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翻到一个视频号,看完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倾慕,有向往,有感慨,也有希望。这个视频的女主,一个15岁的中学生,用一段视频表达了自己如何在半个小时内把自己脑海里的一段旋律变成了一首歌。
非常自然,原生态。没有太多修饰,也没有太高大上的器具,一切都用的是最简单的设备。包括作曲,弹唱,都很简单。但是,就是这么神奇的,她有一种能力,将一切都呈现的这么轻松自然刚刚好。
大家可以花点时间看看这个视频。
据说这个叫Vicky 宣宣的女孩,一个深圳艺术中学的初中生,有百万粉丝。她也先后与一些世界有名的音乐人合作歌曲,毫不怯场。
我为什么说看到这个视频有特别多的感慨,甚至希望呢?
我音乐方面的能力真不行,以前小时候还能唱几首歌,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很多歌都不会唱了。经常唱着还感觉气不够,也不用说音准的问题了(这方面确实有问题),也更不用说乐器的问题了,真的啥乐器都不会。
我过去会有一种感觉,音乐,特别是作曲之类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看完这个女孩的视频,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件如此靠近的事情。我可能暂时没有这些能力,但真的感受到,这样的呈现并不是遥不可及,并不是一辈子都不可能。
当然,我也许不一定会真的去涉足这个领域。但是我仿佛看到了我的孩子的时代,将会拥有一个多么广阔的天地。只要我们不设限,就可以创造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
一个15岁的女生,她可以很自然地呈现、绽放自己,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力和创造力。而我真的相信,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创造力,也许领域不同,但都存在着这样的可能。只要他/她所生活的环境是更允许,更有条件和空间的。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者:blocks)
我们来试着想想看,Vicky 宣宣会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我想她至少是自我认同的。你看她在镜头前的表现,也谈不上多么精致的美感,但就是真实自然。她认同这种呈现,也是因为她生活在认同这种呈现的环境里。所以,父母们应该还是比较看到她本人的存在的。用埃里克森的话来说,父母对孩子是“存在性认同”。这非常重要。这会让孩子形成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这对其一生的帮助都是非常大的。人会活得坦然、自在很多。
而人一旦有太强烈的好坏标准,必然会作用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孩子小时候还没那么强的界限感,一定会内化这些大人的标准,也慢慢扭曲自己变成大人希望的好的样子。所以一定会变得不那么自然。
她的家庭环境应该还是给了她比较多的空间和自由的。人只有在有空间有自由又被接纳的情况下才会启动自己的创造性。这个试试,那个玩玩,最后,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创造出自己的作品。现在的网络世界是浩瀚的,只要我们找到管道,会有无穷无尽的新世界向我们展开。Vicky 宣宣显然在网络世界里游得恣意享受,也掌握了非常多的网络世界通道。比如视频号,油管,B站等等。她不仅创造作品,也表达自己,呈现自己。
这个就说到第三个部分,她如此愿意向外界展示自己,其实这里面也是一份自信和底气。这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有直接相关。当她自我认同时,实际上呈现自己就变成一件很自然的事情。真实自然的自己,再加上自己的才气和作品,这一切的呈现都这么简单,在这个过程里看不到太用力的地方。
我对这个部分很有感觉,是因为我曾经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做幕后工作。尽管我对专业如此热爱,感兴趣,我还是没办法去做。我不敢。我怕我自己做的不好,我怕会得到很多不好的评价,我觉得自己就是一只丑小鸭,只能包装成其他样子或者躲在幕后,就是不能走到台前。
直到真的疗愈了自我认同的部分,我才很自然地成为了一名老师。而且,当我真的走到台前当老师的时候,评价对我而言已经不太能影响到我。不好的地方我会认真评估一下,确实需要改进的我也会不断改进。
所以,我觉得第三个部分非常重要。她已经不那么在意评价了,她正在为自己的热爱,自己的自我实现动力而充分地展现自己。很自然的,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成功。因为,不成功也没有那么有关系。她本质上是自我接纳的,这是一切的来源。
这是我对她生活环境和关系系统的一些猜测。之所以我会想到这些,除了我结合了自己成长这些年的体验,更主要的,是我也有一个孩子。他的未来,虽然有他自己的人生功课,但我们作为家长,也还是可以为他创造一些好的关系和环境,为他的人生加加分。
在我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位初中生。
他初二,因为满满当当的学业安排,他几乎没有空余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确实听起来比我们上班族都累。但恐怕,这确实是很多孩子的现状。
他在网络世界学习了非常多的知识和视野。也开始自己作曲,发送给了世界上有名的音乐公司。他说作品没有被录取,自己还是会继续努力。他说的很多名字,都是我没有听说过的。我很感慨,现在的孩子,知道的真的太多啦!
我问他,你会去一些渠道发布自己的作品吗?他说发布不了。因为他还没有身份证。我很好奇,为什么他这么大了,还没有身份证。他说,爸爸不让他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没有给他办理身份证。
不仅如此,爸爸也没收了他的电脑,吉他。他现在没有办法玩这些了。
这个男孩的情绪看起来还蛮平稳的,整个思路也非常清晰。他的困惑是,现在他真的没办法在学校学习,但是也不确定自己做这个不学习的决定是否是对的。因为也有可能,他既没机会做好喜欢的音乐,学业也落下了。
他还说到,他想找个人好好说说自己内在的状态,也期待有可能爸爸能接受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
真的很清晰啊!而且还显得蛮成熟的。
我和他爸爸聊的时候,他爸爸第一个关心的,是希望我这个专业人士帮忙确认下,他儿子是不是出现问题了,为什么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当我说孩子肯定没问题,特别是精神方面很正常时,爸爸长长呼了一口气,才有空间听我接下去的反馈。
我其实还蛮感慨的。我们已经如此接受了“一样”,认同了“一样”,以至于有一点不一样,自己都迷惑了:不会是心理出现问题了吧!
我相信这不是个例,这在中国一定是常态。也因此,我们才那么排斥不一样。不仅自己要循规蹈矩,也一定要求孩子循规蹈矩。这样,我们好像都能活在一个安全的框架里。
但,有可能这是一个男版Vicky 宣宣。而我们不知不觉就在扼杀他。
如果我们引导得当,给予其合适的空间,中国真的会出现很多在各行各样都展露才华的Vicky 宣宣们。
包括这个男孩在内,我在咨询室里,也遇到过很多小来访者。他们会问我:老师,为什么要读书呢?为什么要做那么多非常没有意义的作业?我曾经尝试过不做作业,考试还比很多一直做的同学更好。但是老师一直跟我说:不做作业问题很大,未来会有很可怕的后果。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果,所以内心也很挣扎。
身在中国教育体制这个大熔炉里,我自然不能简单地给小来访者们指明什么方向。我只能不断去倾听,让他们有空间去分享自己内在深处的困惑。同时,结合他的内在和现实,陪着他探索是否有更适合自己走的路,而不是走向极端。
(图片来源:Unsplash 作者:villxsmil)
在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没有得到支持,极端路线的尝试风险是很大的。最后很有可能啥都做不了做不好,内心还遭遇到沉重的打击:我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未来世界的发展,其实用大部分人有限的经验和认知是想象不到的。所以,我们真的要保持谦逊。不信,我们随便找一个小学生或者中学生聊一聊,就会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他们有更丰富的学习渠道和方法,而且更能接受新事物,更愿意告别老事物。反而是我们,一直执着着一些老旧的思维不放。
对一个评论印象深刻:中年人面对新一代真的要时刻保持谦逊,否则一不小心就会显得很油腻。
◇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