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好战的国家普遍短命,好战必亡真是铁律吗?

 夜读史书 2021-04-29

古代著名兵书《司马法》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遭致亡国下场;而苟且偷安、懈怠战备则会使国家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虽说《司马法》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纵观人类历史,“好战必亡”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好战的国家为什么普遍短命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好战代表着国家军力强盛。而国家通过战争夺取更多土地就能占有更多资源,能容纳更多人口。所以好战与亡国没有必然联系,之所以历史上许多好战国家后来遭致灭亡是治理方式不对,非战之罪。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从理论上来说,新增领土当然意味着占有更多资源和人口,可实际情况却没这么简单。某一国家在军事实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武力夺取他国领土并不难,但在完成了攻占目标后,想要完全融合新占领土却非常不易。比如“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曾被齐国攻灭,可随之而来的就是燕地军民的奋力抵抗,齐军很快就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最后不得不退兵。燕齐两国人民同为华夏子孙尚且如此,如果是不同民族之间,抵抗的激烈程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除了被占领地区军民的反抗之外,极高的治理成本也是好战国家在领土扩张过程中的一大痛点。在占领区供养军队的费用要远高于本土,地理位置越偏远,费用也就越大。从长期来看,真正在战争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并非军事实力,而是经济实力,只要烧得起钱,那么绝大多数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发动战争的国家则有可能被占领区居高不下的治理成本给拖垮。

汉武帝一生致力于开疆拓土,并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绩。然而代价也非常惨重,文帝、景帝两朝数十年积攒下堆积如山的钱粮被挥之一空。大汉朝百姓在体会到天下第一的同时,也时刻要忍受着朝廷不断加征的苛捐杂税盘剥。到了汉武帝晚年,汉朝外患未除而内忧又起,眼看局面再也支撑不下去了,汉武帝这才发布轮台罪己诏,宣布停止扩张政策。

同样的问题让唐朝几代帝王也费尽心神。唐朝版图在唐高宗时期达到极盛,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唐王朝也无力支撑连年上涨的军费。为了缓解中央朝廷的财政压力,唐朝皇帝决定放权给地方节度使,让他们在地方上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自己养活当地的驻军。结果虽然解决了朝廷入不敷出的问题,可却在唐玄宗晚年时期遭遇了由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如日中天的大唐王朝险些在这场叛乱中被掀翻。

外国历史上好战国家的典型代表当属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过当时的法兰西虽然一度称霸欧洲,但随着俄法战争的失利,拿破仑的扩张政策遭到重挫,他和他的帝国在很短时间内就轰然倒塌。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觉得不服,因为今天世界上就存在着一个好战的超级大国——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如今,美国一直是当之无愧的头号强国,而且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到处挥舞大棒痛击对手。那么为什么好战必亡这条铁律在美国身上不适用呢?答案是美国的玩法不一样。

过去的战争一般都是以占领对方领土为最终目的,所以整合起来难度很高,一不小心就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可美国虽然多次发动战争,但打赢了也不是奔着占领的目的,而是扶持一个亲美政权,剩下的主要脏活累活都由新政权自己去搞定。这样美国能享受到战争带来的红利,又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陷入战争泥潭。说通俗点就是管杀不管埋。至于新政权搞得好不好,那就不是人家山姆大叔最关心的问题了。所以好战必亡的铁律不是在现代社会失效,而是人家美利坚的玩法不一样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