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泄泻的中医治疗

 茂林之家 2021-04-27

【概述】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人将大便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统称为泄泻。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

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食泄等。《金匮要略》及唐代称为“下痢”,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病因或病机而称为“暑泻”、“大肠泻”的,名称虽多,但都离不开“泄泻”二字。《丹台玉案・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沛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

历代医书对本证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食泄,……湿胜则濡泄”。《素问・举痛论》指出:“寒邪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所伤,或为时气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医案・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厥气不和,克制脾土。”说明本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所致。《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在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病因病理】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引起泄泻。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引起的较为多见。脾脏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所以《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食泄,乃独由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虚热之不同,要末有不源于湿者也。”

2、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说:“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精神紧张,以致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主受纳,若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虛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以致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泄泻不止也。”

综上所述

泄泻的病变主脏属脾,病理因素主要为湿,因脾胃运化不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所致。概言之,脾病湿盛是发病的关键因素。急性暴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不能运,肠胃不和,水谷清浊不分所致,病属实证。慢性久泻多为脾虚生湿,健运无权,或在脾虚的基础上,因肝气乘脾,或肾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病属虛证。由此可知,暴泻以湿盛为主,久泻以脾虚为主,而湿盛与脾虚往往互为因果,湿盛可以困遏脾运,脾虚又易生湿。故暴泻迁延日久,每可从实转虚,久泻复加湿食所伤,亦可引起急性发病,表现虚中夹实的证候。

【诊查要点】

1、本病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为水状,病程较短者,称之暴泻,临床多见于急性肠炎。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属久泻,系多种疾病演变并发而成,可见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直肠癌等。

2、掌握泄泻的症状特点。外感泄泻,多夹表证,当辨其寒湿与湿热,前者苔白腻、脉濡缓;后者苔黄腻、脉数或滑数。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以胸胁胀闷,暖气食少,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以多在黎明之前腹痛肠鸣即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点。

3、泄泻应与痢疾鉴别。前者大便稀溏,色黄,泻下爽利,甚或滑脱不禁;后者指腹痛,大便混夹红白粘液,里急后重,利下不爽,或有肛门灼热。

【辨证施治】

泄泻首先应辨其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故辨证时应全面分析。在治法上,《医宗必读》提出的治泻九法值得参考。此外,暴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其邪;久泻不可漫投分利,以免劫其阴液。

1、感受外邪

(1)寒湿(风寒):临床表现为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纳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15克、白术12克、陈皮12克、厚朴15克、大腹皮20克、紫苏12克、白芷12克、半夏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则泄泻自止。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以加强疏风散寒之力;如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息,苔白者,可用胃苓汤,以健胃燥湿、淡渗分利。

(2)湿热(暑湿):临床表现为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黄苓12克、黄连10克、葛根2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黄苓、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甘草甘缓和中。偏湿重者加薏苡仁、厚朴,夹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上方加银花、连翘、薄荷;如在夏暑之间,证见发热头重、心烦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等是暑湿入侵,表里同病、用香薷饮合六一散以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2、食滞肠胃: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喛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味:山楂15克、神曲12克、莱菔子12克、陈皮12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陈皮、半夏、茯苓和胃祛湿,连翘消食滞之郁热。若食潜较重而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积实导滞丸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该方用大黄、枳实为主,推荡积滞,使邪有出路,而达到祛邪以安正的目的。

3、肝气乘脾:临床表现为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宜抑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味:白术15克、白芍15克、陈皮12克、防风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白术健脾止泻,白芍平肝缓痛,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若肝气久久不息,可加乌梅、木瓜酸收柔肝;泄泻日久不愈,可加党参、升麻、准山药。

4、脾胃虚弱:临床表现为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此方是治疗虚泄泻的常用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砂仁10克、陈皮12克、桔梗12克、炒扁豆20克、淮山15克、莲子肉15克、薏苡仁15克,水煎服,1日1剂,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方中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砂仁、陈皮、桔梗、扁豆、淮山、莲子肉、薏苡仁理气健脾化湿。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欠温宜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而兼有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并重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5、肾阳虚衰:临床表现为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寒,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补骨脂12克、肉豆蔻12克、吴茱萸10克、五味子12克、人参10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甘草6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3天为1疗程。

方析与加减:四神丸中补骨脂补肾阳,肉豆蔻、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收敛止泻,干姜温脾散寒,人参健脾益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健运脾胃,调和诸药。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诃子、赤石脂,亦可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秘验单方】

1、藿香正气水(中成药),每次1支,口服,每日2次。适用于四时外感寒湿之急性泄泻兼腹胀呕吐者。

2、保济丸(中成药),每次6-9克,每日2~3次。适用于四时感冒、腹痛泄泻、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3、复方黄连素片(中成药)每次3-4片,每日3-4次。适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等证候。

4、胡椒粉填满脐眼,用纱布點胶,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1次。适用于寒湿泄泻。

5、车前子、肉桂、艾绒各等分,研末,放脐中胶布固定,适用于寒性泄泻。

6、鲜石榴皮15克,红糖30克,水煎,温服,每日2-3次,5~7天为1疗程。适用于脾虚久泻。

7、鲜石榴皮100克,厚朴100克,研为细未,米汤送下。每日2-3次,3天为1疗程,适用于久泻不止。

图片
图片

【按语】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龚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水样便,其发病的关键因素是脾虚湿盛,上述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

若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消导,湿盛宜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证,治以扶正为主。肾阳虚宜温补,中气下陷宜升提,七情不和宜疏理,久泄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邪气;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伤阴液。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食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