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元节(元宵节)

 lvxingh 2021-04-25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元夜、元夕、小正月、小年或春灯节,日本称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鲜称正月大满月,月圆、望日之意)、上元、元宵、元夕、乌忌日,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在中国,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包括“猜灯谜”,人们会把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写到纸上,然后用细线把每个问题挂在房顶上,之后让人们来猜谜。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起源

  元宵节起源自中国,其由来有数个说法:

  传说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还有说法认为,汉武帝时听从谬忌之说,对于太一神十分虔诚,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无论是伐南越、得天马,甚至冬至也要祭祀太一神,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经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笃信佛法,听从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宫内“燃灯表佛”,从此民众效仿,皆点灯供奉佛祖。东汉末年,元宵节作为节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中国大陆某省民间则相传:二千年前,佛教传入中国,当第一次月圆的时候,人们隐隐约约可以见到月光下有十七位天神在翩翩飞舞,有一年浮云遮敝了天空,人们突然不见天神踪迹,十分恐慌,于是纷纷点火把,照亮天空,找寻天神,自此以后,虽然看不见天神,人人却仍年年点燃火把找寻天神,相延成袭,就变成一种风俗了。后来点火把在一些地区演变成点灯笼或生篝火。[来源]

  现代研究认为元宵节源于对火的崇拜和祈求新年丰收,人们点火以驱除虫蛇猛兽,并祭祀满月,初期是点火把,后来分别发展成点篝火、挂灯笼的习俗。

  历史

  宋朝元宵节主食“圆子”(今天的汤圆)、元宵(和汤圆十分相似)、蝌蚪羹(煮绿豆糊拌卤汁)、盐豉汤(咸豆豉、炸短面条掺肉类炖煮)、蚕丝饭(染色细米粉,状如面线)、焦䭔(又名油䭔、糖䭔,面粉米粉各半,掺砂糖搓成小圆球油炸)。

  习俗

  燃点灯火

  元宵节为东亚地区常见节庆,其具体发展状况和习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也有些习俗是各地相通的。例如与火有关的习俗,除了驱除害虫、猛兽外,传统上人们认为灯火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的象征意义,所以燃灯又具有避邪平安的意义。也有把一盏灯挂在竹杆上插放于田间,从火势颜色预测来年水旱情况,称为照田蚕,火色偏红预示有可能会干旱,火色偏白则表示可能有水灾。后来用于照田蚕的彩灯愈益讲究和精致,是后世挂灯笼闹花灯起源之一。还有认为灯节是放哨火的发展,古人在春耕之前将田里的杂草烧掉以除虫害。

  除了中国不同地区皆常见的挂灯笼、闹花灯外,还有其他与灯、火相关习俗。在中国部分地区、日本、朝鲜半岛都有烧塔的习俗,其中中国山西省的称为旺火,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县的称为点火塔塔,朝鲜半岛的称为烧月屋,日本的称为左义长。闽南、广东、台湾等地在元宵节前后祝贺添丁的开灯仪式,也有些地区在元宵节前由娘家送花灯给新嫁的女儿或亲友送给不育之家祈求添丁。也有不少地区有放天灯祈求平安的习俗。朝鲜半岛又有称为鼠火戏的习俗。

  走桥

  走桥也是不同地区皆可见的元宵节习俗,又称踩桥、踏桥、过吉祥桥、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也有些地区会冠以当地桥名,如广东佛山称为“过通济桥”,浙江称为“走太平”(“太平”是指太平桥),以祈求健康、驱除百病。在古代,这天是妇女少有可以外出四处走动、出游的日子。

  盗褔

  也有地区有在田里偷农作物或泥土的习俗陆广东称为“偷青”,即偷人家菜园里的蔬菜,而且偷到了的人挨了骂是最吉利的,台湾是偷葱,朝鲜则是偷泥土,称为“盗福土”。

  在台湾是有俗语要未婚女子在晚上去采别家的葱,以祈求今年能结婚,而男子则是要偷菜园里植物旁的沟[需要解释]。

  跳绳

  中国和朝鲜都有小孩在元宵节跳绳的习俗,作为祛病延年的娱乐活动,并有歌声鼓声伴奏。中国元宵节的跳绳活动可以追溯至南北朝。

  石战

  有些地区如福建南部、朝鲜半岛的人们会石战(互掷石子)。

  咬坚果

  有咬坚果或糖果祈求牙齿健康的习俗。

  上元圆

  元宵节吃汤圆为传统习俗,在彰化鹿港吃的是一种叫“上元圆”的古早味,非常特殊,有别于一般用摇的元宵或水煮的汤圆,上元圆是放在粽叶上排好后用蒸的,内馅有红豆、芝麻和陈皮花生,但一年才卖一次,从清朝至今,流传百年,此为鹿港地区特有的传统美食。

  其他

  一如其他东亚传统节日,祭祖在元宵节也是习俗之一。又因为这是祈求丰收的日子,也会祭土地神、田神一类掌管土地的神只。瑞兽舞如舞龙、舞狮、舞麒麟等也是常见的习俗。

  各地情况

  日本

  日本的元宵节称为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明治维新后改为格里历1月15日,但仍有部分地区的传统习俗于旧历正月十五前后进行。习俗有迎年神、祖灵,祈求丰收,有在早上吃红豆粥的习俗。不少地区皆有举行称为岁德烧(どんど焼き)的火祭,祭祀年神。

  在日本山梨县地区,1月11日清晨,农民们会起床后带着镜饼[注1]和镐到田间,进行象征性耕作,供上干净的大米,并将之前供在神棚里的松枝插到地里,祭祀田神。在山形县地区,则会在1月15日,由20多岁的青年男女戴草帽,扎围裙,系腰带,挽裤腿,打赤脚,穿插秧姑娘的服装,挎秧苗筐,到各家院中进行插秧表演,在另一些地区则于1月14日傍晚,扮作少女的妇女在前面象征性地插秧(用茅草或豆秸杆),而男青年则在后面手持镰刀作收割状。山梨县甲府市自江户时代起则有甲府道祖神祭礼,祭祀道祖神。

  宫城县仙台市小正月前夕举行的火祭称为岁德祭,以仙台市大崎八幡宫的松焚祭(まつたきまつり)规模最大。松焚祭除了焚烧年饰,祈求丰收、平安外,还有“裸参(裸参り)”习俗,信众头戴白色钵卷,身上仅缠着称为晒的裹肚布,脚穿白足袋、草鞋,淋过冰水后,口含着含纸(含み纸),左手持钟,右手提灯笼,徒步走过火堆。

  现代日本把小正月定为成年礼(男性的元服礼和女性的裳着礼)举行的日子,因此也是成人节。

  琉球

  主条目:琉球元宵节和十六日祭

  琉球的元宵节由正月十四开始,称为小正月(ソーグヮチグヮー),这天会吃腌渍的猪肉和番薯饼(ウムニー),在正月十六,称为十六日祭(ジュウルクニチ),主要是祭祖。冲绳本岛人多为家祭或祠祭,八重山人则是扫墓。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的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大满月、或简称“大满月”,有踏铜桥、盗福土(到田里偷泥)、咬坚果、喝耳明酒、拔河、舞狮等。也会以月亮的颜色和位置占卜农事。有些地区会有石战。会吃药食和五榖饭。

  越南

  越南的元宵节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会一起吃饭,并且会去寺庙祈福。

  温哥华

  在加拿大温哥华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留学生等,尤其是华人居住者。在温哥华唐人街孙中山公园每年都会为海外华人举办灯会。灯会上有传统中华小吃,猜灯谜等传统游戏,还有春节游行,舞狮表演等。

  著名诗词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辛弃疾《青玉案之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唐寅《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中元节

  下元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