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白血病治疗绝技三

 zd山笑 2021-04-28

扶正抗白冲剂对急性白血病

    长期存活的作用

    麻柔、刘锋、杨经敏、马玲、许勇钢、胡乃平、胡晓梅、薛向军、李柳、王楠等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压院,邮编:100091)应用扶正抗白冲剂治疗急性白血病D

    急性白血病中医属“急劳”、“血证”与“癥瘕”范畴,发病原因是耶毒人血伤髓,表现为虚实夹杂,邪实正虚。一般初期以邪毒及血瘀之实证为主,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高热,或皮肤黏膜出血;后期以虚为土,表现为面色觥白,口唇爪甲色淡,头晕,气短,乏力,腰腿酸软等症。

    目前白血病的治疗主要用化疗,但化疗祛邪亦伤正,急性白血病经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remm1 s1on,CR)后进入微小残留白血病(m1n1malres1dualleukem1a, MRL)阶段亦以正虚为主,表现为“邪去正衰”、“气阴两虚”的特点,主要表现有乏力,头晕,腰膝酸软,易汗出,或舌红,或舌体胖,有齿痕,脉象细数等气阴两虚之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包括CD3CD4一卜_降,CDs升高,NK活性减低,淋巴因子.激活杀伤(LAK)细胞活性低下等。完全缓解后处于微小残留白血病阶段,免疫功能虽有所恢复,包括CDNK细胞活性较完全缓解前上升,NK活性及LAK细胞活性有所升高,但仍较健康人低下。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有缺陷,符合“邪去正衰”的特点。《医宗金鉴·治诸积大法》提出“形虚病盛先扶正,形证俱实去病疾,大积大聚衰其半,须知养正积自除”的治疗原则。《素问·调经论》强调:“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因此扶正培本是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大法,目的在于重建及恢复微小残留白血病患者免疫功能,消灭或根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延长无病生存期。 90年代国外急性白血病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为16%43%,国内报告最高也达43%0通过扶正培本,重建及恢复MR1,患者免疫功能,预防白血病的复发,延长患者无病生存期。麻柔等医师针对微小残留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证候,研制了扶正抗白冲剂,临床研究表明确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

    扶正抗白冲剂组成:由人参、黄芪、首乌、仙灵脾、天门冬、补骨脂、女贞子、炒白术等9味中药组成。每袋12 g,含生药82.5 g。每次1袋,每日 3D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用212个疗程。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益气补元为君。首乌、天门冬、补骨脂、女贞子滋阴养血、补肾填精为臣。炒白术为佐,消方中滋腻。

    功用:滋阴补气,扶正抗白。

    90例患者,均经治疗获CR后(CR0.57.5个月,平均2,8个月)作为研究对象。男56例,女34例;年龄1359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1)81例,其中M15例,Mz8例,M366例,M5l例,M7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1)9例,均为L2。诊断及疗效均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标准。

    治疗方法。M3一般每36个月用氧化砷注射液(10 mg/ml)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天为1个疗程;M3以外的AN11。患者强化和巩固治疗用DA方案(DNR+ AraC)NA( NVT+Ara C)方案至少用6个疗程。9AL-L患者用VD1_PVDAPHD MTX交替应用至少6个疗程。其中2例作了自体骨髓移植。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扶正抗白冲剂。

    64名健康人(男30名,女34名,年龄2157岁)的测定结果(CD3:66.3%92,3%,CD4: 30. 3%52. 7%,口Ds:16. 9%38.9%CD208.0% ~18- 0%NK9.2%19.6%)。另检测了1J例(男6例,女4例,年龄2165岁)未能获CR的住院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

    疗效评定方法。持续完全缓解率(EF1)和长期生存率(Os)时间从完全缓解之日起计算。观察随访时间最短16个月,最长610个月。

    统计学方法:用F检验、t检验,Kaplan Me1er计算生存曲线。

    90例中,失访2例,因肝昏迷、肝静脉阻塞综合征死亡各1例;复发31例,持续完全缓解55例;3年、5F,F1分别为72.4%64.2%3年、5年生存率分另|j82 -2%77.2%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Nr细胞测定结果。未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异常,获完全缓解后患者这种异常减轻,但仍较健康人低下;用扶正抗白冲剂治疗后的患者获进一步改善。治疗后(D4变化:①治疗前CD4<30.3%1 1例,治疗后(33.8±2-4%)较治疗前(24 -9±32%)明显增加(P<O. 05)0⑦治疗前CD4在正常范围23例中3例治疗后<30.3%,其余20例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治疗后CDs变化:①治疗前CDs <16.9%5例,治疗后(33.3±9.3%)较治疗前(15,1±2.5%)明显增加(P<0.05)。②治疗前CD >38- 5%9例,治疗后(37.9±“.9%)较治疗前(47.7±9.2%)明显减少(P<0.05);但其中2例治疗后未转正常。③治疗前CD8在正常范围20例中l例治疗后CDS>38.5%,其余19例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

    治疗前后CR患者免疫球蛋白有改变,但无统计学意义,而淋转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Ool)

    本研究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达到64. 2%,长期存活率达到77.2%,与患者中M3多(64/88例)有明显关系。本研究L2MlMz5年持续完全缓解率分别是33%40%37%,而M3达到73%M3主要用氧化砷注射液治疗,可能是M3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效果和预后最好的一种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国M3治疗特色之一。

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病例

    范平国、林建美等医师(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邮编:314000)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白血病,其中5例获完全缓解。

    【病案举例1  主要症状:高热不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腔溃烂,滴水难咽,咳嗽,鼻腔内有血痂,胸、胫骨轻度压痛,五心烦热,神疲乏力,脉右浮弦数、左沉细数,舌苔黄厚,舌质暗红等。

    诊断:为M2 D

    中医辨证:属热毒伤髓败血。

    中医治疗:拟滋阴凉血,清热解毒。

    主要方药: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加减化裁。

    处方:水牛角(先煎)20 g,生石膏(先煎)30 g,生地15 g,丹皮12 g,赤芍10g,板蓝根20 g,银花10 g,连翘10 g,蒲公英15 g,黄连6g,白花蛇舌草20 g,半枝莲20 g,青黛(包煎)10 g,羚羊角粉(吞服)0.3 g,生甘草6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次100 mlo

    服中药后热渐退,精神好转,食欲增加。

    西医治疗:诱导缓解采用COAP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泼尼松),5日为1个疗程,间隔9日~14日重复,经3个疗程后达CR

    【病案举例2  诊断:为M3

    西医治疗:人院时白细胞o5×10g/L,不宜强烈化疗,采用HP方案(高三尖杉酯碱.泼尼松)短疗程7日,长疗程HOP方案(阿霉素,VCR,泼尼松)1 5日,间隔9日~14日,经2个短疗程及1个长疗程后获CR,化疗期间同时给予潘生丁600 mg/d静滴,连续7H,控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经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改善,改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清热解毒凉血。

    主要方药:清瘟败毒饮(水牛角、生石膏、生地、丹皮、赤芍、黄芩、焦山栀、黄连、知母、玄参、甘草、桔梗、连翘、竹叶)加减化裁。

    处方:水牛角(先煎)30 g,生石膏(先煎)30 g,生地15 g,丹皮10 g,赤芍10 g,黄芩6g,焦山栀lo g,黄连6g,知母10 g,玄参10 g,仙鹤草20 g,甘草10 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次]50 m1o

    以后增加补养气血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白术等持续应用,着重扶正,兼以清热解毒。后经治疗获CR

    【病案举例3  诊断:为L2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法。

    主要方药:五味消毒饮(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加减化裁。

    处方:银花10 g,连翘lO g,野菊花15 g,蒲公英15 g,紫花地丁15 g.板蓝根20 g,大力子10 g,桔梗6g,浙贝12 g,黄岑=6 g,半枝莲15 g,鹿衔草15 g,甘草6 ga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次100 mlo

    并积极配合西医支持疗法(化疗)。中医逐步着重扶正祛邪,例如用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以及六味地黄汤(茯苓、熟地、淮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等善后治疗,主要使用的中药有当归、黄芪、黄精、茯苓、白术、熟地、淮山药、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枸杞子等。

    西医治疗:以VP方案(VCR,泼尼松)6周获CR

    【病案举例4  诊断:为M2

    西医治疗:以HOAP方案(高三尖杉酯碱,VCR,阿糖胞苷,泼尼松)治疗2个疗程后白细胞下降至0.9×109/L,并发感染、高热,经输鲜血、抗感染,予中药治疗。

    主要症状:面色咣白,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心烦易怒,五心烦热,盗汗量多,舌质淡,苔薄白腻,舌尖红,脉细软。

    中医辨证:证属气阴两虚,邪伏下焦。

    中医治疗:益气养阴,利三焦而逐邪。

    主要方药:保元汤(人参、黄芪、甘草.、肉桂)加减化裁。

    处方:生晒参(另煎)10 g,生黄芪20 g,当归12 g,生地15 g,女贞子10 g,旱莲草10 g,虎杖根20 g,阿胶(烊化)12 g,枸杞子10 g,天冬12 g,麦冬15 g,丹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每日l剂,分2次煎服,每次150 mlo

    经上方加减治疗4周后,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4.4 x109L。最后按照正规化疗时间进行巩固、维持、强化和免疫治疗并经常服用中成药D后复查骨髓获CR

    【病案举例5  诊断:为M5b

    中医辨证:证属气阴两虚、邪伏下焦。

    中医治疗:治拟益气养阴。

    主要方药:右归饮(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茯苓、炙甘草)台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当归、甘草、生姜、大枣)化裁加减。

    处方:熟地15 g,山药15 g,枸杞子10 g,山茱萸5g,黄芪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银花10 g,连翘10 g,板蓝根15 g,白花蛇舌草20 g,丹皮10 g。每日1剂,分2次煎服,每次150'nlo

    西医治疗:采用HOAP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获CR

    5例患者CR后均给予甲氨喋呤(MTX)鞘内注射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1次~4次不等0 5例患者获CR后均以原诱导缓解方案1个~2个疗程巩固,其中例2HP方案合并HOP方案缓解后以HOAP方案巩固2个疗程。巩固治疗完成后均出院。

    维持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6巯基嘌呤(6MP)MTX口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以6MPMTXCTX或力口VCR每周1种药物序贯治疗。均在血液病门诊进行。

    强化治疗:在维持治疗期间,定期住院以原诱导缓解有效方案进行1个疗程的联合化疗,第1年每月1次,2年~3年后每隔2个月~3个月1次,第4年~第5年每6个月1次,共4年~5年不等,治疗后均常规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5例患者一直处于第1次缓解中,至今未见复发。

    免疫治疗:5例均接受卡介苗皮内注射,每次O.5 mg,半个月后重复直至溃烂,口服左旋咪唑每2周服3日,每日150 mg或在化疗结束疗程后第3周起连服3 日。

    影响白血病预后的因素颇多,结合本组长期存活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治疗前病程:本组5例患者人院前病程均较短,分别为7H20日,说明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缓解,随着病情发展,体内白血病细胞增多,缓解较困难,即使缓解,缓解期亦短。

    2.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程度:本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均为成熟型(M2M3M5b),其恶化程度较未成熟型低。

    3.年龄因素:本组患者为1 0岁~50岁,与文献报道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预后较差相吻合。

    4.本组5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并发症,由于坚持鞘内预防注射MTX,故减少了复发。

    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5例均用常规化疗方案1个~3个疗程后获CR,且在长期维持和强化治疗中未见复发等耐药现象,说明患者对化疗药物个体敏感性强。

    6.辅以免疫治疗:调动机体免疫力,杀灭残存的白血病细胞。

    7,运用巾药治疗:利用中医扶正与祛邪药物调整脏腑功能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整体治疗作用,对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延长缓解期和长期存活有着重要意义。

    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5例获完全缓解(CR)后,无病生存分别达1 8年、l6年、12年、11年和6年以上。长期存活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年龄10岁~5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2)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2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1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l]。患者均经临床、骨髓及细胞化学染色确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异常增生

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白血病

    郑翠娥医师(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邮编:250011)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临床常见,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临床亦较多见,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白血病难治的多,属中医的“虚劳”、“血证”、“癥积”、“温病”的范畴。该病起病缓慢,多为低热,无明显出血或只有轻微的出血(鼻衄、肌衄多见),无或仅有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少见重度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进行性加重,多为轻、中度贫血;白细胞总数多偏低,白血病细胞百分比亦较低;血小板多低于50×109L。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白血病细胞百分比多低于60%,巨核细胞少见或不见。与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急性白血病在临床、血象、骨髓等方而不尽相同。

    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白血病,多为因虚致病,以虚为主,虚中夹实,虚实转化之证。其治多补虚攻邪,补虚(气、血、阴、津、脾肾)以治其本,解毒、清热化痰、消瘀以治其标,标本兼治,相辅相成,收效较好。常用补气养血方、益气养阴方、清热解毒方、化痰消瘀方等,化疗多用HOAPH、方案,其剂量多为常规用量或半量,亦有的用小剂量(阿糖胞苷或三尖杉脂碱)。强烈的化疗可使完全缓解率有所提高,但不能使生存期明显延长,故中小剂量较为适宜。

    收治13例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应用1982FA协作组分型标准及杨崇礼关于白血病前期骨髓血象的改变进行诊断分型。难治性贫血( RA)2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 RAFB)1例,转化期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RAEB-T)5例,RA- - RAEB-RAEB- -T,RAEB -  - RAEB -  -T,PRCA(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4RAEBT1例,HA(溶血性贫血)-RAEB12例。本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最短2个月,最长37个月,中数5个月。

    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后的临床特点:起病缓慢(26个月,中数3,5个月);低热多见(9/13);无明显出血或轻微出血(8/13),且以鼻衄(4/13)、肌衄(5/13)为多;贫血进行性加重,分为轻、中度贫血;无肝肿大(9/13),脾肿大(8/13).淋巴结肿大(3/13),或仅有轻度肝肿大(3/13),脾肿大(4/13),淋巴结肿大(S/13),少见重度肝肿大(1/13),脾肿大(1/13),淋巴结肿大(2/13)

    转变为急性白血病后的实验室特点:血象特点,血红蛋白60~90 g/l.8例,91120 g/L3例;正常者2例;白细胞:4110×109/L2例,4.02.1×109/L8例,2-0×109/L以下者3例;白血病细胞百分比:未见幼稚细胞者1例,幼稚细胞<5%4例,6%15%5例,1 6%30%2例,>31%1例;血小板51~100 xl09L.者4例,5021×l09L8例,20×10g/L1例。

    骨髓特点: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者3例,增生活跃者5例,增生低下者3例,增生极度低下者2例。骨髓白血病细胞>60%4例,30%60%9例。骨髓巨核细胞>7个者2例.l6个者6例,未见巨核细胞者5例。

    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的类型:难治性贫血转变为急粒、急单、低增生急性白血病;转化期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过多转变为急粒、急单白血病,有的亦转变为红白血病;溶血性贫血转变为红白血病;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转变为急粒白血病。本组无1例转变为急淋白血病。

    13例患者该阶段中医中药治疗:分气血双亏、气阴两虚、热毒炽盛、痰瘀互结四型辨证施治。

    气血双亏者,用补气养血方:黄芪、当归、台参、自术、阿胶、丹皮、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砂仁、甘草。水煎服,日1剂。

    气阴两虚者,用益气养阴方:黄芪、西洋参、白术、生地、麦冬、升麻、小蓟、白花蛇舌草、云苓、甘草。水煎服,日1剂。

    热毒炽盛者,用清热解毒方:双花、黄芩、黄连、葛根、蚤休、生地、丹皮、赤芍、紫草、白花蛇舌草、石膏、甘草。水煎服,日1剂。

    痰瘀互结者,用化痰消瘀方:清夏、土贝母、陈皮、白花蛇舌草、赤芍、丹皮、丹参、红花、云苓、甘草。水煎服,日1剂。

    化疗:多应用联合化疗,首选HOAP方案(三尖杉脂碱36 mg/d,加生理盐水300 ml,静脉滴注,连用7天;+阿糖胞苷100200 mg/d,加生理盐水300 nrl静滴,连用7天;强的松30 mg/d23次口服;长春新碱12 mg,静推,每疗程1次)。亦有的用HA方案,小剂量阿糖胞苷(2050  mg/d,肌注);小剂量三尖杉脂碱(0- 51 mg/d,肌注或静滴)。小剂量三尖杉脂碱1mg/d,加利福平450 mg/d,口服。

    疗效按1987年全国自血病化学疗法讨论会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评定。本组完全缓解7例,完全缓解率63, 64%;部分缓解2例,部分缓解率18.18%;总缓解率81- 82%。无效2例,正在治疗2例,生存期0. 63,0年,中数0.7年。

    本组生存期0.63.0年,中数0-7年,生存期不够长,且易于复发,复发后较难缓解,预后较无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白血病更差。由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转变而致的急性自血病可能是急性自血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亦可能是一独特的疾病,值得进一步研究。

土三七外治急性白血病并发外痔

    李丽霞、侯伟等医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邮编:065000)运用土三七水煎外洗和外敷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外痔充血性水肿有着显著疗效。

    急性白血病由于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及白细胞质量异常,尤其是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更加低下,以及血小板的严重减少,易出现感染和出血,如并发外痔的感染和局部的充血性水肿,给治疗白血病带来了困难。用土三七水煎外洗和外敷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外痔充血性水肿有着显著疗效。土三七为菊科植物,性味淡温,八脾。话血消瘀,解毒消痈,可治跌打损伤、瘀积肿痛、乳痈、疥疮肿疡等。土三七水煎外洗和外敷同时进行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外痔充血性水肿有着显著疗效,亦更进一步证实了该药活血消瘀、解毒消痈之功效。应用本方法见效快,止痛作用明显,局部消炎作用好,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

    【病案举例】  患者,男,38岁,因面黄、乏力伴发热3个月,加重2周人院,当时体温37,8℃,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新鲜的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周身表浅淋巴结不大,胸骨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血常规:白细胞123 xl09/L,其中中性粒细胞13%,淋巴细胞22%,幼稚细胞65%,血红蛋白78 g/L.血小板20×109/L;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淋巴细胞系、原幼淋96%

    临床诊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Lz)

    治疗:给予VDCP方案化疗1个疗程。

    二诊:化疗后第6天,外周血白细胞0.5×109L、血红蛋白56 g/L、血小板2×109/L,发热体温38℃。肛门5点处有1 cm×1.5 cm外痔充血性水肿。

    临床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发外痔充血性水肿。

    治疗:硫酸镁外洗,每日4次。

    三诊:1天后充血水肿增大至2 cm×3cm,疼痛难忍,有灼热感,坐立不安。给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剂水煎外洗(双花20 g,公英20 g,黄柏20 g,生大黄20 g,牛膝15 g,白芷20 g),每日1剂,分3次外洗,同时配合马应龙痔疮膏外敷。

   四诊:局部治疗2天仍无效,疼痛严重时注射哌替啶(杜冷丁)亦无效。后改用鲜土三七(取其茎和叶)50 g/次,水煎外洗,每日3次,同时将已煎过的土三七茎和叶敷于局部。

    五诊:应用2次后疼痛减半。1天后疼痛完全消失,外痔充血水肿消减1/20连用3天充血水肿消退,患者无任何不适感,体温正常。

西黄丸治疗急性白血病并发症

    侯伟、杨淑莲、阎金玉、李达、王继亮等医师(河北省廊坊市中医院,邮编:065000)应用单纯中成药西黄丸治疗其并发症44例,收效满意。

    急性白血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祖国医学认为多由于邪毒郁结体内伤人而致病,急性白血病症状、体征的表现是由于邪毒在人体内与正气相争的反应,而急性白血病很容易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均有炎症、疼痛、出血症状,虽症状有轻有重,有患者自身的原因,亦有患者外部的因素,但都不同程度影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疗效,有的甚至因感染、出血加重而死亡。并发症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了不利因素,故治疗并发症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黄丸主要组成:牛黄、麝香、乳香(制)、没药(制)等。

    功能:解毒消痈,散结软坚,清热解毒,祛除邪毒。

   用法:内服,3 -6 g~,日3次。

    外用:将200 g药研末;过200目筛,凉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日12次,重者日3D

    方解:方中牛黄清热解毒,凉血;麝香消肿散结;乳香(制)、没药(制)均有活血理气、行瘀止痛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麝香有抗炎镇痛作用。没药有较显著的止痛作用,并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选病人44例,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1660岁。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依据全国急白诊断标准。

    并发症的治疗

    1.静脉炎(22):由于多次伥期静脉用药,尤其应用化疗药物,以致静脉炎。用物理方法或硫酸镁治疗,时间长,见效慢,止痛作用差,应用西黄丸外敷局部,日2次,均在?7天恢复正常。

    2.阑尾炎(4例):本组均在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出现,是由于化疗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或由于化疗后粒细胞减少而致病,由于化疗后全血细胞减低,外科不易手术时,应用该药内服6 g/次,日2q外敷阑尾处,日3次,同时可配合抗生索及输全血/成分血治疗,均在3 --8天症状体征缓解治愈。

    3.痔疮(4 p1l):均为外痔或混合痔,其中1例嵌顿,由于急性白血病粒细胞、血小板质和量的改变或患者卫生习惯差,易致痔疮感染出血,严重者发热,无法手术时用该药局部外敷日23次,内服3 g/次,日1次,疗效更佳,疗效快者当日见效,长的3天症状、体征缓解。

    4.带状疱疹(4例):由于急性白血病免疫功能低下易致病毒感染,当出现带状疱疹时疼痛难忍,影响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应用该药内服6 g//日,外敷局部3次/日,疼痛缓解,见效快者当日,慢者次日,10天均愈。

    5.疖肿(6例):急性白血病并发疖肿为常见,初期只有局部疼痛,若治疗不及时则扩大或出现发热,用该药治疗疖肿脓形成前,局部外敷,日2次,13天可愈,个别白细胞明显减少者<0,5×109/L1例)1周愈。

    6.肋软骨炎、皮下软组织感染(4例):肋软骨炎及皮下软组织炎症,虽症状轻,但不加以重视,则病情加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本组病历经该方法治疗均在3天治愈。

    通过以上44例的治疗观察,应用中成药西黄丸对急白部分并发症(上述6种)的治疗疗效肯定,应用简便,时间短,见效快,无任何毒副作用,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缓解生存有着积极的辅助作用,有利于中成药治疗该病的推广。

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黄世林教授(解放军210医院全军中医血液病专科中心,邮编r116021)依据传统中医中药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复方黄黛片(复方青黛片)为主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60例,60天内完全缓解率(CR)98+ 3%

    复方黄黛片主要成分:为雄黄、青黛、太子参及丹参。

    分析:复方黄黛片治疗APL的关键成分是雄黄、青黛。其中雄黄对NB4Hl_-60细胞具有促凋亡作用,加用青黛则有协同作用。雄黄属于砷剂,其与三氧化二砷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化学成分为二硫化二砷,且复方黄黛片为复方,故与三氧化二砷在疗效上有所不同。复方黄黛片与ATRA及细胞毒药无交叉耐药,且不受APL细胞形态学特点的影响,对各种类型的APL均有CR作用。

    复方黄黛片用法、用量:初服量5片,每日3次,1周后逐渐增至1012片,每日3次,直至CRo儿童用量酌减。

    选单用复方黄黛片治疗的17APL患者,均为住院病人,经临床、血象及骨髓象检查确诊为APL_。男8例,女9例,中位年龄28岁,其中M3a13例,M3t,4例;初治11例,复治6例,均接受了全反式维甲酸( ATRA)成合用HA\DA方案,其中1例为复发病例。

    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口腔感染1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肺内感染3例,颜面部感染、臀部脓肿、原发型肺结核各1例;11例皮肤、黏膜出血,其中l侧伴血尿,4例伴阴道流血。人院时伴D1C7例,伴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3例。

    全部服用复方黄黛片。

    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人院后常规腰穿取脑脊液检查,并鞘内注射氨甲喋呤(MTX)10 mg,氟美松5mg。确诊为CNSL者,每周鞘内注射12次,直至临床缓解。正常者于CR后再行预防性治疗1次。

    对症治疗。酌情抗感染及止血治疗;确诊为D1C者,配合小剂量肝素治疗;酌情输成分血、新鲜全血及冰冻血浆等;治疗期间若出现消化道反应或肝功能异常,可给予对症及保肝治疗,必要时可加服强的松4060  mg/do

    1987年苏州全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标准。17例均获CR ,CR100%。获CR所需时间为13 -107天,中位CR时间为“天。11例初治病例CR时问为30 ~107天,中位时间46天;6例复治病例CR时间为3264天,中位时间45天;13M3a病例CR时间为3064天,中位时间44天;4M3b病例CR时间为40107天,中位时间44.5天。

    外周血白细胞(WBC)变化规律。复治病例未见明显变化,初治病例在疗程中WBC的变化主要有上升型、下降型、相对稳定型三种形式。

    上升型共5例,占初治病例的45. 4%0此型患者人院初期WBC多低于正常,最低者为0.9×1 09/L,在疗程第79天时WBC开始上升,峰值可为人院时WBC1257.7倍,最高可达97.7×109/L持续528天后迅速回降至正常。初期外周血早幼粒细胞呈增多趋势,血小板变化不明显;后期外周血早幼粒细胞则迅速消失,继之白细胞回降,血小板回升并进入CR期。其间患者病情呈好转趋势,未见类维甲酸综合征(RAS的表现D

    下降型共4例,占初治病例的36- 4%。该型患者人院初期WBC多高于正常,最高者为82 -2×109140疗程第830WBC可回降至正常范围。其间外周血早幼粒细胞逐渐消失,血小板回升,最终进入CR期。

    相对稳定型共2例,占初治病例的18.2%o此型患者人院时WBC可略高于或低于正常,但在疗程中WBC升降幅度不大,呈相对稳定的态势。

    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动态观察显示粒细胞系统呈退行性改变。部分细胞的胞体增大,胞膜不清;胞浆可见空泡,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核膜不清,可见核肿胀或核固缩,有空泡;核染色质变薄,核仁不规则,周界不清;分裂细胞的染色体不规则,成熟粒细胞颗粒粗大。疗程过半,骨髓中的中性中、晚粒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骨髓缓解时,红系增生,粒红比例恢复正常,巨核细胞系统增殖,产血小板巨核细胞增多。疗程中未见骨髓抑制。

    疗程中并发症。人院时1例合并有原发型肺结核,疗程中演进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经抗结核治疗,症状缓解,并于第107天获CRo提示对合并有结核的APL患者,应加大抗结核的力度,否则会对APL治疗进程产生副效应。人院初期合并D1C7例患者,病情无加重趋势,D1C纠正。其余患者于疗程中未出现严重感染、出血,无D1C发生。

    毒副作用。腹胀2(18.2%),恶心、呕吐1(9%)2(18.2%)分别于疗程第841天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至256U/1_,139U/1_,,经保肝治疗降至正常D2例人院时ALTp高于正常,分别为57U/L346U/L,经治疗于第27天和第41天时恢复正常D本组病例中无1例出现黄疸,动态心、肾功能监测未见异常。雄黄属有毒中草药,但临床观察表明复方黄黛片的毒副作用较小,仅少数病例出现腹胀、恶心和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本组患者于疗程中未见黄疸出现,2例患者人院时即有ALT增高,另2例于疗程中出现ALT -过性增高,经保肝治疗均恢复正常。表明APL患者无论在治疗前或治疗中出现肝功异常,只有酌情给以保肝治疗,就不会对复方黄黛片的治疗进程及疗效产生影响。

    为了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初、复治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初治组可分为上升型、下降型和相对稳定型,以上升型多见。各型WBC变化趋势具有一定规律性。上升型WBC为先升后降,高峰期无类RAS的表现;下降型WBC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下降,但部分病例在人院初期可有短暂的上升,表明病情尚未控制。无论上升型或下降型在WBC处于峰值时,尤其是伴有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者,如条件允许均可行白细胞单采。本组有3例接受了23次白细胞单采,虽白细胞总数下降不明显,甚至有升高趋势,但外周血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减少乃至消失,CR时间短于本组中位CR时间。复治组WBC变化不明显,可能系原治疗方案影响所致。各型骨髓细胞形态学改变较为一致,以粒系退行性变为主,CR前期可见中、晚粒细胞明显增多。

    临床观察表明,复方黄黛片治疗APL不引起骨髓抑制,故疗程中一般无严重的感染、出血和D1C发生。人院时合并有D1C的患者,在疗程中均被控制。这表明复方黄黛片亦具有防治D1C的作用。

    本组病例的CR率达100%,初、复治(发)和各亚型患者均可获得CR,且中位CR时间基本相近。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马东升、吴学勤等医师(宁夏吴忠市中医院,邮编:751100)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属“虚劳”、“血证”、“癥病”范畴。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D”目前认为白血病属邪毒内陷,耗伤气血。『临床多见正虚标实之象,如发热、气短乏力、多汗、手足心热等。除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外,并用西药对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减少感染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中医治疗原则:扶正祛邪,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解毒抗癌。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麦冬、枸杞子、五味子、女贞子、龙葵、白花蛇舌草、半枝连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益气养阴方的抗白血病作用是综合的,一方面它具有促进白血病状态下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减轻白血病细胞的髓外浸润,降低恶性变的细胞膜流动性,改善其结构功能,促其恢复正常,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发挥间接抑、杀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白血病CFUL的产生及白血病细胞DNA的合成,具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抑、杀作用。有提高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其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效力,减轻其毒性,保护骨髓,促进造血的作用。

    【病案举例l  患者,男,6岁,因发热、四肢痛、而色苍白、纳呆3个月,于1993512日人院。

    查体:T37℃,贫血貌,两侧颈部、腋窝、腹股淘可扪及直径约0. 51+0cm大小不等淋巴结多个。胸骨压痛(+),心肺(一),肝肋下6 cm,脾肋下8 cm

    血象:血红蛋白75 g/L、白细胞l+30×l09L,原幼淋占87%,血,J、板60×109L

    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幼稚淋巴细胞占92.5%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k o

    治疗:1)经用V1(长春新碱1 mg,强的松45 mg)方案化疗,7天为1疗程,间歇5~10天。 2)同时服用益气养阴中药,处方:黄芪15 g,当归6g,麦冬6g,枸杞子6g,元参6g,黄精6g,五味子6g,白花蛇舌草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续服用。

    血红蛋白低于60 mg/L时于化疗前后少量输血。经五个疗程化疗达完全缓解(cR)而出院。缓解后继续服中药原方,并间隔30天用VP方案化疗1次,每周复查血常规一次。

    1995915日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110 g/L,白细胞6.8×109LN 0. 65L O30E 0.02M 0.05,遂停用一切药物。

    【病案举例2  患者,男,1 9岁,因发热,呕血,全身酸痛,乏力,消瘦,面色苍白一月,于199331日人院。

    查体:T36.6℃,贫血貌,浅淋巴结(一),胸骨压痛(+),心肺(一),肝肋下来扪及,脾肋下4 cmo

    血象:血红蛋白20 g/L,白细胞1.1×109L,幼稚细胞占15%,血小板40×l09/L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原幼稚淋巴细胞占91%

    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并感染。

    经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输血、支持治疗。患者有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细数等症状。

    中医辨证:气血虚弱,肝肾阴亏。

    治疗:宜益气养阴D

    投以大补元煎加减。

    处方:人参10 g,山药15 g,熟地15 g,枸杞子10 g,山萸肉10 g,鳖甲15 g,地骨皮1 0 g,甘草6g,半枝连30 go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连续服用半月后一般情况好转,开始用V/W1P(长春新碱1mg阿糖胞苷100mg6一巯基嘌呤100 mg,强的松45 mg)方案治疗。7天为l疗程,间歇714天。

    化疗期间中医治则: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抗癌解毒药。

    处方:熟地12 g,麦冬15 g,黄芪25 g,当归12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五味子12 g,白花蛇舌草20 g,龙葵20 go每日1剂,连续服用。

    血红蛋白低于60 g/L时少量输血。经4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 CR),出院后继续用原方巩固治疗。

    本文二例患者出现症状后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故取得满意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原则,也是取得满意疗教的重要原因。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

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刘旭梅、李东升、张敬东等医师(江西赣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邮编:341000)用中西医药结合的方法,标本兼治,取得一定的疗效。

    刘旭梅等医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对发热病人,先用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合当归补血汤(当归,黄芪)加减化裁。处方:生地20 g,水牛角15 g,丹皮12 g,赤芍9g,紫草9g,玄参12 g,当归9g,黄芪20 g,西洋参9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热退后改用八珍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合大菟丝子饮(菟丝子、泽泻、鹿茸、石龙芮、肉桂、附子、茯苓、牛膝、石斛、熟地、川断、山萸肉、肉苁蓉、防风、杜仲、补骨脂、茴香、五味子、桑螵蛸、覆盆子、川芎、巴戟天、沉香、荜澄茄)加减化裁。处方:黄芪20 g,生晒白参9g,白术12 g,茯莓9g,甘草6g,木香6g,当归9g,白芍9g,熟地18 g,生地18 g,川芎6g,菟丝子12 g,补骨脂12 g,肉苁蓉12 g,女贞子9g,旱莲草9g,枸杞子9g,何首乌9g,山萸肉12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

    研究表明:黄芪、首乌、补骨脂、菟丝子、熟地对CFU-G(粒系祖细胞)有促进作用。白术、茯苓、女贞子对CFU-E(红系祖细胞)有明显促进作用。黄芪配白术、苁蓉配菟丝子对CFU-EBFU-E(早期红系祖细胞)均有提高产率的作用。人参、补骨脂、菟丝子、肉苁蓉具有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以黄芪、人参、女贞子、枸杞子、白芍为主的方药能保护与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提高T4比值,增强NK细胞活性,对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治疗有利,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

    刘旭梅等医师选初治病人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 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659岁,平均29,8岁;ML3例,M2a7例,M3L,2例,M5L2例,M4 E01例;人院时中度以上发热9例;有出血现象的7例;周围血平均血红蛋白64.5 g/L,平均白细胞数为58,1×109/L,平均血小板数为94×109/L。对照组1 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246岁,平均年龄27.8岁;Ml 1例,M2a5例,M2b2例,M3a1例,M4al例,M4E01例,M5b2例;人院时中度以上发热6例,有出血现象的6例;周围血平均血红蛋白为76 g/L,平均白细胞数为68.5×l09/L,平均血小板数为65.5×109/L。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病人间周围血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白细胞数、平均血小板数无显著性差别(P>0.05)

    治疗组:4例用DA方案,柔红霉素40 mg/m2.d,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 mg/mzd,连用7天;8例用MA方案,米托蒽醌6mg/m2d,连用3天,阿糖胞苷100 mg/m2d,莲用7天;3例用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2 mg/mzd,连用7天,阿糖胞苷1oo mg/m2d,连用7天。同时使用上述中药。其中1例用粒生素150 V-g,皮下注射,连用8天,平均每例输注浓缩血小板5.6单位(200 ml新鲜全血浓缩的血小板为1单位),输注浓缩红细胞4,7单位(200 ml新鲜全血浓缩的红细胞为l单位)

    对照组:3例用DA方案,8例用MA方案,2例用HA方案,剂量和用法均同治疗组,其中l例用生白能100μg,皮下注射,连用5天,1例用粒生素150 μg,皮下注射,连用5天。平均每例输注浓缩血小板3+2单位,平均每例输注浓缩红细胞6.5单位。两组间平均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无显著性差别(P>0,05)o

    治疗组和对照组第一疗程停化疗后第28天血常规情况。治疗组:平均血红蛋白量74 g/L,平均白细胞数4.4×109/L,平均血小板数179×109/L。对照组:平均血红蛋白量49 g/L,平均白细胞数2.7×109/L,平均血小板数65×109/L。平均血红蛋白量( g/L)P<O.01,平均白细胞数(/L)P<O.05,平均血小板数(/L) P<0. 01。两组间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白细胞数、平均血小板数均有显著性差别。

    治疗组第一疗程骨髓抑制期38℃以上发热平均为3.1天,对照组10 -5天,两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治疗组一疗程完全缓解7例,完全缓解率46.67%,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完全缓解率23.08%,两组间一疗程完全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别(P>o,05)。对照组因脑出血死亡2例,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治疗组联合化疗后周围血象恢复较对照组明显加快,骨髓抑制期平均中度以上发热天数减少。

益气养阴清热治疗急性

  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徐瑞荣、顾振东等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邮编:250011)以益气养阴清热法作为中医的基本治法,与西医药结合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缓解率高,患者易于接受,有比较高的实用价值,但老年患者治疗比较困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亦称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1),两者在国际文献中通用,但AML更能反映国际协作组织FAB分类的实际。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探索和积累,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发现益气养阴清热法是最基本的治法。

    白血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体内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殖,导致红细胞数降低、血小板计数减少,有效的粒细胞生成不足,从而出现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类似于中医邪毒内蕴,耗伤阴血。化疗药物的作用主要是大量杀灭白血病细胞,相当于中医的祛邪解毒。但化疗药在尽可能多的杀灭白血病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同样具有增殖能力的骨髓正常造血细胞、生殖细胞及消化道上皮细胞,从而产生一系列毒副作用。由于化疗药的长期反复应用,使体内白血病细胞群产生耐药。

    徐瑞荣等医师发现/L乎所有患者都有气虚和阴虚的表现,而邪毒内蕴是白血病发病的基本因素。气虚表现为乏力、心悸、气短等,阴虚可生内热,出现发热,热迫血行则出现出血症状。故用益气养阴清热法为基本治法,配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益气养阴清热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帮助患者度过化疗关,对完全缓解后的患者能提高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部分中药具有直接杀伤白血病细胞和逆转多种药的耐药功能。

    益气养阴清热法的基本方:黄芪24 g,太子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生地24 g,黄精15 g,天门冬15 g,麦门冬15 g,白花蛇舌草30 g,半枝莲30 g,小蓟30 g,蒲公英30 g,甘草10 go部分患者缓解后以基本方为主配成丸药坚持长期服用。

    方解:黄苠、太子参、白术、黄精、生地、天门冬、麦门冬等能益气养阴清热;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小蓟、蒲公英等能清热凉血止血。选方用药与急性白血病贫血、出血、感染发热的临床表现相适应。

    临床加减:

    如贫血较重,乏力、心悸明显者,加当归lo g,阿胶10 g,枸杞子15 g,女贞子15 go

   如鼻衄、齿衄、皮肤瘀斑明显者,加三七粉3 g,丹皮12 g,玄参15 g.紫草10 g

    如伴感染、热势较重者,加金银花30 g,连翘15 g,栀子12 g,黄芩12 g,板蓝根15 go

    如持续高热不退者,加安官牛黄丸。

  部分患者缓解后以基本方为主配成丸药坚持长期服用。

    配合化疗:诱导缓解方案DAHAMA1AA为阿糖胞苷100200 mg,静脉滴注,l1次,第17D D为柔红霉素4060 mgM为米托葸醌810 mg1为去甲氧柔红霉素1015mg,静脉注射,l1次,第l3天。H为高三尖衫脂碱24 mg,静脉滴注,11次,第15天。每疗程间歇13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注射甲氨喋呤510 mg,每周2次,用至正常。缓解后用原方案强化巩固治疗2疗程。一般1年内每个月化疗1次,2年内每23个月化疗1次。以后视病情维持化疗。M3子维甲酸治疗1020 mg13次,用药4560天。亚砷酸10 rng,静脉滴注,11次,连用3060天。

    并发症及支持疗法:防治胃肠道反应,用胃复安、地塞米松或恩丹西酮等,注意口腔护理及清洗肛周,室内消毒,合理输注成分血及应用抗生索等。

    徐瑞荣等医师以此基本法配合化疗治疗AML156例。其中男93例,女63例,年龄12 - 78岁,中位数年龄35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32例。按国际Ⅳ忸协作组1985年制订的诊断标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l) 28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2)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40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r4)8例,急性单棱细胞白血病(Ms )25例,急性红白血病(M11例。其中初治125例,复治3 1例。

    根据病情,其中65例患者静脉滴注参脉注射液6080 ml11次,1418天为1个疗程。12M3患者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 n1l,l1次,1 0。一14天为1个疗程。18例老年患者静脉滴注榄香稀乳注射液200懈,11次,10天为1个疗程。

    1987年苏州全国白血病化疗会议疗效标准评定。完全缓解(CR)113例,完全缓解率72p 4%,属国内较高水平;部分缓解(PR)20例,部分缓解宰12. 8%;未缓解(NR) 23例,未缓解率14.7%;总缓解率85.3%0 M1、№、M3CR率较高,M4、地的焉CR率较低。1A治疗(_R率略高,但无统计学意义D应用维甲酸治疗的18M3完全缓解15例,完全缓解率83.3%。亚砷酸治疗3例完全缓解2例,但例数太少,无可比性。老年患者32例中CR1S(43.8%),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P<0+01)

    远期疗效:1 1 3CR随访86(76.1%)生存612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8+5个月。3年以上42例,占全部CR37.2%,占随访的48.8%。生存5年以上25例,占CR者的22,1%.

 

中药分期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王庆云、周荣卿等医师(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邮编:225411)采用西药联合化疗加中药分期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较好。

    目前联合化疗是治疗急非淋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但化疗抑制骨髓,明显减少白细胞、血小板,易使病人发生严重的感染、出血、贫血而死亡。王庆云等医师结合使用中医药治疗本病,诱导期以清热解毒、攻邪抗癌为主,间歇期和缓解期以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为主,减轻了化疗的毒副作用,调动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延长了缓解期,提高了缓解率。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比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好。

    一、诱导期(化疗期)

    治则:以清热解毒、抗痛攻邪为主。

    基本方组成:生地30 g,丹皮10 g,玄参10 g,青黛(另包)3g,山栀10 g,紫花地丁15 g,白花蛇舌草ZO g,半枝莲10 g,赤芍10 g,地骨皮10 g。每日1剂,疗程57天。

    临床加减:如出血者,加水牛角粉等;如发热者,加龙胆草、羚羊角粉等;如骨痛者,加蒲黄、五灵脂、乳香等。每日1剂,疗程57天。

    二、化疗间歇期与缓解期

    治则:以益气养血、扶正固本为主。

    基本方组成:党参15 g,黄芪30 g,白术10 g,熟地30 g,当归10 g,阿胶(烊化)15 g.紫河车10 g,甘杞子10 g,淮山药15 g,炒白芍10 g。每日1剂,疗程半个月。

    临床加减:如食欲不佳者,去熟地,加焦楂曲、茯苓、陈皮等;如头昏乏力者,加山萸肉、龟版等;如口腔溃疡者,加生石膏、玄参、牛膝等。

    12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53岁,平均35岁。全部病例均经上海、南京等省市级医院确诊o白血病按FAB进行分类:M24例,M34例,M43例,Msl例。

    按传统联合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治疗。MzM4Ms采用HOAPDA化疗方案,M3用维甲酸诱导缓解。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分期治疗。

    根据1987年全国白血病化疗讨论会(苏州)拟定的急性白血病疗效标准。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血象、骨髓象均正常)9例;部分缓解(临床症状好转,但血象或骨髓象未达到正常标准)2例;未能缓解(临床症状未有好转,血象、骨髓象未正常)1例。完全缓解率为75%

寒痹散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

    白血病皮肤浸润

    吴继萍、何晓明等医师(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邮编:650021)用自制寒痹散治疗急非淋皮肤浸润1例,取得较好疗效。

    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体内有大量白血病细胞广泛而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我国急性白血病比慢性多见。急非淋患者目前预后还是比较差,不治疗的自然病程很短,其白血病细胞皮肤浸润临床上不常见。病人总的治疗原则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寒痹散组成:川乌8g,草乌8g,桂枝6g,麻黄6g,细辛3g,红花45 g,川芎6g,南星6g,半夏5g,甘松6g,樟脑15 g

    方解:方中川鸟、草乌、麻黄、桂枝、细辛具有温阳散寒通络,软坚止痛的功效;川芎、红花可活血化瘀;半夏、南星可软坚散结;甘松、樟脑为引经药。

    现代医学认为:半夏、南星、川芎、红花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杀伤和抑制作用,能抑制肿瘤细胞DNARNA合成。

    功能: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解毒止痛。

    用法:研粉,开水调匀,均分2份,热敷患处2 -4小时,每日2次。

    【病案举例】史某,58岁,以左上臂、左腹股沟包块肿胀疼痛1个月,加重1周人院。

    症状:左上臂、左腹股沟局部冷痛,不能活动行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呆,少气懒言,舌质淡黯,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涩。患者主要是白血病细胞皮肤浸润影响左上下肢活动,生活不能自理,其拒绝化疗。

    查体:一般情况差,神清,重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无黄染。可及双侧颌下、左腋下、双侧腹股沟浅表淋巴结数枚,大者约3×4 cm,小者0 5×0.5cm。左上臂及左腹股沟包块分别为7×9 cm9x13 cm大小,局部皮肤呈紫红色,质硬,不活动,压痛明显口颈软,双肺呼吸音稍粗,心界无明显扩大,R:10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及,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踝以下轻度凹陷性水肿。血常规见外周血有幼稚细胞,骨髓片见大量幼稚单核细胞。

    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寒血凝滞。

    用自制寒痹散外敷肿块处。用药3小时后,包块明显缩小,左上下肢可以恬动,能行走,疼痛缓解,生括自理.10小时后左腹股淘包块消失,半月后左上臂包块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机体阳气不足,寒从内生,致阳气虚衰。因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脾为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精微至各脏腑组织,使阳气达于肢体四末D本病由脾肾阳虚,失其温煦作用,寒邪日重,气血凝滞,寒瘀互结,瘀积于皮肤所致。患者用寒痹散热敷,可促进皮肤吸收,使疼痛缓解,包块消失,生活自理,辨证用药,见效迅速。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验案

    夏小军、张鑫智等医师(甘肃省庆阳地区中医医院,邮编:745000)以天蓝苜蓿、墓头回等为主的清热解毒中药治疗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联合化疗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化疗祛邪亦伤正,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或者有严重合并症者,可在严密观察病情下采用中药治疗而达CR。根据急性白血病的特异性病理变化是白血病细胞的增生与浸润,经治疗达CR后体内仍存在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特点,清热解毒的中药可用于疾病治疗的始末,以期最大程度地杀灭白血病细胞。夏小军等医师处方中所应用的主药天蓝苜蓿(Med 1cago及墓头回(Patr1n1a-heterophllaBunge)等经体外药敏试验,表明均具有抗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病案举例】  患者,男,17岁。以头痛、头晕7个月,于199179日收住院。该患者于199012月底出现上述症状并伴左眼球突出,右侧耳聋,在某医院经骨髓穿刺等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b)合并巾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治疗曾用DAHOAP方案分别化疗2个疗程,甲氨蝶呤(MTX)加地塞米松(Dcx)10 mg鞘内注射共6次,并输血3 ?,00 ml.均未缓解,又并发肛周脓肿。

    检查:T 37.0℃,P 70/m1nR18/m1nBP14.0/9.O kPa。贫血貌,毛发稀疏,左眼球突出,右耳听力丧失,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神经系统未引出阳性体征,肛门左侧可见3 cm×5cm肿块已溃破,并有脓液渗出。舌质淡,舌苔白,脉象细。

    实验室检查D血象:Hb75 g/LRBC 2.3×1012/LWBC儿.8×109/LN 0.67L 0.15M 0.18BPC 95×l09/L。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红系增生明显受抑,单核细胞明显增生,原单核细胞O26,幼单核细胞0.34,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脑脊液化验正常。

    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5b),合并舡周脓肿。

    中医辨证:为邪毒炽盛、痰瘀互结。

    治则:清热败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处方:天蓝苜蓿30 g,墓头回30 g,龙葵20 g,虎杖20 g,半枝莲20 g,白花蛇舌草20 g,夏枯草15 g,赤芍10 g,…豆根15 g,白茅根15 g.仙鹤草15 g,青黛3 g(冲服),紫河车粉3 g(装空心胶囊冲服),炙鳖甲10 g(先煎)。每日l剂,水煎服。

    舡周脓肿局部清洁后外敫消肿止痛膏,每日1次。

    同时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鞘内注射MTXDex10 mg治疗CNSL,共4次。

    二诊:治疗32天肛周脓肿已愈D复查:HbSO g/LRBC 2.75×1012/L,WBC 4,0×109/L,N O.55,10. 41,M U.04,BPC 125x109/L。骨髓增生括跃,单核细胞O02,幼稚单核0.06,达部分缓解(PR)D

    中医辨证:为邪毒渐退,气阴两虚。

    治则:益气养阴,解毒化瘀。

    处方:天蓝苜蓿20 g,墓头回20 g,龙葵加g,半枝莲20 g.白花蛇舌草20 g,太子参20 g,黄芪20 g,当归20 g,女贞子15 g,旱莲草15 g,生地15 g.茯苓10 g,白术10 g,紫河车粉3 g(装空心胶囊冲服)。每日l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21剂诸症皆愈,经血象、骨髓象复查达完全缓解( CR)

    此后交替服用以上两方,半年后将原方浓缩为蜜丸剂,每次18 g,每日2次。持续交替服用。5年后减半量服用。6年后停药。其间用MTXDex10 mg鞘内注射共6次,并定期复查,临床症状、血象及骨髓象均达CR.随访至今已无病生存7年。

中西医分期论治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邱仲川(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邮编:200021)、胡琦、陈佩、王运律、应平平等医师应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台论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整体疗效水平得以提高,与单一药物治疗或传统化疗比较,具有高技、远效、安全、低毒的优点。

    慢粒白血病是由于多能干细胞系异常所致,特征性表现为Phl染色体阳性或形成BCR-ABL嵌合基因。90年代a-1FN治疗慢粒得到了国内外血液界的肯定,经a-1FN治疗的患者有少部分细胞遗传学可达到正常,并可使慢性期发展至恶化期所需的时间有延长,但病至加速期,用α-1FN的疗效不佳。而单用羟基脲或甲异靛治疗慢粒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045个月,同样不能延缓慢粒急变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论治的特点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分期治疗的同时,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骨髓象和外周血像进行分期辨证施治。在慢性期除应用公认的适量αlFN2b治疗外,结合慢性期肝热血瘀的特点,用清肝化瘀方合抑制细胞增殖的甲异靛类药物治疗,除有相当高的缓解率外,还使a-1FN、甲异靛类药物的副作用显著减轻,患者的体质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慢性期更延长。一旦病情恶化进入尚可逆转的加速期,除结合辨证改用养阴解毒方外,选用慢性期尚未用的慢粒细胞尚且敏感的羟基脲治疗。

'  50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患者),门诊8例,住院4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1672岁,中位年龄48岁;初治者30例,复治者20例(其中用过马利兰4例,羟'基脲6例,干扰素2例,羟基脲台干扰素8例);病程3天至3.5年。按照1989年第二届全国白血病治疗讨论会制定的慢粒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治疗前均确定为慢性期,停止原来的治疗方案。

    一、慢性期

    多为初发或发病3年内的患者,临床以代谢增高症状为主。有38例做过染色体分析,Phl染色体阳性者36例。白细胞AKP积分06分者37例,710分者9例,11- 20分者4例。

    用甲异靛或靛玉红合α干扰素(1FN)治疗。其中服甲异靛者24例,靛玉红者18例。外周血白细胞超过10×109/L或血小板超过400×l09/L,服甲异靛或靛玉红,每日3次,每次2550 mg,服至白细胞降至4×109/L、血小板100×109/L左右停药D 50例患者均在治疗的第1年内用a-1FN2b300U,隔日注射;34例用至第2年,12例用至第3年,8例用至4年以上;22例患者自第3年起每年用a-1FN2b300U隔日注射3-6月。

    中医辨证:为肝热血瘀型。

    主要症状:低热,盗汗,骨痛,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腹内癥瘕大而坚硬,便秘,舌质红,脉象细数等。

    治则:宜清肝化瘀。

    自拟清肝化瘀方:青蒿12 g,地骨皮15 g.丹皮15 g,黄芩12 g,山栀12 g,三棱15 g,莪术15 g,狗舌草15 g,白花蛇舌草15 g,龙胆草15 g,冰球子15 g,甘草10 g

    =、加速期

    多发生在35年内,中位发生期44月,共15例,以治疗耐药、脾大、血小板过高或过低为主,有6倒合并骨髓纤维化。

    用羟基脲治疗。羟基脲13 g/日,服至白细胞降至4.0×109/L、血小板100×109/L左右停药。

    中医辨证:为阴伤毒盛型。

    主要症状:面色晦暗,口干饮冷,手足心热,或见鼻齿衄血,瘕积复见增大,舌质红少苔,脉质细数等。

    治则:宜养阴解毒。

    自拟养阴解毒方:北沙参15 g,赤芍15 g,丹皮15 g,炙鳖甲15 g.旱莲草15 g,龙葵15 g,鬼臼15 g,半枝莲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甘草10 g

    三、急变期

    多发生在第4年,中位发生期48月,共8例(急淋变5例,急粒变2例,急单变l例),5年急变率为1 6%

    急淋变用DVP方案,急粒变、急单变用DAAAHA方案。

    中医辨证:为阴虚瘀结型。

    主要症状:多为病至后期,邪毒久久不除,阴液枯涸,营血热炽,瘀血日甚,见腹中瘕块日渐增大,身热起伏,疲惫乏力,口干苦不饮,舌质光红或瘀斑,脉象细数等。

    治则:宜滋阴消癥。

    自拟滋阴消瘀方:天冬30 g,太子参15 g,生地黄15 g,黄柏10 g,砂仁(后下)3g,炙鳖甲15 g,炙龟版15 g,泽兰叶15 g,益母草15 g,甘草15 g

    按照1978年全国白血病防治协作会议的标准判定疗效与治疗结果,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未缓解(NR)o

    治疗结果。慢性期总有效率(CR+PR)98%(49/50)。加速期总有效率(CRPR)为80%(12/15)5年急变发生率16%(8/50),急变期生存均在6个月以上,其中4例超过12个月o慢性期显著延长,中位生存期> 72个月。经临床治疗观察5年,共死亡10例,8例死于急变,l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1例死于尿毒症,5年生存率达80%

    中西医结合分期辨证论治的方法使慢粒白血病慢性期得到延长,中位生存期> 72个月,5年生存率达80%0

辨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梁贻俊教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邮编:100029)从事血液病治疗研究30余年,近年经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粒)多例,通过不断再认识,从中探讨出本病的主因、演变过程以及整体治疗方法,延长慢性期、防止急变及合并骨髓纤维化。

    一、病因病机

    (一)毒邪:是导致本病的主因。

    1.先天之毒(胎毒):乃母体通过胎血循环传致胎儿,潜伏不发,潜伏期长短与正气(免疫功能)强弱有关。一旦正虚或复受外毒侵袭,则伏毒泛溢,始而发病。

    2.后天之毒(外毒):

    (1)六淫化毒:即六淫之邪过甚,化为毒邪侵伤机体,积伏待发,一旦正气亏虚,调节功能失常,始发其病。

    (2)毒气:指一些特殊致病物质,如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此种毒气多具暴烈之性,机体感之,正气难以调节,感而即发。

    (3)指药物内所含的毒性物质,若误服、过服、久服或用法不当,其药毒通过口鼻黏膜、皮肤等不同途径侵入机体,损伤脏腑经络,轻则潜伏,甚则伤正致虚而发病。

    (二)正虚:是发病的条件,是病进的根本。

    正邪相争,正气虽衰尚可与毒邪相抗,邪毒不得嚣张,只暗耗精血,疾病处于稳定或缓慢进展阶段。然邪毒日进,正气渐衰,毒蕴日久,瘕积不消,毒瘀交织互结,可见瘕积速增,颈项腋下毒核迅起。髓毒侵伤骨络则骨痛;邪盛正衰,正伤精耗,血减髓枯;毒热蒸腾,热伤脉络,可见出血诸症;毒盛急变,致血枯髓竭;毒热上扰神明,则躁动神昏。此时病至终末期,阴绝阳散,阴阳离绝。

    二、治疗法则

    (一)解毒

    病机:毒邪侵髓犯血,阳热亢盛。

    常用药物分两大类,根据疾病辨证分期不同随机选用。

    1.清热凉血解毒:如水牛角、羚羊角粉、人工牛黄粉、赤芍、丹皮、黄连、黄芩、黄柏、知母、栀子、青黛等。

    2.抗癌解毒: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蛇莓、蟾酥、卷柏等。

    (二)扶正

    E)的在于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抑制病态细胞恶性增殖,促其凋亡,起机体调节作用。扶正的重点在肾,即滋肾阴,填肾精,使之阴阳协调,化生精血,但应注意切勿过之而助邪。

    常用药物:如_二地、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牛膝、元参、石斛等。适时尚需益气,气充则血生,常用药物如黄芪、太子参、西洋参、白术等。

    (三)活血化瘀

    目的:消除髓血瘀滞,通畅血脉,有助于解毒、扶正药力的发挥;可防毒瘀再结,导致病势发展;对本病后期合并骨髓纤维化起预防作用。

    运用:在病之初期,虽无明显癞象,但毒伏于内,易致气滞血瘀,故应用少量活血之品,可延缓毒瘀毒结、瘕积形成;病至中末期,瘀象毕至,癥积显著,可适当加大活血药量,但不宜用破血之品。癥积虽为瘀所致,实为毒瘀毒结,就本病而言,祛瘀不宜作为单一治法,毒解邪祛则瘀结可散,血象恢复正常,瘸积自消。

    常用药物:如丹参、红花、桃仁、山楂、泽兰、姜黄、郁金等。

    三、中西相参,辨证辨病结合

    梁老认为慢粒的治疗应参考西医对本病的分期,把握疾病发展、演变规律,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同病异治,处方用药个体化,对不同阶段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其骨髓、外周血象的变化,辨病辨证相参,立法施方,有的放矢,既要改善和缓解临床症状,又要控制骨髓和血象变化,必要时中西药物并用,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疾病发展。

    (一)慢性期

   本期病程较长,可分两型。

    1.毒邪侵髓,阴虚火旺型

    本型多见于慢粒初发。未经任何治疗来中医就诊者较少,经西药治疗病情尚不稳定,临床症状明显者多见。

    主要症状:面色苍白无华,五心烦热,低热盗汗,心烦而悸,纳差腹胀,胁下癥积,形体消瘦。舌质淡尖红,舌苔薄白,脉象细数等。

    治法:宜清髓毒热,滋补肾阴。解毒为先,清热、抗癌药物并用,滋补肾阴次之,少佐和胃活血之品。

    常用药物:黄连1530 g,黄柏1530 g,知母1530 g,青黛610 g,青蒿1530 g,白花蛇舌草3050 g,龙葵2040 g,赤芍2040 g,元参2040 g,生地2040g,熟地1530 g,石斛1530 g,花粉15~30 g,陈皮10-15 go

    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病情稳定者,中药扶正滋补胃阴为主;对西药治疗效差、血象控制不满意者,应重用清相火解毒之品,佐以滋肾阴,可同时选用紫金锭、梅花点舌丹、异靛甲配合治疗,慎用补气药物。

    2.毒伏骨髓,气阴暗耗,毒瘀互结型

    本型为慢粒慢性期,病程较长,历经数月至数年之久。

    主要症状:头晕气短,动则乏力,自汗盗汗,腰酸腿软,心悸眠差,脾区不适,大便溏稀。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沉细少力等。

    治法:宜滋阴益气,解毒,化瘀散结。本型扶正为主,解毒为辅,酌加活血药物,但不可破血。

    常用药物:熟地zo50 g,生地30 g,山萸肉1530 g,黄芪1530 g,炒白术2030 g.当归610 g,黄芩15 g,黄连20 g,黄柏20 g,卷柏1530 g,红花610 g,生山楂10 g,山慈姑610 g,生姜23片。

    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常不明显,需依血象变化调整用药:如嗜碱粒细胞增高时,可重用熟地、山萸肉、五味子等。如原始与早幼粒细胞偏高时,可加青黛、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豆根等,配合服用六神丸。如长期使用干扰素出现网织红细胞降低、红细胞系统受抑时,可加仙灵脾、巴戟天等,重用黄芪、当归等。如为防干扰素致肺与骨纤维化,还应加用化痰、活血药物口

    (二)加速期

    本期病程约36个月o

    中医辨证:毒热蒸腾,气阴俱伤,髓脉瘀滞。

    主要症状:面色咣白或褐暗,身热,胁下瘕积、坚硬疼痛,腰膝酸软,骨痛。舌质淡红,舌苔白厚或黄厚而腻,脉象细数。

    治法:宜清热解毒,滋阴益气,化瘀止痛。

    常用药物:黄芩2030 g,黄连2030 g,黄柏2030 g,干蟾皮48 g,青黛6~10 g,人工牛黄粉610 g,白花蛇舌草2050 g,龙葵加~50 g,黄芪2040 g,太子参2030 g,生地2040 g,熟地1530 g,山萸肉1020 g.女贞子1530 g,旱莲草1530 g,当归6-10 g,丹参20 g,生牡蛎2030 g,陈皮1015 g,砂仁610 g

    对使用西药治疗的本期患者,应滋阴清热为主,解毒抗癌次之;若未用西药,当解毒为先抗癌解毒重于清热解毒;在扶正之中滋阴重于益气,可配合异靛甲、梅花点舌丹同治。本病的发热,为髓毒内蕴、毒热外蒸、深伏血分伤阴所致,治疗宜重用滋阴药清血分伏热,以退蒸解毒,方可奏效。

    (三)惠变期

    为慢粒终末期,病势凶险,发展迅速,常需中西医结合并治,以望逆转病势,转危为安。   

    1.毒热积盛,扰神动血,正气虚衰型

    本型多见于急变后联合化疗效果差者。

    主要症状:壮热不退,烦热不眠,腹满坚硬,胸胁作痛,斑疹隐隐,鼻衄齿衄,甚则呕血黑便,躁动不安,神识不清,舌质淡白,或见瘀斑、血泡,舌苔灰焦糙,脉象弦滑数等。

    治法:宜清热抗癌,解毒凉血,兼顾正气。

    常用药物:水牛角2040 g,羚羊角粉35 g(分冲),白芍1020 g,丹皮1020 g,生地3040 g,生石膏2050 g,知母1530 g,元参2040 g,黄连20 ~30 g,西洋参1015 g,茅根3050 g,小蓟3050 g,仙鹤草2040 g,青蒿1630 g,白花蛇舌草50 g,龙葵25 g,蛇莓25 g

    如联合化疗时,中药宜清热凉血止血,顾护正气,清除兼症。直口高热神昏者,上方送服安官牛黄丸,每日24丸。如抽搐、便实者,上方送服紫雪丹,每日36 g。若患者不能耐受化疗或化疗无效时,中医当辨病辨证结合,标本兼治,清相火解毒、扶正填真阴,以救危亡。

    2.阴虚阳衰,气伤血亏,余毒未尽型

    本型多见于化疗过程中或猛烈化疗之后的患者。

    主要症状:面色褐暗,神气衰微,少气懒言,毛发枯燥,肌肤甲错,唇甲色淡,肢冷,呕恶不食。舌质淡,舌苔白,脉象沉细数无力等。

    治法:宜补阴助阳,益气养血,祛余毒和胃。

    常用药物:熟地1030 g,首乌20 g,女贞子20 g,枸杞子1530 g,仙灵脾615 g,巴戟天6-10 g,黄芪30 ~50 g,西洋参1020 g,当归1020 g,白芍1020 g,白花蛇舌草3050 g,蛇莓1530 g,陈皮10 g,半夏10 g,竹茹10 g,砂仁6g,山楂1015 g

从“瘀”论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医名家王士福教授、徐军娟医师(天津中医学院,邮编:300193)从“瘀”论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白血病范畴,是伴有获得性染色体异常的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的恶性变而引发的一种细胞株病。其临床特征为显著的粒细胞过度生成。临床表现为乏力、清瘦、发热、肝脾肿大及骨髓粒细胞恶性增殖,中医学将本病归于“虚劳”、“癥积”等范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可无症状,起病缓慢,因体检或其他而发现。该病为气血痰食邪毒长期相互搏击而成,病情隐匿,须防误诊、漏诊。

    《诸病源候论》中日:“虚劳之人,精髓萎竭,血气虚弱,不能充盈肌肤,故此赢瘦也。”并载有“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癌。”《丹溪心法》中云:“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盛,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可见本病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引起脏腑亏虚,毒邪一旦入侵伤血及髓,致使气虚血亏,脏腑功能失调,邪与营血相搏结,使气血流通失畅,脉络瘀阻,久而成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多与“瘀”有关。邪毒内部,气滞血瘀,脾胃不健,故食欲不振,周身乏力;郁久化热,热熬津血,血瘀气结,营卫失和,故有低热多汗,头昏心慌;久而成结,血络瘀阻,中气大伤,故腹胀腹痛,神疲消瘦;滞留不散,交台而成块,化热生火,扰及营血,灼伤阳络,迫血多处妄行;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营气大伤,故面色萎黄晦暗。而起病缓慢,隐蔽难愈,皆为瘀之特点。总之,该病为毒邪久恋血分,因毒致瘀,伤及全身,正虚瘀结,热毒炽盛,邪毒已人血伤髓,进人营血,相搏到气血瘀滞,当以祛邪而扶正,祛毒化瘀。皆从“瘀”论治以治其实,重用生黄芪、三棱、莪术、穿山甲等药物而达到邪去元气自复的目的。

    【病案举例l】杜某,男性,76岁。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热,自以为感冒,用感冒片及抗生素治之,治疗无效,仍时见低热。后食欲不振,体倦乏力,汗多,低热常见。遂至某医院查血象及骨髓象均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由于患者年高不堪放射疗法,并拒绝骨髓移植手术,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被其家属搀扶,消瘦脱形,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舌苔黑,脉象细弱,肋下有块,触多坚硬。

    分析:《素阃·举痛》载:“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放宿昔而成积矣。”点出了本病脾肿大的特点。明代李中梓指出“大积大聚,不搜而逐之,进补汤无益也。”

    治则:补益气血,祛毒逐瘀。

    方药:八珍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加白花蛇草、黄芪、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鸡血藤、三棱、莪术、穿山甲(先煎)o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2周后,低热消失,食欲渐佳,仍汗多,神疲倦怠,舌质淡,舌苔黑,脉象细。加倍黄芪用量继服2周。

    治疗2月后,无不适主诉,精神好,嘱原方每21剂,注意饮食调养。随访3年,其起居自如。

    【病案举例2  余某,女性,45岁。患者4年前闭经,未引起重视0 2年前开始脘腹胀满,腹痛并发现紫癜。至某血研所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穿刺显示已不适宜手术,遂要求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肋下积块坚硬,疼痛不移,多处紫癜,经闭,面色黄晦暗,舌质暗淡,舌苔黄,脉象细数。

    分析: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初为气结在经,原病血伤人络o"本病出现巨脾症时,可出现脾梗塞或脾周围炎,产生巨痛或久痛不止,与“久病人络”十分相似。此外,他还明确指出络病可致发黄,“久病必络,气血不行,发黄,非疽也。”指明了瘀血发黄与湿热黄疽的不同。

    治则:补益气血,行气散瘀,清热凉血。

    方药:清营汤(元参、生地、麦冬、犀角、银花、连翘、丹参、竹叶心)加生黄芪、当归、茯苓、棕榈炭、仙鹤草、旱莲草、女贞子、赤白芍、三棱、莪术、穿山甲(先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二诊:2周后,疼痛减轻,紫癍消失,效不更方,继服2周。

    三诊:脘腹胀满、腹痛消失,肋下积块变软,仍见经闭,体色黄晦暗,舌质暗淡,舌苔黄,脉象细。复查血象正常。

    方药:八珍汤合生黄芪、五妹子、茯苓、泽泻、仙鹤草、旱莲草、女贞子、白花蛇草、三棱、莪术、穿山甲(先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以巩固疗效。

    随访2年未发。

清肝化瘀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王运律、吴正翔等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邮编:200021)在中医整体辨证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清肝化瘀法为主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同时辅以扶正固本,疏肝解郁,调畅情志,整体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是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CML是骨髓克隆性增生的多能干细胞异常疾病,伴特异的细胞遗传的异常,即Ph染色体阳性。现代医学治疗CML主要方法是化疗、干扰素和骨髓移植。现代医学运用化疗(如羟基脲、马利兰)和干扰素等治疗CML,其疗效是依赖于化疗药物或千扰索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诱导分化、促进凋亡等生物学作用。有报道,马利兰或羟基脲治疗CML,中数生存期3545个月,5年生存率为29% -44%。干扰素治疗CML。,中数生存期为65个月,5年生存率约为50%59%0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有治愈CML的可能,但是受供体来源和受体条件的限制,不能广泛应用,而且风险大,5年生存率约为60%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患者的性格特征、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在得知患肿瘤后,多伴抑郁、不安、悲观、焦虑等心理反应。这些负性情绪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影响疾病的转归。中医学一直认为,情志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疾病也可以引起情志的波动。“因病致郁”,郁证,是最常见症状之一。郁证,首先影响机体的气机,后伤及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血液的运行。肝脏是调畅气机的中枢。肝主疏泄,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木郁达之”,治疗郁证,宜疏肝解郁,疏通气机,调畅情志。

    在临床中,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对待疾病,给予必要的精神援助等,都有利于稳定CML患者的情绪和病情。现代社会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有本质上的联系。在中医整体辨证的理论指导下,融入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念,发扬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特色,能有效地提高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

    早在60年代,就已证实清肝经实火中成药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胆草、芦荟、栀子、黄芩、黄柏、黄连、大黄、青黛、木香、麝香、柴胡、胆星)治疗CM1。有肯定疗效。在此基础上,逐步从当归龙荟丸中筛选出有效的中药(青黛)和有效的成分(靛玉红),并人工合成靛玉红的异构体甲异靛。靛玉红、甲异靛是自当归龙荟丸筛选出有效的中药成分及人工合成的异构体,治疗CML的疗效机制类似羟基脲,也是依赖其抑制肿瘤细胞DNA合成的生物学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应用靛玉红和甲异靛,中数生存期为3045个月,5年生存率为29%44%。曙光医院自60年代起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CML0 80年代初起,根据医院长期治疗CML的临床经验,予清肝化瘀法为主,酌情加用靛玉红或甲异靛、羟基脲、马利兰治疗CML

    CM1。证属中医“积聚”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正虚受邪,肝胆实热,气滞血瘀。治疗CML以清肝化瘀法为主。治疗方法是临床分期辨证论治,西医诊断和分期标准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分期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为肝热血瘀型、热毒炽盛型和正虚邪实型等3种证型。

    一,慢性期:初诊时病例大都处于慢性期o

    辨证:为肝热血瘀型。

    治则:以清肝化瘀为主。

    清肝化瘀基本方:龙胆草6 g,黄芩9g,山栀9g,太子参15 g,生地12-g,黄连3g,大黄9g,三棱12 g,莪术15 g,枳壳9g.制香附6g,青黛3g等。长期服用。

    方解:以太子参、生地等扶正固本;以龙胆草、黄芩、山栀、黄连、大黄、青黛等清肝胆实热;兼有三棱、莪术、制香附、枳壳等理气活血,疏通气机,调畅情志。诸药合用,扶正祛邪,疏肝解郁。

    临床加减化裁:如脾虚甚者,宜调其脾胃,间以六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半夏)加减;如肝火旺者,宜泻肝胆实火,加用龙胆泻肝丸(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加减;如肝郁气滞甚者,辅以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川芎、白芍、枳壳、香附、甘草)加减。根据周围血象,酌情加用靛玉红或甲异靛、羟基脲、马利兰等。

    二,加速期和急变期

    辨证:为热毒炽盛型和正虚邪实型。

    治则:清肝化瘀,益气养阴。

    方药:予清肝化瘀基本方和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三才封髓丹(天冬,熟地,人参,黄柏,砂仁,甘草)等参合应用,酌情化疗。

    急变期病情危重,病程多在1年以内。

    选白19841~ 20009月就诊的新病例,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明确诊断为CML,资料收集比较完整病例52例中,男34例,女18例;初诊时年龄:1470岁,中位数年龄38岁。生存期计算:生存期从确立CML诊断之日起计算,终止日期为死亡日或朱次随访日,所有病例随访最后截止日期为2000930o

    治疗结果:52CML病程32187个月,中数生存期为76个月(男74个月,女78个月),生存期大于96个月有20例,5年生存率为85%。有35例存活,死亡17例(CM1。并骨纤3例;CML并肺癌、尿毒症、心梗各1例;11例为CML急变)。

    本组病例统计结果表明,中数生存期、5年生存率等项指标明显优于以上各个单用药物的治疗效果。中西药结合治疗CML明显优于单用马利兰、羟基脲、靛玉红、甲异靛等药物。其疗效机制除了与中西药的生物学作用相加以外,还与在中医整体辨证的理论指导下,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有关。

消瘀灵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吴顺杰、颜美心等医师,张惠臣、徐培平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510400)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特点及性质人手,阐明中医瘀血证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密切关系。指出活血化瘀药物复方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消瘀灵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临床取得很好的疗效。

    慢粒证属中医的“血证”、“癥积”、“虚劳”等范畴。病因上,慢粒可分为邪正两个方面,邪实有热毒、瘀毒、温热、湿热、痰热;正虚有脏气不足。诸邪毒侵入人体,通过经络侵及脏腑骨髓,导致气滞血瘀是发病的关键。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而出现各种虚实夹杂的临床征候群。气滞血瘀则是发病的关键,基于此,结合慢粒的发病特点及病程演变,将慢粒分为营血热炽血瘀型、痰瘀互结型、气血两虚血瘀型、气阴两虚血瘀型、脾肾阳虚血瘀型5型。

    从血液流变学上来看,慢粒患者的外周血中出现大量中、晚幼粒细胞,这些细胞体积大而变形能力差,对血液黏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体外实验表明,白细胞悬液达15%即可显示其增高血黏度的作用,低切变速率时白细胞在微血管内会形成堆积,当微血管管径为白细胞直径的75%时,白血病细胞就可阻断该处血流.与原始淋巴细胞相比,原始粒细胞对血管壁有更大的黏附性。白血病细胞在微循环的郁滞,使器官组织缺血、缺氧,局部浸润可导致血管壁的损坏和破裂,这些因素加上白血病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使患者易并发血栓,甚至发生D1Co这些病证的形成均与瘀血有关。如《血证论》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诸病源候论》云:“瘀久不消则变为积聚癥瘕也。¨《金匮》云:“五劳虚极,赢瘦时疏,……内有干血。”指出了血瘀学说与慢粒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括血化瘀之品可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中药靛玉红的发现与运用,给慢粒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运用-临床,有效率仅为60- 65%,不及马利兰,若与解毒化瘀的清肝化瘀方合用,则有效率可提高到90%。但长期应用靛玉红,早期幼稚细胞将出现耐药性。

    肝脾肿大是白血病的重要指征之一,治疗应多子活血化瘀,佐以解毒扶正法,并用消白散为主,治疗慢粒疗效满意。大黄廑虫丸(大黄、廖虫、黄芩、甘草、桃仁、杏仁、白芍、干地黄、干漆、虻虫、水蛭、蛴螬)对缩脾具有良好疗效,与单纯化疗对比,无论是脾脏缩小的程度还是速度都远比单纯化疗优越,其差别非常显著。从活血化瘀药的现代药理研究来看,大黄廑虫丸能使毛细血管中红、白细胞聚集和附壁现象减少,明显地改善血瘀证动物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缩短红细胞电泳时间,并使动脉壁伊文斯兰含量明显降低;抗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血小板聚集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对慢粒病人的血液理化特性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大黄廑虫丸可致药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临床应用时,结合慢粒的发病特点及性质,加用山慈姑、大青叶等抗肿瘤药物对该成药进行改革,运用于临床取得很好疗效,且未发现引起过敏反应及毒副作用。

    采用消癀灵(大黄廑虫丸加减)为主,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显著。在运用消瘀灵治疗慢粒病人时,有以下体会:①单用时适合于症状及体征较轻、骨髓中原始加早幼粒细胞应<5%、没有明显感染及出血症状的患者,若肝脾肿大明显,可加用化疗药物(减量运用);②治疗过程中若出现感染或出血,应积极给予抗感染、止血和输血等支持疗法;③单用该药时,开始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反跳现象,继续坚持用药则会降下来;若出现白细胞总数持续上升,且原始加早幼粒细胞>10%,则应加用羟基脲等化疗药物,以降低白细胞总数及幼稚细胞,以防急变,待病情稳定后继续服用消瘀灵巩固疗效。宜尽量减少化疗药物的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④消瘀灵一般用量为5 g t1d,若患者肝脾肿大显著或白细胞总数大于50×109/L,可加大剂量至8 g t1d

    【病案举例1】何某,男性,69o以头晕乏力,伴腹胀、纳差10天为主诉于1999108日收入院。患者3年前确诊为“慢粒”,并予化疗缓解,遂未坚持服药,10天前出现上述症状。查:肝肋下约3 cm,质硬,无压痛,脾肋下4cm,质坚,有压痛。血象:WBC:48.0×109/LRBC:2.04×109/LHBG:74.2 g/L,PLT:287×109/L。分类:早幼粒:0. 05,中性中幼粒:0. 43,中性晚幼粒:0.16,杆状核:0-15,分叶核:0,12;骨髓象:粒系细胞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性中、晚幼粒为主,占59%,嗜酸、嗜碱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原则:予活血化瘀,佐以解毒软坚,益气养阴。

    方药:用消瘀灵为主,配合六神丸(百草霜、麝香、牛黄、珍珠、冰片、蟾酥、雄黄).

    用法:消瘀灵5 g t1d,六神丸30t1d

    二诊:连服半月,待白细胞总数降至20×109/L,停用六神丸,继服消瘀灵。

    三诊:连服月余,主要症状消失,肝脾回缩正常,复查血象,白细胞总数降至正常,以中性中幼粒细胞降低尤为明显,嘱病人出院坚持服药。

    随访3年,病情稳定,复查血象及骨髓象,均示完全缓解象。

    【病案举例2  练某某,男性,68岁。心悸、头晕、喘促,活动后加重月余。199983日入院。查:肝肋下约10cm,质硬光滑,有轻压痛,脾高度肿大,甲乙线10cm,甲丙线15 cm,丁戊线十2 cm,质硬光滑,压痛不明显。舌质淡暗,舌底络脉青紫曲张,舌苔白,脉象细涩。血象:WBC: 44.2×109/LRBC  2. 08×1012见,HBG:62.6 g/LPLT:8.96×109/L。分类:原粒:o- ol早幼粒:0 - 02,中性中幼粒:0,29,中性晚幼粒:0.20,杆状核:0.25,分叶核:0 .12;骨髓象:粒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性中、晚幼粒细胞及杆状核为主,占49%,嗜碱性粒细胞增多。NAP阳性率32%,积分44分。

    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予消瘀灵配合羟基脲、六神丸。

    用法:消瘀灵8 g t1d,羟基脲0.85 g t1d,六神丸30t1do中药汤剂以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芍药、地黄、川芎)合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为主加减化裁。

    二诊:20天后。患者白细胞总数降至10×109/L左右,肝脾均有回缩,肝肋下4 cm,脾肋下5 cm,逐渐停用羟基脲、六神丸、消瘀灵降至5 g t1d

    三诊:继服10天,肝脾均回缩至肋下,复查血象和骨髓象均示完全缓解。出院时嘱病人坚持服药。

    随访半年,患者病情仍保持稳定。

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验

    江苏省名老中医孙秉华主任中医师(江苏省滨海县中医院,邮编:224500)诊治慢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法用药独具特色。

    急性白血病年龄偏小,而慢粒的发病年龄则偏大。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化学毒物和药物、遗传因素等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血液科中比较顽固的肿瘤性疾病,化疗仅能延长患者的寿命。慢粒在中医典籍中并无相应名称,究其成因,孙老认为“毒’’''痰…'瘀’’''虚”乃证之关键。肝肾阴伤为内因,湿热毒邪盘踞骨髓为外因,痰瘀交阻为主要病理表现和疾病加重的标象,晚期则多见气阴两虚,且年龄与发病具因果关系。《琉球百问》谓:“人之成形,是肾始。成形之始,为邪火所炽,即为毒。”因毒邪内伏肾经,加之六淫七情,饮食所伤,正气复损而防御功能低下而病发。毒邪的侵袭,无论先天之毒、后天之毒,皆因正虚而受邪。因而表现整体之虚损、局部之肿胀,呈虚虚实实的复杂变化。

    痰和瘀的形成,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孙老认为中医治疗慢粒,70年代只重视瘀,认为“结块之处必有瘀血”。而通过l临床观察认为,活血化瘀并不能满意地改善慢粒的肝脾肿大等症状,必须加入化痰软坚之品,方能更显疗效。诚如“饮发于中,随处留积’’之谓。临床所见胸骨压痛,肝脾淋巴结肿大,舌质紫暗等临床证候实由痰瘀互结所致。至于虚象乃穿插于整个病程中,尤其后期表现更为突出。故正确掌握和使用“毒”“痰'瘀"“虚”四诀,治疗慢粒往往应手。

    一、辨证治疗

    (一)热毒伤肾、肝肾阴虚型

    本证多见于慢粒的慢性期。

    主要症状:低热缠绵,头晕眼花,五心烦热,疲乏盗汗,耳鸣耳聋,腰酸膝软,胸骨疼痛,肝脾肿大,面黑体瘦,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检查:血栓白细胞总数增多,常在50×109/L以上,血小板变化不大,亦可见增加,血色素轻中度降低,涂片见原粒细胞,以中晚幼粒细胞增生为主。骨髓象中粒细胞增生显著,嗜碱性粒细胞通常增多,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多见。

    治疗原则:宜滋补肝肾,凉血透热。

    常用方剂: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合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化裁。

    处方:野菊花15 g,甘拘杞30g,山萸肉30 g,生地黄24 g,青蒿10 g,鳖甲30 g,丹皮10 g,白薇30 g.寒水石30 g(先煎),生石膏30 g(先煎),六一散30 g,猪殃殃50 go

    (二)痰瘀互结、肾气亏损型

    本证多见于慢粒加速期,或慢性期治疗不力。

    主要症状: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骨骼疼痛,肝脾肿大,脾肿大尤为突出,有胀坠感,腰膝酸软,不能久坐久立久行,纳谷尚可,舌质紫暗瘀斑,脉细涩,皮肤发花或甲错等。若脾脏迅速增大,过脐或人腹腔,血小板减少,要警惕其急变。一般说来确诊后23年内,多见此型。血检呈一多两少现象,白总高,血色素、血小板减少,此时观察血小板变化亦有预后意义。

    治疗原则:宜化痰消瘀,扶助正气。

    孙师自拟方处方:党参30 g,西洋参10 g,盐水炒鳖甲30 g,甘枸杞30,砂仁拌熟地30 g,生蛤壳30 g,生牡蛎30 g,海藻30 g,海带30 g,大贝母10 g,炙水蛭10 g,地鳖虫10 g,制乳香10 g,没药10 g,五灵脂10 g,泽兰15 go

    (三)气血亏虚、热毒留恋型

    本证多见于慢粒慢性期或治疗好转时。

    主要症状:头晕眼花,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爪甲色淡,心慌气短,皮干发枯,自汗盗汗,痞块反复,消而复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数。

    检查:血髓象检查常较治前好转,脾脏可能回缩或轻度肿大,巨脾很难发现。

    治疗原则:宜补气养血,清解邪毒。

    常用方剂:方选八珍汤(当归、熟地、人参、茯苓、白术、甘草、芍药、川芎)或十全大补汤(八珍汤黄芪、肉桂)加减。

    处方:当归10 g,熟地15 g,西洋参10 g,猪苓10 g,五味子10 g,甘枸杞20 g,山萸肉lO g,半枝莲30 g,白花蛇舌草30 g,猪殃殃10 go

    由于本病具有“毒”“痰”“瘀”“虚¨夹杂为患的特点,放治疗用药常以补益肝肾心脾、软坚化痰消瘀、清透邪毒抗癌为侧重点,效果较好。

    【病案举例】  张某,男,38岁。以乏力汗出、胸骨疼痛、脾脏肿大住某医院治疗3个月缓解,出院后续用“羟基脲”,于'199413日因白细胞增生邀孙老诊治。

    刻诊:倦怠无力,面黑体瘦,胸骨疼痛,脾脏肿大为肋下7 cm,腹部坠胀,纳谷不馨,眼睑爪甲淡白无华,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细弱。

    血检:白细胞22.7×10g/L,晚幼粒0.2,血色素70 g/L,血小板80×109/L0

    中医辨证:气血亏虚,热毒留恋,正虚邪胜。

    治则:宜扶正祛邪,补益气血,清解邪毒。

    处方:西洋参10 g,猪茯苓各15 g.枳实6g,白术10 g,当归10 g,丹参10 g,白薇30 g,盐水炒鳖甲30 g(先煎),龙葵30 g,猪殃殃30 g,白花蛇舌草30 g,炙鸡内金10 g。水煎服,每日l剂。

    二诊(115日):服药10天,精神较增,纳谷亦佳,大便质稀色青,血检较前略有好转D治守前法,酌加健脾渗湿之品,原方加炒苡米30 g。水煎服,每日l剂。

    三诊(21日):续服半月,情况较佳,因长途劳累,正气陡虚,脾肿较前增大,坠胀明显,舌质紫暗,血白细胞40.0×109/L,晚幼粒0. 90

    辨证:此乃正气不支,免疫功能低下,常示复发或恶化的指征。    治则:用扶正化瘀消痰调节整体,遏制血癌细胞,倡导“治证以治瘤”的策略。

    处方:自拟方加仙灵脾15 g,巴戟天15 g,以冀鼓舞肾气。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2月加日):前方服后,自觉胸胁舒畅,坠胀感若失,纳谷较佳,大便虽溏但日解12次。

    辨证:为清热解毒药多伤脾阳之故。

    治则:脾阳需赖肾阳温煦,故上方增A温肾益气之品。

    五诊(310日):患者原方续服1月,收效明显,症情稳定,生活自理。药已中鹄,原方改为糖浆续服,以巩固之。

    六诊(85日):经某医院骨检(B9408)示:静止期慢粒骨髓象。

    【按】  该病虽血髓检查正常,亦无症状体征,但仍有复发恶化之虑。因病之根本在于肾气亏虚,故拟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捋)合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为方以善后。次年810日,该病员骨髓复查示:“正常骨髓象”。

清毒祛瘀汤治疗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沈一平、周郁鸿、叶宝东等医师(浙江省中医院,邮编:310006)应用清毒祛瘀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清毒祛瘀汤基本方组成:藤梨根30 g,白花蛇舌草30 g,墓头回30 g,薏苡仁30 g,青黛12 g,丹参15 g,蒲公英15 g,当归9g,陈皮5g,青皮5g,生甘草3 go每日l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连服36年,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之品。

    清毒祛瘀汤方解:方中以藤梨根、白花蛇舌草、青黛、墓头回、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以薏苡仁、陈皮、青皮等健脾行气化痰;丹参、当归等养血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本方集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于一身,治疗效果好,同时又使病人在维持治疗时羟基脲的用量明显减少,生存质量提高。但本方对脾胃虚寒者有一定副作用应加温胃药同用。

    功效:共奏清热解毒、祛瘀化痰之功。

    临证加减:如肝脾肿大明显者,加桃仁6g,红花6g,丹皮9g,赤芍12 g等;如发热口干、便结、舌红、脉洪者,加大黄6g,生石膏30 g,知母12 g,贯众15 g,苦参15 g等;如有贫血、头晕、气短、面白乏力者,加太子参30 g,生黄芪15 g,山药15 g.白术12 g,茯苓12 g,山萸肉9g等;如有腹胀、纳呆、便溏、胸满、舌淡苔白腻者,加半夏9g,竹茹9g,白芥子9g,莱菔子12 g,茯苓12 g,川朴花Sg等;如有皮肤紫癜、鼻衄、齿衄者,加白茅根30 g,水牛角30 g,紫草30 g,仙鹤草30 g,大蓟15 g,小蓟15 g等;如有关节疼痛、两足浮肿者,加宣木瓜12 g,丝瓜络12 g,海风藤15 g,羌活9g等;如有低热、盗汗、赢瘦、口干、潮热、舌红少苔、脉细者,加麦冬9g,五味子9g,丹皮9g,生地12 g等。

    36例均经骨髓穿刺及血液检查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且均为初诊的慢性期病人。随机分为清毒祛瘀汤合西药治疗的治疗组16例,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20例。治疗组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2.5岁。对照组20例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8.5岁。有PH1染色体者,治疗组1 5例,对照组15例。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治疗:①羟基脲每天13 g,分次日服,具体用量根据病人白细胞数量情况而定,当白细胞数小于10×109见时停用,服药期间定期查白细胞数,持续用药观察6年;②干扰素300600 U肌肉注射,隔天1次,共用39个月。

    治疗组治疗: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再用清毒祛瘀汤加减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是两组病人6年持续缓解生存率及羟基脲的用量(维持剂量),疗效依据均通过骨髓象及外周血象来评估。两组6年缓解生存率比较(n %),治疗组例数16,≥611例,<65例,缓解生存率68. 750对照组例数20,≥67例,<61 3例,缓解生存率35. 00口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6年缓解生存率比对照组高。

    两组病人平时羟基脲维持量比较,治疗组例数16例,>1o g/日3例,≤1.0 g/日13例。对照组例数20例,>1,0 g/日15例,≤l.o g/日5例。治疗组平时羟基脲维持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O.01)

三石净血汤治疗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高德法、高瑜、王周平等医师(西安中医血液病医院)采用三石净血汤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8例,总有效率达86.5%。本病在慢性期服用本方一般可控制,不必西药化疗。亦可在慢性期配合羟基脲,效果更好,待缓解后逐渐减药。可加快病情好转以达完全缓解q本方有类似西药化疗之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在加速期、急变期可配合中、小剂量化疗,但剂量不宜过大,以防三系严重受抑而出现大出血及严重感染。

    三石净血汤:料姜石loo g,寒水石50 g,生赭石30 g。以上三药先煎1h,取其上澄清液及上浮红色物煎下列草药:生地炭30 g,鱼腥草10 g,丹参20 g,败酱草10 g,净甘松10g,青黛3g,诃子lo g,炙升麻6g,生甘草6 go

    用法用量:取汁200 ml,每日2次,每3个月一疗程,每10天复查外周血象1次,每3个月做骨髓检查1次。

    功效:本方具有清热解毒、净血育血、降白细胞、除幼稚细胞之功效。

    服用本方一般1030天可收效,36个疗程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   

参莲四白五黄汤治疗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姜首起(吉林省通化县中医院,邮编:134100)、单鸿玉、何秀珍等医师选用羟基脲片与参莲四白五黄汤配伍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尤佳,且不良反应少。

    羟基脲片是治疗多种肿瘤的抗代谢药,主要抑制核苷酸还原酶,选择性地阻止DNA合成,杀伤S期细胞,与参莲四白五黄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西药合用,共奏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尽快获得完全缓解,诸证悉除之良效。

    参莲四白五黄场组成:人参10 g,半枝莲30 g,白术15 g,白芍15 g,白芥子15 g,白花蛇舌草30 g,生地黄30 g,黄芪30 g,黄芩15 g,黄连10 g,黄药子15 g,当归10 g,夏枯草15 g

    用法用量: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剂服3次。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生地黄和白芍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以解本虚;佐以黄芩、黄连清热解毒,以解标实;再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白芥子、黄药子以攻邪抑癌,以达扶正与攻邪兼顾。

    【病案举例】  患者,男,3l岁,干部,病历号91182。因心悸、气短、发热、左上腹肿块2月余,于1991128日人院。    体检:T38.5℃,P104次/m1n, Bp83/60mmHg,两肺散在湿性啰音,胸骨下段轻度压痛,心脏(一),皮肤及巩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脾左肋缘下7.0 cm,质地偏硬,轻度压痛,肝未触及。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细数。

    化验血象:RBC 4.53×1012/LHb154 g/L,PL1337×l09/LWHC16.8×109/L。分类:原始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6%,中幼粒细胞19%,晚幼粒细胞3%,杆状核细胞20%,分叶核40%,嗜酸粒细胞5%,嗜碱粒细胞1%,淋巴细胞4%   

    骨髓象:增生极度活跃,粒系占91.5%,红系占8%,粒:红为11.441。分类:原始粒细胞1%,早幼粒细胞2,5%,中幼粒细胞30%,晚幼粒细胞12.5%,杆状核粒细胞25%,分叶核粒细胞11%.嗜酸粒细胞9%,嗜碱粒细胞0.5%,中幼红细胞1.5%,晚幼红细胞6.5%,成熟红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淋巴细胞0.5%,比例减少。血小板成堆易见。染色体Ph(+)

    诊断:(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2)肺部感染。

    中医病名:癥瘕积聚。

    中医辨证:为邪毒内陷、耗伤气血所致。

    治疗:宜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攻邪抑癌。服用自拟参莲四白五黄汤。同时口服羟基脲片每天60mg/kg,分3次口服,连续治疗15天。并同时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钠每天30g,连用15天为1个疗程。

    1991212日化验血象:RBC4.90×1012/LHb145 gLPLT 110×109LWBC 11×109/L,晚幼粒细胞儿%,分叶核60%,淋巴细胞25%,单核细胞3%,嗜酸细胞1%0患者双肺呼吸音清晰,体温正常,脾左肋缘下2-0 cm,诸证减轻,故停用氨苄青霉素钠,继续用参莲四白五黄汤及羟基脲片治疗2个疗程。

    1 991316日查血象:RB4.80×1012/L        PLT 140×109/LWBC7×109/l_,嗜中性细胞56%.淋巴细胞41%,嗜酸粒细胞2%,嗜碱粒细胞1%。完全缓解骨髓象。诸证已罢,体重增加,一般状况较好,当日患者要求出院。

    1 991317日出院,行门诊治疗,定期来院复查。考虑患者身体久病仍虚,出院时给患者带参莲四白五黄汤60剂,嘱患者继续服3个月,服法同前。羟基脲片改为每日60m g/k g,分3次口服,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间隔1周。

    1991617日,患者来院复查,诸证悉除,血象、骨髓象均正常,遂停用羟基脲片,继续单服参莲四白五黄汤3个月(30),每31剂。

    1991919日停用一切药物,随访处于完全缓解,并坚持正常工作。

酸甘化阴煎治疗慢性.

  粒细胞白血病

  项长生医师(安徽省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所,邮编:245000)从新安祁门著名医家汪渭崇尚朱丹溪养阴派学术思想体系中受到启示,自拟酸甘化阴煎方,治疗3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合并使用化疗患者,可明显减轻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单用本方治疗的患者未见有毒副反应发生。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医称“干血劳”,根据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体重减轻、脉数、发热、进行性贫血、心悸、口干、骨痛等属中医阴亏范畴,与肝肾阴亏有相似之处,故首选酸、甘二味成汤剂,并顾及患者的胃肠吸收功能。疾病的过程常为发热(感染)、贫血、出血、再度贫血及加重感染发热,从病机分析存在一种内在恶性循环趋势D自拟酸甘化阴煎在治疗贫血、出血及感染诸症状等方面疗效明显。用该方常可使出血、贫血和感染得以缓解。

    酸甘化阴煎基本方:由南沙参、北沙参、玉竹、天冬、麦门冬、酸枣仁、甘枸杞、山萸肉、五味子、制首乌等组成。

    用法用量:每日l剂,早中晚各煎服1次。服药期间忌重荤油腻及辣味。

    临床加减:如高热加霜桑叶、菊花、银花等;如出血加生熟地黄、丹皮等;如感染加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如体温稳定期加益智仁、仙灵脾、潼蒺藜等。

    现代研究:以玉竹乙醇提取液10.4 g/kg连续7天给皮肤烧伤小鼠灌胃给药,能明显提高血清溶血索水平,促进抗体生成,显著提高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分数和吞噬指数。对老年小鼠给予枸杞多糖腹腔注射,可使其脾溶血空斑形成细胞值恢复正常成年小鼠水平,且可使3H-TdR^值提高约10倍。应用超剂量SRBC免疫法(sol)证明,适宜剂量的枸杞多糖对老年小鼠抑制T细胞有明显调节作用,能增强Ts细胞活性;口服枸杞水提液与环磷酰胺合并治疗,对小鼠移植性肿瘤W2,56的抑制作用比单用后者为佳,且可缓解后者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山荣萸总甙可抑制淋转、LAK细胞诱导及白细胞介素一2的产生,并能抑制小鼠和人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诱导和增殖。枸杞、山萸肉对免疫系统有明显调节作用,而枸杞子还有抗癌作用。麦冬能显著减少小鼠长时间游泳后心肌细胞缺氧损害,且能使已显著受损的心肌细胞较快获得修复,促进其愈合,相应地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本方药物可明显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并可抑制肿瘤生长。

    3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其中男性21侧,女性17例;年龄1653岁;病程1周~5年。其中11例为初治,27例为复治;38例中18例曾用HA方案诱导缓解,9例用HOPHOAP方案诱导缓解。38例均经临床、血象、骨髓象检查确诊。

    疗效标准参照197810月南宁会议所制定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标准。3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5例,有效率为86- 84 %0

    【病案举例】杨某,女,53岁,干部。

    诊断:在外院经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症状:患者形体稍胖,面色苍中带黄,自觉乏力,时作眩晕,动则尤甚,纳差,偶有发热,夜寐不宁,伴腰痛、足跟痛。胸骨有压痛,脾脏略大,脉细而数,舌质淡苔薄,口略干。

    中医辨证:为阴血匮乏,内欠襦润。

    治疗:宜用酸甘化阴之剂。

    处方:南沙参12 g,北沙参12 g,天冬10 g,麦冬10 g,玉竹10 g,酸枣仁10 g,甘枸杞lo g,山萸肉lO g,五昧子5g,制首乌12 g,焦山楂12 g,神曲12 g,大枣4D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40余剂后,患者自感精神旺盛,体力逐渐增强。

    三诊:继服至100剂后,到原确诊的医院进行B超、血常规及骨髓穿刺检查,肝脾肿大消失,白细胞降至正常水平,血中无幼稚细胞,染色体恢复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李晓东、王鲁军等医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邮编:250101)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粒慢性期的疗效。西医治疗方案采用羟基脲加干扰索及中药煎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慢性期历时14年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特别是急变期病情进展甚快,治疗效果较差,历时约l6个月因急变死亡。慢粒慢性期的临床缓解率高,但因西医治疗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而停药多见。

    李晓东等医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西药用羟基脲加干扰素。羟基脲开始计量每日1 0003 000 mg,待外周血白细胞下降后酌情减量,维持量每日5002 000 mgo干扰素300万,每周3次,联合应用D干扰素应用6个月后停用。在选用西药治疗同时,运用中药煎剂治疗,处方:仙鹤草60 g,茜草20 g,黄芪30 g,女贞子30 g

    方解:仙鹤草功用止血、健脾。现代药理证明,粗制仙鹤草浸膏家兔静脉注射,可大大缩短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数增加。茜草-具有止血、和血、行血作用。黄芪、女贞子益气固肾,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延长抗体存在时间,调节细胞内环磷酸腺昔(CAMB)含量。四药合用,既补血,又行血。与西药一起治疗,可防止因使用西药血小板减少而中断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关键有两点:~是延长生存期,也就是巩固缓解期,二是阻止进入加速期及危变期,大部分患者应用羟基脲、干扰素等治疗后能够缓解,但放弃了巩固治疗,很快复发。而放弃治疗的主要原因,是使用这二者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优势是中药可以扶正固本,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起到重要的互补作用。目前,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西医治疗没有有效方法,TPO制剂尚未应用于临床,因此,中药制剂可以在此方而发挥补充作用。在血液肿瘤以及实体瘤的化疗中,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是面临的重要问题,而中医药可以在这一方面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

    李晓东等医师收治的11例慢粒慢性期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进行临床观察。11例病人均为确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符合张之南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的住院或门诊病人,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以上,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45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4个月。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二版制定的国内标准,完全缓解者,临床表现:无贫血、出血、感染及白血病细胞浸润表现。血象方面: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总数<10×109/L,分类无幼稚细胞,血小板100400x109L口骨髓象正常。部分缓解者,临床表现、血象、骨髓彖3项中有12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未缓解者,临床表现、血象、骨髓彖3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及无效者。

    11侧慢粒慢性期患者经以上中西医药结合方法治疗3个月均完全缓解。其中3例缓解后,因经济等原因,6个月后只使用羟基脲维持治疗;8例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中21.5年后急变,改用其他方法治疗。11例至今存活,其中9例仍坚持服用中药煎剂加羟基脲维持治疗,一般情况良好。所治疗的11例病人,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因血小板减少而停药。血小板计数维持100×109/L以上。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加速期

    李碧玲、吴立德、郭鹏程等医师(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邮编:362000)用中西医结台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探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新治疗方案。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是我国慢性白血病的主要类型,发病率居白血病的第3位,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3个阶段。李碧玲等医师对慢粒加速期用羟基脲( Hu)6巯基嘌岭(6MP)加益气补血兼清热毒、祛邪抑癌中药治疗,为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增加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可推迟病情向急变期演变,延长了生存期,且中药临床服用安全,给药方法简单,携带方便,患者可在门诊治疗,减少了医疗费用

    慢粒加速期病机;主要是气血双亏,热毒内伏为兼邪。

    治疗大法:宜益气补血兼清热毒。

    基本方:当归15 g,黄芪30 g,白术10 g,熟地15 g,黄精30 g,芦荟6g,半枝莲30 g,白花蛇舌草20 g,猪苓10 g,茯苓15 g,夏枯草、莪术各10 go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次,30日为1个疗程。

    方解:方中熟地、黄精能明显缓解造血细胞的破坏,能维持早期造血细胞的正常结构和生理状态,增加细胞内营养物质,有明显的生血作用;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气充则血生,从整体上调节造血功能;芦荟、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清髓血中热毒祛邪,抑制骨髓中细胞病理性增生,增强网状细胞及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增强免疫功能。莪术、当归活血祛瘀,祛邪抑癌。

    临症加减:如手足心热,口渴甚者,减白术,加麦冬10 g,生地15 g等。如发热并出血者,减白术,加金银花30 g,连翘10 g,小蓟30 g等。

    选慢粒加速期患者45例,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确诊。慢性期发展至加速期病程为8个月~3.5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中男1 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9-3岁。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050岁,平均30.0岁;慢性期者27例单用Hu,每日0.53,0 g维持,18例单用马利兰,每日28 mg维持;白细胞计数波动于(310)×l09/L。按细胞动力学原理.Hu6MP均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中的S期,抑制DNA合成。

    治疗组25例均用Hu 24 g/d6MP100150 mg/d,同时加用上述益气补血兼清热毒、祛邪抑癌中药。水煎服,每日1次.30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者1 1例,4个疗程者14例。

    对照组20例均用Hu6MP(剂量同上)

    2组患者如有感染、出血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输液抗感染8例,输血5例,止血2例;对照组分别为12例、8例和6例。 2组化疗药物当白细胞<4×109/L时,取原方案的半量或1/3量;每1-2个月复查骨髓象1次,每周查外周血象l2次。

    治疗组25例中发热、出血、骨痛5例,均在服药工~2周后症状缓解;在1023日内20(80%)脾脏明显缩小,白细胞总数下降,外周血原始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不同程度下降;服药12个疗程后18(72%)Hu6MP取半量或1/3量配合维持治疗,无骨髓抑制。对照组20例中发热、出血、骨痛6(30%),经抗生素、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症状反复发作;9(45%)30日后脾脏丌始缩小。治疗组患者病程进展至急变期时间:4个月1 (4%)6个月3(12%)8个月15(60%)1年以上6(24%);对照组分别为1(5%)5(25%)11(55%)3(15%)

    治疗组在发热、出血、骨痛等症状缓解及脾脏缩小、白细胞总数下降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能推迟病情向急变期演变,延长了生存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阴茎异常勃起的治疗

    狂子华医师(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邮编:330077)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阴茎异常勃起。

    阴茎异常勃起是指阴茎在无性欲状态下持续性勃起超过46小时,不能自行疲软的一种异常状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白细胞极度增高时(例如>200×109L),可发生白细胞淤滞症,而见阴茎异常勃起为相对特异表现,但很少见。阴茎勃起时,静脉血流受阻,随着勃起时间的延长,阴茎勃起组织逐渐出现酸中毒和组织缺氧,组织病理学研究证实,阴茎缺氧12小时后会出现永久性损害,故须积极治疗。治疗据不同情况,通常采取包括阴茎海绵体内注射α-受体兴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及新福林),局部抽血、冲洗及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等。

    阴茎异常勃起,中医称“阳强不倒”。历代临床文献论其病因病理,均为阴虚阳亢,相火偏旺。治法以壮水制火,引火归原。用知柏地黄汤反佐少量肉桂,或遵金水相生之意,用大剂玄参、麦冬,反佐少量肉桂组方,此外别无他论。惟黄帝内经有“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故脉不荣则筋急,筋急,则引卵与舌。……足厥阴之别,结于茎,其病,实则挺长”。可理解为肝郁化热,血为热瘀,阻滞经络,肝脉失荣,遂致肝术刚强,因而阴茎异常勃起。其中“脉不荣则筋急”,“实则挺长”,“伤于热则挺纵不收”,“血道不通”的病理生理,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由于白细胞极度增高,血液淤滞而致血循障碍甚至栓塞形成,遂致阴茎血液回流受阻而异常勃起,不能自行疲软的病理生理颇相吻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阴茎异常勃起,其病因病理既与雄激素分泌过盛迥异,故用拮抗、平衡雄激素疗法的已烯雌酚和滋阴泻火的知柏地黄汤,均属治不对症,故不能取效;而用疏肝清热、活血通络之法,选用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合少府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炒小茴香、干姜、元胡、没药、官桂)加用西药654-2,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活血溶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则与本症的病因病理治疗相一致,故能取得较好疗效。鉴于白血病有同时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病理的可能性,故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应以平缓温和为宜,不可过峻,只求有效,不求速效,以策安全。

    【病案举例1  患者,男性,41岁,因左下腹包块半月伴阴茎异常勃起10天,于1997106日人院。

    体检:阴茎异常勃起贴近腹壁,硬胀粗大,包皮色泽紫暗,自觉不适,但无疼痛及触痛,尿道外口无分泌物,排尿无梗阻,局部温度无异常增高,阴囊、睾丸无异常发现。

    化验:血象白细胞293.5×109L,幼稚细胞占28%,红细胞3.60×1010/L,血小板366 g/L;骨髓象粒系增生极度活跃,中、晚幼,杆状,分叶核为主,红系受抑,粒红比96. 5:1,血小板成堆可见。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人院后给予丹参注射液。

    二诊:1015日,治疗9天无效。请泌尿外科给予阴茎海绵体放血1次,略好转。再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浓缩微丸)15粒,肉桂粉lg,口服,每日3次,连用3天。

    三诊:阴茎勃起无好转。改用四逆散合少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白芍15 g,北柴胡10 g,桃仁10 g,川红花10 g,赤芍10 g,丹参10-g,地龙10 g.枳壳10 g,台乌药10 g,钩藤10 g,甘草10 90

    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654-2 20 mg,静点,每日1次,己烯雌酚2 mg.肌注,每日1次。

    四诊:治疗3天,阴茎肿胀明显减轻,包皮色泽紫暗转淡,勃起稍见萎软。乃加用醋调生大黄粉外敷,每日换药1次。

    五诊:连用3天,阴茎勃起显著皱缩。遂停用654_2,继服原方7D

    六诊:119日,阴茎完全恢复正常。

    【病案举例2J患者,男性,40岁,因乏力、低热、脾大半月余,于1997822日人院。

    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先后予HA化疗方案和消血安治疗缓解。但患者在发病中期,其阴茎每于晚上及中午入睡中,即不自觉地自行勃起,清醒起床活动后,遂逐渐自行疲软,其本病已经缓解,但阴茎睡中勃起仍然存在。乃处以知柏地黄汤加肉桂粉3g水煎,口服。每日1剂,连用6剂,睡中阴茎勃起毫无改善。改用四逆散合少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北柴胡10 g,赤芍10 g,白芍10 g,桃仁10 g,川红花10 g,丹参10 g,地龙lo g,台乌药10 g,钩藤15 g,甘草6 go

    连服4剂,阴茎睡中勃起未再出现而恢复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合并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王珏、陈德美等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河北省总队医院,邮编:050081)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合并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糖尿病坏疽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皆为难治之症,二者合并则病情凶险,预后较差。临证时,①首先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支持疗法,把握主动权。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细致观察生命体征,及时监测血糖、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加强基础护理,调整饮食、睡眠,适时输血。②其次,要突出重点,有效地控制感染,降低血糖,精心处理好伤口。创口处理要循序渐进,早期只求引流通畅,待炎症控制后再彻底清创。糖尿病坏疽是在血糖高、有创口情况下的感染,而感染和高血糖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必须处理好的关键环节,特别是感染,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足量、有效的抗生索,待炎症得到基本控制,方可停药。因糖尿病坏疽的抗感染疗程长,要注意防止二重感染。③同时坚持使用胰岛素,忌用双胍类降糖药,以免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加重坏疽。④重视中医中药作用。正确的辨证,合理的配方,以补益气血、固肾解毒为治疗原则,尤其是重用固肾之品,如用大剂量鲜山药,重用紫河车补肾精,效果甚佳,此“精血同源”之理。

    【病案举例】  杨某,男性,74岁,工人。糖尿病病史20年,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史4年。双下肢麻木、发凉、疼痛11年,病情加重伴右足坏疽30日。曾在外院行坏疽趾截趾术,术后伤口感染,坏疽范围扩大,故来就诊。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体质虚弱,极易出现感染和酮症酸中毒等情况。

    症状:人院时见面色萎黄、睑结膜苍白、发热、乏力、厌食、恶心、精神差、口干、多饮、尿量多等症。

    检查:体温37,8℃,脉搏106/m1n,呼吸22/m1n,血压17.3/7 kPa(130/52.5 mmHg),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右小腿皮肤深褐色,右拇趾、第二趾缺如,第一跖骨裸露,第二趾骨溃烂并波及足背、足掌,创面约8 cm×3-n,前足肿胀,第一二跖骨间创口深5 cm,无触痛,创面可见黄色黏稠分泌物,腐臭味,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象虚数。血常规:红细胞282×1012/L,血红蛋白65 g/L,白细胞2-8×109/L,中性0.75,淋巴0.25,血小板90×109/L尿常规:尿糖(+++)。血沉39 mm/h。肝功能、肾功能正常。

    西医诊断:糖尿病坏疽三期二级坏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医诊断:消渴(气血两虚型);脱疽。

    治疗:①伤口处理。炎症没有得到控制时,主要清理坏死组织,使脓性分泌物引流通畅;在炎症得到控制,坏疽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时,宜在局麻下彻底清创。②控制感染。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抗生素。③降血糖口饮食和中药相配合,选择胰岛素。④改善循环。复方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降纤酶。⑤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视贫血情况酌情输血。

    中医治则: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

    处方:黄芪15 g,当归10 g,党参15 g,鲜山药50 g,石斛12 g,川芎10 g,怀牛膝15 g,玄参10 g,牡丹皮10 g,金银花20 g,蒲公英20 g,熟地黄10 g,陈皮15 g,茯苓10 g,紫河车(炒)10 g。日1剂,水煎服。

   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创面愈合,右小腿皮肤颜色变浅,可独自缓慢行走。血常规:红细胞3. 48×1012/L,血红蛋白99 gL,血小板296×109/L,白细胞6.4×109 /L,中性0.68,淋巴0.320空腹血糖6.7 mmol/L。尿常规:尿糖(+)。血沉10 mmh

辨证论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刘义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邮编:610031)、巫和蓉等医师长期以来着力于运用中医药与化疗结合,辨证论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系免疫无能的小淋巴细胞恶性增生所致。以中老年(90%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多见。临床上,本病最常见的首要症状为全身特别是颈、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其次为乏力、消瘦、发热、盗汗、瘙痒、肝脾肿大,晚期时可见出血、贫血及全身衰竭等。中医对慢淋一般按照“瘰疬”、“痰核”、“癥积”、“血症”等辨证论治。其病因病机多为人体正气本虚,或六淫侵袭,或七情过极而致脏腑、阴阳、气血亏虚或功能失调,邪毒乘机侵犯人体骨髓,伤髓损血,耗气伤津,影响气血津液流通,以致气滞血瘀,痰湿积聚,邪毒、痰瘀互结,日积月累,慢淋乃成。

    一、扶正补虚养正

    即《丹溪心法》:“凡治病,必先固正气”,《冯氏锦囊秘录》“养正而邪自除”,张洁古所谓“养正积自除”的扶正祛邪作用。在治疗慢淋时,不管其是属于早、中、晚期均需随时注意扶正补虚。临床上只要没有明显实热证,尽管白细胞超过正常很多,均宜使用。

    病因病机:①有因虚致病或因病致虚的不同,但正气虚、邪毒侵袭人体是其最根本的原因。即《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②慢淋一般发病为老年人,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是“五脏皆虚”,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正气虚,是慢淋发病发展的最主要病机。

    作用:①防止口腔、上呼吸道和支气管炎、肺炎、肾盂肾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有利于祛邪。②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卫外功能,从而达到延长患者寿命的作用。③恢复脏腑经络正常功能,从而达到行痰散结、化瘀解毒、祛除邪气、缓解症状的作用。④缓解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缓解率,延长生存期。

    方药:①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芍药、地黄、川芎、黄芪、肉桂)加减化裁。②脾肺气虚,宜归脾丸(白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补中益气汤(白术、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等加减化裁。③肾气(阳)虚,宜金匮肾气丸(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等加减化裁。

    以上方药加减长期服用。而确有实热证者,也可采用祛邪与扶正同用,在祛鼎药方中加人/L味扶正药,或祛邪与扶正交替运用,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痰核积聚,宜从痰瘀论治

    症状:慢淋绝大部分(70%82%)首发症状为全身淋巴结肿大,一般为中等度,但也可大如鸡蛋。其表而光滑,质地中等硬度,无压痛及粘连。中晚期出现肝脾肿大。

    病因病机:属邪毒伤髓.气滞血瘀,痰湿积聚。

    治则: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理气化痰,散结消积。

    方药:可用消核片、小金丹(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璧子、没药、乳香、当归、麝香、香墨炭)、鳖甲煎丸(鳖甲、鼠妇、黄芩、柴胡、蜣螂、干姜、大黄、桂枝、石韦、厚朴、玉竹、半夏、阿胶、丹皮、葶苈子、人参、乌扇、瞿麦、蜂房、赤硝、桃仁)等加减化裁。

    临证加减:如疏肝理气,常用柴胡、郁金、香附、青皮、枳实等。如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常用夏枯草、玄参、黄药子、山慈姑、浙贝母、法半夏、海藻、昆布、牡蛎等。如活血祛瘠消积,常用三棱、莪术、鳖甲、红花、丹参、桃仁、凌霄花等。

    三、化疗须扶正培本,养阴清热

    病因病机:对慢淋患者实行积极的化疗和放疗,但是大多数化疗药物选择性差,用药后对正常细胞组织和脏器(主要为消化道、骨髓、泌尿道等)都有一定破坏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化疗属大毒治病,经其治疗后,病人邪毒未根除,而正气受损伤,放见脾胃失调,气血虚弱,肝肾亏虚,毒热伤阴等证。

    治法:扶正培本,养阴清热。如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可采用健脾和胃,降逆止泻法治疗。如骨髓抑制,见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减少,贫血、出血等反应,可以气血双补或兼补肝肾,或益气、凉血止血法治疗。如机体衰弱见乏力、神差头昏、短气心慌、汗多等反应,可以补气养血,滋补肝肾法治疗。如炎症反应见发烧、头痛、口舌干燥及口腔、呼吸道感染、尿血、大便秘结等见症,可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法治疗。

    经过以上治疗,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增加机体抵抗力,使不能化疗或不能足量承受化疗的患者完成化疗,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中药具有减毒增效,改善症状,提高缓解率的作用。

    方药:如补气,常用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山药、大枣等。如补血,常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鸡血藤、紫河车等。如滋阴,常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玄参、生地等口如补肝肾,常用女贞子、枸杞、山茱萸、冬虫夏草、龟版、鳖甲、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等。如和胃降逆止泻,常用半夏、陈皮、竹茹、旋覆花、藿香、佩兰、山楂、神曲、肉豆蔻、芡实、莲肉等。如出血或血小板低,常用阿胶、大小蓟、侧柏叶、白茅根、景天三七、卷柏、土大黄、柿树叶、仙鹤草、花生衣等。如骨痛常用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如清热解毒生津,常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升麻、栀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板蓝根、黄连、黄芩、苦参、天花粉、芦根、乌梅等。其中,不少还有抗癌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病案举例】  孙某,男性,74岁,工程师0 198466日人院。患者1个半月前因经常感全身乏力,盗汗,体重减轻而在某市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服药治疗未效。

    现症:近20天来,自觉原有症状逐渐加重,并见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心烦失眠等症,而人院治疗。

    检查:双颔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12,5 cm大小淋巴结,中等硬度,无压痛、活动。肝肋下3 cm,脾肋下2,5 cm,质中无压痛。脉象弦,舌质红,舌苔黄腻。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0.1×10g/L,淋巴0,89.幼淋0.01,分叶0-10,血小板计数147×109/L,血红蛋白126 g/L。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占86,5%,原幼淋6%0血片糖元染色:阳性率95%,阳性指数227

    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中医辨证:气郁血瘀,痰湿、邪毒互结。且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治疗:理气化痰,解毒祛瘀,消积散结,兼益气补血,养心健脾。

    方药:消核片5/13次口服。归脾丸6 g/次,13次口服。

    10天后,患者精神转好,食欲增加,上述诸症减轻,全身淋巴结缩小、质地变软,肝脾缩小。

    20天后,消核片改为6/次,13次口服。余同前。

    按上法继续治疗2月后,以上诸症完全消失,全身仅颈部、腹股沟可触及0.30_ 5cm大小淋巴结,质软、无压痛,肝、脾缩小至正常。白细胞计数稳定在20×10g/L30×109/L,淋巴0,70左右,血小板计数161x 109/L,血红蛋白121 g/L而出院。

    出院后,患者间断服用消核片及归脾丸、补中益气丸等。随访4年,病情稳定,淋巴结、肝脾未增大。

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验

    邓道昌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邮编:610075)是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近40年,潜心于血液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斐然,临床上有很高的造诣。

    一、分期论治

    邓教授认为慢淋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六淫侵袭,或七情过极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邪毒乘机而人,耗气伤津,气滞痰生血瘀,久则痰瘀互结,精血损耗,髓枯精竭。再则放化疗邪毒戕伤骨髓。属正虚邪胜、变证丛生之病。临床证候繁多不便掌握。为规范治疗引入现代医学分期以作参考。邓道昌教授根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特点,把现代医学的Ra1B1net分期引入中医辨证论治当中,早、中、晚三期各归一主证,分期论治,执简驭繁,临床实用性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分期论治,攻补兼施,贯穿始终。

    本病从早期到晚期可见气虚一阴虚一精亏一髓枯,气滞一痰阻→血瘀→瘀毒,虚实兼夹,渐进发展。故而治疗需攻补兼顾,攻则行气→化痰→活血→消瘀,补则补气一养阴一填精一补髓,诸法分期结合,从始至终。

    (一)早期(Ra10、工期或B1netA)

    病因病机:慢淋早期多由七情过极,气机不调,脾运不及,加之先天失养,水湿运化不及,聚而生痰,气滞痰凝。邓教授指出此病初期虽一派气滞痰结之象,然起病之初即现虚象为本病突出的特点,说明正虚为得病之本。

    主要临床症状:纳差,乏力,淋巴结肿大、按之尚软、推之可移,腰膝酸软,胸胁胀满,或胁下有痞块,舌淡苔白,脉多弦滑等。

    治疗:行气解郁,化痰散结,补脾益肾。“肾主先天,脾主后天”,补脾益肾则正气固而脏腑调。病在早期邪气初结,峻补恐有恋邪之弊,故须用清淡平补之品。

    方药:用逍遥丸(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甘草、生姜、薄荷)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加减。

    处方:柴胡、茯苓、山药、莲子、白术、枸杞子、当归、白芍、甘草、半夏、陈皮、枳壳、香附、瓜萎、夏枯草、黄药子等。

    (二)中期(Ra1Ⅱ期或B1netB)

    病因病机:多困气滞痰凝血瘀,痰瘀互结,耗_气伤阴。

    主要临床症状:多为淋巴结增大明显,由软变硬,肋下可有结块固定不移,头晕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瘦神疲,舌质紫暗,脉沉细等。

    治疗: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益气养阴。邓教授认为此期邪实较重,正虽虚尚可耐受攻伐,为病情转归的关键,故可重用破血软坚攻积之药。

    方药:化积丸(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脂、瓦楞子、阿魏、海浮石、槟榔、雄黄)合六味地黄丸(山药、山茱萸、生地、丹皮、泽泻、茯苓)加减化裁。

    处方: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脂、黄芪、瓦楞子、茯苓、阿魏、海浮石、槟榔、鳖甲、山药、山茱萸、童参、生地、丹皮、泽泻、沙参等。

    (三)晚期(Ra1Ⅲ、Ⅳ期或B1netC)

    病因病机:此期病属晚期,痰瘀结聚,日久化毒,伤精耗髓,加之此期病患多加以放化疗治疗,临床症状繁多,证候最为复杂,变证丛生。痰瘀日久化毒,邪毒耗髓伤精。

    主要临床症状:多见贫血、黄疽、出血、感染,及其他一系列并发症。

    治疗:滋阴填糟,益气壮阳,缓消瘀毒。治疗须突出补虚为主,缓消瘀毒,随证用药。

    方药:以龟鹿二仙胶(鹿茸、龟版、人参、枸杞子)加减化裁(鹿茸、肉苁蓉、龟版、人参、枸杞子、山药、熟地、当归、猪牛骨髓、黄精、木香、丁香等)o以大黄廑虫丸加减(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芍药、干地黄、蜀漆、虻虫、蛴螬、廑虫、僵蚕、半夏、半枝莲)成方做成丸剂,取其缓攻瘀毒之功。

    二、复活治疗兼变之症

    慢淋因免疫调节缺陷可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反复病毒及细菌感染,或肿瘤浸润及肿大淋巴的压迫症状,临床兼变之症较多。邓教授主张把握分期,灵活辨证。

    例如紫癜:常辨为阴虚火旺与瘀毒热邪迫血妄行而分别用茜根散(茜根、地榆、生地、当归、犀角、黄芩、栀子、黄连)滋明清火与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皮)凉血止血。

    例如黄疽:常辨为痰瘀湿热熏蒸肝胆与胆腑郁热,而分别用甘露消毒丹(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薄菏、白豆蔻、藿香)清热利湿与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黄、大枣)利胆泄热。

    例如皮肤损害:多辨为风热湿毒,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疏风清热解毒,血虚风燥用消风散(当归、生地、防风、蝉衣、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养血熄风。

    例如肺部感染:多为痰热郁肺用清热化痰汤(贝母、花粉、枳实、桔梗、黄芩、黄连、元参、升麻、甘草)清热化痰宣肺。

    例如败血症:多为热毒弥漫三焦,人营人血,可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合五味消毒饮、(银花、菊花、公英、地丁、紫背天葵)清热解毒。

    例如带状疱疹:辨为肝胆经湿热而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甘草、当归)清肝利胆。

  【病案举例】  郭某,男,69岁,农民,于2002107日人院。颈、腋下、腹股沟部结节肿大5年,加重3月,伴头晕、心悸、气紧、乏力、双下肢肿、纳差、舌质红、苔薄黄、脉细等。

    检查:患者消瘦,贫血貌,双颉下、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均可触及数个鸡卵大小淋巴结,融合、质较硬、无压痛、活动差,肝肋下4 cm,脾肋下7cm,质中无压痛。

    血检查:白细胞113×l09/L,淋巴0.92,幼淋0- 02,中性o.lo,血小板135×109L,血红蛋白86 g/L。血清总胆红索28 μmol/L,间接胆红素17 μmol/L。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总蛋白65 g/L,白蛋向33 g/L,球蛋白32 g/L

    骨髓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占87%,原幼淋6%,红系、巨核系增生活跃。

    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a1Ⅲ,B1netC)

   辨证:瘀毒痰邪结聚,精血大亏。

    西药治疗:给予两次CHOP标准方案,减轻肿瘤负荷,缓解压迫症状,同时给予支持治疗。

    中药治疗:补益精血,缓消瘀毒。

    处方:鹿茸5g,肉苁蓉15 g,龟版20 g,人参10 g,枸杞子20 g,山药30 g.熟地20 g,黄精15 g,猪髓50 g,当归15 g,木香10 g,陈皮12 g,半夏15 g,僵蚕10 g,半枝莲30 90

    32剂,与化疗配合。共8周。治疗后全身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双下肢水肿消失,头晕、心悸、气紧改善,血象恢复正常。

    出院后持续给予大黄廑虫丸加减方缓攻瘀毒,龟鹿二仙胶滋阴填精,益气壮阳。随访一年半,病情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