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堂( )出来后,就进入教皇城。 售票处,门票价格包含中文讲解器。 居然还有ISO9000认证。 圣约翰(法语译作圣让)小堂内有关圣约翰的绘画。 里面播放着关于阿维尼翁教廷的视频介绍。就此说点教皇城的简单历史:十四世纪初,法兰西,英格兰和神圣罗马帝国互相争斗,教权和王权也是此消彼长,法王腓力四世的实力渐强,对抗罗马教廷,并派人打死了卜尼法斯八世。1305年,新任教皇克雷蒙五世(法国人)不敢去罗马上任,就将罗马教廷迁到了阿维尼翁这里(之前教皇多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保护”下)。直到第七任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又将教廷迁回罗马。史称教皇的巴比伦之囚。不过历史上阿维尼翁教廷及教皇们的声誉并不是很好。 教皇宫的主人-教皇,从天主教的中文翻译方法讲,更准确地应该称“教宗”,但我们已经习惯称教皇了。阿维尼翁(亚维农)共有七位正式教皇(还有几位伪教皇),首位教皇克雷蒙(克莱蒙特)五世(1305-1314),第二位教皇若望二十二世(1316-1334)。 第三位教皇本笃十二世(1334-1342年或本尼狄克) 第四位克雷蒙六世(1342-1352) 第五位英诺森六世(1352-1362),第六位乌尔班五世(1362-1370),第七位格里高利十一世(1370-1378)。这七位教宗(都是法国人,屈从于法王)是梵蒂冈罗马教廷正式承认的,1377年,格里高利十一世将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到罗马后第二年就去世了,选出乌尔班六世为继承人。 这两位是天主教大分裂后在阿维尼翁的“伪教皇”(或称对立教皇),第一个克雷蒙七世(1378-1394),他与乌尔班六世(格里高利十一世的继任者)是死对头,他虽然也是枢密院选出来的,但因与乌尔班六世不合而又返回到阿维尼翁。而乌尔班六世也不退位,这样就有了两个教廷,导致天主教大分裂,教廷的声望大大降低。 第二位是本笃十三世(1394-1409)。他们和后面的几位亚维农教宗都被罗马教廷称为对立教宗或伪教宗,在梵蒂冈教皇名录上是看不到他们的。而且梵蒂冈后续几百年的教皇中也还有克雷蒙七世和本笃十三世。 教皇城的模型 教皇城内开放的很多房间,都有对应的编号,讲解器上可以听介绍,不过房间内基本没有什么陈设。 ![]() 楼梯 ![]() 法国大革命期间,教皇城多次被作为军事基地并被破坏和抢掠。 ![]() ![]() ![]() ![]() 这里好像是教皇的宝库 ![]() 地砖下面可以藏宝 ![]() ![]() 从这个窗户可以看出,教皇宫的墙壁有多厚。 ![]() 哥特式屋顶 ![]() ![]() ![]() 庭院与回廊。 ![]() ![]() ![]() 回廊内 ![]() 好像是个大会议厅,历史上几任教皇都是在这里选出来的。 ![]() 熏黑的烟囱 ![]() 壁炉 ![]() 好像是餐厅 ![]() 有些区域还不开放。 ![]() ![]() 教皇的寝室 ![]() ![]() 墙上还残留有少许的壁画,破坏严重。 ![]() ![]() ![]() ![]() ![]() ![]() 墙上的画像是法国国王约翰二世,俗称好人约翰。 ![]() 不知道是哪位主教的陵墓。 ![]() 这里原来是教皇城内的一个大教堂。 ![]() 哥特式屋顶 ![]() ![]() 现在上到城墙上看看 ![]() 为阿维尼翁戏剧节搭建的舞台 ![]() 音响设备 ![]() 工作人员正在拆除灯光 ![]() 因为是戏剧节的最后一天,舞台正在拆除。 ![]() ![]() 塔楼和主教座堂的圣母像 ![]() 主教座堂 ![]() 下面的广场和博物馆 ![]() ![]() 阿维尼翁城区 ![]() 钟楼 ![]() ![]() 屋顶上还有个咖啡馆 ![]() ![]() ![]() ![]() ![]() ![]() 出口是纪念品商店 ![]() 还有当地特产的葡萄酒 ![]() ![]() |
|