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长的边界》|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月和小屋 2021-04-23

《成长的边界》|只有不设限的人生,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原创/静月荷

导读:

生活中,时常听家长说:自己孩子如何不省事,钱没少花、心没少操,可到头来孩子依然一事无成。

邻居王姨的儿子小江就是这样,上中学那会儿,小江一会想学吉他、一会想学笛子,王姨赶紧给儿子买乐器、请老师。

一个学期不到,小江兴趣就转移了。老师说小江乐感不强,业余练练还行,想出成绩难。

后来,小江又对钢管舞着迷了,报了个培训班。王姨见儿子练得刻苦,以为这次应该能坚持下来。可三个月不到,小江就又没有热情了。

小江却不以为然:我还年轻,只有多试试,才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王姨却很揪心,不知道儿子到底对什么感兴趣?更不知道将来他要往哪方面发展?

其实,年轻人不要早早给自己设限,只要有兴趣,什么都可以试一试。就像人们常说的:遍地撒网,重点捞鱼。也就是只有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才能在众多选项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如果王姨能读一读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一书,相信就不会被儿子的现状困扰,也不会为儿子的明天担忧了。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人生要先有广度,而后才有深度;事业要先做到业余,然后才能达到专业;思维要先学会类比,而后才能实现迁移。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炫?

事实上,作者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人生不要给自己设限,只有突破自我设限的壁垒,才能达到追求梦想的最佳状态;人生只有不断地积淀、储备知识,提升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未来攀顶的时候具有足够的后劲。也才能在需要做出抉择时,有胆识、有能力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擅长的领域。

作者给我们的忠告是:请记住不要觉得自己落后他人。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01.超越成长的边界,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大卫·爱泼斯坦是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排名第一。曾受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盛赞。大卫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目前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他还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

在大卫的《成长的边界》里,作者首次提出:这个时代为什么更需要通才?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

比如,达尔文之所以能提出伟大的进化论,要得益于他广泛的求知精神和博学多才的能力;“苹果教父”乔布斯也曾表示,苹果电脑的优美字体完全得益于当年他在大学旁听的书法课。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横跨体育、教育、音乐、天文、艺术、科学、商业、医学、职场等领域,世界上一流成功人士的案例,总结出不同于主流的成长路径。比如:一万小时定律真的能够打造超强人才吗?你是否成了刻意练习的傀儡?作者提出:面对瞬息万变的AI时代,你的成长需要更多路径和可能!

同时,作者在书中用一个个生动案例,深入剖析了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并明确表示:相较于专才,通才在AI崛起时代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而要让自己成为有用的通才,也是有迹可循的:先广泛设猎,而后再专研;多方面尝试、打开眼界;横向类比、独立思考,学会把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关联、组合。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坚持自我发现的能力。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善于把一闪而过的渴望,变成现实的人,才能成为拥有成功开启这个时代大门钥匙的人。

那么,生活中的我们是想让自己成为专才还是通才呢?想必你的心里一定有了答案。

02.专才与通才,在现实生活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威

诚然,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在人工智能、AI技术突飞猛进的时刻,每一个专才都能在某一领域持续深耕,做到专家级别的人物。比如屠呦呦、袁隆平、钟南山,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深耕细作,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人类带来福祉。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专才,祖国建设更需要源源不断的专才来填补科学空白。

事实上,人们对有一技之长的人总是充满敬佩,对那些能人巧匠更是心向往之。

就像为国争光的奥运冠军,无论是游泳、体操、击剑、射击,还是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运动员在他们主攻的项目上,深耕细作,苦练加巧练,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不仅成全了自己,也为祖国争了光,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然而,奥运金牌并不是随随便便谁想拿就能拿的,那是运动员一年又一年的默默付出,无数的汗水与泪水的交融、以及一万小时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才换来的。这里不仅需要努力加毅力,更需要一份天赋和运气。只有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得此殊荣。

而在通往奥运冠军的路上,从来都不乏追随者和跟跑者。只是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最后要往哪方面发展?而且,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就能如愿以偿的。

所以,想成为一名专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那么,想做一个通才就容易了吗?

当然,从长远发展看,唯有那些在普遍涉猎众多领域之后再专注某一领域的人,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一个“黑马项目”:我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与其盼望获得一个比较权威、不容置疑的优先答案,不如自己当自己的研究者,问自己一些简单的问题——“面对着那么多可能的自我,我应该选择哪个自我开始探索呢?我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探索?”

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先去接近可能的自己。比起庞大的计划,应该优先选择那些更容易上手的事情去做。“先测试、再学习。而不是先计划,再实践。”

作者还指出:每个人都是由无数可能性组成的,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尝试新的活动、建立新的网络、寻找新的榜样——来发现这些可能性。也就是说,要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论中。

就像著名画家梵高,他一次次相信自己找到了最完美的事业,却又一次次通过实践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直到最后他才找到那条正确的路。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成功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他很想在艺术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然而实践证明,他发现那条路走不通。后来他成了雕塑家、画家、建筑大师,还为佛罗伦萨的防御工事做过工程设计。

在米开朗基罗快30岁的时候,他甚至把视觉艺术完全丢到一边,一头扎进诗歌的海洋。然而,此路也走不通。

米开朗基罗和任何一个急于求成的人一样,也学着想要了解自己是谁、自己在雕刻谁?这一切都发生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中。他从一个想法开始,先测试,再改变,并愿意为了一个更适合的选项放弃最初的想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当我看见自己在做什么时,我才知道自己是谁。”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更多可能性,才能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自我,直到找到那条适合自己走的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03. 不设边界的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成长的边界》一书中,作者把人才分为通才和专才。他强调,现今社会需要更多的通才,因为通才可以在关键领域带来突破性发展、可以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当你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会惊奇地发现:历史上一切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

而所谓通才,就是那些不局限于在某一领域深耕,而是将知识面不断拓宽延伸。他们最大的特点是:遇事善于打破惯性思维,更喜欢把几个不相干的事物关联起来,并设法从中找到共性。

人们把作家村上春树称为黑马中的黑马,当时,村上春树想当一名音乐家,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弹不好那些乐器。29岁那年,他开了一家爵士酒吧,还是不想放弃自己的音乐梦。

一次,村上在看棒球比赛时,突然有了想写小说的念头。于是,他开始在夜里写作。而一旦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村上说:“我当时不知道,我现在也不知道。只是,写作让我感到非常新鲜。”

只是村上春树不知道,他的十四部小说都明显和音乐有关。这完全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痴迷和热爱,这让他的小说独具风格,想必也是让读者更加喜欢的原因之一吧。

这就像人们所说的:你流过的汗、走过的路,你趟过的河、爬过的坑,每一步都会在你的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便是失败,也是你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也许,当时你感觉不到,只有在以后的人生中,才会慢慢显现。所以,即使你现在还在寻找方向,即使你还没有成功,也不要气馁,不要丧失信心。就像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属于你的春天就一定会来到。

写在最后:

如果说专才可以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可以把某一项技能做到极致、发挥到极致,就像“卖油翁”里描写的超级技能:让油可以从一枚铜钱的孔中穿过,而铜钱不沾一滴油。可见技能之精湛,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为。这也可以说是“熟能生巧”的缘故。可见专才只要做好垂直领域里的事情,并把看似平凡的事情做到精益求精,就可以称得上专才了。

而通才往往是善于横向思维,能触类旁通、由点及面,将发散性思维发挥到极致的人,必定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产生。

就像看见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大多数人只会想到:瓜熟蒂落,苹果成熟了自然就会掉下来。而唯有牛顿,能从苹果落地这一现象中,想到了万有引力:苹果受地心引力而坠落。

这就是科学家与普通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的不同反应、不同思维决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法。

作者在《成长的边界》中指出,让横向思考者和垂直思考者在一起工作,将是最佳搭配。

著名物理学家兼数学家佛里曼·戴森总结说:“我们既需要专研细节的青蛙,也需要富有远见的鸟。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展望延伸到遥远地平线的数学远景,它们为那些能统一我们思想,把诸多不同领域的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而欣喜;青蛙生活在天空之下的泥土里,只能见到长在周围的花它们为特定问题的细节而雀跃,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在人类蓬勃发展的今天,鸟和青蛙都同等重要,它们担负着探索未知、解决难题、攻克难关的历史使命。它们的完美配合,是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石。

我们的时代,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只有鸟和青蛙共同携手,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世间万象。

读到此,想必人们对专才和通才有了新的了解。无论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才,只要你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只要你还能把握内心的渴望,那么你的明天就是光明的,充满希望的。

这里引用一段古典老师对本书的评价:你是否还在犹豫要走专业还是管理路线?是进入大平台当螺丝钉,还是去小公司做万金油?让孩子有一项特长,还是兴趣广泛啥都沾点儿?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会逐渐清晰起来——人工智能时代,通才比专业更灵活,更抗波动,比机器更有竞争力——还有,他们活得更有趣些。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给自己的人生设限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