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昔|“阿波丸”号沉船遗骨遗物“回家”

 黄之中 2021-04-24
图片
图片

“阿波丸”号是日本在二战期间为适应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而建造的巨型运输船之一。1943年,该船建成后不久被日本军部征用,成为日军陆军给养运输船,往来于日本和东南亚之间。

1944年底,日本为挽救在东南亚战场的败势,遂将此船改为“绿十字船”,表面上是应国际红十字会的请求,用该船向囚禁在东南亚各地的盟军战俘和英美侨民运送救济品,实则暗中向东南亚各地日军运送军需品。当时,船上装载有黄金40吨、白金20吨及其他军用物资,并搭载日军驻东南亚军政要员、外交官员和随军家属2000多人。

1945年4月1日凌晨,“阿波丸”号在驶至福建省平潭县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逻的美国“皇后鱼”号等潜艇发现,美国潜艇多次发出警告信号,令其停船接受检查,但“阿波丸”号无视警告,仍然高速航行,“皇后鱼”号潜艇随即向其发射两枚鱼雷。从发射第一颗鱼雷开始,短短3分钟,“阿波丸”就葬身海底。全船人员除一人获救外,其余全部死亡。后据美国《圣迭哥论坛报》披露:“阿波丸”号装载的货物总价值50亿美元,是有史以来沉入海底的最大一批财富。

由于“阿波丸”号沉没在我国领海内,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定,“阿波丸”号沉船属我国主权所有,任何国家和个人未经我国政府批准,都不得进入我国领海内打捞作业,只有我国政府才有权对“阿波丸”号进行打捞。1973年上半年,日本政府港湾代表团访问我国交通部,向交通部提出了“阿波丸”号沉船上的黄金事件。后来,此事由于种种原因被搁置下来。

1977年4月5日,中国政府同意打捞“阿波丸”,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深水打捞工程。5月1日凌晨,一支以“沪救捞3号”为首的船队进入牛山岛海域,开始寻找“阿波丸”。

潜水大队队长马玉林是第一个下水的人。半小时过去了,40米,50米,58米,马玉林潜到了海底,他摸到一根粗大的桅杆。从马玉林的描述判断,沉船是一艘万吨轮。在这一海域内的沉船里,只有“阿波丸”是万吨轮。随后,第二批下水的潜水员捞上了一具遇难者的尸骨。初步判断,这是一位二战期间的日军高级将领。紧接着,沉船上装运的物资出水了,是一块锡锭,这与美、日两国提供的“阿波丸”装载货物情报吻合。接下来,潜水员又打捞上来两个名牌,遇难者名单上,就有这两人的名字。从凌晨到午夜,经过一天的工作,打捞队确认:已经找到了“阿波丸”。

图片

“阿波丸”船员部分遗骨、私人遗物

三年后,打捞队找到了沉船就是“阿波丸”的最直接的证明。1980年7月9日,“沪救捞3号”在打捞现场找到一只船钟,上面清晰地刻着三个字“阿波丸”,并有建造年代和所属公司。

按照美国和日本提供的沉船藏宝方位,潜水员们进行了仔细搜寻,但始终没有找到传说中“阿波丸”装载的40吨黄金、12吨白金,以及大批的工业钻石。

1979年,海上万吨浮吊“大力号”进入打捞现场,极大地推进了工程的进度。1980年,沉没海底35年的“阿波丸”船头终于破水而出。“阿波丸”的船名已经被海水侵蚀,但英文缩写“AAAR”仍完好无损。同年,中国政府对外宣布“阿波丸”的打捞工作正式结束。

1977年4月至1980年8月,共捞起锡锭、橡胶、水银、铌钽、云母、光化玻璃等物资共5418吨。

图片

向日方移交死难者遗骨、私人遗物

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正式签署开启了中日友好关系的新篇章。本着中日友好和人道主义精神,中国政府委托上海市红十字会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日本方面移交捞起的死难者遗骨和遗物。

受总会和政府委托,1979年起,上海市红十字会分三批向日方移交二战期间日本“阿波丸”沉船死难者遗骨和遗物。

1979年7月2日,日本厚生省大臣桥本龙太郎(1996年起任日本首相)率领领取“阿波丸”沉没者遗骨访华团到达北京,其中包括8名死难者家属代表。7月4日,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白备伍代表中国红十字会,受中国政府委托,向日本政府代表桥本龙太郎移交了清单、遗骨和私人遗物。

图片

上海市红十字会副会长白备伍(右)向日方移交死难者遗骨、私人遗物

1980年1月和4月,中国将剩余的遗骨遗物分批转交给了日本方面。厚生省课长丸山一雄带领日本政府代表团前来中国领取第二批和私人遗物时表示:“我们将铭记中国政府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将成为中日两国友好的桥梁。”

至此,中方全部移交了打捞起来的遗骨共370具、私人遗物218箱1683件。35年之后,“阿波丸”的乘客们终于走完了自己的航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