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忽视青少年抑郁症 | 儿少心理科普系列

 以字为马 2021-04-24

//供稿:北师大心理学部CARE项目20级学员

薛梅、王曰宁、权静//

图片

近些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这不禁让人沉思孩子们的精神健康到底怎么了?学业的压力、同伴的矛盾、老师的训斥、家长的不理解、前途的迷茫,很多因素都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原因。“青少年抑郁症”一词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愈加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帮助家长对“青少年抑郁症”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教会家长如何识别,并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给出初步的建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青少年抑郁障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抑郁症)的发病率大约在5%左右,我国目前12-18岁青少年大约有1亿人,按照这个发病率,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总量大概有500万左右。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可能更直观:那就是每一个50人的班级里,就可能会有2个孩子患有抑郁症。

WHO在2010年有一个研究,就疾病导致的社会功能受损而言,在所有疾病里面,抑郁症排在第二。青少年正是一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关注青少年抑郁症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能及时和准确地识别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孩子面临情绪困扰时可以及时自助和求助专业人员,了解青少年抑郁症方面的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图片


如何识别青少年抑郁症?
图片

作为家长,如何观察孩子的情绪?如何识别青少年抑郁症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抑郁情绪”、“抑郁心境”跟医学心理学诊断上的“抑郁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非常丰富的时期,也是情绪不稳定、容易波动的时期。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抑郁”“忧虑”“伤心”等情绪是很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通常这些情绪都不会持续很久,不会带来行为和功能显著和持久的改变,也几乎不会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

所以家长要着重观察孩子是短期、一过性的抑郁情绪?还是较长时期的改变?

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可能表现为悲伤、不高兴、爱发脾气)或者兴趣下降、快感缺失,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如此,且持续时长超过了两周的时间。那么家长就需要格外注意,孩子有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因为这两项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这两点可以是青少年自己的报告,也可以来自家长、老师等他人的观察)。这时候,家长需要给与孩子更多的关心,并且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和了解,必要时及时求助就医。

图片

在上述核心症状之外,如果青少年还伴随着以下状况中的一种或多种,那么建议家长应该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  与之前的行为有所不同

经常觉得厌倦和无聊,对之前感兴趣的事情丧失兴趣;对他人的行为更加敏感、产生极大的反应;忽然开始从事高风险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2、  社会功能出现退化

不去学校,考试分数大幅度降低;学习效率变低,注意力不能集中,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3、  身体机能出现退化

几乎每天都失眠或者睡眠过多;体重或食欲的显著增加或减少;几乎每天都疲劳或精力不足等。

4、  出现无意义感或不恰当的内疚感

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将事情糟糕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等。

5、  出现自杀的念头

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长应如何看待青少年抑郁症?

如果孩子有患抑郁症的风险或者已经确诊抑郁症,家长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疾病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误区,希望家长能够避免。

1.“抑郁症不是病,就是太懒、矫情或者心理脆弱,没必要看医生。”

抑郁症是一种会影响情绪、行为以及身体健康的一种真实的疾病。抑郁症存在基因或其他生理因素的影响,但同时也要知道,相关的生活经验也促使了其发生。心理疾病并不会因为忽视其存在而有所改善。所幸的是,抑郁症并非是不可治愈的,在主动寻求治疗或干预的前提下,其治愈率高达80%左右。

2.“哪有这么多得抑郁症的,更何况你还是个孩子。”

抑郁症比癌症、糖尿病加起来还要普遍。有证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在5%左右。因此,不要认为抑郁症不会在孩子身上发生。

3.“得了抑郁症没事,又死不了人。”

在15-24岁的年龄范围内,自杀是第三大致死原因;在5-14岁年龄范围内,自杀是第五大致死原因。抑郁症常常和自杀联系到一起,因为严重的抑郁情绪会导致产生生命无意义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患抑郁症的人就一定会自杀。尽管如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仍然毋庸置疑。在这里,要意识到“谈论自杀的人通常不会付诸行动”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有些时候,自杀的谈论不只是转瞬即逝的思绪,也有可能是认真严肃的思考。所以,不要无视那些有自杀想法或行为暗示的话,一旦孩子论及这些,一定要慎重对待,有必要的话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

4.“孩子得了抑郁症,这辈子算是毁了。”

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即便还没有治愈,患者也可以带着抑郁症生活下去。许多患抑郁症的人,他们都可能在学习、工作、或社会上富有成果,例如美国总统林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作家J.K.罗琳、英国首相丘吉尔、英国维珍品牌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因主演《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等著名电影而闻名的电影演员哈里森·福特等,他们都是最好的证明。

5.天天都活蹦乱跳的,怎么可能是抑郁症。”

并不是得了抑郁症就一定会表现得内向、孤独。像之前所提及的那样,儿童经常会试图掩饰其抑郁症状。所以,即便孩子在学校或外界环境下,可以呈现出一个快乐、善于社交、无烦恼的个体印象,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内心没有和负面想法苦苦挣扎。

6.“孩子抑郁症我们却什么都不知道,作为家长太不称职了。”

并非所有父母都能很容易察觉到孩子是否有抑郁症状。没有察觉,并不一定代表就是父母的错误,或者说父母就是失败的教育者大多数有着抑郁症状的孩子通常都会隐藏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7.“我作为家长,孩子得了抑郁症,感觉真的帮不上什么忙啊。”

如果您的孩子拒绝接受心理治疗或服药,您仍然有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找到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来学习作为家长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

8.“抗抑郁药有副作用,千万不要吃。”

大众可能会对抗抑郁药存在一些误解,比如会成瘾、会改变人格、会终身服药等等。真实情况是,服用抗抑郁药并不会导致成瘾。另外,抗抑郁药只是会将儿童青少年的情绪调整至一个相对正常、可控的范围,并不涉及人格。至于服药问题上,大多数儿童青少年在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服药的情况下,在停药后如果能够回归至一个较为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则无需继续服药。尤其要注意的是,服药的时长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家长或青少年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以免造成病情恶化或反弹。临床治愈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时间才能实现,在症状消失后仍然有需要服药的巩固期。

图片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症?

1. 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抑郁症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干预。药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药物改变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心理咨询则是通过心理层面帮助儿童青少年学会如何调节情绪以及应对客观困难。

临床上将抑郁症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由精神科医生来给出诊断。重度的抑郁症通常医生会建议“必须要先服药治疗”,因为这时患者的症状较重,很难通过心理咨询或自我调节的方式改善,需要先通过药物来改善身体层面的机能,等情绪稳定后再进行辅助的心理咨询。中度的抑郁症医生往往会根据个案情况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或两者相结合。轻度的抑郁症通常可以不服药,通过心理咨询进行调整。但具体到每个个案还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及时就医、严格遵循医嘱服药、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

2. 情绪上,尽量保持平稳。

孩子得了抑郁症,父母肯定会有焦虑、难过的情绪,这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家长的情绪如果不加以调节,可能就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家长也要调整好情绪,心态放平和,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才能为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3. 沟通上,多倾听、多理解、少说教。

避免批评孩子因抑郁症而产生的一些负面行为、情绪或态度,不要总是使用命令的语气。多倾听,多做出理解的表达,但是不要刻意鼓励。如果可能,在开放、平等的对话中,可以尝试讨论孩子抑郁症的症状,并给予适当的理解和支持,让孩子们明白,他/她并不是孤单的、是被关心的。

4. 态度上,接纳孩子,也包容自己。

孩子得了抑郁症,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变得愧疚、自责。关于抑郁症的成因是极为复杂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因此,不要怪罪自己,更不要怪罪孩子,学习心理健康、抑郁症相关的知识,积极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5. 行为上,鼓励孩子尝试运动、社交,多陪伴。

可以鼓励孩子经常出门散步或适量做些运动,因为运动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刚开始孩子可能会不情愿,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或者亲自陪伴孩子进行,避免强迫、威胁的态度。另外,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和同学、朋友一起聊天、吃饭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