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那活人在墓穴中能活多久或许出乎你的意料

 种养时政法制 2021-04-24
在思想守旧落后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信奉“事死者如事生”的理念,对待死亡的看法相当奇特。古代帝王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往往喜欢采用活人殉葬的方式彰显自己的地位,并寄希望于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死后依旧保持生前的尊贵。
正因如此,虽然从秦朝时就出现了以兵马俑等陶俑代替活人的殉葬方式,但是用活人殉葬的方式从商周时期一直到明清两朝都时常出现,从未得到彻底的禁绝。在这样残酷的殉葬制度面前,无数无辜的人因帝王的一己私欲而无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殉葬制度自出现后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殉葬的活人究竟会如何成为帝王的殉葬品呢?被选中殉葬的活人又能够在墓穴之中活多久?或许出乎你的意料,用活人殉葬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历史真相。
一、殉葬之初,没有活人
在殉葬制度出现的初期,往往采用的是极为残忍的“杀殉”,也就是先把活人采用种种手段杀死甚至是分尸,作为死者的祭品与之一起下葬。《墨子·节葬下》中有这样的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而最早采用这种残忍的“杀殉”,源自于殷商时期。
与周朝注重宗法礼教不同,殷商时期十分迷信巫术,祭祀祖先都要用活人奴隶作为祭品,视这些低贱的奴隶与猪羊这些牲畜别无二致,甚至还要残忍地进行分尸后给祖先“享用”。因此,作为殷商王侯的殉葬品,活人被“杀殉”的规模和数量都让人触目惊心。
从已发掘的殷商古墓中可以找到不少体现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的考古证据。殷商帝王的殉葬对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死者生前宠幸亲近的姬妾和奴仆,这些人的殉葬手法相对而言还不算酷烈,但另一种是以战俘作为主体的奴隶殉葬,手法则极其凶残恐怖。
这些因战败被俘虏而沦为奴隶的人经常被殷商人作为祭祀的祭品,与牛羊一起进行“处理”。这些可怜的奴隶在殉葬、祭祀的用量远超牛羊,处理的手段也相当凶残。不仅有砍头的“伐祭”、火焚致死的“燎祭”,还有活埋、血祭等惨绝人寰的手法。
殷商被周人取代后,周朝对殷商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和改革,虽然杜绝了一些残忍的殉葬手法,却继续保留了殉葬制度。周朝王侯的殉葬规模依旧不小,只不过很少发现凌虐殉葬对象的现象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殉葬风气盛行于各个诸侯国。虽然在秦国出现了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兵马俑,采用陶俑的方式代替活人,但这种殉葬方式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效仿,而为了体现君王的尊贵,用活人殉葬的方式开始流行。
二、活人死殉,直到明清
据《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的女儿不幸去世,吴王为了缓解丧女的悲痛,不惜进行了大规模的活人殉葬。葬礼当天,吴王下令“凿地为池,积土为山”,并用白鹤吸引周围的民众前来观看,而后“使男女与鹤俱入门,因塞之”,把围观的百姓统统当作殉葬品埋入了墓穴。
在这次有据可查的大规模用活人殉葬的例子中,吴王的冷酷无情可见一斑。而在历代进行活人殉葬时,多半会把这些原来的活人杀死,保持他们的尸身不腐,而后再跟随墓主人一起下葬,像吴王阖闾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送活人入墓穴还是少见的。
因此,虽说是采用活人殉葬,却也大都是指在殉葬之前还是活人的情况。将人处死后再下葬可以既达到殉葬的目的,又可以不打扰死者的安宁。而处死殉葬者的手法则历朝历代均有所不同,这种陋习也持续到了明清时期。
一般来说,被选为殉葬品的活人可以选择自杀,而后会往他们的身上灌入水银,以保持尸身不腐。如果被选为殉葬品的人不甘心自杀,那则会被他人用白绫勒死或是其他不损害尸身的方法处死,再随同墓主人下葬。
三、活人入墓,存活不久
将被选为殉葬品的活人直接杀死再殉葬似乎很残忍,但在要执行殉葬制度的前提下,相比于直接用活人殉葬埋入墓穴,这种方式似乎还显得“温情”。如果直接把活人推入墓穴殉葬,他们能活多久呢?你可能猜不到。
由于墓穴是相对外界封闭狭小的地下空间,如果把活人直接推入墓穴进行殉葬,就等同于让这些活人在缺少食物、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缓慢死去。尽管没有对这些殉葬者直接执行“死刑”,但在暗无天日的墓穴等死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有考古学家做过推测,根据一般古墓的墓穴空间大小进行测算,如果一个墓穴中的活人殉葬者不超过18人,那他们还可以凭借为数不多的墓穴空气勉勉强强存活三天左右。如果殉葬者超过18人但不到56人,他们则只能存活不到三天。
而如果殉葬的人一旦超过56人,那就只能存活不到一天。由于古代帝王的虚荣心,一旦采用了活人殉葬这种方式,他们划定的殉葬人数必定人数众多。也就是说,这些被推入墓穴的活人,通常情况下都活不过一天。
为了装点门面,如果是把活人处死后再殉葬的方式,这些成为殉葬品的人还能得到较高的下葬规格和仪容妆扮,而如果是被直接推入墓穴殉葬,能够得到的“优待”是可想而知的。只不过无论哪种方式,对于殉葬者而言都是在残忍地剥夺自己的生命,只是方式有所差别而已。
相比于那种处死了活人再殉葬的方式,直接将活人推入墓穴殉葬看上去免除了直接杀人的残忍,但让这些可怜无辜的活人绝望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其实是一种更为残忍的方式。古代帝王的一己私欲,就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得到满足。
根据《清史稿》的相关记载,我国有史以来最后一次殉葬记录发生在清朝灭亡前一年,“庚午,旌殉夫烈妇山东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馆”。民国成立后,彻底废除了殉葬制度,一场持续上千年的历史闹剧这才得以收场。
小结:
在封建社会中,灭绝人性的殉葬制度得以延续,还为它冠以“节烈”这样的荣誉来粉饰背后的残忍无情。对于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来说,用活人殉葬既可以彰显自己高人一等的地位与尊荣,还可以为自己死后求一个心安理得的继续享受。
正是在这样畸形的思想作祟下,用活人殉葬的风气持续了上千年,古代帝王金碧辉煌的陵墓深处,大多附葬着这些无辜的可怜人。或许一般人都无法想象的是,活人殉葬的背后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那些被推入墓穴的活人还要绝望地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缓慢地死去。
正因如此,尽管封建卫道士为殉葬制度进行了许多粉饰和辩护,但这种惨无人道的制度终究还是随着封建帝制的消亡,一起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于死亡态度的彻底转变,再也不会有无辜的活人会沦为殉葬制度的牺牲品了。
参考资料:《墨子》、《吴越春秋》、《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