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颐浩,南宋初年宰相

 gaoanxie 2021-04-24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 [1]  ),字元直。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祖籍沧州乐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南宋初年宰相。

吕颐浩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进士,初任密州司户参军。以李清臣荐为玢州教授。历官至河北都转运使。宋高宗南渡,起知扬州,改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扬州。两入政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少傅、醴泉观使致仕,退居台州。绍兴九年(1139年),吕颐浩去世,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

吕颐浩自幼生长于西北两边,娴熟军旅;应诏上奏战守之策,筹划颇为完备。在宣和伐辽时,他奏陈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此言“切直”。苗刘之乱时,又与张浚等人创议勤王,最终平息祸乱。但他在相位时,专横刚愎,力排李纲、李光等;为满足军需,又创立月桩钱,使东南百姓负担沉重。【南宋为支应军饷而加征的税款名目,因系计月桩办钱物,故称。 绍兴二年(1132年), 韩世忠驻军建康 ,由江东漕司每月拨饷十万缗以供军需。规定动用经制钱,上供钱及移用其他税钱,漕司不肯动拨本身税款,指定科目又不够支应,就向地方摊派。州县巧立名目,横征于民。其名目有:麴引钱、纳醋钱、卖纸钱、户长甲帖钱、保正牌限钱、折纳牛皮筋角钱,两讼不胜则有罚钱、既胜则令纳欢喜钱等。其后又推行于江浙及湖南 ,以江南东、西 路受害最重。《文献通考·征榷六》、《宋史·食货志下一》】

吕颐浩的先祖原居沧州乐陵(今山东德州),后迁齐州(今山东济南),遂为当地人。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吕颐浩登进士第。先任密州司户参军,其后累迁官职。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随大将种师道攻燕京(今北京市)后,被命为燕山府路转运使。宣和七年(1125年),吕颐浩曾因将领郭药师欲降金,而一并被掳至金国,后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被放归开封【徽宗驻跸镇江得报宣召南阳公至行宫寝堂出公奏状。徽宗曰:虚中自二月上旬三往金人寨中第一次明刦寨非朝廷之意乃西兵贪利遂止其攻城。再往奉迎康王还阙并取到吕颐浩等】,再被命为河北都转运使,不久因病请辞。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被命为扬州知州。建炎三年(1129年),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同年,苗傅、刘正彦兵变,高宗被迫退位,吕颐浩与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将领率军勤王,平苗刘之乱,迎高宗复位,立下大功,先拜尚书右仆射,复迁左仆射。不久,金兵再度南侵,渡过长江,吕颐浩曾请高宗登船入海避敌。

宋朝立国重文轻武,故相权与军权乃分。南宋初期,兵马倥偬,因此有宰相兼领军权者,吕颐浩即为其一。此时吕颐浩位高权重,“枢府几无所预,颐浩在位尤颛恣”,因此为人所惮。

建炎四年(1130年),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困金将完颜宗弼于黄天荡,吕颐浩建议高宗亲征,御史中丞赵鼎即以冒进为由上疏,吕颐浩因此请辞,被命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后改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

绍兴元年(1131年),吕颐浩二度拜相,任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与秦桧共相,吕颐浩主外而秦桧主内。

绍兴二年(1132年),再受命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并于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开都督府;此年因韩世忠之驻军,吕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月桩钱(一种赋税),供给军用。然其好任用私人,因此排挤秦桧、李纲、李光等人。

绍兴三年(1133年),吕颐浩再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改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其后官职累迁,然已非在权力核心。绍兴五年(1135年),封成国公。

绍兴九年(1139年),金国归还黄河以南之地,高宗欲调吕颐浩至陕西镇守,吕颐浩以老病请辞。后再赴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但病未能见到高宗,之后就告归台州养病。同年四月初一(4月30日),吕颐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 。获赠太师、秦国公,谥号“忠穆”。淳熙十五年(1188年),吕颐浩得以配享高宗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宋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吕颐浩位列其中。

吕颐浩字元直,其祖先是乐陵人,迁居齐州。考中进士。父丧后家贫,亲自耕种以赡养老小。后来任密州司户参军,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任州教授。授任宗事博士,历官入朝任太府少卿、直龙图阁、河北转运副使,升任徽猷阁待制、都转运使。

  讨伐燕地之役,颐浩以转输官身份随种师道到白沟。攻取燕山之后,郭药师的二万部队,契丹的一万多部队,都依靠政府供养,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其势难守,即使穷竭财力,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夺去他的职务,而兼职如故;不久恢复官职,升任徽猷阁直学士。金人攻入燕地,郭药师劫持颐浩与蔡靖等人降敌。敌人撤退后回归,重新任命为河北都转运使,因病辞职,任提举崇福官。

  高宗即帝位,授任他为知扬州。皇帝到南方,颐浩入宫晋见,授任户部侍郎知扬州,升任户部尚书。大盗张遇聚兵数万驻扎在金山,纵兵烧掠。颐浩单身与韩世忠到他们的兵营,劝说他分清顺逆,张遇的部队放下兵器投降。升任吏部尚书。

  建炎二年(1128),金人逼近扬州,皇帝南渡镇江,召随从大臣询问去留之策。颐浩叩头希望留在此地,作为江北的声援;否则,敌人乘势渡江,事情越是危急。皇上到钱塘,授任颐浩为签书枢密院事、江淮两浙制置使,回兵驻扎京口。金人离开扬州,颐浩改任江东安抚制置使兼知江宁府。

  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避位。颐浩到江宁,接受改元为明受的诏令,正遇朝廷讨论,都不敢开口。颐浩说“:这一定是有兵变。”其子吕抗说“:皇上人当中年,二帝蒙尘沙漠,日夜期望拯救,哪里肯仓促逊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立即派人送信给张浚说:“时事如此,我们只能不得已吗?”张浚也认为颐浩有威望,能处理大事,写信给颐浩报告起兵情况。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合兵讨贼。当时江宁百姓惊惧,颐浩于是令杨惟忠留驻,安抚人心。而且提防苗傅等人计穷挟持皇帝由广德渡江,戒令惟忠先作控制准备。不久有诏令,召颐浩到枢密院任职。上书说:“当今金兵乘战胜之威,群盗有蜂起之势,兴衰拨乱,事体艰难,怎能让皇帝退享安逸?请赶快让皇帝复位,以图谋恢复大计。”于是在江宁起兵,举鞭誓师,士兵们都十分感奋。

  快到平江时,张浚坐小船迎接他,两人相持而泣,互商大计。颐浩说:“颐浩往年谏阻开边,几乎死于宦官之手;承办漕运,几乎陷没在腥膻之地。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族灭而已,为国家而死,岂不快哉?”张浚认为他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进升韩世忠为前军,张俊辅佐他,刘光世为游击,颐浩、张浚统率中军,刘光世分兵殿后。颐浩从平江出发,苗傅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上奏说,所统将士,都是激于忠义,可合不可离。苗傅等人惊恐,于是请高宗复位。军队到达秀州,颐浩勉励诸将说“:现在虽然已反正,但贼臣仍在宫内握有兵权,事情如果不成功,一定加我以造反之名,翟义、徐敬业之事可为借鉴。”到达临平,苗傅等人抵抗。颐浩披甲出入战阵,督促世忠等人破贼,苗傅、刘正彦引兵逃走。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人民夹道围观,掩面而泣。

  朱胜非被罢去相位,皇上任命颐浩为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兼御营使,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上到建康,听说金兵又进犯,召问诸将移都之地,颐浩说“:金人想以陛下所到之地为边界,现在应当边战边避,奉陛下于万全之地,我愿意留在常、润死守。”皇上说:“我身边不能没有宰相。”于是命令韩世忠守镇江,刘光世守太平。皇帝到平江,听说杜充溃败,皇帝说:“事情很急迫了,怎么办?”颐浩于是献航海之策。

  当初,建炎御营使本来以行幸总令军政,而由宰相兼任,于是专断兵权,枢密府几乎无法干预。颐浩任相时尤其专横,赵鼎指责他的过失。四年,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赵鼎谢绝,并且攻诋颐浩,上了十几道奏章,颐浩请求离职。授任他为镇南军节度、开府仪同三司、醴泉观使,诏令因为颐浩倡义救王,所以优礼他。

  奉化盗贼蒋琏趁乱为变,劫持颐浩到军中,高宗因为颐浩的缘故,赦免而招安他们。不久授任颐浩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池州。颐浩请求拨给五万士兵驻扎建康等处,又请求把王王燮、巨师古的军队隶属于自己。快到镇江时,而李成派部将马进围攻江州。于是把军队驻扎在鄱阳,会合杨惟忠的部队,奏请与他们一起奔赴南康,派师古去救江州。与敌人激战,颐浩、惟忠失利,师古败逃到洪州。颐浩请求增加军队讨伐李成,高宗说“: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不及他,但是轻率进兵,是他的失误。”诏令王王燮带领一万多人迅速前去策应。颐浩又在左蠡驻扎下来,又得到门舍人崔增的部队一万多人,军势复振。命王王燮、崔增攻击敌人,大败敌人,乘胜到江州,而马进已攻陷江州城。朝廷任命张俊为招讨使,张俊到后,打败马进。马进逃走,李成率领残兵投降刘豫。

  诏令因为淮南百姓未恢复生产,必须由威望大臣管理,任命颐浩兼任宣抚,并兼管寿春府、滁庐和州、无为军。在分宁招降赵延寿,得到他的五千精锐部队,分隶诸将。张琪从徽州进犯饶州,有军队五万人。当时颐浩从左蠡撤军,军营中士兵不满一万人,郡中百姓惊恐。颐浩命令部将阎皋、姚端、崔邦弼列阵待敌。张琪进攻阎皋的部队,姚端、崔邦弼两军夹击敌人,大败敌军。皇上授任颐浩为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二年,皇上从越州回到临安。当时桑仲在襄阳,打算进攻夺取京城,请求朝廷举兵声援。颐浩于是大议出师,而亲自督率军队攻向北方。高宗对颐浩、秦桧说“:颐浩主管军事,秦桧治理政事,就像种、蠡那样分职。”二人共同执政,秦桧知道颐浩不被舆论赞许,多引荐知名人士帮助自己,打算倾轧他而独掌朝政。高宗于是下诏禁戒结党,授任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在镇江开府办公。颐浩征召文武人士七十多人,带领神武后军及御前忠锐崔增、赵延寿两支军队随行,百官列班送行。颐浩到达常州,延寿军叛乱,刘光世歼灭他的军队;又听说桑仲已死,于是不再前进,称病求罢。诏令他回朝,任命知绍兴府朱胜非同都督诸军事。

  颐浩回朝后,打算倾轧秦桧,于是引荐胜非帮助自己。给事中胡安国指责胜非必误大计,胜非又任绍兴府,不久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安国压着诏书不发,颐浩命令检正诸房文字黄龟年书写任命行状。安国因为失职请求离任,朝廷罢免他。秦桧上章请求留用安国,皇上不答复。侍御史江跻、左司谏吴表臣都因为论救安国被罢免,程蠫、胡世将、刘一止、张焘、林待聘、楼癤也因为是秦桧同党遭贬斥,台省一空,于是罢免秦桧的相位。

  颐浩单独执政,多次请求兴兵恢复中原,说:“太祖取天下,军队不过十万,现在有军队十六七万。但是自从金人南侵,不敢挡其兵锋。连年韩世忠、张俊、陈思恭、张茶多次奏请,人有战心,天将悔祸。再者金人把中原交给刘豫,连儿童都知道他不能立国。希望圣断早定,决策北伐。现在的精锐部队都是中原人,恐怕时间长了志气消磨,今后难以举事。”当时盗贼稍微平息,颐浩请求派遣使者巡行地方,处理讼狱,宣传德意。李纲宣抚河南,颐浩上诉李纲纵暴无善的事,请求罢去诸路宣抚的名号,李纲只任安抚使。当时李光在江东,写信给颐浩,说李纲有大节,四夷畏服。颐浩指责李光结党,谏官因此指责李光罢免了他。当时审计滥赏,颐浩常常滥施赏罚,右司郎官王冈认为不行,说:“你秉持国权,不公平怎么行?”

  颐浩再度执政共二年,高宗因为水旱、地震下诏责怪自己征求上言,颐浩连续上章请罪。高宗一天对大臣们说“:国家四方水旱,无不报告朝廷。近来苏州、湖州地震,泉州大水,却不上奏,为什么?”侍御史辛炳、殿中常同议论指责颐浩的过错,于是罢去相位任镇南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提举洞霄宫,为特进、观文殿大学士。五年,皇上下诏询问大臣们战守策略,颐浩条列十件事献给皇上,授任湖南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当时郴、衡、桂阳暴乱,颐浩派人全部讨平。皇帝在建康,授任颐浩为少保、浙西安抚制置大使、知临安府、行宫留守。明堂礼举行后,进封他为成国公。

  八年,皇上打算回到临安,任命颐浩为少傅、镇南定江军节度使、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颐浩称病求罢。授任醴泉观使。九年,金人归还河南地,高宗打算让颐浩前往陕西,命令中使召他到行宫。颐浩以老病辞谢,并且条奏陕西利害,认为金人无故归还地方,一定有阴谋。召他赶赴朝廷,到了后,因病不能晋见,于是听任他归家。不久,去世,追赠太师,追封为秦国公,谥号为“忠穆”。

  颐浩有胆略,善于骑马射箭,在国家艰难之际,人们十分倚重他。自从江南再度任相,胡安国用书信劝他效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务,切戒报恩复仇,颐浩不能采用。当时军中经费不足,颐浩与朱胜非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地方官吏常常横征暴敛,成为东南的大患。

个人作品编辑

吕颐浩原有文集十五卷,今有《忠穆集》传世。《全宋诗》录有其诗。

主要影响编辑

吕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改革私盐法,成效显著 [6]  。然而任用私人,且“报复恩仇”是其缺点。所创立的月桩钱后来衍生名目众多,被认为“郡县横敛,铢积丝累,江东、西之害尤甚”。

历史评价编辑

吕颐浩

吕颐浩 [7]

赵构:颐浩奋不顾身,为国讨贼,群臣所不及,但轻进,其失也。 [8] 

谢克家:吕颐浩老成练事,去岁勤王有大功。 [9] 

朱胜非:颐浩练事而暴,(张)浚喜事而疏。 [8] 

常同:颐浩循蔡京、王黼故辙,重立茶盐法,专为谋利,一也。不于荆、淮立进取规模,惟务偷安,二也。所引用非贪鄙俗士即其亲旧,三也。民诉讼有再至者辄罪之,四也。赃吏吕应问、韩禧皆满数万,颐浩既受女谒,遂令移狱,欲罪元按官司,五也。台谏论事不合己意,则怒形于色,六也。近两将不协,几至交兵,不能辨曲直以申国威,而姑息之,七也。其心腹最喜者擢置台属,使采台中议论,八也。近者地震,抑而不奏,及降诏求言,又不引去,九也。每会亲党夜饮,男女杂坐,比言者论罢都漕司,遽托病乞出,十也。陛下未欲遽罢颐浩者,岂非以其有复辟之功乎?臣谓功出众人,非一颐浩之力。

辛炳:自吕颐浩再相,专权自私,会食外往往各于閤子押文字,虽军旅之事,差除之属,亦有不同相关决者。 [10] 

罗诱:而赵氏自播迁之后,钜公硕德随已灭,而所与谋事者,不过六七辈。吕颐浩横议狂直,失大臣风。兼有私门之僻,虽有政事,皆为利所移……是数子辈,皆阘茸之士,非宰相才也。 [11] 

胡世将:云水郊深退老堂,公来野服换龙章。四朝尽瘁身犹健,一德同寅福未央。小隐聊堪供放浪,神州终倚致平康。功成他日归休地,海表家风有故乡。 [12] 

朱熹:这人粗,胡乱一时间得他用,不足道。 [13] 

王明清:吕元直秉钧既久,又侍上泛海。回越益肆其功,自任威福。 [14] 

宇文价:再登鼎司,能断大事。主盟义举,取日虞渊,讫于瀛海无波,复安宗社。艰难之际,厥功茂焉。

陆游:吕元直颐浩作相,遇堂吏绝严。

陈棠:黄阖雍容静塞尘,凌烟功就便抽身。三年暂别长安日,五亩来追独乐春。愧鼎政须还国老,溪山聊且慰骚人。似闻天语传中使,行告廷臣设九宾。

脱脱:朱胜非、吕颐浩处苗、刘之变,或巽用其智,或震奋其威,其于复辟讨贼之功,固有可言矣。然李纲、赵鼎当世之所谓贤者,而胜非、颐浩视之若冰炭然,其中之所存,果何如哉。 

王夫之:而悲愤始于张浚,成谋定于吕颐浩,奋勇决于韩世忠,胜非何与焉?

纪昀等: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桩钱,贻东南患。深为公论所不与。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至建炎中苗傅、刘正彦为逆,颐浩与张浚倡义勤王,卒平内难。又少长西北两边,於军旅颇为娴习。其应诏上战守诸策,载於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者,大约皆谓和议之必不可成,而劝高宗为乘机进取之计。凡分兵策应机宜,条画颇备。虽都督江淮,迄未建恢复之绩,不能尽酬其所言;然较张浚之迂谬寡谋,娼嫉误国,富平诸役,流毒苍生者,则固有间矣。

《历代群英歌》:①颐浩人倚为重,世忠名将第一。  ②南宋高宗四九龄,始终五相辅中兴。李纲力谏君南幸,颐浩驱驰将北征。 

蔡东藩:若夫吕颐浩、张浚同入勤王,颐浩之心术胆量,不逮张浚远甚,而高宗又专相之。武昌之巡幸未成,而奔杭,而奔越,而奔明州,甚且以航海之说进,亦思我能往,寇亦能往,岂一经入海,便得为安乐窝乎?以颐浩为相,以杜充为将,此高宗之所以再三播越也。

吕颐浩第二次罢相后,取唐杜甫“穷老真无事,江山且定居”之意,选择临海巾子山东麓筑“退老堂”以居。他还曾在“溪径迂回,林峦秀艳”的景福寺消夏时,建石亭于寺旁。后人遂以命名,亭所处之山为“吕亭山”,亭边之村为“吕亭山村”。即今括苍镇上坪村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八·忠勋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