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训心得】【524】救救我的作文 ——“名师作文课”现场观摩及研讨活动随想之一

 爱物A时慧慧 2021-04-26

得知龙城太原举办“名师作文课”现场观摩及研讨活动,并有幸可以参加此次盛会,兴奋激动溢于言表。这是一次心心念念的奔赴,这是一场纯粹的语文人烹制的地地道道的语文盛宴。感恩,感动。

深知语文教学的重心在于阅读和写作两大内容,也常说“读写结合”、“有读必写”,却依旧是在坚持了两年多的写作过程中,在隐约感觉到自己已经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或者说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的时候,惊人地发现:作文教学这一方面,竟然一片空白。自己的作文课,仿佛还停留在原始的读一读、写一写,自由随意的阶段,自己的作文课,仿佛还总是用那样一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多读书、多积累”潦草收尾,面对着那样一群眼神中透出期盼的孩子们,仿佛只有尴尬的笑容回应。

有时候,我甚至终究还是要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什么写作天赋一说,什么天资愚钝一说,似乎只有这样麻痹自己才能稍稍好受一些。我清楚现在的自己,根本还谈不上经验丰富,谈不上写作天赋,甚至也许终其一生依旧写不出漂亮的文字,但我的心里,还是那般迫切地思考着,自己坚持的两年,似乎也还是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似乎也还是从流水文逐渐变得思路清晰了些,文笔优美了些。当我越来越明晰的发觉语文教学是一场生命教学的时候,当我在自己不懈坚持中常常反思的人生的时候,我想,写作,该是有法可循的,至少在自我成长的历程里,写作是会通过不断地练习,量变引起质变的。

但是,那么,作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该讲点什么?该依托什么作为支架内容?是我困惑的一个大难题。我的脑海里无数次冒出这样的困惑——救救我的作文。无疑,这一次“名师作文课”让我震撼。为了愉悦而热爱写作,一切从这里启程。

印象中的“名师”,该是华丽的外表,美妙的语言,精彩的课堂展示,该是几近完美的“表演”。然而袁源老师的“表达要得体”——《有客自远方来》和徐飞老师的《舌尖上的“人情”》,让我重新定义了作文课。


一、讲台比舞台更重要

袁源老师从轻松自如的导入“同学们,你们欢迎我吗”入手,安排第一次写作训练——请同学们写一句欢迎词,气氛和谐拉近了师生的关系,同时意在考察并不熟悉的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导入看似随意,却用心无比。与此同时,在同学的展示过程中袁老师及时点评引导——为了表达,找来名句,稍加改动,这种办法好吗?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用别人的话和用自己的话表达情感,哪一种更好”、“有文采是不是最好的欢迎词”,启发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

紧接着进行了第二次写作训练——5分钟时间,写三行欢迎词,送给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们,引导学生要发自内心,在讨论交流中梳理欢迎词的写法,并对比两次写作练习,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文字中感悟出真情实感的重要性。

随即又展开第三次写作训练——给出材料,分析写得好与不好,并做修改。文段材料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在分析中总结归纳出欢迎词的写法。

再次进行第四次写作训练——太原五中的同学们欢迎南京五中的同学们,5分钟写出5行欢迎词,使用刚才的方法,并注意格式、称谓、内容。布置任务有时间限制,有明确的要求,不随意,考虑难度,是我需要学习之处。最后再次梳理欢迎词的写法,归纳出——表达要得体。

整节课层层递进,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探寻出写欢迎词的方法,并且真正的体会到真情实感的表达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没有热闹的讨论,更没有精彩绝伦的展示,让我无时不在为袁源老师的踏实推进、扎实教学而感慨万分,又欣喜非常。

从袁源老师的家常课我深深的感觉到,在她的眼中,一定是把学生能学到什么放在第一位的,一定是时刻考虑着如何能让老师讲的就是学生需要的。这一点真的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佩服赞叹袁老师能想出那么多“好点子”来讲作文课,“棒棒糖”、“一棵树”、“梦想屋”,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事物来充实孩子们的生活,真好。袁老师那《“法布尔”昆虫记》读写结合,让我眼前一亮——能有如此聪明才智的人,能把课堂变得如此生动有趣的人,一定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的人,唯有热爱生活的人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活法即教法”,说得真有道理!我们当老师的,真的应该从自己的言行举止中,从自己的课堂设计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啊!

我敬佩袁老师说到的“尊重常识”、“遵循教材”、“符合学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教育从来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慢过程,这个过程焦虑不得,马虎不得,写作更应该是一步一步的进步,急不得。这过程,我们要用心思考,用爱引领。

二、写作的秘密在“情味”

徐飞老师《舌尖上的“人情”》一课,让人大开眼界。徐老师从太原的面食入手,从“中国人好吃”,文人名篇里的“美食文化”,以及生活俗语“吃货”都为他所用,导入的精妙。3分钟的视频播放无疑让我们在视觉上有了更深入的感官,紧接着徐老师引导孩子们讨论“扬州人追忆的是什么”,引出主题——原来“味道之外更是人情”。接着引发思考——你生活中有没有那根“烤串”?

一步一步地让孩子们将自己记忆中与美食有关的回忆激发出来,我们更近一步明白了:原来味道背后承载的是浓浓的人情味。徐老师利用课前作业的形式,展示出优秀的作文,共同分析优点,同时展示出写作不足之处,进而梳理出让文章写得有情味的方法——加入某种感情、描写某个人物、描写地方风俗、时代变化或阐述人生哲理,最后组织同学们进行课堂练笔——请你思考自己所写食物背后的“人情”,进一步明确方法。

一节课结束后,突然发现,原来作文课的取材可以是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选择哪一个作为切入点,来自于老师对生活的敏感,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徐老师所说的情味,强调的是真性情、真趣味,强调的是激发写作趣味,改变心灵之地,建立形象思维,而这基础就在于作为教师,要有写作热情,要有爱!

我感动于徐老师那样的深情,仿佛有南方风土中的温柔,更佩服徐老师那样的坚持,在研究写作的道路上走得有条不紊,清晰明确,这样的研究无疑给像我这样的老师一种指引和方向,让我明白了写作课应该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