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书香校园“读什么”?读好书的前提是不读坏书。——叔本华据了解,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高达40万册,其中儿童读物约4万种。在众多的读物中找到值得一读的书,形成师生和家长精神生命发育的“营养菜谱”,是书香校园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当下学校馆藏图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数量达标了,但图书品质不高,师生喜欢读、最该读的书并不多。书的选择,是读者的一种人生期许,一种渴望理解和达到的世间永恒。没有源头,注定不会走得远。因此,经典性是选书重要标准。衡量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主要看其是否传递爱,是否告诉读者什么是真善美。今后,中小学生的阅读,应该是“1 N X”的格局。“1”就是学科教材(不只是语文教材),“N”就是和教材配套的整本书(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X”就是新教育推荐的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和“N”是保底性的,是精神生命发育的“主食”;“X”是拓展性的,是精神生命发育的“美味佳肴”。对于教科书和课外书的关系,朱永新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教科书如同“母乳”。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读课外书,必然愚昧无知;既爱读教科书,又爱读课外书,发展潜力巨大;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暴露自身的缺陷和漏洞;不爱读教科书,只爱读课外书,考试成绩不会理想,但在升学、就业受阻后,完全可能凭浓厚的自学兴趣,另谋出路。去年网上爆红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之所以能逃过疫情期工厂清退农民工的风潮,是因为他太爱读书的缘故。莫言没有读多少教科书,但童年时期看“闲书”成为他的最大乐趣。世界会为爱阅读的人留一条生路。打开搜索引擎,关于书的榜单很多,且都在标榜自己的权威性。判断一张书单是不是值得信赖,关键看其是不是具有纯正的公益属性,有没有卖书嫌疑。和利益牵扯在一起的书单,难免不会把读者带进沟里去。因此,我们在筛选书目时,还是需要借一双慧眼,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的学校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开书单,让爱读书的师生自己先买后读再报销,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新教育是一个高度重视阅读的民间公益性教育改革实验,自2005年起,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研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迄今为止,新教育已经研制发布了包括幼儿园、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教师、校长、父母在内的十大系列书单,彻底解决了书香校园建设“读什么”的选择性困难问题。据了解,新教育团队完成十大书系的研制后,正在研发学科阅读书目和主题化、项目化研究书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评价新教育的书单时说:“虽有遗珠之憾,但绝无鱼目混珠 。”只要带着这个“菜单”按图索骥、适当增删,就可以让师生和好书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