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饱和的城市开发,饱和的农贸市场,规划意识的4个决胜点

 农贸市场设计 2021-04-30

从1990年至今三十年间,我国超额完成了30%城市面积的开发建设。很明显的感觉就是如今新建住宅的入住率不足90%,甚至某些西南地区过剩的住宅楼盘的入住率不足20%;而商业地产也明显出现超额开发,大批量的商家已经逐渐头脑清醒,空置的商业层出不穷。

农贸市场是依托城市背景和发展空间所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其建设开发是以基础、建筑、环境的综合条件为依据,由于自身社会职能发生转变或进步,从而自然发生的需求。在这个大前提下,农贸市场与其它商业一样显得臃肿,特别是产权销售或使用权长租类型的农贸市场,一年内人去楼空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在农贸市场行业做好稳健的投资策略,就需要具备规划意识,而农贸市场规划意识必须明确分析空间、政策、社会、技术四个层面。

空间



空间要素主要指的是城市的发展轨迹,从城市发展方向、速度、体积等多角度出发,结合各项特征,最终决定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新建开发任务。其中错综复杂的城市交通发展,也是近年来农贸市场大范围改造的因素之一,交通的愈发便利,让商业更加连贯,尤其见于地铁沿线,几乎商业不断、人气不断,所以依附于地铁客流的农贸市场近年备受青睐。

(广州市海傍地铁站旁的菜市场)


政策

城市在发展,经济在进步,农贸市场行业作为投入产出比的跳跃性并不惊人的投资项目,需要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也离不开政府财政、规划等资本的支持。

盲目的热情争取所获得的项目,发现预期的业态根本不符合城市规划,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而堂堂民生工程,忽视公益投入,商业思维充盈,赚了利益却丢了声名,得不偿失。

社会



举例:有一种现象,可称为“小吃街”现象,或者叫“建材街”“家具街”现象都可以,指的是一条街全部是小吃业态,虽然看起来竞争激烈,反而抱团打败其它零散的竞争者,唯独在这条街做小吃才能存活。农贸市场在过度饱和后,也会发生“农贸街”现象,典型的特征就是农贸市场周边的小摊小贩极多,周围沿街商铺中大部分都经营农贸相关业态。

遇到“农贸街”现象,不但不需要惧怕地理位置较近的竞争对手,反而可以充分利用竞争,依靠附近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农贸产品商圈,再通过对停车位等配套设施的全方位打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生意火爆的“农贸街”。当然,社会现象的例子实在太多,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方能成就项目。

(图片来源网络)


技术

农贸市场项目能不能做,可否做好,对于初学者这始终是两个天大的难题。对项目主体本身而言,好的建筑形态、结构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些布局较差的物业并不能形成良好的农贸市场必要动线,却在经过业余规划设计之后粉墨登场,生意冷清,开业不久便空场一半,这种实例很多。

如何把握项目的可行性,是决定项目实施与否的第一步重点工作,也是关乎项目生死的判断。杭州佰映作为专业的农贸市场设计公司,做过的农贸市场项目数以千计,项目值不值得做,怎样把项目价值最大化,解决此类农贸问题正是佰映的专长。






盲目投资不可取,举步维艰又坐失良机,找准方向却发现城墙内已经人满为患。敏锐的规划意识很容易发现城市已经完成了对面积的开发,下一步注定是对质量的提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