方发白已近天亮,在白天逃脱追捕已无可能,现在上了快船,逃进白马湖,难逃元军战船追杀,他们可以撞沉这小船。即使能逃到长江边,也难过闸口上元军关卡盘查。再说我不可连累无辜船家,现在你们七人可全身而退,元军目标是抓我回去。”

众人都知道文天祥说话一言九鼎,其他人劝说没有用,况且都是晚辈,没一人说话,文杰忍不住哭出声来。

文天祥道:“文杰,你带领他们快走,今后我随船队进入山东脱身更难,停止营救,以后了理我的后事吧!”文杰双膝跪地叩拜辞行,其余众人也一齐跪下叩头。文杰泣道:“义父大人保重!”士林等人双手抱拳辞行道:“文丞相保重!” 文天祥将自己心爱的紫电剑交给文杰,文杰跪地双手举过头顶受领紫电双剑。②

文杰与凤至一招“白鹤冲天”轻功招式,脚下凌波微步,踩着元军头顶,几下“蜻蜓点水”已突出元军重围,不见人影。

夏菱儿扶着吕斌,夏德断后,士林、吕娴在前冲杀开路,元军见其剑术怪异难敌,纷纷后退,避其锋芒。士林等人冲出重围追上文杰、吕娴二人,朝北辰京杭运河奔去。

元军将领石嵩闻信带领兵马追来,只见文天祥一人站在码头上,顿时如获重释,只要文天祥还在,死伤百余名兵士无关紧要。石嵩下令鸣金收兵,大军押着文天祥返回淮安城。

张弘范、李恒班师还朝,元世祖忽必烈诏命大开得胜门,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于郊外。张李二帅将带回大都的二万军马安屯之后,入城进入午门,来到大明殿前朝房等候朝见,此时满辆文武百官也齐集朝房,准备朝贺。

净鞭三响,元世祖忽必烈升座大明殿。他头戴二龙戏珠冲天冠,身着绣有九条金龙的黄色龙袍,腰系白玉鞓带,脚蹬朱丝履,一只长长的手劈搁在龙书案上,脸上显露着矜持而又欢愉的笑纹。群臣依次鱼贯而入,山呼万岁,叩头称贺。忽必烈眉欢眼笑,命群臣平身,群臣起立排列两侧。忽必烈命内侍专设两个用织着龙纹的杏黄色锦缎铺垫的座椅,让张弘范、李恒坐下,询问此番南征南宋余蘖的经过。张弘范神情泰然,不慌不忙,从头至尾讲述了一遍。忽必烈神采焕发,聚精会神,听得很认真,不时爆发出一阵呵呵大笑,褒奖几句。

群臣朝贺完毕,忽必烈命内待设宴,大宴群臣。张弘范、李恒二人心中惦记着文天祥,同声奏道:“原南宋丞相文天祥已解送到京,我等意欲前去探望,未知圣意如何?”

忽必烈早就久闻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南宋三杰”的名望,起初听张弘范禀告张世杰、陆秀夫已死,心中颇为惋惜,如今只剩下文天祥这个状元丞相,文武全才,更高出张、陆二杰一筹。忽必烈作为一代英主,爱才惜才,一心想多求有才之士,为大元朝效力。文天祥无疑是南朝最优秀的人才,他一旦归服为元朝所用,对于稳定元朝统治,特别是稳定元朝在南方的统治,必然有良好的作用。

忽必烈听了张弘范、李恒所奏,道:“朕今日要与卿等欢饮,尔等改日再去吧。”张弘范、李恒再拜谢恩。忽必烈略有所思,对张弘范说道:“张爱卿很能理解朕意,你就与博罗丞相一起办理此事吧。”张弘范又说起文天祥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不肯降元的表现,忽必烈更是再三称赞不已。一旁的右丞相兼枢密副使博罗却心生反感,很是不屑,决计要整治文天祥一下,让他吃点苦头,再看他究竟是降还是不降?

次日,元世祖降诏封赏南征有功之臣,进封张弘范为平章政事,又封李恒为都元帅,仍旧统帅南征带回的二万兵马,戍守南疆。

石嵩解送文天祥到京城,比张弘范早到四天,在这四天中,劝降日夜不断,犹如暴风骤雨,降临文天祥住室。文天祥收到了次女柳娘写来的信,信中叙述了他的妻女所承受的凄惨和屈辱的遭遇。他痛不欲生,知道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被元军掳入宫中,在东宫为奴,妻子欧阳夫人在安坑被俘后,元军把她和二个女儿押送到京都,留在东宫。她服道冠蔽衣,日诵道经,不与他人来往。  文天祥以为妻子已亡,哪知道他日夜思念的妻子和女儿却在京城苦苦等待他的消息。③

北上途中,他多次写了思念欧阳夫人的诗句。④

文天祥含着泪水给女儿柳娘、环娘在来信中回复:“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可怜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奈何!奈何!

忽必烈让柳娘、环娘去见父亲文天祥,当女儿问及一家能否团圆时,文天祥摇摇头,含着泪水把脸偏开,见面成了短暂的会晤。忽必烈让女儿与文天祥见面的用意不言而喻,只要文天祥肯降,他和妻子、女儿一家人马上可以相聚。

忽必烈派留梦炎去劝降文天祥,因为他与文天祥一样是状元丞相。可是二个状元丞相的品格截然相反。文天祥恨透了这个无耻叛徒。面对留梦炎的劝降,疾言厉声痛斥:

“你虽做宰相却如做梦,宋朝的状元,宋朝的相国爷,居然做了降臣,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

“人生在世当在名利场上角逐一番,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非成败不必计较,更不必自寻死路。”留梦炎辩解道。

“你如今名节全无,还强词夺理,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人各有志,你的观念勿强加他人。元人入主中原,若无我辈,成何世界。”

“苟且偷生,生不如死。”

“如今降元宋臣,王积翁任礼部尚书,吕师夔任东征日本主帅。大元朝圣上求才若渴,你投降过来必定重用。”

“毫无礼义廉耻的东西,还活在世上做什么?”留梦炎自惭形秽,以袖遮面,狼狈而去。留梦炎劝降未成,忽必烈又让已降元的南宋皇帝恭宗赵显去“谕降”,古时皇帝是一国的最高权威,皇帝说话是“开金口”,臣子百姓无条件执行。君臣之道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用他去说降,应该万无一失。文天祥一见赵显,便知其来意。赵显刚跨进门槛,他便面北而拜泣,尽了君臣之道,接着道“乞回圣驾。”意即请求赵显回到南方去,重新竖起抗元大旗。小皇帝晕头转向,亮着一对小眼睛,呆了一会,也跟着嚎啕大哭。

阿合马来劝降了,阿合马是元朝中书平章政事,兼制国用使,掌管一国财政,权倾朝野,深得世祖宠信。他身着紫蟒袍,头戴金串珠冠,挺胸直背,一步三摇,显出无限的骄横与权力。进了馆驿,岔开双腿,坐在正中,手一挥:“召文天祥来见。”

文天祥步履稳健,礼节性地打个长揖,坐了下来。阿合马大模大样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文天祥道:“适才闻听人说,是宰相来到。”

   阿合马道:“既知我是相公,何以不拜?”

 “我亦南朝相爷”文天祥理直气壮道:“南朝丞相见北朝丞相,为何要拜?”阿合马愣住答不上,挺了挺胸,换一个话题:“那你为何会来到此地?”文天祥明白话中之意,双目直视阿合马道:“南朝如早用我为相,北可不至南,南可不至北。”文天祥并非夸夸其谈,南宋如能及早接受他的法天不息思想,支持他的改革方案,革除守内虚外的弊政,励精图治,发展义军,建立方镇,连兵大举,元军是很难攻取南方的。”

阿合马找不出理由反驳文天祥,只得对他的侍从说:“此人命根子在我手里,生死皆我所决定。”文天祥最看不惯这种装腔作势之人,头一昂,冷笑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说什么由你不由你。”阿合马碰了一鼻子灰,劝降的话只字未提,灰溜溜地走了。元朝九个回合的劝降活动都碰了钉子,恼羞成怒的阿合马、博计商议,敬酒不吃就吃罚酒。把他关进土牢,上枷脚镣手铐,严加看管,消磨他的锐气。

关了一段时间,以为文天祥被枷禁征服了。博罗和张弘范召见,文天祥抱拳长揖。通事威严大喝:“跪!”

“南之揖,即北之跪。”文天祥解释道:“我是南人,行南大礼,何必要按北人的规范强求?”

博罗暗自吃惊,这是不祥之兆,看到文天祥旁若无人之态,感到棘手,两眼一瞪喝道:“来人,将他按倒!”院吏堂卒上前拖的拖,推的推,将文天祥扑倒在地。野蛮凶狠,恶毒卑鄙,而又无知,世上哪有用武力强人屈服低头的做法?如此残暴岂能收服人心?在博罗淫威之下,文天祥绝不屈服,坐在地上不起来。

博罗为难了,束手无策,问话由通事代替。“你有何话要说?”“我是南宋丞相,亡国之臣,战败被俘,法当死,无话可说。”通事瞠目结舌,问不下去了。

博罗抓住文天祥所说“天下事有兴有废”,问道:“自盘古至今,有多少帝王?”他这一招实是巧妙厉害,从古到今,历代帝王必然要数到忽必烈,只要文天祥这么一数,就等于承认了元世祖,也即向元朝投降了。这是一场斗骨气又斗智慧的交锋,稍有疏忽,便会落入圈套。文天祥十分谨慎,镇定自若,嘴角露出嘲笑之态,却不开口。

张弘范略一迟疑,手一挥吩咐道:“看座!文至相,请坐下来讲。”文天祥坦然起来坐下,平静地说道:“一部十七史,从哪里说起?我今天来此,并非考博学宏词科,无意泛论古今,成败得失,说皇道帝。”

博罗问历代帝皇有多少,是考不是审,而对于罪人来说只能审不能考,考是不懂审案的表现。张弘范给文天祥“看座”,是掩饰博罗的失误和狼狈。博罗心有不甘,问道:“你不肯讲古今兴废之事就算了,再问你,自古以来忠臣有无以宗庙、国土献与他国后,自己又复返逃走的?”

 “奉国与敌,那是卖国之臣。”文天祥不屑地白了博罗一眼说道:“为臣而卖国,必有所利,谋利之人是不会逃走的,逃走者必定不是卖国之臣。我当时除宰相不拜,奉使军前,因抗拒不屈,故为伯颜所拘。我朝不幸,出那些卖国叛臣,出卖民族,出卖国之,否则你们休想今日之胜。”

“弃德估帝于不顾,而别立二王,这是忠吗?”

“自古以来,社稷为重君为轻,别立二王是为社稷着想。晋元帝即位江左,但闻群臣从元帝者为忠,不闻从怀、憨而北者为忠。我朝高宗南渡时,亦只闻群臣从高宗者为忠,不闻从徽、钦而北者为忠。弃德佑皇帝而从二王,何来不忠之说?”

孟轲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文天祥把孟子的话用到赵显投降一事上,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用事实来论证他的观点:凡称忠者,本质上皆忠于国家,而现象上可以表现为忠于皇帝,也可以表现为不忠于皇帝,对皇帝忠或不忠,得看忠或不忠于自己国家。历史上,在儒家传统观念上,忠都是对臣、对民而言。除文天祥之外,自古以来还无一人明确说过帝王本人也存在忠或不忠于社稷,不能独立于国家之外。

博罗脸色急剧变化着,额角上青筋抽搐,思虑半晌,才找出辩白之言:“晋元帝,宋高宗都有来历,而二王是受谁的诏命?” 

张弘范感受到了启示,接着博罗的话题道:“二王是逃窜之人,所立不正,实是篡位。”

“二王奉太皇太后之命出镇闽广,图谋复兴,怎能谓之无诏命?端宗是度宗长子,恭宗的长兄,何来不正之说?登极于德佑帝去位之后,怎能谓之篡位?祥兴帝是恭帝和端宗胞弟,继承皇位,何其正统!”

“二王出镇,”博罗摇着头说:“正当战乱之际,太皇太后的诏命,怎么没有人知道?”

“天与之,民归之,即使没有传授之命,由天下臣民推戴拥立,有何不可?”

“你既是丞相,应该跟随三宫,才能算忠。或者率兵出城,与伯颜一决雌雄,才能算是尽忠报国。”

“这应责备陈宜中,却不能责备我,当时并非我当国。”

“你立二王,有何功劳?”博罗仍不服输,无理寻理无话找话。文天祥道:“国家不幸战败,皇帝投降,我立新君以存社稷,社稷存在一天,则尽臣子的一天责任,谈何功劳?”

博罗仍不罢休,不想示弱,双手一摊,又说道:“既知事不可成,又何必强行去做!”

“假如父亲不幸患病,虽病入膏肓不可救,难道为人子者可因此而不延医用药?”文天祥有力地反驳了博罗。

父病不医为人子者都不可为,明知不可为而勉力为之,不可药救而谒力救之,正是文天祥法天不息思想的表现,也是他高出同时代、同辈人的可贵之处。“事到如今,天祥唯有一死,余皆不必多言。”

博罗艴然不悦,下达命令:“带下去,别再听他啰嗦!”文天祥被重新押上囚车,回到原来关押之处。

【注释】

梁红玉(1102-1135年),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韩世忠的正妻建炎三年(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后多次随夫出征,在建炎四年(1130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险些活捉金元帅兀术。从此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绍兴五年(1135年)随夫出镇楚州,当年农历八月二十六(1135年10月6 日)遇伏遭到金军围攻,腹部重伤,肠子流出以汗巾裹好继续作战, 最后血透重甲,力尽落马而死。首级被敌人割去。金人感其忠勇,将其遗体示众后送回,朝廷闻讯大加吊唁。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韩世忠病逝,夫妇合葬于苏州灵岩山下。

②紫电剑 - 古宝剑名 类型:冷兵器。

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吴大帝有宝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欧阳夫人娘家是庐陵大族永和欧阳氏,其父欧阳汉老举人出身未仕。永和欧阳氏有宋一代考中举人进士数十人,是当地真正的名门望族, 文天祥一共育有三子六女, 三个儿子两个死于军旅,一个于战乱中失散,到他被俘押送大都时,只剩两个女儿柳娘、环娘。 定娘、寿娘两女在战乱中病死;监娘(四女)、奉娘(五女)则在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死在广东五坡岭战败乱军之中。谱载跳菱角塘自尽。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柳娘、环娘这两个女儿被蒙元虏后送到大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柳娘作为元公主婢女随嫁驸马赵王,居今甘肃敦煌;环娘随另一公主下嫁甘肃宁王。元朝一度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丞相,当时两女年龄都是14岁,朝迋逼令俩人向其父诉说囚徒苦情。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要父女团圆只有来生。 欧阳夫人为夫收尸葬庐陵故里后,之所以忍痛偷生,心有所待也。因小儿子战乱走失音信皆无,想文丞相因起兵勤王失败拒降,三子两死。暗中发誓要找到失散的小儿子佛生,让状元英雄有后。然事与愿违,到死都没有小儿子下落,这是欧阳夫人最大遗憾!

④文天祥思妻所作之诗:“结发为妻子,仓惶避乱兵。生离与死别,回首泪纵横。”“有妻有妻出糟糠,自少结发不下堂。”

今行日云近,使我泪如雨。我为纲常谋,有身不得顾。妻兮莫望夫,子兮莫望父。天长与地久,此恨极千古。来生业缘在,骨肉当如此。

《生朝》:“旧园荒吉水,妻子老幽州。”

《生日》:“宾僚半荡夏,妻子同飘零。”

《自叹》:“家山时入梦,妻子亦关情。”

第三十二章   侠义道为师复仇  文天祥拒降就义

文杰、夏士林兄妹、吕娴姐弟、夏菱儿及夏德等六侠士在元军押解文天祥去大都途中营救行动失败,十分沮丧,但营救意志和决心仍十分坚定。文天祥与他们七人的亲密关系犹如兄弟姐妹。他们跟踪文天祥到大都燕京(今北京市),找一僻静客栈住下,然后四处打探文丞相的关押地点及守卫兵力,确定撤退路线,研究营救方案。经过数日打探,全部摸清了关押地点及守卫兵力,但一时商议不出稳妥的营救方案,只得设法见到文丞相再说。

但如何能见到文丞相也很难,因为只有文天祥的近亲才可向元廷申请见面。文天祥共有三子六女,其中二个儿子在福州抗元战争中得瘟疫去世还有一个小儿子佛生战乱中失散,恐也已不在人世长女柳娘和三女环娘与欧阳夫人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获,虏入东宫为奴其余定娘、寿娘两女在战乱中病死;监娘(四女)、奉娘(五女)则在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十五日同死在广东五坡岭战败乱军之中。

七人冥思苦想,最后只有一个办法“飞鸽传书”,但难在第一次怎样将信鸽带进关押文天祥的关押之处,只要信鸽去过一次,以后传递书信就认识路线了。无奈之下只有重金买通狱卒将信鸽带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们重金买通了关押文天祥牢房的牢头,将信鸽交给那位姓李的牢头。

七侠在客栈中坐立不安,未知此事成或不成。在煎熬中等待到第三日傍晚时分,信鸽回来了,六侠欢呼雀跃,文杰急忙从信鸽脚上取下复信,交与夏士林。夏士林打开层层叠叠的书信,在昏暗的灯光下念道:瑞儿、士林、凤至、菱儿、吕娴、吕斌、夏德诸侄儿、侄女如晤:一别数载甚念,建康石头城楼,吾眺见尔等身影,淮安城营救在下涉险,深感不安,泣表谢意。原抗元救国之志迫切,故望营救出狱,再图举义。现大宋已无一城坚守,也无一支兵马,人心渐散,即或逃出,亦难以聚国力兵力与元抗衡。望尔等停止营救,不必涉险,作此无谓牺牲。尔等年轻,好自为之。吾身为大宋状元宰相,决不降元,唯一死全节而已也。      文天祥绝笔     即日

众人千辛万苦追来京城,千盼望万思念等来一纸遗书,不由都放声大哭,良久,哭声渐止,文杰抹干脸上泪水劝大家节哀,然后朗声道:“吾等虽无力报国仇,但家仇必报,否则枉在世上为人!”众人抹去眼泪,齐声附和:“刺杀汉贼张弘范,以报灭宋大仇,杀师大恨!”

文杰、夏凤至的师父是尹玉;夏菱儿、吕娴、吕斌的师父是麻士龙,尹玉、麻士龙皆命丧张弘范之手,文丞相在五坡岭也是张弘范所率元军所擒。七侠议定刺杀张弘范,再杀鹰犬“天山四枪”,为文丞相和尹、麻二位师父报仇。

次日,七侠前往河北定兴(今保定市)。他们得知元廷赐张弘范为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从二品。张弘范因身体有恙,向世祖忽必烈奏准归乡养病。因张弘范是汉人,原籍河北定兴。公元1277年,忽必烈敕建“镇国上将军”府于定兴,一时,定兴张府显赫荣耀,威风八面。

张弘范因与宋军作战,在虞桥大战中被麻士龙肘撞前胸受伤,落下病根,久治未愈,故此回乡养病,但军职未辞。张府门外有军卒守卫,张弘范自知杀戳过多,积怨甚广,故此守卫森严。内院贴身护卫是追随张弘范的同门师兄弟“天山四杰”,住在张弘范寝室两侧厢房。

七侠的轻功都经尹、麻二位师父传授,兄弟姐妹几个又与轻功最好的文杰一起练习了三年,有了很大长进,穿房越脊如履平地。这三年来,经过多次与元军的交锋,实战经验丰富。平时为了报国仇师仇,刻苦训练内外功夫,所以他们七人联手合力完全可以与张弘范、天山四杰匹敌。

黄昏时分,七侠换上夜行衣,携带随身兵刃,一路疾行进入镇国上将军府,穿房越脊,已到张弘范所住内院屋顶。

张弘范虽身体有恙,但仍耳聪目明,晚上睡觉十分警醒,听到屋顶稍有响动,便知有刺客来到,随即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枕下短杆双枪已持手中,大声呼唤:“房上有人!”隔壁房中“天山四枪”闻声而起,已从窗口窜至院中。

七侠早已商议好应对之策,由文杰、夏士林联手对付张弘范,其余五侠联手对付“天山四杰”。文杰、士林纵身站定张弘范面前,张弘范手持紫檀木杆双枪。双方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也不必按江湖规矩施礼打招呼,不用通报名号,就打在一起。张弘范骤地使出第一枪“灵蛇吐信”,枪尖一抖,红缨漫天血雨般地飞舞,枪尖一点寒芒如矢,分别刺向文杰、夏士林的咽喉。文杰亮出月牙护手双戟,银光四射,月牙钩住张弘范枪头,尽力一铰,张弘范顿时感到手掌被震发麻,倒退二步,枪杆才未脱手。张弘范大吃一惊,才过数月,文杰武功内力增长许多。张弘范另一支枪也被夏士林长剑上的强劲内力格开荡出。转瞬间文杰双戟、士林长剑舞动连连攻来,容不得有答话机会。张弘范感到前所未有的強敌到了,惊慌间手忙脚乱。

张弘范一向骄狂,自持武功高强,在这五、六年的征战中顺风顺水,从未失手,故此从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殊不知那次虞桥大战中,被麻士龙伤了五脏六腑,内功大减。文杰、士林这几年中勤学苦练,有着为国为师复仇的执着信念,武功急剧增进。原来张弘范一人敌文杰、士林这二个人绰绰有余,不用放在心上,今天他却感到从未有过的恐惧,冷汗直冒,背心发凉。

文杰腾空而起,一招“大鹏展翅”,两把月牙短戟从左右两个方向同时向张弘范头部袭来,夏士林长剑一招“横扫落叶”向张弘范下盘击去。张弘范急使“鹞子翻身”退后躲开,文杰使出缠字诀,二把短戟月牙缠住张弘范二支短枪上的红缨,用足十分功力,顺势一压一旋,大喝一声“汉贼,纳命来!”

月牙护手短戟刀剑功能具有,月牙刃口可劈可扫,月牙尖可钩,护手可保护双手不受伤害。二人用尽力气拉、绞、刺、撞,既想挣脱对方,又想击倒对方,二人兵器缠着、拉着如走马灯似转圈。月牙短戟是方天戟的一半长,没有杆,只有握戟的手把,月牙护住手把处,长不足二尺。张弘范的沙家枪虽是短枪,连枪尖也有三尺多长。双方较劲,文杰略占优势,张弘范已是气喘吁吁,略处下风。但还有一个夏士林,见文杰短戟缠住张弘范短枪红缨,乘隙用长剑顺着张弘范枪杆削下,虽然紫檀木枪杆刀剑难以削断,可长剑锋刃直削手腕,张弘范只得撒手弃枪而逃。这二支霸王枪,随张弘范浴血沙场征战十余年,杀人无数,尹玉、麻士龙皆命丧于此枪下。张弘范在扬州之战中扬子桥上,与李庭芝麾下大将回回将交战,仅使一枪就刺穿回回将咽喉,宋将因此闻风丧胆,不想今日双枪今日被文杰夺去。只能使用双拳,但要对付二位高手的兵刃,自是不敌。高手对招,胜负电光火击之际。

“天山四杰”与吕斌等五侠战成一团,兵器碰撞声及断喝声惊动了张府守卫兵卒,他们一涌而入。

文杰月牙护手戟斜削抹切,正斫反割,招招致命,张弘范腾挪跳退闪避,身形后拧翻转,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文杰一戟戳向张弘范后背心灵台要穴,这穴在背脊中心,如被击中,非死即伤。张弘范情急之下一个倒空翻,堪堪避过此击。文杰见张弘范双脚落地之际,露出胸前破绽,抓住隙机,反手用戟把,连拳连把重击张弘范前胸心窝,张弘范嘴里一甜,连喷三口鲜血,向后退去。三十余名守卫兵士急忙上前护在中心。

“天山四杰”被五侠分隔开来,不能结成连阵,优势难以发挥,近战用刀不是他们的强项,渐成落败之势,又见张弘范受伤落败,惊恐之下,一个接一个地被五侠杀死。

文杰见张府护卫人多势众,恐怕还有援军赶来,不敢恋战,再战难以脱声,一声呼啸,七侠纵身上房,瞬间无影无踪。

众卫士将张弘范抬至卧室,平躺在床上。张弘范仍不时咳血,奄奄一息。卫队军校急忙用马车送往大都。

忽必烈得悉张弘范重伤后大为震惊,特命三位顶尖御医前往探视治疗,并每天向他禀报病情,同时命令卫士加强兵力守卫,拒绝外人探访,防范刺客,使张弘范静心调养。元廷御医悉心全力救治张弘范,并用快马至大漠上好藏药,千年天山雪莲等熬液服用,但病情仍不见好转。

至元十七年(1280年)过了新年,张弘范病情转重,他躺在病床上,抚摸着忽必烈送他的宵练剑和锁子黄金铠甲,回忆金戈铁马,峥嵘岁月的戎马生涯:师父的谆谆教诲;霸王枪枪刺麻士龙;紫檀木枪杆梃击尹玉脑壳;崖山大战波涛汹涌和血浪滚滚;十多万宋军浮尸在海上飘浮,一幕幕在记忆中显现,渐渐的眼前一切逐渐模糊了……,他晕眩过去了。良久醒来后长叹一声,索来纸笔,写上呈忽必烈的最后奏章:“天祥忠于所事,请释勿杀。”真是人至将死,其言也善。隔日黄昏之时,张弘范闭上眼后再也没有醒来。张弘范死后,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悲伤,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后改谥“忠武”,与他父张柔同谥号。①

七侠获悉张弘范死讯,十分高兴,当即将此喜讯飞鸽传书告知狱中的文天祥。在大都客栈中,他们设尹玉、麻士龙二位师父牌位,摆设香案,祭告师父已杀死张弘范,杀师大仇已报,当晚他们畅饮而醉。

次日,信鸽带来文丞相复信:

瑞生吾儿、诸侄如面,师仇既报,尔等停止仇杀,帝辇之下,不宜久待,速离回归故里。吾死已决,后事有二弟及妻女料理。

又:瑞儿与凤至,士林与吕娴,菱儿与吕斌之婚事,天祥是证婚人,又是尔等长辈,宜在京成婚。吾与汝等永别矣!

七人相拥而泣,文丞相身陷牢狱,尚心系我等安危。六侠知晓再次去救文丞相也无把握,即使能救出,他求死之心已决,不会出狱。七人在大都京城已住好长时间,知道了朝中不少政事,文丞相不让再杀降贼,他们不可违抗师命。然而城中沸沸扬扬传言元相阿合马位高权重,掌管元朝财政大权,大肆贪污国库银两,索取地方官员贿赂,霸占大批良田,强征暴敛,民怨沸腾。还听说阿合马审问文丞相时,将强行文丞相按倒在地,逼迫下跪等凶恶情景。士林道:“离京之前,我等再杀一人,阿合马!为民除害,这是江湖侠义道所为,不算违背师命。”众人齐声道“好!”。

阿合马既不是汉人,也不是蒙人,是回回人(回族),年幼时随察必皇后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凭着他的高明理财天赋,得到忽必烈的宠信。

阿合马相府,建造得豪华奢侈,门前左右两只高大石狮,九级大理石台阶,飞檐翘角,斗拱画栋华樑。大厅内金碧辉煌,宫灯高悬,大厅两侧布满奇珍异宝。宫女丫鬟来来往往,忙如穿梭,大可与皇宫媲美。相府的守卫都是阿合马的家将、亲随,大门外有十余名家将守卫。

是日夜间,七侠黑衣蒙面,飞越高墙进入阿合马相府。很快就找到阿合马寝室,见阿合马已与侍妾睡熟,便从窗户中吹入鸡鸣断魂香,将二人迷昏床上。吕斌解下缠在腰间的三节棍,一下将阿合马天灵盖击碎,他们牢记文丞相的嘱咐,不枉杀无辜,没有伤害侍妾。确认阿合马已死无疑后,夏士林撕下一幅白绫,写下“为民除贪”四字。随即七侠无声无息退出相府,在客栈内静观元廷动静。

忽必烈闻报,不信阿合马是贪官,下令抓捕刺客,限期破案。谁知朝臣们见阿合马已死,数天时间即有许多官员奏报阿合马贪污受贿,并附上大量证据。忽必烈下旨查抄阿合马相府,结果查实阿合马家中金锭银锭堆积如山,奇珍异宝数之不尽,比皇宫还多,财产富可敌国,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贪官。

忽必烈愤怒了,下令掘墓开棺,在通玄门外斩戮尸体,听任狗去吃他的肉。朝廷百官和士人百姓,聚在一起观看拍手称快。阿合马的子侄都被诛杀,把他的家属和财产没收入官。元史记载阿合马是佞臣,中国历史上十大贪官之一。当时元廷称阿合马为劫取银两的大盗所杀,阿合马是大贪官,既然已死,也无需再去追捕刺客了。

1282年四月,以儒雅著称的和礼霍孙得到忽必烈的器重,擢升为中书右丞相。和礼霍孙推己及人,着意引用文人名士。由此举荐文天祥出仕的言论在朝廷中活跃起来,大臣们不仅向和礼霍孙推荐,而且还直接向忽必烈奏举。

王积翁奏请忽必烈“文天祥,若杀了他,则成全了他成为万世忠臣,不如让他活下去,慢慢地设法引诱他归顺元朝,这样更能体现陛下盛德巍巍,海纳百川。”

“朕之所想和你之所言相同也。”忽必烈深善其言。

这年秋天,忽必烈和南必从开平返回京城,心情舒畅,他问:“南北丞相数谁最贤?”群臣答道:“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君臣看法一致。忽必烈决定赋予文天祥宰辅的大任。劝降活动来到一个新的高峰。

王积翁、谢元昌、和礼霍孙等十文人,联名致函文天祥,说明此意,请他出来当丞相。只要一转念,文天祥即可当上大元朝堂堂相国。文天祥仍是丹心不改,在给王积翁等人的复信中,他明确表示写道:“诸君义同鲍叔,而天祥事异管仲。管仲不死,而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则尽弃其平生,遗臭万年,将焉用之?”文天祥拒绝做元朝宰相,王积翁又约聚十重臣上殿启奏:“文天祥状元宰相,声名昭著,若释不杀,以礼相待,也可作为人臣的榜样。”

“暂且让兵马司好茶好饭款待,等着他有朝一日回心转意。”忽必烈语气平淡,实质他内心固执自信,似乎游刃有余。

文天祥一面抵制回击劝降浪潮,一面加紧料理自己后事。九月六日,文天祥已故的母亲曾德慈六十九岁,“望七”之年。他收到梅溪大舅曾栾的书信。回信中,再次以身后事相托:

“今立升为子,凡百为舅公教之、诲之,是望。区区折骨,已分沟壑。当具衣冠,藏于文山之阳。畴昔舅所指之处也,并哀而窆之,谨奉书永诀。万古万古。”

他请大舅帮忙料理他的身后事,主要是两点:一、立文壁的次子升做他的嗣子。二、他死后衣冠埋葬在文山朝阳的山坡上。

王积翁等十文臣劝文天祥出家当道士,在狱中,文天祥对王积翁说:“国亡之后,我只欠一死,倘若新朝存宽容之心,使我以道士身份返回家乡,我当可以考虑。如此他日也可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得备顾问。如果我现在做新朝之官,皆一丝无存。新朝又怎能容得下我这种反复小人。”这是文天祥的真话,也不是他贪生怕死,文天祥有了以道士身份回乡重新组织抗元大业的想法。王积翁大臣准备联名奏请忽必烈释放文天祥当道士,遭到留梦炎为首的降元大臣的激烈反对,对王积翁说道:“文天祥得释,必定在江南搞恢复宋国之事,到时,置吾十人于何地?放虎归山也!”王积翁等人遂放弃奏请文天祥为道士之事。

七月,忽必烈起用麦丁术任右丞相,麦丁术是文天祥老对头,以前在江西,文天祥指挥义军西进,连续收复了福建的几座城市,加上整个江西中南部的十几个城市,(当时麦丁术是元朝驻守江南的长官之一),把麦术丁吓得不轻,所以后来麦丁术回朝之后一直对文天祥耿耿于怀,并且坚决反对放文天祥回家,说他回去之后可能是个大威胁。麦丁术心狠手辣,冷酷无情,文天祥不肯降元出仕,他坚决主张杀掉文天祥,以绝后患。他亲自带人到兵马司,收缴了文天祥的笔墨纸砚和书籍、象棋,文天祥知道这是要处理他的信号。

 忽必烈对文天祥还存有幻想,决定“御驾亲征”-自己直接出面,作最后一次劝降。十二月八日,忽必烈命内侍召文天祥至大明殿。文天祥长揖不跪,持立丹墀。粗看上去,他面色苍白,形容憔悴,冷峻得犹如青石板一样。

 忽必烈双手撑在龙案上,倾身睁目细看,见他身材魁梧,方方正正的国字脸,如青铜雕琢一般棱角分明,宽阔明净的前额,分布着几道智慧皺纹,鼻樑挺直,秀眉长目。清澈深邃的眼睛,恰似映在水中的明星,透着冷峻严肃的光芒。浩然正气显现于仪表,五绺长须飘洒胸前,姿态端庄,气宇凝重。忽必烈顿生怜爱之心,他扭动了一下高大的身躯,和颜悦色问道:“你来见朕,有什么话说?”

“不是我要见你”文天祥用阴沉的语调回复道:“是你要我来的。”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敛声屏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酷似一群排列有序的木菩萨。

忽必烈的心像被蜂螯了似的,紧缩一下。过了一会,气氛缓和了一些,他抽了抽鹰钩鼻子,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耐着性子,自我解嘲地说道:“不管谁要见谁,反正我们现在已见面了,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文天祥昂起头来,绷着脸,眼角一扫,慷慨激昂地说道:“宋无不道之君,无可吊我之民。所不幸的是太皇太后年迈苍苍,恭帝幼小无知,权臣误国,用舍失宜。你们利用叛臣降将,攻入国都,毁我社稷,天祥相宋于再造之时,宋亡我须即刻殉国,不应再活在世上。”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忽必烈仰面而笑,道:“你到京城已三年多,朕一直不忍杀你,给你时间,给你创造条件,等待你觉醒。如你能改变初衷,像对待宋朝一样对待我大元,朕即用你当中书丞相。”

“我本是南宋状元丞相,如今宋朝亡国,我只能死节,不可苟活。”“你不愿做相臣,那就担任枢密使掌握军事如何?”

“一死以外,别无他求!”

“别太固执,想开看远些,你有真才实学,道德文章俱佳,人品好,像耶律楚材、史天泽他们一样,发挥自己能力,治国安邦,作为于天下,名垂青史,这岂不是好事?”

“人各有志,不可强之。”

忽必烈一再克制自己,竭力保持平静和推心置腹的至诚态度,一心想感化文天祥,封官许愿,委以重任,再三诱惑。文天祥却心如铁石,坚贞不屈,毫不领情,唯求一死殉节。

文天祥十分清楚,答应忽必烈做了宰相,或许可以为汉人谋取更大的利益。但如果他答应了忽必烈的话,汉人的气节就荡然无存。即使他身在朝堂,他的权利也不会大的,因为他只是一个降臣,更是一个汉人。死容易,死得其所很难,但是有时候最痛苦的却是活着。对他个人而言,没有比他的一死更好的选择了。忽必烈一直没有杀文天祥,原因有二个:一是佩服他忠于所事,希望通过对待文天祥的态度,给臣下立一个好榜样。二是爱惜其才。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身边有一个庞大的汉人幕僚集团。元朝建立后,他十分注意搜罗汉地人才。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自然是重点争取对象。但文天祥不肯降元,一心求死。忽必烈没了耐心,次日,准了麦丁术杀文天祥的奏请。

蒙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场。大都燕京如临大敌,城门紧闭,将士荷枪持刀登城楼瞭望,九城门增加岗哨,百姓不准串门,行人不得喧哗。本是晴朗的天空,陡然暗了下来,烏云遮天,大风扬起,顿时天昏地黑,雪雾弥漫。赐死文天祥的消息传开,百姓都想最后看看这位四年不降,顶天立地的英雄,从巷口街道到刑场,到处都挤满了人,观者云集,每人脸上出露出难以抑制的悲愤与哀伤。大风刮得人透不过气来,雪愈来愈大,夹在旋风里劈头盖脸洒落下来,冷得人都全身蜷缩着。百姓们不顾一切,争先恐后,一窝蜂地随着囚车涌到城北柴市,拥挤不堪的百姓,形成了层层人墙。江南七侠混杂在囚车周围的人群中,信鸽风雪中盘旋在文天祥囚车上空哀鸣,元军弓箭手不忍射它,任他蹲落在文天祥肩上。

文天祥迎着刀子般尖利的风雪,傲然挺立在刑场上。双目明亮闪烁,好似雷火电光,望着场地内外的人群,他略带沙哑的喉咙洪亮地说:“诸位父老兄弟姐妹,我有一言相赠,请听:腊月初八是决定我死的日子,我死之日,便是南宋彻底灭亡之时。你们若心不忘宋,来年便将'腊八’作为纪念日吧!”

在场百姓听后,多半凄然落泪。后来从京城开始,很快在全国各地传开,每年十二月八日煮“腊八粥”,在家设祭文天祥,代代相传,渐成习俗。文天祥问近旁的人,何方是南方?在得到回答后,他正襟朝南拜了四拜:“臣以身殉节,报国至此!”旁边有人铺开纸笔墨砚,文天祥挥毫书就《出狱临刑歌》两首:   其一

昔年单舸走淮阳,万死逃生辅宋皇。

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

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

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淡路茫茫。

— 284 —

其二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囚。

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
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

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

写毕扔笔于地,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他仰首遥望苍天,从容引颈受刑,时年四十七岁。见闻者无不流涕。俄顷,快马驶入刑场,内侍传谕文天祥再听圣旨,可惜迟了一步,文天祥已头断血流,身首异处。忽必烈直到最后一刻,犹对文天祥抱有奢望,还想挽回文天祥。

欧阳夫人得到噩耗,痛哭失声,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两个女儿把她扶上马车,从东宫赶赴刑场收尸。欧阳夫人在文天祥遗体的衣带间找到书信《自赞》,其词曰: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言,今天与之机,谨南向拜以死。其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文天祥义友刘洙、曾凤及文杰、夏士林、夏凤至、吕娴、吕斌、夏菱儿、夏德等江南十义士将文天祥的尸首含殓入棺。

刑场上一只信鸽在飞雪中羽毛全湿,浑身颤抖,它朝众侠哀鸣三声,向文天祥棺叩头三下,而后冲入云霄,积攒力量,急速而下,撞向元军旗杆而亡,夏德看到跌落下来的信鸽,使展轻功“一鹤冲天”,将信鸽尸骸接住。众人奉文天祥灵柩寄葬于京城小南门外五里道旁,焚香酹酒祭奠。

夏德一直站在士林身后,士林吩咐夏德道:“你我名为主仆,实为兄弟,大小姐随文杰去广东潮州,你代替我随大小姐去广东,照顾大小姐,以尽为兄的心意。”

夏德道:“遵大公子命!”双膝跪地行大礼:“大公子及大嫂保重。”士林、吕娴上前扶起,士林嘱咐凤至道:“夏德尚年幼,愚兄交与你了,文杰可兄弟相称,教其武艺,日后在南方成家。到时世无战争,太平之日,兄妹、兄弟再行相聚。”

第二年,文天祥的灵柩由其亲属和江南十义士运归庐陵富田。

文氏宗亲,江南十义士及富田地方官吏,父老乡亲在城隍庙集会,文升捧灵,隆重举行祭奠仪式,将文天祥灵柩葬于富田东南二十里的木湖之原。六侠士三对新婚小夫妻在庐陵文山分手。

文杰、凤至按照文天祥遗愿去了广东,因文天祥二个亲生儿子病死广东,文天祥兵败五坡岭,南宋二王卒死,崖山决战都在广东沿海。文杰决定去义父战斗过的地方,找一个僻静村落,隐居落户,以文天祥后裔之名,繁衍瓜绵文氏宗脉。夏德也按照夏士林的嘱咐跟随文杰、凤至一起去了广东潮州。

士林与吕娴二人,依照士林意愿,回晋陵县横林夏家头村老家。夏、吕两家都是宋朝将门之后,不愿仕元为官,隐居乡里。

吕斌与菱儿,尊重吕斌之意愿,至安徽霍丘县老家。吕氏家族是宋初名相吕蒙正后裔。夏菱儿先祖夏竦,北宋宰相兼枢密使,一品,谥号“英公”。吕、夏二家也算是宰相之后,门当户对。三对小夫妻经生死战火洗礼,感情深厚,分别之时,依依难舍,最后各自催马离开,绝尘而去。

【注释】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 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佑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