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急剧上升,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指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高达12.5%-35.4%,并且该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近期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数据就显示,我国目前有2亿的脂肪肝患者,脂肪肝已经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 然而,与其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对脂肪肝的了解不足,对于体检报告单上的“轻度脂肪肝”这一警告,很多人认为,脂肪肝没什么症状,发展缓慢,认为它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并没有引起重视。 曾有健康研究机构调查了北京普通民众对脂肪肝的了解程度,结果表明,仅有3成的居民觉得脂肪肝是一种疾病。7成的人群不重视脂肪肝,而对该病的轻视,长此以往,往往很容易导致脂肪肝演变为其他严重性疾病,这个时候,则悔之晚矣。 (调查前和调查后,参与者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了解程度) 一定要重视!非酒精性脂肪肝引发肝癌的比例不断攀升!据数据统计,从1990年至2015年近25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增加了75%。国际著名期刊《自然》杂志也指出,近年来,非酒精性脂肪肝,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上升。 就在去年,一项发表在胃肠道顶尖杂志GUT上的研究更是证实了这一结论。该项研究纳入了1966年至2017年共51年间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脂肪肝的10568名患者,在进行为期14.2年的中位随访时间调查后,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升高93%。这个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最初的轻度脂肪肝会逐步进展,最终转归为肝硬化、肝细胞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 (非酒精性脂肪肝不同严重程度与累积全因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临床调查数据也表明,约10%-25%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在8-14年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0.16%的患者可直接进展为肝细胞癌。 由此可见,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即便是轻度脂肪肝,也应予以重视,从源头上阻断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脂肪肝,无非3类原因!近年来,中医药已成为国内临床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对促进脂肪肝的逆转以及改善其临床症状和生化检验指标有显著的效果。其有效性也得到了国内外医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 祖国医学中,早在《黄帝内经》就已对脂肪肝所引起的症状有相关的描述,后世医家根据理论及临床实践总结,将脂肪肝归属为“痰证”、“胁痛”、“积聚”等范畴。 并总结认为,脂肪肝主要为肝郁气滞或脾胃受损内生湿浊所致,肝郁气滞,肝病及脾,脾失健运,导致湿浊内停;湿邪日久,郁而化热,出现湿热内蕴;聚湿则生痰,痰阻则血瘀,遂成痰瘀互结。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临床所见,患者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故此,结合历代医家对脂肪肝的基础理论认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所知,脂肪肝随着病情的进展,其病因病机也会发生改变,实际治疗当应分期论治。 曾有学者对脂肪肝常见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也发现,轻度的脂肪肝,以肝郁脾虚为主,中度脂肪肝以湿浊内停、脾肾两虚为主,而重度的脂肪肝则多为痰瘀互结证。 (轻度、中度、重度脂肪肝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由此可见,肝脾功能失常是脂肪肝发病的初始因素,肝郁脾虚是基本病机,而痰、湿、瘀、热是其进展的表现形式。 初期多为肝郁脾虚,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若肝失疏泄,则行血不畅,这一阶段,患者常常无明显症状,若伴有气滞血瘀,则偶尔会有轻微的胸腹胀满的表现。 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肝病会累及脾,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湿聚成痰,痰湿蕴结,此阶段患者多表现为出现脘腹痞满,神疲乏力,身体困重等症。诚如《伤寒论·上卷》所记载:“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此阶段重在调理脾胃。 中医亦有“久病入肾”一说,肾主水,若肾脏失调,则水的蒸腾气化失常,水泛亦为痰。 重度脂肪肝多为痰凝既成,经络阻滞,停积于肝所致,这一阶段患者常表现为胁肋疼痛或有包块。 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而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人有嗜食肥甘厚味、冷饮或暴饮暴食、饥饱无常等饮食不节行为,又或者有抑郁、焦虑、闷闷不乐等情志不舒现象,久而久之,情志致病首先伤肝,而饮入于胃,可伤脾胃,故《素问》亦有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但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粱酒醴过度”等论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学工作者不断强调脂肪肝患者应注意饮食和适当调节情志的重要原因。祖国医学数千年实践总结就已经给我们阐明了其中的原因。 那么,检查报告提示有“脂肪肝”,应该怎么办呢,中医是如何调理脂肪肝的? 中医调理脂肪肝,当分期而治,辨证论治!肝郁脾虚之证在轻度的脂肪肝患者中最为多见,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而致木旺乘土,脾气虚弱,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湿阻滞所致。这一类患者多有右胁肋胀痛,每因情志不遂诱发,常伴有腹胀腹痛,胸闷,善太息,大便稀溏,周身乏力,舌淡苔白,舌边有齿痕等症,临床常用逍遥散加减以疏肝健脾。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升发之性,当归、白芍养肝血而柔肝体,炒白术、云苓、炙甘草健脾和胃,薄荷佐助柴胡散郁滞,共奏健脾疏肝理气之效,对此型脂肪肝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而肝郁脾虚病机迁延反复,脾虚日久无力运化水湿,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水湿内停渐聚为痰浊。这一阶段主要是轻度脂肪肝进展为中度的脂肪,患者主要表现有体态肥胖、右胁不适或胀闷、周身困重、大便黏滞不爽等痰湿之症。 若为湿浊内停,则多以胃苓汤加减以祛湿化浊。方中以半夏辛温燥湿,同时可降逆止呕,厚朴芳香化湿下气,茯苓、猪苓、泽泻淡之品利尿渗湿,白术健脾利湿,桂枝温阳助气化,陈皮行气和胃止呕,甘草益胃调中,协同化湿,益气健脾,从而使得标本兼顾。 若为湿热蕴结,则可以三仁汤合茵陈五苓散加减以清热化湿、宣畅气机。方中杏仁宣肺气而化湿,蔻仁辛温化湿行气,苡仁、猪苓、云苓、泽泻、滑石、通草、竹叶甘淡之品渗湿利尿,茵陈甘平清热不伤阳,半夏、厚朴以行气燥湿、消痰化饮,白术健脾利湿,桂枝助阳化气,共奏清热利湿、调畅气机之效。 若为脾肾两虚,则可选四君子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以补益脾肾。方中熟地、山药、酒萸肉以滋补肾阴,泽泻利湿泄肾浊、茯苓淡渗利湿、丹皮泄虚火,附子、桂枝补命门之火,党参(或红参)、白术、云苓、甘草补益中焦,从而脾肾双补。 当病情继续进展,转为重度脂肪肝时,此阶段以痰瘀互结证最为多见。痰瘀互结者多为病程长久致气滞痰凝、病入血分、血行瘀涩,多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而致病。患者多有右胁下痞硬或刺痛明显,胸脘痞闷、纳呆食少,面色晦暗,舌黯苔白腻、有瘀斑等表现。故治疗需兼顾多方面,实际治疗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以活血化瘀、祛痰散结。方中红花、桃仁、醋五灵脂、赤芍、牡丹皮、元胡、川芎、当归以活血通经、祛瘀止痛;香附、乌药、麸炒枳壳以行气疏肝,半夏、云苓、陈皮以燥湿化痰,甘草调中和胃,共同达到活血止痛、理气化痰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